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案例分析以耐克公司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3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以耐克为例应用理论:4P理论—产品、价格、分销、沟通。
4C理论—公司、消费者、供销成员、竞争者。
SWOT分析法——组织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SWOT分析将主要解决:1、识别组织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2、分析组织的竞争者3、评估组织自身4、研究组织的现有和潜在顾客。
优势:行业领袖、在产品和设计方面有创新、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在运动商品和特定经销商方面有较好的定位。
机会:识别出了新的细分市场、为“价值关注型”消费者开发新产品、进行全球分销、扩张配件生产线。
品牌策略——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依据不同产品和市场状况而采取的品牌决策。
它对消费者、制造商、经销商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说建立一个优秀的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企业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
论文主要围绕品牌展开,把4P理论、4C理论、SWOT分析法融入其中。
———————————————————————————————耐克(NIKE)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她常常站在希腊守护神雅典娜的手上。
是希腊神话里一个著名的女神。
美国的耐克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但是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靠胜利女神的庇护,打造出一个著名的公司。
而她的名字最终成为现代商业里的一个奇迹,可能是塑造这个女神的盲人荷马所始料未及的。
在一个形象代表一切的世界里,耐克的是全世界最多人认得的标志之一。
耐克的商标图案是个小钩子,造型简洁有力,急如闪电,一看就让人想到使用耐克体育用品后所产生的速度和爆发力,购买的欲望应运而生。
“一勾”商标十分醒目,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非常便于消费者在复杂多样的品牌标志中识别,更有效地选择和购买商品。
同时耐克品牌标志又与美国的古老智慧“做就是了”(Just Do It)密不可分。
耐克不只卖运动鞋,它所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它成功的关键。
这个标志对于人心的激励,以及这一哲学背后的干劲与决心,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的,不管你是不是运动员。
耐克公司的虚拟经营战略耐克公司的虚拟经营战略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其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但事实上,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儿。
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种经营方式。
就拿耐克来说,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
这全靠极具现代商业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奋力开拓,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
创业初期,由于菲尔·耐克准确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耐克鞋凭借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
随着公司的壮大,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但是,耐克鞋价格较高,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是很难被这些国家的顾客所接受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便是耐克公司生产上的借鸡下蛋法。
耐克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厂进入了欧洲市场并以此躲过高关税,又在日本联合设厂打入了日本市场,在70年代末能有这种巧妙构思,不能不令人钦佩。
所以,如果向公众说明耐克公司是一家没有厂房的美国公司,它是依靠别的企业为它生产的,人们就会明白借鸡的含义了。
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公司的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的'企业,最后验收产品,贴?quot;耐克的商标,销售到每个喜爱耐克的人手中。
随着各地区生产成本的变化,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台湾,进而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到90年代,耐克更为看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借鸡下蛋法,从而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有活力,这样避免了很多生产问题的拖累,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设计上,然后快速由世界各地的签约厂商生产出来满足需求。
派克兰帝:耐克式虚拟经营模式导语:派克兰帝没有生产车间,公司只负责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所有的产品都交给其他工厂代工生产。
这种“耐克式”的虚拟经营模式让派克兰帝成功了!从事过IT行业的罗建凡认为,做一个服装企业和做一个IT企业没有多大的区别,背后的道理都一样“2004/2005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颁奖晚会如期进行,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此次年度大奖的“创新大奖”被授予了一个童装品牌——派克兰帝。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童装在整个服装产业中是一个“小行业”,派克兰帝总裁罗建凡也说过,“做童装和卖白菜可能没什么区别”,但这并不表示身为“海归” 的罗建凡对于这个小行业的轻视,“生意无高下,没有什么行业我们不可以做,只要你能在这个行业里做到最好。
”罗建凡说。
罗建凡并没有说大话。
从1999年开始,派克兰帝长期在北京童装市场居于第一位,2003年又成为全国童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如今公司旗下已经拥有派克兰帝、加菲猫、BabyMe 三个童装品牌,年销售收入2亿元。
信息化的“皮包公司”用罗建凡的话说,自己进入童装行业纯属“偶然”。
1994年,原本从事IT业的罗建凡回国创业,在“乱七八糟做很多尝试”的同时,还参与哥嫂开的童装店的经营。
“当时童装处于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很大,市场竞争比较小,竞争对手的层次也不太高。
”于是,罗建凡干脆停掉了其他项目,开始专心做童装生意。
当时国内的童装业在设计生产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处于只有商标没有品牌的状态,罗建凡个人的背景和在国外的经历让他倾向于做中高档次的品牌童装。
中国父母对于下一代的投入所产生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坚定了他走中高档品牌路线的决心。
但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
“第一年可以说非常狼狈,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年底做了一个财务决算,结果令人吃惊:我们公司整整一个团队所有人的销售额,还没有我一个人在美国的工资高,更不要说盈利了”,罗建凡说,“直到做到第三、四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北京商委第一次推出市场占有率的排名,我一下看到派克兰帝排在前十名,才知道我们做对了。
专业技术资料整理企业管理作业题目:耐克企业管理分析姓名万晶晶学号 200607040111 班级人力061 姓名鹿陈萍学号 200607040109 班级人力061 姓名李小刚学号 200607030221 班级人力061 姓名相望学号 200607040114 班级人力061姓名陈婷学号 200607040101 班级人力061姓名郑卿学号 200607040117 班级会计0621.企业背景介绍1981年,NIKE成立。
在最先几年,耐克成了体育产业的领导。
耐克国际公司在40多个国家发展他的事业。
到了1984年,公司资产翻了一倍,达到919.8百万美金。
1985年:新星乔丹与第一代AIR JORDAN篮球系列的推出,是NIKE公司最为成功的赞助投资。
随着雇员人数和鞋子销售的发展,耐克在1985年首次经历了收入的减少,次年,情况有所好转,第三年,情况又差了些。
1988年,耐克发现经销商们已无法为零售商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耐克于是雇佣室内销售代表以加强对产品专业知识的宣传。
1991年,耐克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资产超过三十亿美金的体育和健身公司。
耐克公司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Beaverton。
该公司生产的体育用品包罗万象:服装,鞋类,运动器材等等。
2002财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创记录的49.8亿美元,比2001财年增长2%。
公司创始人比尔•鲍尔曼自1947年从俄勒冈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担任田径教练,曾经训练出世界田径史上的传奇人物——Steve。
比尔•鲍尔曼幼年时家境贫寒,坎坷的经历培养了他铁一般的意志。
而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菲利浦•奈特作为公司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之一对耐克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1959年,奈特从俄勒冈大学毕业,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一年后,他又进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严格的管理教育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的素质。
在以后的岁月里,两位校友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带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虚拟企业经营模式分析---以耐克公司为例虚拟企业经营模式分析——以耐克公司为例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纷纷寻求创新的经营模式。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耐克公司为例,分析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
一、耐克公司的虚拟企业经营模式耐克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和服装生产商,其成功的经营模式被广大企业所借鉴。
耐克公司采用了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即专注于品牌、设计和营销等核心环节,将生产和物流等非核心环节外包给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
1.品牌塑造耐克公司非常注重品牌塑造,通过赞助体育赛事、签约体育明星等方式,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耐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品牌,树立了健康、活力、时尚的品牌形象。
2.产品设计耐克公司拥有强大的设计团队,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时尚感的产品。
耐克公司的产品设计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此外,耐克公司还通过收购其他品牌或合作设计等方式,不断扩展产品线。
3.营销渠道耐克公司拥有广泛的营销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耐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许多自营店和加盟店,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在线销售。
耐克公司还与各大体育用品零售商合作,将产品销售到更多地方。
4.外包生产耐克公司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按照耐克公司的要求生产产品。
耐克公司与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的品质。
5.物流配送耐克公司将物流配送环节也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些公司负责将产品从生产基地运输到全球各地的销售点。
耐克公司与物流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对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能够及时送达。
二、耐克公司虚拟企业经营模式的优势1.降低成本耐克公司采用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将生产和物流等非核心环节外包给合作伙伴,可以降低成本。
合作伙伴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而物流公司则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
耐克公司球衫事件案例分析耐克公司球衫事件案例分析工管1001 张振超10201119一耐克公司前期的危机公关处理还是相当的到位的。
1 他遵循了承担责任原则,承认呢自己的产品有问题,并对此进行处理,并没有推卸责任。
并且承若“无条件,无期限”的回收问题球衫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后续的问题处理。
2它遵循了速度第一的原则,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内就联系了新闻媒体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事件的真相,快速的控制事态,确保其没有扩大和蔓延,保持对事件全局的控制。
3遵循了权威证实原则,在安抚消费者,控制局势的同时,联系专家对其出现问题的产品进行检测,以权威和数据来说明事实,消除消费者的警戒心里,重新取得他们的信任。
二1(1)耐克公司输了(2)输在他们的出尔反尔和他们对待这个事件的态度。
(3)耐克公司在检测出产品虽然含有微量有毒元素,但是并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之后,收回了之前“无条件,无期限”的收回球衫的承若。
这样的出尔反尔严重的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并没有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
他们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并没有向消费者道歉而且后来的出尔反尔使消费者的情绪推向强烈的愤怒和不满。
三活动策划方案1.召开新闻发布会活动目的: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尽快消除中国消费者的怒气并且在新闻媒体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使这次名誉危机从源头平息活动对象:耐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消费者代表,广大新闻媒体等。
活动流程:(1)向各大新闻媒体,消费者代表发送邀请卡(2)在耐克公司总部布置新闻发布会现场(3)耐克公司的负责人出面象中国的消费者道歉,并且继续回收问题球衫,集中销毁。
(4)请消费者代表讲话活动经费:邀请卡50*6=300元,会场布置1000元,各种设备3000元。
总计4300元。
2以公司的名义赞助慈善活动活动目的:改善公司的形象,消除不良影响。
活动对象: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公益组织。
活动流程:(1)联系公益组织商谈捐款事宜(2)邀请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活动经费:邀请卡50*6=300元,会场布置1000元,各种设备3000元,捐款金额500万3 在各大网站进行品牌宣传活动目的: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消除不良影响,重新取得消费者的好感。
虚拟经营的案例【篇一:虚拟经营的案例】耐克不倒之谜和虚拟经营年轻时的创办人费尔奈特还只是个奥勒岗(oregon)州立大学田径队选手,经常在练习时,向教练包尔门(bowerman)抱怨美国从没有生产过一双真正好的运动鞋。
奈特主修会计学,毕业后返乡任教于波特兰(portland)。
1964年,奈特与他的教练包尔门各出资500美元,成立了运动鞋公司,取名为nike,源自希腊语,喻「胜利」之意。
费尔.奈特(philknight)创立了nike公司时,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现今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品牌。
本文将为大家揭开nike成长过程之谜,并特别着力于nike90年代大放光芒的关键-新产品发展策略。
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位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其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但事实上,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儿,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种经营方式。
就拿耐克来说,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
这全靠极具现代商业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奋力开拓,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
创业初期,由于菲尔耐克准确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耐克鞋凭借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
随着公司的壮大,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但是,耐克鞋价格较高,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是很难被这些国家的顾客所接受的。
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鞋子的代价愈来愈高。
此时,nike已累积了基础稳定的海外生产经验,便将触角伸至其它更多国家的生产厂商。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nike于1【篇二:虚拟经营的案例】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二、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虚拟经营?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传统企业的有形界限,虽有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
耐克公司营销案例分析一、耐克公司概况1、耐克公司发展历程1950-1959,耐克公司诞生之源1957年,耐克公司创始人鲍尔曼和耐特在俄勒冈大学认识,毕业后,耐特继续道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学位,而鲍尔曼则继续在大学里做田径教练和设计运动鞋,五年后,耐特从一份调查报告中总结出日本产的低价位,高技术运动鞋将结束德国运动鞋在美国体统天下的局面。
1960-1969,创立耐克公司前身—蓝带体育用品公司1964年耐特和鲍尔曼每人投资500美金成立兰黛体育用品运动公司(BLUE RIBBON SPORTS),在美国代理虎牌运动鞋。
1968年,经鲍尔曼改制过的Cortez鞋,Boston跑鞋成为虎牌运动鞋的最畅销产品,而耐特则在为公司的发展打下财务基础。
1970-1979,耐克公司及品牌诞生1971年,耐特和一家日本公司Nissho lwai签订了一份进口合同,蓝带体育公司于是开始有了自己的运动鞋生产线,这也是标志着和虎牌合作关系的结束。
1972年,NIKE公司正式成立1973年,耐特精简了整个产品产销程序,允许零售商预先订货,“期货”于是成为这个行业的标准。
1973年,全美2000米到10000米跑纪录创造者佩里方庭(Prefontaine)——第一位NIKE冠军。
因其旺盛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被誉为NIKE的“灵魂”。
1978年,NIKE国际公司正式成立。
NIKE鞋开始进入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和南美等海外市场。
1979年,顺风(Tailwind)跑鞋,第一双采用NIKE AIR-SOLE 专利气垫的鞋,NIKE总部在俄勒冈州的比弗顿成立,至此,耐克占领了50%的跑步鞋市场。
第一条NILE服装生产线开始上马。
1980-1989,十年的转型与重建1980年,这个拥有2700名雇员的公司成了上市公司,NIKE进入中国,在北京设立了一个NIKE生产联络代表处。
之后NILE秉承“Local for Local”(在哪里在哪里)的观念,不仅将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而且全心致力于本地人才、生产技术、销售观念的培养,取之本地,用之本地,在中国区的了飞速的进展。
以耐克为例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及其影响一、什么是全球化生产所谓全球化生产,指的是某一产品价值链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共同生产完成。
这时,生产的国家边界被突破,生产的企业边界也被突破,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延伸到其他企业。
在生产经营分工的基础上,企业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各自从事同一产品价值链不同部分的生产。
有时候,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营销均由同一家企业完成,但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和营销必定不是由同一家企业完成,否则就不是全球化生产。
目前进行全球化生产的跨国公司相当多数是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营销,而不进行加工制造。
二、全球化生产的四种基本方式全球化生产可以分成四种基本方式,即加工外包、原始设备制造、原始设计制造和原始品牌制造。
1、加工外包,即加工制造企业利用采购者提供的原材料从事加工生产,在我国被称作来料加工。
加工外包又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原料和成品不计价,加工制造企业收取约定的加工费。
另一种是原料和成品分别计价,加工制造企业通过对开信用证或付款交单的方式收取费用。
加工外包是全球化生产比较原始的方式。
2、原始设备制造(OEM),简称代工生产,是指加工制造企业按照采购者提供的设计方案生产并以采购者的品牌销售产品。
OEM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购买者驱动型,即指由零售商和品牌企业来组织,零售商和品牌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另一种是生产者驱动型,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这些高技术产业。
因为其设计、开发较为复杂、技术水平较为特殊,生产企业、品牌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他们由生产者来决定。
3、原始设计制造(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简称设计外包,指的是委托企业(品牌企业)提出产品的大致要求后,受委托企业通过自己后期的研究开发,并最终生产出成品,该受委托企业被称作原始设计制造商。
OEM和ODM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贴牌生产,即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贴的是委托企业的品牌,不同点在于,原始设备制造商完全只是按单生产,而原始设计制造商则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开发。
耐克:模仿与虚拟经营的典范一、耐克公司的创立菲尔·奈特是一位技术平庸的参加1英里赛跑的运动员,他的最好成绩是4分13秒,没有进入世界级运动员(成绩为4分钟)的行列。
但他50年代末在俄勒冈大学受到著名教练比尔·鲍尔曼的训练。
鲍尔曼在50年代,由于他年复一年地获得破世界记录的长跑冠军,使俄勒冈州尤金市名扬于世。
他不断地试穿各种运动鞋,他的观点是,跑鞋重量轻一盎司,也会对赢得比赛产生极好的效果。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期间,菲尔写了一篇论文,指出日本人能够以他们制造照相机的方式制造运动鞋。
1960年获学位后,奈特前往日本,到奥尼楚卡公司申请在美国销售泰格尔跑鞋的资格。
回到美国时,他把该公司制作的鞋的样品带给了鲍尔曼。
1964年,奈特和鲍尔曼开始合伙。
他们每人拿出500美元,组成布卢里帮制鞋公司,为泰格尔跑鞋生产鞋底。
他们把成品放在奈特岳父家的地窖里,头一年他们销售了价值8000美元的进口鞋。
白天,奈特在库拍利布兰德公司做会计,夜晚和周末,他沿街兜售运动鞋,大多数卖给了中学的体育队。
最后,在1972年,奈特和鲍尔曼终于自己发明出一种鞋,并决定自己制造。
他们把制作任务承包给劳动力廉价的亚洲工厂,并给这种鞋取名叫耐克,这是依照希腊胜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
同时他们还发明出一种独特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它极为醒目、独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这种标记。
在1972年俄勒冈州尤金市运动会预选赛期间,耐克鞋在竞赛中首次亮相。
被说服穿用这种新鞋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第四名到第七名,而穿阿迪达斯鞋的运动员则在预选赛中获前三名。
1975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鲍尔曼在烘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丙烷橡胶。
制成一种新型鞋底,这种“华夫饼干”式的鞋底上的小橡胶圆钉,使它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
这种产品革新——看上去很简单一一最先成就了奈特和鲍尔曼的事业。
然而推动耐克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跨入最前列的真正动力主要的还不是产品革新而是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