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机械效率。
2.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节约型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求提高效率。
我们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
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展新课1.有用功和额外功:教师演示:如图用弹簧测力计将G=4 N的钩码匀速提升1 m的高度。
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不一样。
使用动滑轮的弹簧测力计其拉力所做的功会多一些。
教师让学生比照两次做功的不同之处,讨论不同的原因,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不但对重物做功,还会对动滑轮做功,会克制摩擦做功,由此自然引入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
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用W有表示。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功,用W额表示。
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是总共做的功,叫做总功,用W总表示。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间的关系为W总=W有+W额。
实例分析:实例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实例2:打捞掉到井里的水桶,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
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工作目的出发,分析有用功和额外功,使学生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有比拟明确的认识。
2.机械效率: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活动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
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
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一章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杠杆和滑轮学习中知道在用机械进行做功时无法避免对机械本身做功;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白板展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3节机械效率,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功、功率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认识不足,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理解不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认识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2.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测力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与机械效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机械效率。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引导学生从减小额外功、提高有用功等方面思考。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和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
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2)讲解机械效率的性质,如: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讲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滑轮组的工作性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其工作性能。
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滑轮组是否高效。
2. 题目二:思考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答案:根据讨论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滑轮的数量、减小摩擦等。
人教版八下物理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电梯、汽车等,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效率。
2. 探究式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效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梯的机械效率。
5. 创作与展示:学生分组创作,用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关于机械效率的手工作品,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活动重难点1.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研究机械效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能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绞车提升重物,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计算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绞车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2)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计算一个斜面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因为总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提升速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设计思路方面,我采用了从实际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测力计、滑轮组、斜面。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比如一个货物需要搬运,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机械来提高效率。
2. 讲解: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内涵和意义。
3.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5. 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包括输入功、输出功、机械效率等。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验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机械效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度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深入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要选择锄头而不是其他工具?锄头在使用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2. 概念讲解:解释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并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例题,如:一个农民使用锄头耕地,锄头的重量为10N,耕地时的前进距离为5m,求锄头的机械效率。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起重机吊起一个100kg的货物,起重机的重量为500kg,求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3.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4.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梯重2000kg,每次能载客10人,电梯从1楼升到10楼,求电梯的机械效率。
2. 答案:电梯的有用功为W有=G人h=10×700N×10m=70000J,电梯的总功为W总=G电梯h=2000×700N×10m=1.4×10^7J,电梯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70000J/1.4×10^7J×100%=5%。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直接对物体做功和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同吗?让学生猜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并不省功。
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
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
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工作中,我们总是功在总功中所
计算公式:
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