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疾病-惊风2
- 格式:ppt
- 大小:885.00 KB
- 文档页数:80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小儿惊风的症状一般有哪些
小儿惊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患儿容易产生抽搐、昏迷的症状,在临床上也叫惊厥,民间一般叫做“抽风”,通常一到五岁的小孩子比较容易发生惊风,发病率与年龄有关。
★ 1、前期症状:患儿可能会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
★ 2、典型症状: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
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
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
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3、具体疾病的典型症状
(1)热性惊厥的类型:根据起病年龄、惊厥的严重程度、神
经系统体征等可将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个类型。
单纯型多在4个月-4岁之间起病,高热后很快出现惊厥,惊厥持续
时间在5-10min以内,惊厥发作为全身性,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正常,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
此型占热性惊厥大多数,预后良好。
复杂型惊厥持续时间超过15-30min,惊厥为全身性或局灶性,
可有神经系统体征,一次发热过程中惊厥发作2次或2次以上;
可在6个月以下或6岁以上发病。
此型仅占少数。
(2)若是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患儿可意识清楚。
若意识尚
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
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义。
中医儿科学-3-2(总分50,考试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1. 舌疳的病机是A.脾病及肝B.脾病及心C.脾病及肺D.脾病及肾E.以上均不是2. 厌食、积滞、疳证的鉴别错误的是A.厌食预后较差B.厌食无明显消瘦C.疳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D.积滞不思乳食,腹胀嗳腐E.积滞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3. 明显消瘦,肚皮膨胀,甚则青筋暴露,多是A.干疳B.疳气C.疳肿胀D.疳积E.眼疳4. 不属于汗证病机的是A.表虚不固B.营卫失和C.气阴两虚D.阴虚火旺E.肾阳不足5. 小儿惊风的特征性证候为A.抽搐神清B.高热抽搐伴神昏C.四肢抽搐,口吐涎沫D.四肢抽搐或作猪羊叫E.突然仆倒,昏不知人6. 小儿急惊风的四证是A.痰、热、惊、风B.痰、积、惊、风C.风、热、火、积D.痰、火、惊、滞E.痰、积、惊、滞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惊风八候的是A.搐B.摇C.搦D.引E.反8. 以下不属于慢惊风的是A.来势缓慢B.反复抽痉C.来势凶猛D.昏迷或瘫痪E.预后差9. 小儿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A.外感风邪B.肝阳上亢C.痰热生风D.土虚木亢E.阴虚风动10. 慢惊风的主要病因错误的是A.感受风邪温邪B.暴吐暴泻C.急惊风转成D.大病久病伤及气血阴阳E.先天元阳元阴不足1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惊风四证的是A.热B.痰C.风D.惊E.反1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最常见病因是A.肺炎球菌感染B.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C.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D.流感嗜血杆菌感染E.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3. 急性肾炎的病理变化特点是A.局灶一节段性病变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C.硬化性肾炎D.致密沉积物肾炎E.弥漫性渗出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4.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主要是A.肺气不宣B.脾失健运C.肾失开合D.膀胱不利E.三焦不通15. 患儿,8岁。
患感冒1周未愈。
昨起水肿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全身,颜面为甚,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应首先考虑的方剂是A.越婢加术汤B.麻黄汤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D.五皮饮E.五苓散16. 患儿,男,10岁。
南阳理工学院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考试课程:中医儿科学学年学期:试卷类型:1B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1. 稚阴稚阳:“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
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2.脾常不足:小儿的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更是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
所以,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
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脾、肺气之不足,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力弱,摄入的食物要软而易消化,饮食有常、有节,否则易出现食积、吐泻;3.五迟、五软: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
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五迟、五软病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本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引起。
4.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感受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抽搐、昏迷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多发生在7、8、9盛夏季节,2-6岁儿童发病率高,具有较强传染性。
重症患儿,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衰竭等危象,即使存活,往往留有后遗症,甚至造成终生残疾。
5.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92投稿邮箱:sjzxyx88@88·综述·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王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摘要: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疾病,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方法在治疗这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现收集近现代医家有关中医疗法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文献,加以整理分析,为临床提供经验指南。
关键词:急惊风;中医治疗方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2.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2.042本文引用格式:王红. 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惊风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92):88.0 引言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其来势急骤,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
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要表现。
多发发于1~5 岁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 内治法江育仁教授主要从热、痰、风理论认识小儿急惊风,并且提出了“疗惊首重解热、豁痰开窍宁心、虫蛇搜剔息风”三大法则。
风热袭表者,用银翘散加减;属暑湿者,用新加香薷饮化裁。
配伍之品,风动清肝,如蜈蚣、菊花、蝉蜕、钩藤、羚羊角之类;神乱宁心,如牛黄、石菖蒲、琥珀、茯神之属。
若邪热入里,一则清气、清营、凉血,二则重视清泻少阳、阳明之火,可取凉膈散合龙胆泻肝汤,火降则风自息。
急惊风治痰之法,宜取豁痰涤痰之品,如胆南星、天竺黄、浙贝母、陈皮、半夏、远志、石菖蒲之类。
若属痰火夹杂证,须与降火清肝药如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等同用。
若是热极生风,则疏风清热与平肝息风合用;若是抽掣频繁者,属邪陷心肝,风邪中络,非一般植物祛风药物可解。
江教授经验,风邪窜络,必取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蜕、乌梢蛇等虫类灵动之品,搜剔邪风,方能止痉。
推拿救治小儿急惊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摘要】目的:运用中医推拿疗法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对小儿急惊风进行救护,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选取6个月~3岁的小儿急惊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采用推拿疗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体重。
为安全起见,两组均在备好安定注射液的前提下进行。
结果:治疗组在抗惊厥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推拿疗法在终止惊厥发作,缩短抽搐持续时间,提早清醒时间并维持良好状态,降低体温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
【关键词】小儿;急惊风;推拿;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31-02小儿急惊风(俗称“抽风”)属于西医小儿惊厥的范畴,自新生儿至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尤以6个月~3岁多见,发热为主要诱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不开,伴有(多数)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属儿科常见急症。
一旦发生,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笔者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采用推拿疗法救治小儿急惊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儿均来源于本院门、急诊病人。
病历选择①年龄在6个月~3岁;②突然发生肢体抽搐,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③排除癫痫、厥证、脐风及慢惊风;④颅脑外伤所致抽搐。
治疗组男12人,女18人;对照组男14人,女16人。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①熄风止惊、开窍醒神为先:依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对四肢抽搐不己、两目上窜或斜视、牙关紧闭、闭厥不醒者,以重掐人中、合谷、内关、十宣诸穴。
拿委中、拿承山等各掐3~5次,揉百会10次。
采用强刺激手法开窍醒神为主,以惊停得哭、神志清醒为度,若掐一二穴即醒,其他穴位不必再掐。
②辨证施治为本: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惊厥、抽搐停止,神志转清之后,给予辨证审因施治。
证属风热者给予运天庭、推上攒竹、运太阳、分推坎宫、掐揉中指巅、揉合谷、分阴阳、揉肺俞、掐揉五指节各30~40遍,揉内劳宫、运八卦、清肺经、推三关、清天河水、推六腑、揉大椎各100次;热盛者加清肺经、清肝木、清心火、揉捣小天心、推脊、推涌泉各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