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5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5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5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5

理学院

题目Ⅰ利用粗铜粉制备硫酸四氨合铜(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铜粉制备硫酸铜的方法。

2.用精制的硫酸铜通过配位取代反应制备硫酸四氨合铜(Ⅱ)。

3.掌握和巩固倾析法、减压过滤、蒸发浓缩和重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4.掌握固体的灼烧、直接加热、水浴加热和溶解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废铜粉灼烧氧化法制备CuSO4·5H2O:

先将铜粉在空气中灼烧氧化成氧化铜,然后将其溶于硫酸而制得:

2Cu + O2 === 2CuO(黑色)

CuO + H2SO4 === CuSO4 + H2O

由于废铜粉不纯,所得CuSO4溶液中常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FeSO4、Fe2(SO4)3及其他重金属盐等。Fe2+离子需用氧化剂H2O2溶液氧化为Fe3+ 离子,然后调节溶液pH≈4.0,并加热煮沸,使Fe3+离子水解为Fe(OH)3沉淀滤去。其反应式为

2Fe2+ + 2H+ + H2O2 === 2Fe3+ + 2H2O

Fe3+ + 3H2O === Fe(OH)3↓+ 3H+

CuSO4·5H2O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因此粗硫酸铜中的其他杂质,可通过重结晶法使杂质在母液中,从而得到较纯的蓝色水合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可写为[Cu(H2O)4]SO4·H2O,习惯上简写为CuSO4·5H2O,其中5个水分子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Cu2+有空轨道,每个Cu2+可以跟4个水分子形成配位键,离子还可与1个水分子里的H原子形成氢键。

水合硫酸铜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逐步脱水,其反应式为

CuSO4·5H2O === CuSO4·3H2O + 2H2O(48℃)

CuSO4·3H2O === CuSO4·H2O + 2H2O(99℃)

CuSO4·H2O === CuSO4 + H2O(218℃)

2.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3)4]SO4·H2O)的制备

硫酸四氨合铜(Ⅱ)([Cu(NH3)4]SO4·H2O)为蓝色正交晶体,在工业上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印染,电镀,纤维,杀虫剂的制备和制备某些含铜的化合物。本实验通过将过量氨水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得硫酸四氨合铜。离子反应式为:

[Cu(H2O)6]2+ +4NH3 +SO42- ====[Cu(NH3)4]SO4·H2O+5H2O 硫酸四氨合铜溶于水但不溶于乙醇,因此在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加入乙醇,即可析出深蓝色的[Cu(NH3)4]SO4·H2O晶体。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仪器:

托盘天平、恒温烘箱、干燥器、温度计(300℃)、瓷坩埚、研钵、烧杯(50mL)、电炉、布氏漏斗、抽滤瓶、精密pH试纸、蒸发皿、表面皿,水浴锅、量筒(10mL)。

2.试剂:

铜粉、无水乙醇、H2SO4(2mol·L-1)、H2O2(3%)、K3[Fe(CN)6](0.1mol·L-1)、NaOH(2mol·L-1)、氨水NH3·H2O(1:1)。

四、实验步骤

1. CuSO4·5H2O的制备

9:10 称取6.1638g CuO粉末转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34mL 2mol·L-1 H2SO4。

9:11 搅拌下微热使之溶解。

9:21 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粉末,CuO未完全溶解,补加2mol·L-1H2SO4 6mL,充分搅拌使之溶解。

9:30 CuO溶解,在粗CuSO4溶液中,滴加3% H2O2溶液25滴,加热搅拌。

9:33 取上述溶液少量滴加K3[Fe(CN)6]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有Fe2+存在。

9:35 再次滴加少量3% H2O2并检验还有无Fe2+存在,观察到无蓝色沉淀,无Fe2+存在。

9:38 滴加2mol·L-1 NaOH调节溶液的pH≈4.0并加热至沸。

9:56 停止加热。

9:58 趁热减压过滤并将滤液转入蒸发皿中。

10:07 滴加2mol·L-1 H2SO4,调节溶液的pH≈2

10:11 水浴加热,蒸发浓缩

13:28 液面出现晶膜,取出让其自然冷却。

14:02 大量晶体析出

14:05 减压过滤,用5mL无水乙醇淋洗,抽干。产品转至表面皿上,用滤纸吸干。

14:20 称量得产物重量为14.2971g。

2.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9:15 将洗涤干净的坩埚放入300℃恒温烘箱直至恒重(准至1mg),称得坩埚重21.8496g。

10:16 称取1.3096g磨细的CuSO4·5H2O,置于上述干净并灼烧恒重的坩埚中。

10:18 称量此坩埚与样品的总质量m1=23.1304g,由此计算出坩埚中样品的准确质量为1.2808g。

10:20 将装有CuSO4·5H2O的坩埚放入300℃烘箱中。

11:00 将坩埚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11:15 称量装有硫酸铜的坩埚的质量m2=22.6848g。

11:17 将称过质量的上述坩埚,再次放入300℃烘箱内。

11:32 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11:40 称得总质量m3=22.6811g m2-m3= 0.4483g<0.005g

3.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

11:23 称取CuSO4.5H2O 4.9964g。

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加入到盛有NH3·H2O(1:1)15mL的小烧杯中。

继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成深蓝色溶液,冷却。

11:29 缓慢加入8mL乙醇(95%)(有深蓝色晶体析出)

盖上表面皿,静置。

11:45 抽滤,并用1:1 NH3·H2O-乙醇混合液淋洗晶体两次,每次用量约3mL。

11:50 将其放入60℃烘箱中。

12:27 称得产物质量为3.8764g。

五、实验数据的处理

1、粗CuSO4·5H2O的产率的计算

m(产物)=14.2917g 产物为亮蓝色晶体

CuSO4·5H2O的理论产量=6.1638/80*250=19.2619g,实际产量=14.2917g,故产率=14.2917/19.2619*100%=74.1%

2、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灼烧至恒重的坩埚质量21.8496g

坩埚和样品总质量23.1304g

样品质量 1.2808g

第一次灼烧后总质量22.6848g

第二次灼烧后总质量22.6811g

结晶水质量23.1304-22.6811 g=0.4483 g

无水硫酸铜质量 1.2808-0.4483 g=0.8325 g

n(H2O)/n(CuSO4)=(0.4483/18)/(0.8325/160)=4.787≈5

3、硫酸四氨合铜的产率的计算

m(产物)=3.8764g 深蓝色晶体

硫酸四氨合铜的理论产量=4.9964/250*246=4.9165g,实际产量=3.8764g,故产率为3.8764/4.9165*100%=78.84%

所得产物为深蓝色晶体,但颗粒较小,晶体形状不明,可能是因为结晶时间过短。

六、思考题

1.除去CuSO4溶液中Fe2+杂质时,为什么须先加H2O2氧化,并且调节溶液的pH≈4.0,太大或太小有何影响?

答:Fe2+不易水解,加H2O2可将其氧化为易水解的Fe3+,在pH≈4.0就会水解完全。pH太大,会析出Cu(OH)2;pH太小,Fe3+水解不完全。

2.制备[Cu(NH3)4]SO4.H2O能否用加热浓缩的方法获得晶体?

答:析出晶体不用蒸发浓缩方法的原因是[Cu(NH3)4]SO4?H2O在高温下分解成硫酸铵,氧化铜和水。

3. 制备硫酸四氨合铜用氨水乙醇混合液淋洗晶体的原因。

答:氨水淋洗目的是为了保证氨水过量,形成四氨合铜络离子,铜氨络合物较稳定,不与稀碱反应。用乙醇淋洗是利用它在乙醇溶液中溶解度很小的特点来获得硫酸四氨合铜晶体。

4.制备[Cu(NH3)4]SO4.H2O应以怎样的原料配比?

答:先硫酸铜加氨水(1:1),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之后继续加氨水,看到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溶液呈深蓝色时即停止,生成[Cu(NH3)4]SO4,之后结晶,温度控制好得[Cu(NH3)4]SO4.H2O。

题目Ⅱ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无机化合物沉淀(难溶盐)制备、洗涤以及过滤等操作方法。

2.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加深对溶度积概念的理解。

3.了解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

4.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

二、实验原理

将硫酸铜溶液和碘酸钾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混合,反应后得碘酸铜沉淀,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Cu2+ +2 IO3-=Cu (IO3) 2↓

碘酸铜是难溶强电解质,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存在以下溶解平衡:

Cu(IO3)2 (s)?Cu2+(aq) +2 IO3-(aq)

开始0 0

沉淀溶解平衡 a mol/L 2a mol/L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强电解质碘酸铜的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确切地说应是活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sp =[Cu2+][IO3-]2

Ksp被称为溶度积常数,[Cu2+]和[IO3-]分别为溶解—沉淀平衡时Cu2+和IO3-的浓度(mol·L-1)。温度恒定时,Ksp的数值与Cu2+和IO3-的浓度无关。

取少量新制备的Cu (IO3) 2固体,将它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达到平衡后,分离去沉淀,测定溶液中Cu2+和的浓度IO3-,就可以算出实验温度时的Ksp值。本实验采取分光光度法测定Cu2+的浓度。测定出Cu2+的浓度后,即可求出碘酸铜的Ksp。

用分光光度法时,可先绘制工作曲线然后得出Cu2+浓度,或者利用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分光光度计,直接得出Cu2+的浓度值。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mini1240),比色皿,50mL容量瓶11只,25mL移液管,致密定量滤纸,减压抽滤装置,烧杯,250mL锥形瓶3只,量筒

2.试剂

CuSO4(s),KI03(s),浓氨水,0.1000mol/L Cu(NO3)2

四、实验内容

1、碘酸铜的制备

11:52 称取3.1263g CuSO4·5H2O和5.6030g KIO3分别置于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待溶液溶解后,将CuSO4溶液搅拌加入碘酸钾溶液中,加热混合液并不断搅拌(70℃左右),约30min后停止加热。

12:45 静置至室温后弃去上层清液,用倾析法将所得碘酸铜洗净至洗涤液中检查不到SO42-。得到大量蓝色碘酸铜沉淀。

13:02 减压过滤,将碘酸铜沉淀抽干后烘干,计算产率。

2、碘酸铜饱和溶液的制备

13:17 取3个干燥的250mL锥形瓶并编好号,均加入少量(1.2274g、1.2368g、1.2570g)自制的碘酸铜放入250mL的锥形瓶,分别加入100.0mL蒸馏水,加热至近沸(70 ~

80℃)并不断地搅拌上述混合液。

13:30 将上述溶液取出静置并收集上清液用于后续测定。

3、工作曲线的绘制

13:35 分别吸取0、1.00、2.50、5.00、7.50mL 0.100 mol/L Cu(IO3)2溶液于5个5 0mL容量瓶中,备加入50%(V)的氨水6mL,摇匀,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再摇匀。

13:47 以蒸馏水作参比液(1号标准溶液),选用1cm比色皿,用5号溶液作为吸收液,用1cm比色皿在光波长480~680nm范围内做[Cu(NH3)4]2+的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

14:05 以蒸馏水作参比液(1号标准溶液),选用1cm比色皿,选择入射光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606nm, 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各号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么为纵坐标,相应Cu2+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饱和溶液中Cu2+浓度的测定

14:25 三份饱和溶液各吸取2份(25mL/份)Cu(IO3)2饱和溶液于50 mL容量瓶(编号)中,加入50%(V) 氨水6mL,摇匀,用水稀释至刻度,再摇匀。

14:42 按上述测工作曲线同样条件测定6份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工作曲线求出饱和溶液中的[Cu2+]。

5、Cu(IO3)2 Ksp的测定

根据溶液中的Cu2+浓度,计算K sp的数值。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碘酸铜的制备中计算碘酸铜产率:

Cu(IO3)2的理论产量5.3944g,实际产量3.9974g,故产率为3.9974/5.3944*100%=74.05%

2、[Cu(NH3)4]2+离子的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绘制[Cu(NH3)4]2+的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经过测量得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600或620 nm

经过测量得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606 nm

由以上数据可得到如下工作曲线:

将实验步骤4中配制溶液所测吸光度在[Cu(NH3)4]的工作曲线图中,用标准曲线法得到各溶液的浓度,并填入上表。

4、Cu(IO 3)2 Ksp 的测定:根据溶液中的Cu 2+浓度,计算K sp 的数值。 取平均值进行计算,

2[Cu ]0.00363mol L +-

=?0.002289mol/L ;则23sp 4[Cu ]40.00363 1.9110

K +-==?=?4×[0.002289]^3=4.80×10-8。 五、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将所制得的碘酸铜洗净?

答:因为如果有硫酸根存在,溶液就是酸性的,会生成碘酸,而碘酸是弱酸,也不稳定,影响产率。

2. 如果配制的碘酸铜溶液不饱和或普滤时碘酸铜透过滤纸,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如果碘酸铜不饱和测出来的溶度积Ksp 比标准值小。

3. 配制含不同浓度Cu 2+

的碘酸铜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使用干烧杯并要知道溶液准确体积?

答:因为干烧杯可以保证碘酸铜溶液的饱和性,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

4. 普滤碘酸铜饱和溶液时,所使用的漏斗、滤纸、烧杯等是否均要干燥的?

答:需要,因为本实验对碘酸铜饱和溶液的饱和要求程度高,若不干燥,则溶液不饱和,测得的溶度积就不准确。

5. 为什么用含不同Cu 2+

浓度的溶液测定碘酸铜的Ksp?

答: 温度恒定时,Ksp 为常数,它不随Cu 2+

离子浓度或碘酸根离子浓度的变化而改变。故在一定温度下将碘酸铜饱和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测定出来。

6. 如何判断硫酸铜与碘酸钾的反应是否基本完全?

答:过滤滤渣,取少量滤液进行PH 测定,过于偏酸性的话,便是未反应完全。

7. 为什么配制[Cu(NH 3)4]2+

溶液时,所加氨水的浓度要相同?

答:实验最后需要测量吸光度,测量吸光度的要求是除待测离子以外,其他环境及溶液因素都应是相同的。

三、思考讨论

本次无机综合大实验和我们预想中的实验有很多的不一样,以往做的无机实验只是在讨论或者验证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操作和过程都相对简单,经历的时间也不长。但本次实验,不仅仅是琐碎的无机实验的叠加,而是多种知识点的融合,多种实验操作的穿插,操作和过程都更复杂,经历的时间也变长了,要注意的地方自然也多了很多,无机实验对误差要求较高,应尽量避免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粗铜粉制备硫酸四氨合铜中,在提纯的过程中,应让浓缩液自然冷却至室温出现晶膜,否则其他盐类也可能析出来。在两次调节PH 值的过程中,应小心少量多次调节,不要调过了。在烘箱中干燥坩埚至恒重时,应注意控制误差。在制纯一水硫酸四氨合铜晶体时,应注意实验操作顺序,逐次滴加。由于产品生成时要放热,在加入乙醇前必须充分冷却,并静置

足够长的时间,制得较大的晶体颗粒。为了防止局部生成杂志,影响产品质量,应将硫酸铜研磨细碎,并充分搅拌,等等。

本次实验中,一方面,我们熟悉了无机化合物沉淀的制备、洗涤及过滤等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了解了光电比色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等。另一方面,实验培养了我们的耐心,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化学素养,让我们更加了解无机化学的知识原理及其有关的实验,培养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Ⅲ、附:试验照片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网络拓扑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 学院名称: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指导教师 学号姓名 实验地点计科楼414实验时间2013.12.09 项目名称网络拓扑结构实验类型设计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网络设备的连通和对拓扑的分析,加深对常见典型局域网拓扑的理解;通过路由建立起网络之间的连接,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命令,了解网络路由的设计与配置。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 二层交换机五台、三层交换机一台,路由器两台,学生实验主机五台及一台服务器。 三、总体设计(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假设某校园网通过1台三层交换机连到校园网出口路由器,路由器再和校园外的 一台路由器相接,现做适当配置,实现校园网内部主机与校园网外部主机的相互通信。 实验拓扑图:

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 三层交换机上配置vlan及IP地址,进行端口划分:Switch(config)#vlan 2 exit vlan 3 exit vlan 4 exit vlan 5 exit Switch(config)#int vlan 2 ip add 210.42.242.1 255.255.255.0 no sh exit int vlan 3 ip add 210.42.243.1 255.255.255.0 no sh exit int vlan 4 ip add 210.42.244.1 255.255.255.0 no sh exit int (f0/2) sw mod acc sw acc vlan 2 exit int (f0/3) sw mod acc sw acc vlan 3 exit int range(f0/4-5) sw mod acc sw acc vlan 4 exit int (f0/1) sw mod acc sw acc vlan 5 exit int vlan 5 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0 no sh exit 配置DHCP: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数据库实验5实验报告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题目:数据库的完整性 班级:软件132 学号:2013122907 姓名:莹莹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索引创建和删除的方法; 2.掌握创建视图和使用视图的方法; 3.掌握完整性约束的定义方法,包括primary key、foreign key等。 二.实验容 1.基于前面建立的factory数据库,使用T-SQL语句在worker表的“部门号”列上创建一个非聚集索引,若该索引已经存在,则删除后重建。 2.在salary表的“职工号”和“日期”列创建聚集索引,并且强制唯一性。 3.建立视图view1,查询所有职工的职工号、、部门名和2004年2月工资,并按部门名顺序排列。 4.建立视图view2,查询所有职工的职工号、和平均工资; 5.建立视图view3,查询各部门名和该部门的所有职工平均工资; 6.显示视图view3的定义; 7.实施worker表的“性别”列默认值为“男”的约束; 8.实施salary表的“工资”列值限定在0~9999的约束; 9.实施depart表的“部门号”列值唯一的非聚集索引的约束; 10.为worker表建立外键“部门号”,参考表depart的“部门号”列。 11.建立一个规则sex:性别=’男’ OR 性别=’女’,将其绑定到“性别”上; 12.删除上面第7、8、9和10建立的约束; 13.解除第11题所建立的绑定并删除规则sex。 三.实验步骤 1 USE factory GO --判断是否存在depno索引;若存在,则删除之 IF EXISTS(SELECT name FROM sysindexes WHERE name='depno') DROP INDEX worker.depno GO --创建depno索引 CREATE INDEX depno ON worker(部门号) GO EXEC sp_helpindex worker GO 2 USE factory GO --判断是否存在no_date索引;若存在,则删除之 IF EXISTS(SELECT name FROM sysindexes WHERE name='no_date') DROP INDEX salary.no_date GO --创建no_date索引

计算机网络交换路由综合实验报告

交换路由综合实验 1 交换实验 1.1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1.1实验目的 学会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并了解如何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1.1.2实验内容 使用交换机的命令行管理界面,学会交换机的全局配置、端口配置方法,察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1.1.3技术原理 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管理交换机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交换机的网络端口,其特点是需要使用配置线缆,近距离配置。第一次配置必须利用Console端口进行。 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称和配置交换机的描述信息必须在全局配置模式下执行。Hostname 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称,Banner motd配置每日提示信息,Banner login配置交换机的登陆提示信息。 察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命令要在特权模式下进,Show ######命令可以察看对应的信息,如Show version可以察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类似可以用Show mac-address-table、Show running-config等。 1.1.4实验功能 更改交换机的提示信息,配置交换机的端口。

1.1.5实验设备 交换机(二层)一台,交换机(二层)一台 1.1.6实验步骤 s21a1#configure terminal s21a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进行F0/3的端口模式 s21a1(config-if)#speed 10 !配置端口速率为10M s21a1(config-if)#duplex half !配置端口为半双工模式 s21a1(config-if)#no shutdown !开启该端口,使之转发数据s21a1(config-if)#exit s21a1#show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查看端口的状态 s21a1# show version !查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 s35a1#configure terminal s35a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进行F0/3的端口模式 s35a1(config-if)#speed 10 !配置端口速率为10M s35a1(config-if)#duplex half !配置端口为半双工模式 s35a1(config-if)#no shutdown !开启该端口,使之转发数据s35a1(config-if)#exit s35a1#show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3 !查看端口的状态 s35a1# show version !查看交换机的版本信息 1.2虚拟局域网VLAN 1.2.1实验目的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10100330317 宋时宇摘要 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大二10名学生,5男5女。实验探究了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实验结果发现单眼双眼深度视觉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明显优于单眼的深度视觉。男女性别对深度知觉没有显著影响,而被试间的个体差异显著。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深度知觉阈限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2.实验方法 2.1 被试: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四名大二学生,两男两女。 2.2 实验仪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程序: 2.3.1: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开关盒,眼晴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仪器内部三根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对应的尺度0位与被试距离为2米。以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 2.3.2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二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柱,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剌激柱,你的任务是用优势眼观察,即是你觉得视力好的一只眼观察(或者用你的双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剌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离你同样的远近。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是一样。 2.3.3中间的立柱先由主试调到某位置(起始位置每次要随机),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可来回调)。主试记录误差(取绝对值)。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20次实验,其中有10次是变异刺激(可移动立柱)在前,由近向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顺序及起始点随机安排,求出10次的平均结果。 2.3.4按照上述程序,再做单眼视觉实验20次,并求出平均结果。 2.3.5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数据库实验报告五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五) 实验题目:过程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班级:1306班 姓名:***************

运城学院实验报告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系(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306班姓名:*************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实验项目:过程实验类型:验证型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软件实验室一时间:2015年12月10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户存储过程的创建,了解一些常用的系统存储过程,以及调用和删除过程,并熟悉使用存储过程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 (1)基于学生—课程数据库创建一存储过程,用于检索数据库中某个专业学生的人数,带有一个输入参数,用于指定专业。执行结果如图二所示: create procedure pro_s @stu_sdept varchar(5) //这是带参数的过程,参数不用()括 As select count(*) as 人数from student where sdept = @ stu_sdept 1、存储过程的执行 execute pro_s 实参//实参可以是变量,也可以是常量 (2)基于学生-课程数据库创建一存储过程,该过程带有一个输入参数,一个输出参数。其中输入参数用于指定学生的学号,输出参数用于返回学生的平均成绩。执行结果如图四所示: create procedure pro_stu @stu_sno char(6),@stu_avg float output //这个带output的是输出参数as select @stu_avg = avg(grade) //将平均值给了变量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 sno = sc. sno and student.sno=@stu_sno 1.存储过程的执行 declare @stuavg float //用于存放输出变量内容的 execute pro_stu ‘1000’,@stuavg output// 输出参数必须是变量 select @stuavg //看结果 (3)在pubs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存储过程,用于检索数据库中某一价位的图书信息。参数有两个,用

网络配置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 需求分析 通过合理的三层网络架构,实现用户接入网络的安全、快捷,不允许VLAN10的用户去访问VLAN30的FTP服务,VLAN20不受限制;VLAN10的用户接口需要配置端口安全,设置最大连接数为3,如果违规则采取shutdown措施,VLAN20的用户接口需要配置端口安全,设置最大连接数为2,如果违规则采取shutdown措施;配置静态路由使用全网互通;配置NAT功能,使用内网用户使用200.1.1.3—200.1.1.6这段地址去访问互联网;将内网的FTP服务发不到互联网上,使用内网地址为192.168.13.254,公网地址为200.1.1.7,并要求可以通过内网地址访问FTP服务器,使用ACL防止冲击波病毒。 实验拓扑图 实验设备 二层交换机2台(Switch0,Switch1)。 三层交换机2台(Multilaye Switch1,Multilaye Switch0) 路由器2台(router0,router1)。 服务器一台(Server0)。

主机两台(PC0,PC1)。 IP地址规划 三层SW0: VLAN10 192.168.11.1/24 VLAN20 192.168.12.1/24 VLAN30 192.168.13.1/24 三层SW1 VLAN10 192.168.11.2/24 VLAN20 192.168.12.2/24 VLAN30 192.168.13.2/24 F0/11 172.16.1.1/30 R0 F0/0 172.16.1.2/30 F0/1 200.1.1.1/28 R1 F0/1 200.1.1.2/28 主要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 Switch 0 Conf t Int f0/1 //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maximum 3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violation shutdown Int f0/2 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maximum 2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violation shutdown Int vlan10 Ip add 192.168.11.1 255.255.255.0 No shut Int vlan20 Ip add 192.168.12.1 255.255.255.0 No shut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深度知觉实验

认知风格对重量差别感觉阈限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感受阈限的影响。以3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首先使用EP705棒框仪对其认知风格进行测试,而后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感觉阈限。这些被试中有女生30名,男生4名。分析后结果表明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测出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阈限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认知方式;重量差别感觉阈限;棒框实验;恒定刺激法 1前言 本实验是教学实验,旨在锻炼同学们运用EP705 棒框仪进行对认知风格的测试能力和将心理统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 le)的最早研究源于瑟斯顿( L. L. Thourstone), 其后, Allport认为它是个人典型或习惯性地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 Tennant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现在心理学通用的定义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智能因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 是认知风格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已存在的命名认知风格类型就多达三十多种。Riding等人1991年通过系统地分析人们对于认知风格的描述、对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有关模型间的相关性,将其综合为两个重要的认知风格维度, 即整体-分析(Wholist- 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 Verbal 2实验 2.1 被试 本研究所用被试均从南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专业2009级学生中选取,其中包括9名男生和46名女生,其视力均正常或矫正正常,无色盲,但是不排除裸视具有“散光”特征的被试。 2.2 实验仪器 对于深度知觉的测定采用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设计

数据库实验报告1

1.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rename)将视图“V_SPJ”更名为“V_SPJ_三建”。(5分) exec sp_rename v_spj, v_spj_三建; 2.针对SPJ数据库,创建并执行如下的存储过程:(共计35分) (1)创建一个带参数的存储过程—jsearch。该存储过程的作用是:当任意输入一个工 程代号时,将返回供应该工程零件的供应商的名称(SNAME)和零件的名称(PNAME) 以及工程的名称(JNAME)。执行jsearch存储过程,查询“J1”对应的信息。(10 分) create proc jsearch @jno char(2) as select sname, pname, jname from s,p,j,spj where s.sno=spj.sno and p.pno=spj.pno and j.jno=spj.jno and spj.jno=@jno; 执行: exec jsearch 'J1'

(2)使用S表,为其创建一个加密的存储过程—jmsearch。该存储过程的作用是:当执 行该存储过程时,将返回北京供应商的所有信息。(10分) 创建加密存储过程: create proc jmsearch with encryption as select * from s where s.city='北京'; sp_helptext jmsearch; (3)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helptext查看jsearch, jmsearch的文本信息。(5分) 用系统存储过程sp_helptext查看jsearch: exec sp_help jsearch; exec sp_helptext jsearch;

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四)

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综合实验 学院(系):软件学院 专业:嵌入式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月日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系):软件学院专业:嵌入式班级: 姓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2013-11-04 实验室:C310 实验台: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四:交换机VLAN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VLAN的基本配置方法,掌握VLAN间路由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VLAN的基本工作原理 2、VLAN的基本配置方法和命令 三、实验环境以及设备 1、2台交换机、4台Pc机、双绞线若干 2、2台三层交换机、4台Pc机、双绞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思考题) 1、请在用户视图下使用“reset saved-configuration”命令和“reboot”命令分别将你们平台上 的两台交换机的配置清空,以免以前实验留下的配置对本实验产生影响。 2、VLAN基本配置:

PCA:VLAN2 PCD:VLAN3 PCC:VLAN2 PCB:VLAN3 10.1.1.2/2410.1.1.3/2410.1.1.4/2410.1.1.5/24 交换机B 图1 VLAN 基本配置 (1) 请按照图1组建网络实验环境。 (2) 将两台交换机的端口1和2做链路聚合,请把你所执行的配置命令写到实验报告 中。(7.5分) System Sysname SwitchB Interface ethernet 1/0/1 Speed 100 Duplex full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 to 3 Interface ethernet 1/0/2 Speed 100 Duplex full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 to 3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2 Interface ethernet 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2 Interface ethernet 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2 (3) 在两台交换机上做VLAN 配置,使得: a) 聚合的链路被用作trunk 链路。 b) 交换机A 上的端口3—12属于 VLAN 2、 端口13—24属于VLAN 3,其余的 端口属于VLAN 1。 c) 交换机B 上的端口3—5属于 VLAN 2、 端口6—8属于VLAN 3,其余的端口 属于VLAN 1。 请把你所执行的配置命令写到实验报告中。 Vlan 2 Port ethernet 1/0/3 to ethernet 1/0/12 Vlan 3 Port ehternet 1/0/13 to ethernet 1/0/24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碰撞时 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 时间。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 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 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速度知 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 1 引言 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尽管很多此类实验支持了τ在完成TTC任务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TTC 判断还受限制于场景、阈限因素和认知操作, 而且是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的。在物体的辐射运动( radial motion) 中, τ变量是主要的时间线索。 (二)物理信息(运动速度,距离等): 在物体的横向运动(transverse motion)中, 由于物体视觉影像扩张率不变, 视觉变化近似于线性, 观察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源进行TTC判断。物体进行横向运动时, 不存在视觉扩张信息, 仅存在视觉边界的收缩信息。因此, 影响其TTC估计的因素除了视觉信息之外, 还有物理信息。刘瑞光和黄希庭(1999) 在研究中使用正方形图形作为运动对象, 采用遮挡范式, 考察了物体大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加速度等因素对TTC 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TTC 知觉线索是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 速度、距离) 的统合。而郭秀艳等(2000) 使用知觉测试仪在遮挡范式下考察了运动速度和距离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也发现速度的提高会导致TTC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三)概念信息(运动物体的概念特征):Kiefer等(2006)以及黄端等(2008)使用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汽车和三轮车)的图片为运动物体, 针对职业驾驶员被试开展了遮挡范式下的TTC估计实验,发现驾驶员对不同概念物体的TTC 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 小轿车和三轮车) 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 TTC 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表明除了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以外, 概念信息也对驾驶员的TTC 知觉产生了一定影响。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修订版23p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吉林化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测试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觉误差的最小阀限。 二、 实验设备: EP503A 深度知觉观测仪 三、 实验步骤: 1 被测试者坐到测试仪的窗口前面,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口成水平位置,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2 记录数据者接通电源,被测试者预作几次,然后开始实验。 3 被测试者操纵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一线。 4 记录者第一次提醒测试者大致的误差,第二次提醒精确误差。测试者按键,然后记录者根据标尺记录误差值。 四、 实验数据: 深 度 知 觉 测 量 实 验 数 据 记 录 表 格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修订版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五、思考题: 1.对测试人的深度知觉能力做一个定性的描述; 测试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同时能够反映出人对于精确提示后误差减下。 2.分析不同的信息提示方式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对于精准与模糊的提示方法,精准的提示方式有助于减少误差。 3.试列举从事哪些职业或工种的人员需要做此测试 飞行员炮手驾驶员

吉林化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者: 王德超成绩: 班级: 工程1103 同组者: 党博凯 指导教师: 刘彦辰 实验名称:动觉方位辨别实验 实验环境: 天气: 晴气温: 14¢场地: 机电实验楼308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使用动觉方位辨别仪,考察动觉感受性的个体差异。 2 理解左右臂在空间位移的动觉感受性。 二、实验设备: EP 207动觉方位辨别仪 三、实验步骤: 1 被测者先熟悉下仪器的使用方法,先取几个角度做实验。 2 记录者取一个角度,让测试者做几次,大致的记一下所摆动的角度。 3 测试者根据记忆的角度摆动,记录者记下角度,然后提醒测试者大致相差范围,记下数据。 4 若要还存在偏差,记录者在提醒一个精确的范围,记录数据。 四、实验数据: 动觉方位辨别测量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单双眼的视深度知觉

单双眼视深度知觉 2007年05月09日星期三 12:43 摘要本次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量仪比较了两名女性被试单双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差异,并学习了测量视觉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方法,探讨了单双眼对视觉深度知觉中的影响。全班被试实验结果表明,双眼和单眼辨别远近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关键词:单双眼视深度知觉辐合角差 1 前言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nholtz设计的三针实验。他将两根针垂直地固定在同一距离上,让被试移动处于它们之间但不在同一距离的另一根针,直到是他看起来刚刚和那两根针一样远为止。这跟针和那两根针的连线的垂直距离,就是深度知觉的误差。 1919年H.J.Howard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这个测量仪上有一根固定的棒,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棒。被试在6m远处通过一个长方形窗口只能看到这两根半棒的中间部分,让他拉动一根绳子来调节可以移动的那根半的位置,直到他认为两根棒一样远为止。两根棒的距离之差,就是深度知觉的误差。Howard用恒定刺激法,取75%点作为阈限,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0mm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3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值比为20:1。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1934年,L.S.Woodburne用光的细缝代替棒,而光的细缝可随距离变化,使网膜像始终保持恒定。实验结果也证明深度知觉的阈限大约是2.12弧秒。 如用长度(mm)表示深度知觉的误差,就必须注明测定时的观察距离有多远。为了简便起见,深度知觉的误差常用辐合角的差来表示。辐合角是双眼视轴在注视点出现相交所形成的夹角。被判断为等远的两个物体所形成的辐合角之差,就可以作为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指标,辐合角差的计算如下: A和B是由被试判断为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它们和被试的距离分别为D和D+△D,LR为目间距,常用ɑ表示。在计算辐合角的差是要将弧度换算为角秒。辐合角差的计算公式为: 因各人的目间距不尽相同,在比较两人的辐合角差时,要用各自的目间距计算辐合角。有人用多数人目间距平均值(65mm)计算辐合角,只是为了方便罢了。杨博民用类似Howard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对大学生测定的结果与Howard 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20-1)。 本次实验探讨单双眼对视觉深度知觉中的影响,我们的实验假设是,全班被试双眼和单眼辨别远近的能力有显著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两名女性大学生,身体健康,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年龄均为22岁。 2.2 仪器和材料: Howard-Dolman深度知觉的测量器,遮眼勺。 2.3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线索(单眼、双眼);因变量是被试的深度视觉误差。 2.4 实验程序: 2.4.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器上固定的直棒作为标准刺激,可以移动的直棒作为变异刺激。让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眼睛与窗口等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