必修3--科学家访谈(孙儒泳院士)
- 格式:wps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50年耕耘硕果累累——记生态学家孙儒泳院士
刘建武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41)4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耕耘;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生物学;研究生;莫斯科
【作者】刘建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K826.16
【相关文献】
1.倾情对虾养殖事业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记著名水产养殖专家赵法箴院士 [J], 赵凡
2.中国生态学领域的耕耘者和播种人——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院士[J], 王德华
3.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 [J],
4.生命科学学院举办孙儒泳院士从教55周年纪念会 [J], 李克
5.本刊顾问孙儒泳院士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独特风景──科学家访谈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孟咸荣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独创的“科学家访谈”所体现出的创新特点,同时对如何充分运用这一独特的亮景资源做进一步探讨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材科学家访谈当您打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您一定会立即被教材中一道独特的亮景深深吸引——带您走进新课程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绪论”,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访谈”。
与旧人教版绪论相比,新课程“科学家访谈”充分地体现了许多独到的创新理念。
那么,以“科学家访谈”代序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广大中学生物教师才能怎样充分地认识和运用好这一独特的亮景资源?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谈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新课程“科学家访谈”与旧人教版“绪论”比较与旧人教版绪论相比较,“科学家访谈”突出表现出以下多方面明显的特点:2.以“科学家访谈”代序的独特价值2.1 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访谈对话例一问:你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答:还是在前苏联留学期间,有一次,我在教研室里汇报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南北两个取样地点的田鼠,存在能量代谢方面的差异。
但是,教研室里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种差异,可能是个体差异,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一样,而不是种群水平上的差异。
这使得我需要进一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不是可靠。
在寻找新证据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生物统计学的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论更加精确、可靠了。
这使我认识到,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多听意见,尤其是要听得进反对意见。
兼听则明!道理虽简单,但要做到却不容易。
(与孙儒泳院士一席谈)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与孙儒泳院士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与传统的“绪论”相比较,“科学家访谈”代序,更体现了《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孙儒泳:丹心寄绿野白首归青山作者:李晨阳刘如楠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10期2月14日,93岁的孙儒泳在广州溘然长逝。
这天北京的大雪纷纷扬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站在窗前,看着鹅毛般的雪花落地而融,泪水也禁不住潸潸而下。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节,他无法南下送别。
1990年,王德华考上了孙儒泳的博士,研究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生理生态学。
“那时,全中国能招哺乳动物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只有孙先生一人——他是中国动物生态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
”1953年,孙儒泳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师从前苏联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尼古拉·巴夫洛维奇·纳乌莫夫教授。
1958年,他学成归国,回到对自己有栽培之恩的北京师范大学。
1961年,北师大通知孙儒泳开授动物生态学这门课。
这不仅是孙儒泳在前苏联留学时的术业专攻,也是新中国前所未有的一门课程。
得到这个机会,孙儒泳惊喜之余,也意识到了其中的挑战——当时全国都没有合用的教材。
反复思考后,孙儒泳决定从头开始,利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编写讲义、编写实验指导,并筹建相关实验室。
经过两年教学,生态学讲义初步完成。
孙儒泳将讲义发往国内其他生物系,再进行新一轮的交流修订,最终让国内第一本动物生态学教材得到了生物学界的一致认可。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学从宏观统计向微观机理深入发展,在世界上已渐成风气。
孙儒泳敏锐把握住这个趋势,带领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团队率先向微观生态学进军。
微观的机理研究往往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学校没有,他就带着学生去其他科研机构借用,甚至还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替代设备。
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拓展着生态学的疆域,打开了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诸多领域的大门。
直到步入古稀之年,孙儒泳还进一步开拓出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等新兴领域。
年轻时为备课和编写讲义积累的大量素材,成了孙儒泳后来著书立作的宝贵财富。
1977年,全国科教界百废待兴,成都召开了高等院校生物教材会议。
亲近自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途径高三▪12班杨文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与孙儒泳院士一席谈》的过程中,令我很有感触的是编者采访孙院士是如何走进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那一段。
孙院士介绍到,他小时候比较淘气,喜欢逮蟋蟀、捉螃蟹、钓鱼玩,与大自然比较亲近。
我想,可能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孙院士从小便接近大自然、喜欢大自然,对大自然有了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时候的经历已经为孙院士打开了大自然的神秘之门,也为他以后从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工作两年后,孙院士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生物学。
学习的过程中,孙院士秉持“生物是活的”这一观点,重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最终确定生态学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孙院士在学业、研究方向的选择方面非常务实。
他能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研究工作,我想,这也是他在生态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吧!一年后,我们就要进入大学学习。
学习什么专业、怎么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孙院士的思想,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学科性质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在本专业取得较好的成绩。
补充:苏院士的历程体现出他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进步的人。
在工作后,他依然坚持学习,后来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不断攀登,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毫不松懈,坚持提升自我的精神。
补2:我认为,孙儒泳院士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向。
孙院士认为,“生物是活的”,研究生物应该多到野外去研究,要重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正是这一系列正确的思路,才使得孙儒泳院士在生态学研究方面越走越深,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虚心纳谏兼听则明高三▪12班王雅菊孙院士访谈中,最打动我的是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严谨的态度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虚心纳谏的精神。
孙院士在前苏联留学期间,得出了一个初步研究成果:南北两个取样地点的田鼠,在能量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当他向教研室的老师们汇报这一研究结果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反对意见。
科学家访谈《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地位:在现行的生物教材中,以《科学家访谈》取代以往的《绪论》,通过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科学家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的第一节课,课题是科学家访谈《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简单介绍孙儒泳院士的经历以及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生从中学习孙儒泳院士的科学精神,感受孙儒泳院士的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期望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对科学家的景仰意识,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同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实例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决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能将科学家的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开门见山,首先介绍本册书所讲授的内容,然后引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
讲授新课:简单介绍孙院士的生平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孙院士的经历和成就。
教师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一些资料。
介绍孙院士的童年生活和在动荡岁月中的求学生涯,孙院士在日军侵华的动荡岁月中求学,几度失学,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求学梦,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介绍孙院士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孙院士20几年专注于一本适合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的生态学教材的编写,精益求精,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
在科研方面,讲述了孙院士在莫斯科留学的一段经历,两年的野外调查,孙院士不怕困难,克服严寒酷暑的恶劣条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最终全票通过了他的学位论文为优秀论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学生对孙院士的了解会更加深入,这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们想一想,说一说他们的一些想法,不一定要局限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由此引发的一些想法,可以是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感悟,先让他们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再找个别同学和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
对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和讨论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518066)夏献平本文依照课程标准1,以《稳态与环境》为例,侧重从内容上对人教版2和苏教版3教材的不同之处做举例比较,以便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两本教材的特点。
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使互动话题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1对两本教材(必修三)的比较1.1 部分特有内容举例1.2 上表内容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本教材的区别至少有以下几点:①同一概念不同名称。
例如,“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物质”,“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易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等。
②讲解重点不同。
例如,苏教版花了较大篇幅讲解了人教版没有做系统讲解的“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花了较大篇幅讲解了苏教版未做明确介绍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
③相互矛盾。
例如,赤霉素的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④同一内容的设问角度不同。
例如,同样是对极性运输方面的实验,人教版是强调“评价和修正”,而苏教版则是“如何得出结论”。
⑤篇幅相差大。
人教版比苏教版多出近50%的篇幅。
⑥对课标理解有差异。
例如,对“活动建议部分”的尿糖检测实验,苏教版有,而人教版没有;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人教版有,苏教版却没有。
此外,在栏目设置,插图选用,习题安排,方法传授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者显示各自特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所列的某一教材所特有的内容,并非都是另一教材所没有的。
例如,关于昆虫的激素调节,人教版在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时,也有涉及,只是对昆虫的内激素方面的知识未提及。
再如,苏教版P.82有“农药和《寂静的春天》”专题,人教版在P.129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也有提及。
2 两本教材在遵循课标的同时体现着创造性总体上看,两本教材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都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呈现形式体现了多样和生动之特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3
科学家访谈《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内容在于简单介绍孙儒泳院士的经历以及谈话,在谈话中了解孙儒泳院士的成长经历,体验孙儒泳院士的科研过程,学习孙儒泳院士的科学精神,感受孙儒泳院士的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期望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对科学家的景仰意识,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拒绝一般的说教式教育,所以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1、欣赏视频:《孙儒泳院士简介》请同学们认真、安静观看。
2、学生有目标的看书、写感受。
3、教师讲述学习目标:
看完书后,从孙儒泳院士的谈话中,选一句话对你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大约100个字。
切记泛泛而谈,力求真实。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从孙儒泳院士的成长经历中,体验科研过程,学习科学精神,感受社会责任。
4、教师讲述个人看书感受。
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看书谈感受活动,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5、写信。
课外作业:《写给孙儒泳院士的一封信》。
要求:将自己的感受深化,写成一封大约800字的书信。
四、其他问题及其对策
给定学生时间来完成,规定时间来交,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优秀的作品进行学生间赏析。
附:部分学生和教师课堂看书的感受
(一)“在做这项研究工作的时候,我非常感兴趣,因此没有觉得苦。
”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觉得很辛苦,很厌恶,应该将自己融入进去,感受知识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乐在其中,便不觉得辛苦和难受。
应该主动接受知识文化,不要排斥,这样我们将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内容,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内涵。
学于此,不如乐于此,这是这个道理。
(二)“纯属偶然”这句话,体现了孙儒泳院士在生物学方面的天赋,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生物,并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成功是天赋与努力的成果,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再加上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这使我认识到,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多听意见,尤其是要听得进反对意见。
兼听则明!道理虽简单,但要做到却不容易。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面对别人对我们的指责,我们往往不能用心改正,反而会有抵触情绪,甚至讨厌那个人。
例如有一次语文作业,老师说了我“作业不认真。
”我就好几天都不开心,见到那个老师就烦。
现在想想,孙儒泳院士在面对别人的意见时,能够用心听,努力改进,真不简单,我应该像他那样,谦虚的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我的学习也会取得进步。
(四)“我比较喜欢音乐。
工作或学习累了,就听听音乐或歌曲。
在音乐声中,觉得全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
”
业余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调节剂。
现在的我们学习特别紧张,压力特别大,有些同学找不到释放压力的途径,整天闷闷不乐,有些干脆借助于网络游戏来舒解压力,结果是耽误了学习。
我们应当学习孙儒泳院士,借助于音乐来缓解工作或学习紧张带来的压力,做到劳逸结合,反而有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冬天的莫斯科州,地面积雪很厚。
取样时,我需要先从积雪中掏出一个洞来,再在雪底下安放捕鼠笼子。
”
对孙儒泳院士的这段研究经历,我感受很深。
平时的综合实践课,老师要求的调查报告,我们有些同学只是为了应付,很少自由的去研究,还有在生物等理科的实验课上,我们有些同学有时也只是觉得做实验好玩,根本就没有用心的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
我们害怕困难,害怕艰苦,害怕失败,我们应该好好向孙儒泳院士学习。
(六)“当时师范大学免学费,于是就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
为了增加考取的把握性,又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学。
当然,对于当初的选择,以后并没有后悔。
在大学学习期间,当时的生物学界非常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自己也觉得…生物是活的‟,应该多到野外去研究生物。
”
孙儒泳院士的这段话,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记得2000年,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填的几乎都是师范学校。
为什么呢?我出生于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那时师范已经没有免学费了,但是收费还是比其他大学要低得多,而且师范生每个月还有50元的伙食补助,这对于我这样的家庭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帮助,我切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了共产党对我们老百姓子女的关心。
因为我的理科思维能力不是特别强,况且我偏向于喜欢文科,所以就选择了兼文兼理的生物专业。
在大学四年求学生中涯,大学前三年,几乎每天上午都是上生物专业课和综合理论课,下午是生物专业实验课,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有橘子的组织培养、香蕉的催熟、兔子、老鼠、鸡、猪等动物的解剖、还有葡萄的种植等,我觉得实验课特别有趣、好玩,长期的实验操作,培养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训练了我的实验动手能力。
大学的最后一年,是野外实习和教师见习。
野外实习更加坚定了我对生物学的认识:“生物是活的,生物是值得珍惜、保护和研究的。
”。
现在我当了生物老师,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努力要求你们学生的,我希望在我的生物课堂上,你们千万不要死气沉沉,你们要个个都是“活”的,活泼、活跃、活动,你们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我愿带领着你们,一起领略生物学的美妙,探究生物学的神秘。
——生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