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学习课件.doc
- 格式:doc
- 大小:638.0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小故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分类、钝角和锐角的定义及判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理解钝角和锐角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钝角和锐角的判断。
2. 教学重点:角的分类和钝角、锐角的定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
2. 角的认识:通过课件展示角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角。
4. 钝角和锐角的判断: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让学生实际操作,判断钝角和锐角。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些给定的角是钝角还是锐角。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2. 钝角和锐角的判断钝角:大于90°,小于180°锐角:大于0°,小于90°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角是钝角还是锐角。
答案:(1)钝角(2)锐角(3)直角(4)钝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概念,通过讨论和操作,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钝角、锐角的判断。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钝角和锐角的判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角,如钝角和锐角在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分类、钝角和锐角的定义及判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理解钝角和锐角的含义。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口1 认识平均分课本60~6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及数的分成、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
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
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但不知道“平均分”。
在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1、在小熊猫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小猴子分桃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平均分的分法。
3、在小兔子分萝卜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磁扣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情景图: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丰收庆功会。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生1: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萝卜;小松鼠分松果。
预设生2: 2只熊猫分6根竹笋;3只小猴分12个桃子;2只小兔分16个萝卜;2只松鼠分15个松果。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2、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师:这6个竹笋,他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熊猫吗?学生用圆片摆一摆。
幼儿园中班数学《图形王国旅行记》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图形》第三节《图形王国旅行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学会区分不同图形的名称和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认识并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区分不同图形,并能够用图形进行创意拼贴。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图形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够区分不同图形。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卡片、磁性黑板、挂图、故事书《图形王国旅行记》。
2. 学具:水彩笔、画纸、剪刀、胶棒、图形拼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图形王国旅行记》,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图形元素,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展示图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 实践:发放画纸、水彩笔,让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 游戏:组织“图形找家”游戏,让幼儿将图形卡片与磁性黑板上的图形进行配对。
5. 拼贴:发放图形拼图,引导幼儿用拼图进行创意拼贴。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册,让幼儿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挂图,展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
2. 在磁性黑板上写出图形的名称,并用不同颜色标注每个图形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2)用图形拼图拼出一个小故事。
2. 答案:(1)幼儿作品:每个幼儿画出的图形和涂色都不同,无需统一答案。
(2)故事示例:小兔子用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房子,小猫咪用圆形拼出了太阳,小熊用正方形拼出了桌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图形认知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个数学趣味小故事》经典课件一、教学内容1. 故事一:《爱因斯坦的数学谜题》2. 故事二:《数学家华罗庚的巧解鸡兔同笼》3. 故事三:《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4. 故事四:《勾股定理的奇妙验证》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家们的趣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数学原理和求解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享一个数学趣味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故事讲解:(1)讲述故事一,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爱因斯坦的数学谜题。
(2)讲述故事二,介绍华罗庚的鸡兔同笼问题及其巧妙的解题方法。
(3)讲述故事三,分享高斯的数学成就及其童年趣事。
(4)讲述故事四,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起源及其证明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题步骤讲解。
(1)爱因斯坦的数学谜题:一个房间里有三个开关,对应着另一个房间里的三盏灯。
如何只进房间一次,就找出哪个开关对应哪盏灯?(2)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共有35个头和94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3)高斯的故事:计算1+2+3++100的结果。
(4)勾股定理验证:通过图形或几何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六、板书设计1. 《4个数学趣味小故事》2. 内容:四个故事的主题和对应的数学问题3. 解题步骤:各个问题的详细解题步骤和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爱因斯坦的数学谜题:如何只进房间一次,找出三个开关对应的三盏灯?(2)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共有25个头和7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3)高斯的故事:计算1+3+5++99的结果。
数学教育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叫做小明的小男孩,他对数学一直都感兴趣。
不过,小明的数学成绩却不是很好,常常拿着试卷回家被父母责备。
小明很苦恼,他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高数学成绩。
有一天,小明的数学老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小红的女孩,她也和小明一样,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
但小红并没有放弃,她每天晚上都坚持做数学题,找老师请教不懂的地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
慢慢地,小红的数学成绩慢慢提高了,最后她考了满分,成为了班级的数学小达人。
小明听完这个故事后,感到很受启发。
他决定像小红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于是,小明开始每天晚上认真做数学题,课余时间也积极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向老师请教不懂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数学成绩开始慢慢提高,考试成绩也慢慢变好了。
最后,小明考试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他高兴地拿着试卷回家,父母看到他的成绩也很开心,纷纷夸奖他。
小明觉得,只要有毅力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小明的数学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数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
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小明一样,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
数学小故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小故事》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数学谜题”,详细内容包括数学谜题的历史背景、谜题的种类、解谜的基本方法以及数学谜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谜题的历史背景,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2. 掌握数学谜题的基本种类和解谜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谜题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数学谜题的基本种类和解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谜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数学谜题的历史背景;(2)讲解数学谜题的基本种类和解谜方法;(3)展示数学谜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学谜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教师讲解,强调解谜技巧。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2)讲解解题思路,示范解题过程;5.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3)公布答案,分析解题情况。
(2)强调数学谜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数学谜题》2. 内容:(1)数学谜题的历史背景;(2)数学谜题的基本种类和解谜方法;(3)数学谜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本节课所学的三种数学谜题;A. 猜数字游戏:一个三位数,百位数是3,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和是8,这个三位数是什么?B. 数独游戏:请在9x9的格子内填入数字19,使得每行、每列以及每个3x3的小格子内数字19各出现一次。
2. 答案:(1)三种数学谜题:数独、猜数字、华容道等;(2)A题答案:357;B题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数学谜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
数学符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乱糟糟的,没有任何秩序。
0~9十个
兄弟不仅在王国中称王称霸,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总是吹嘘自己的本领
最大。
数字天使看见这种情况很生气,于是就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要求他们一定要让王国变得有秩序起来。
三个小天使来到了数学王国,0~9十兄弟轻蔑地盯着他们,“9”问道:“你们三个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王国不欢迎你们。
”
“=天”使笑了笑说:“我们是天使派到你们王国的法官,帮助你们
治理好你们的国家。
我是,等号?在我两边的数字总是相等的;这两位
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他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尖尖朝谁,谁就小。
”
0~9十兄弟一听他们是数字天使派来的法官,以及“=的”介绍,
都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
从此以后,数学王国越来越强盛,而且有着十分严格的秩序,任何人都不会违反。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
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
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少。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开。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
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
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
画出像蜘蛛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
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
“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业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
为“阿拉伯数字”呢?
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
明的了,妈妈对吗?”
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
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
后来,由于各
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
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
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小明和妈妈都笑了。
儿歌比赛
数学学校举行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聪聪第一个举手。
聪聪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道:“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
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
聪聪刚刚说完,小狗佳佳兴起手,说:“我的儿歌和聪聪的很相似。
”大象老师说:“好!那我们听听你的儿歌。
”佳佳大方地走上台,朗诵道:“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
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
位退一再去减。
”
大家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他们的儿歌主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法,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老师的意见,高兴的鼓掌祝
贺他们俩。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
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
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是一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
论没有得到证
明,所以还
结
个
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
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
然我不能证
:
虽
过
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
⋯⋯”陈
景润
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耀着眩目的光辉
的光环
美丽
的前方闪
,在我们
不远
间他最爱
余时
到图
,不仅
趣。
课
读
书馆
生了浓
从此,陈
厚的兴
对这
景润
个奇妙问
题产
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
得了“书
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
呆子”的雅
,这
了中学辅
导书
景润
的兴
,从
趣,引发了他的勤奋
了陈
样的数学故事,引发
趣是第一老师
号。
兴。
正是这
大的数学家。
了一位伟
而引发
数学家的“健忘”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中。
拜访
,今天
拜门
,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
一天的晚间登门
定这
有人特地选
?
:“噢,是吗。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
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不
自己的生日也记
了数字,怎么连
我倒忘了。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
住?
候,又先攻了一个难
的。
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
题其实,吴文俊对
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
——“机器证明”。
这是为了改变了数学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劳动方式,运用电
进
行创
行这
来
造性的工作,他在进
出更多的时
间
算机来实
子计
现数学证
明,以便数学家能腾
算机安装的日期、为
计算机最后编
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
子计
题的研究过
项课
程中,对
于电
得一清二楚。
的日期,都记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
候,他知着回答:
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
“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
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
,他从不想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
以,我的生日,爱
住⋯⋯”
不可,也很容易记
我结
祝生日,就连
婚的日子,也忘了。
但是,有些数字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