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6
初中物理力学56个模型精讲初中物理力学涉及多个模型,下面我将从力、运动、力的作用等方面,全面介绍其中的56个模型,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1. 平衡力模型,描述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平衡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即F=ma。
4.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描述力的相互作用,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弹簧弹力模型,描述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与伸长或压缩量之间的关系。
6. 重力模型,描述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的重力与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g。
7. 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表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8. 动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动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9. 静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静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静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10. 滑动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滑动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11. 斜面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斜面法线力的合力与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斜面倾角之间的关系。
12. 简谐振动模型,描述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其运动满足简谐运动规律。
13. 动量守恒模型,描述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
14. 能量守恒模型,描述系统中物体的总机械能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15. 机械功模型,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物体位移的方向和力与位移的夹角之间的关系。
16. 功率模型,描述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即功率等于做功的大小与时间的比值。
17. 机械效率模型,描述机械设备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间的比值。
初中物理-典型问题中的电流电压模型电流电压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电路中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物理中,典型的问题常常涉及到电流和电压的计算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问题中的电流电压模型。
1.并联电阻的电流模型并联电阻是指多个电阻以平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电阻以并联方式连接时,它们之间的电压相同,而电流则分流到各个电阻上。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因此在并联电阻中,电流与电阻呈反比关系。
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并联电阻的电流:I = (U / R1) + (U / R2) + (U / R3) +。
其中,I表示总电流,U表示电压,R1、R2、R3等表示各个并联电阻的阻值。
2.串联电阻的电压模型串联电阻是指多个电阻以连续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电阻以串联方式连接时,它们之间的电流相同,而电压则分配到各个电阻上。
根据欧姆定律,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因此在串联电阻中,电压与电阻呈正比关系。
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串联电阻的电压:U = I * (R1 + R2 + R3 +。
)其中,U表示总电压,I表示电流,R1、R2、R3等表示各个串联电阻的阻值。
3.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 = U / 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这个公式适用于解决各种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问题。
总结:电流电压模型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对于解决电路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并联电阻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串联电阻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欧姆定律给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具体关系。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典型问题中的电流和电压计算。
关于带电小球的模型一、一个小球与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模型123、小球4、小球小球与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例题1、如图所示,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很轻的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可判断塑料小球:(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D.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2、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很轻的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可判断塑料小球:(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3、吊在丝线下不带电的小球靠近带电体时,先是小球被吸引,二者接触后,小球立刻被带电体推开,这个现象是怎样发生的?你能加以解释吗?二、两个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分别带异种电荷1、两个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2、两个小球两个小球间的相互作用例题1、两个轻小物体互相靠近时,相互吸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B.两个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C.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D.两个物体都不带电2、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相碰后又让它们相互靠近,则( )A.一定相互吸引B.一定相互排斥C.一定无相互作用D.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无相互作用3、如图所示是两个轻质小球放在一起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甲、乙两种情况,可以肯定两个小球都带电的是( )A.甲B.乙三、三个小球相互作用模型1、三个小球2、三个小球三个小球间的相互作用例题1、三个绝缘细线挂着轻质小球,任意的两个小球靠近时,发现它们也相互吸引,则三个小球带电情况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一个带正电,两个不带电D.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2、三个通电小球甲、乙、丙,其中有两个小球带电,当甲、乙靠近时互相吸引,当乙、丙靠近时互相排斥,那么不带电的小球时( )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四、四个以上小球相互作用模型相互吸引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已知个小球间的相互作用及某个小球带电情况,判断其它小球带电情况相互排斥四个小球间的相互作用例题1、甲、乙、丙、丁四个轻小物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是: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丁带负电,那么对甲的带电情况的正确判断是( )A.必定带正电B.必定带负电C.必定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2、四个用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当它们两两相互靠近时,相互作用如图所示,已知丁球曾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过,则甲、乙、丙三球带电情况依次是( )A.带正电,带正电,带正电B.带负电,不带电,带负电C.带负电,带负电,带正电D.带正电,带负电,带正电甲 乙 乙 丙 丙 丁物体带电的原因分析例题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是( )A.产生电荷的过程B.正电荷转移的过程C.电子转移的过程D.正、负电荷同时转移的过程2、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两个物体都不同程度地失去电子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了点D.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发生了转移验电器模型一、关于验电器的结构模型二、关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模型验电器三、关于金属箔张角变化模型1、张角变小2、张角变大量箔电量片原电量片原电量验电器模型相关例题一、验电器的结构模型请写出下列验电器结构的名称:① ①② ②③二、验电器使用原理模型1、有一个验电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然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合拢,而后又张开,这是什么道理?2、当验电器上的金属球跟带正电的物体接触时,验电器也带上了正电,这是什么原因?3、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验电器(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三、验电器与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模型1、甲、乙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已经张开,若用与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去接触它们,(1)接触甲验电器,看到甲的两片金属箔张角更大,表明现在验电器上的电荷,说明验电器原来带 电。
初中物理“模型法”应用小盘点模型思维是指通过物理模型来研究和学习物理,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
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每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物理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对物理问题的分析。
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对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正确运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建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抽象思维和比较思维,区分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抓住本质的东西加以概括,建立物理模型,在教学中要注意建模过程的教学。
如在连通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些物体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找出它们的共性: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进一步抽象建立起连通器的物理模型。
在研究简单机械时,可以举出多种生活中的工具或器械,如撬杠,核桃钳,镊子,启瓶器等,让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体会分析比较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共同特點,就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1.坚硬,使用不变形,是一根硬棒;2.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3.在长短、粗细、弯直等形状上没有一定要求。
这样就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
使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时可以起到很多作用:1.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很多实际问题是复杂的很难研究的,如能将其转化成物理模型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如做力的示意图时就找到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这个力,力的示意图就是典型的模型。
分析物体受力时,可根据问题的需要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把这个点作为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作用点,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受力情况。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压强模型【模型概述】压强的种类(1)固体压强(2)液体压强(3)气体压强。
一、固体压强:p=(压力的作用效果)①当物体在水平面放置,且为柱体时,p=可推导为p=ρgh,两式都可用。
②物体叠加时,受力面积不变,压力相加。
③发生切割时,控制变量好比较。
二、液体压强:p=ρ液gh (液体具有流动性且液体受到重力而产生)①当容器水平放置,且为柱体时,液体压强计算可用p=和p=ρ液gh进行计算。
②液体压强特点:同种液体相同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相同深度的不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大小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③容器形状决定看容器底部所受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F压=G液F压G液F压= p S=ρ液gh S G液=ρ液gV液F压G液三、气体压强:p=(气体具有流动性且受到重力而产生)马德保半球实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下,p0为76cm汞柱p0 1.0105pa。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知识链接】一、平衡力的特点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二、重力与压力的辨别①当物体在水平地面处于静止时,F=G,如下图:②当物体在斜面上静止时,F G,如下图:③当物体置于竖直面上静止时,F=F0与G无关。
如下图:【例题1】一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体积V A<V 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A>S B,对地面的压强P A=P 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解题思路】因为两长方体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根据p=可以比较它们的重力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据推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又由于两物体为柱体,所以还可以用p=ρgh进行比较它们的密度关系。
初二物理: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及例题详解全等三角形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三角形的形状和属性。
全等三角形意味着两个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以及解决例题的方法。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完全相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全部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分别相等时,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在初二物理中,有一些经典的全等三角形模型,它们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基础。
- 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三边长,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SA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两个对应角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一个边和两个对应角,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两个角和一边,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3. 全等三角形的例题详解通过解决一些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应用。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BC = EF,∠ABC = ∠DEF。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BC = EF,∠ABC =∠DEF,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例题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ABC = ∠DEF,∠ACB = ∠DFE。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ABC =∠DEF,∠ACB = ∠DFE,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带帮助理解理解:电流就像水流,是一个模型。
主要掌握 1、串联:像糖葫芦串在一起:2、并联:有分有合,并在一起:分● ● 合附:断路〔水流断在这里〕 短路:水流无阻碍通过,由于趋利避害,电流会喜欢此途径,不再走有阻碍途径。
3、电压(U):给一个鼓励,推动电流流动;理解为推力4、电流(I 〕:像水流一样,因为电压的推动,电荷〔类似水滴〕定向挪动。
5、电阻〔R 〕:类似水阀,对水流有阻碍;电阻是对电流的阻碍。
6、电流强弱〔安培〕:符号:A;电流强就类似水流很猛,可理解为水流速度7、电量(Q):像水流量一样,应为水流量位移S=V*t ,而电流就相当于速度,所以Q=I*t 。
8、欧姆定律:,I=RU理解1:(加在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越大〔推力大〕,电流大〔速度快〕;电阻〔阻碍〕小,电流大〔速度快〕)理解2:电阻因为相当于一个阀,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水管中的一块石头堵住水流,因此电阻是物理的固有属性,就像石块一样,不随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或流过它的电流表变化而变化。
注意:欧姆定律只是说明电阻的大小可以用RU计算,但本质上电阻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9、串联分压定理:灯L1,L2串联在电路中:那么流过他两的电流相等,即有I 1=I 2;即11R U =22R U ;因此21U U =21R R 。
结论: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U1:U2=R1:R2 推广:U1:U2:U3:……:U N =R1:R2:R3……:R N10、并联分流定理:两电阻并联在一起:推力一样,所以电压相等,即有U 1=U 2;即I 1R 1=I 2R 2;因此21I I =12R R 。
结论:并联电路电流和电阻成反比I1:I2=11R :21R ,只有2个电阻的话,也即I1:I2=R2:R1 推广:I1:I2:I3:……I N =11R :21R :31R :……:RN111、功率〔P 〕:单位瓦,符号:W ;因为在力学中P=F*V ,电学中力F 相当于电压〔推动〕,速度V 相当于电流,所以电学中P=U*I 。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浮力液面升降模型【模型概述】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一、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二、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三、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四、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五、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下降都要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①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则V排′=V排,液面不变.②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③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液面升降模型其它升降模型:【知识链接】一、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浸没时V排=V物部分浸入时V排=V-V出二、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V排=V物)F浮<G物,下沉(ρ液<ρ物)F浮>G物,上浮(ρ液>ρ物)F浮=G物,悬浮(ρ液=ρ物)(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V排<V物)各类型问题的分析解答【例题1】有一块冰浮在容器的水面上,当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最典型最基础的题型,我们理解后,可作为其它类型题解决的知识点直接分析。
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模型及其力臂作图
开瓶起子:省力杠杆抽水机:省力杠杆自行车手闸:省力杠杆刹车踏板:省力杠杆开门把手:省力杠杆家用订书机:等臂杠杆
旅行箱:省力杠杆登山背囊:重物放在A点时,为省力杠杆
重物放在B点时,为费力杠杆
钓鱼杆:费力杠杆自拍杆:费力杠杆
1/ 3
镊子:费力杠杆筷子:费力杠杆
雨伞:费力杠杆马桶自动上水装置:费力杠杆手臂托重物:费力杠杆掰手腕:费力杠杆
手腕托重物:费力杠杆踮起脚跟:省力杠杆
指甲刀:ABC为省力杠杆,BOD、EOD为费力杠杆
2/ 3
弯腰提东西:费力杠杆
俯卧撑:省力杠杆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下蹲运动:费力杠杆
用力张开夹子时:省力杠杆夹子夹住物体时:费力杠杆
3/ 3。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研究一、前言物理模型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于现实现象的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求对于本质的追求,而对于次要因素一般采用忽视的方式。
抽象出来的实际问题不再是原来的问题,但是可以显示出问题的根本性质,这种方式就是物理模型的思考方式。
例如,针对某一个实际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具体规律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忽略摩擦力的次要条件,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平面运动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在进行有摩擦力条件下的考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究的难度。
可以说,抽象研究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当然,需要进行对事物本质的规律进行抽象,而不是对于次要条件的抽象。
而对于物理模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对于主要因素的把握,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来探寻相应的事物规律,继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由一般性向普遍性转变,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对于模型的研究,水平运动的研究,可以采用质点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其具体规律。
其次,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1]。
这种方式需要加以必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不仅仅表现出相应的物体直观形象,更可以用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
可以说,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在经过一定的严密的验证之后,就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程序(1)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物理研究中对于模型的建立首要要求就是提取出正确的事物本质特征,能够做出合理的抽象是成功的第一步。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例如要建构“质点”这个模型,需要在开始之前就充分的认识到,质点在研究总具有何种意义,如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简化。
(2)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次要问题的忽略,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关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