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运用条件指影响汽车使用效果的各类外界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条件,运输条件和安全运行条件等。
这些外界条件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并影响汽车使用效果。
在寒冷地区,发动机起动艰难,运行油耗增加,机件磨损量增大;风窗玻璃容易结霜,结冰;冰雪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炎热地区,发动机容易过热,工作效率低,燃料消耗增加。
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力低,水的沸点下降,且昼夜温差大,由此使发动机的混合气过浓,真空点火提前调节失效,冷却水易沸腾,气压制动系统气压不足,使驾驶员体力下降。
车运用的因素。
汽车结构,汽车运行工况,汽车技术状况都与汽车运行的道路条件密切相关。
汽车运行对道路的要求是:在充分发挥汽车速度特性的情况下,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满足该地区对此道路所要求的最大通行能力;车辆通过方便,乘客有舒适感;车辆通过此道路的运行材料消耗量最低,零件损坏最小。
道路条件对汽车运行速度,行驶平顺性及装载质量利用程度的主要影响来自道路等级和道路养护水平。
高速运输对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控制稳定性,加速性,舒适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 1 )高速公路行驶的安全条件:为避免追尾事故,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当车速为 100 ㎞/h 时,行车间距应为 100m;当车速为 70 ㎞/h 时,行车间距应为 70m。
在潮湿路面上行驶时,应保持上述间距的2 倍以上。
当有风,雨,雾或者路面积雪,结冰时,应以更低的速度行驶,以保证安全。
(2)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最低车速不得低于70 ㎞/h,最高车速不得超过 120 ㎞/h。
有的高速公路或者路段最高车速限制为 100 ㎞/h, 80 ㎞/h, 60 ㎞/h。
( 3 )高速公路行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①.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按规定速度行驶。
②在进入高速公路行驶之前,应对汽车的燃料,润滑油,冷却液,转向器,制动器,灯光,轮胎等部位及汽车的装载和固定情况进行子细检查,使车况处于最佳状态。
③进入高速公路后,应保持车速在 50 ㎞/h 以上。
进入主车道之前,应在不妨碍其他车辆行驶的情况下在加速道提高车速,驶入主车道。
汽车的运用条件:指影响汽车使用效果的各类外界因素。
汽车的使用效果:既指汽车完成运输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也指汽车性能的发挥和快速、方便的出行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
汽车运用条件: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运输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运输场站和枢纽条件、汽车运用技术等。
道路条件:指由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状况所决定的对汽车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道路设计和构造、交通控制和管理设施、道路环境等方面。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一级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城郊公路。
三级公路:为专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集散公路。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支线公路。
运输条件:指又运输对象特点和要求所决定东风影响车辆运用的各种因素。
货物:是指从接受承运起到送交收货人止的所有商品或物资。
货物运输分类:按装卸方法可分为堆积、计件、和罐装:按运输和保管条件可分为普通货物和特种货物。
货物运输量: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数量。
通常以吨(t)为计量单位。
货物运距:指货物邮装货点至卸货点之间的运输距离。
一般以公里(km)为计量单位。
货物周转量:在汽车运输中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即货物的数量和运输距离的乘积。
自用货运:指本单位拥有的车辆完成本单位的货运任务。
分散货运:指在同一汽车运输服务区内的若干汽车货运企业或有车单位各自独立地调度车辆,分散地从事货运工作。
集中货运:指汽车运输服务区内的车辆或完成某项货运任务的有关企业或单位的车辆,集中由一个机构统一调度来组织货运工作。
运输枢纽:指在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点)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服务、装卸、仓储及其他辅助服务功能的运输设施综合体。
运输场站:是从事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单位场所,如货运站、客运站等。
客运场站系统:是组织旅客周转运输的机构。
货运场站系统:是组织货物周转运输的机构。
汽车使用条件:影响汽车完成运输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它包括:气候条件、道路条件、汽车高速公路使用条件、运输条件、汽车运用水平、汽车运行技术条件。
公路养护水平评定指标:好路率、养护质量综合值。
公路养护水平与汽车运行油耗,维护费用,大修间隔里程之间有关系。
道路条件的主要特征指标:车辆运行速度和通行能力。
“道路等级”和“公路养护水平”直接影响汽车的运行速度、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及汽车装载质量利用程度。
货物按装卸方法可分为堆积、计件和罐装三类。
按运输保管条件:普通、特殊货物 特殊:特大、沉重、危险、易腐 按货物批量:大批、小批。
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统称为货物运输量。
汽车运用水平主要包括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运输组织管理水平、汽车保管和维修水平以及汽车运行材料供应水平。
汽车运行工况:汽车在使用条件下,汽车驾驶员以其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操纵车辆完成一定的任务时,汽车及其各零部件、总成的各种参数变化和技术状态。
主要参数:车速,档位,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和制动频度。
运行工况调查目的:通过运行工况调查,掌握在特定的使用条件下,表征汽车运行状况的各参数变化范围和变化规律,为评价车辆的合理运用以及车辆性能、结构能否满足使用要求提供基础资料。
汽车容载量:汽车能够装载货物的数量或乘坐旅客的人数。
汽车容载量与汽车的装载质量、车厢尺寸、货物密度、座位数和站立乘客的地板面积有关。
评价指标:比载质量、装载质量利用系数 运输条件:由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所决定的、影响车辆使用的各种因素。
包括:货物的类别,货物的运量、货运距离、装卸条件、运输类型和组织特点。
货物周转量:在汽车运输中,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工作量,即货物的数量和运输距离的乘积,吨公里(tkm) 汽车使用性能: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汽车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 车轮阻力:1)轮胎滚动阻力2)路面阻力 3)轮胎侧偏阻力 空气阻力:汽车直线行驶时,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
组成:压差阻力、诱导阻力、表面阻力、内部阻力、干扰阻力 轮胎的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汽车动力性:汽车在良好、平直的路面上行驶时,由汽车所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速度。
1.汽车使用条件: 影响汽车完毕运送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
重要涉及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运送条件和汽车安全运营技术条件等。
道路条件的重要特性指标: 1. 道路等级1)按使用任务与交通量分类: (1)高速公路(4车道、6车道、8车道)(2)一级公路(3)二级公路(4)三级公路(5)四级公路2 公路技术特性3. 道路养护水平4.路面养护水平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车运用水汽平:驾驶员的操作水平、运送组织管理水平、汽车保管水平、汽车维修水平、汽车运用材料供应水平。
2.汽车使用性能指标定义: 在一定使用条件下, 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汽车的使用性能。
它是决定汽车运用效率和方便性的结构特性表征汽车容载量, 就是汽车一次所可以装载货品的数量或乘坐旅客的人数。
汽车容载量与汽车的装载质量、车厢尺寸、货品密度、座位数和站立乘客的地板面积等有关。
比装载质量、装载质量运用系数表征了汽车结构对各种货品需要的适应能力。
它决定了某车型装载何种货品可以装满车厢, 或充足地运用汽车的所有装载能力。
质量运用系数(或整备质量运用系数) 评价汽车质量运用的优劣紧凑性是评价汽车外形尺寸合理运用的指标。
它影响汽车操纵轻便性、机动性、受约束条件下通过性以及停车面积等。
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较其它车辆规定有较好的紧凑性。
紧凑性的重要评价指标是汽车长度运用系数、汽车外形面积运用系数以及比容载量面积和体积汽车的机动性评价参数要涉及前外轮最小转弯半径、车辆转弯宽度A.突伸距a和b。
3.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定义: 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毕单位运送工作的能力。
指标: 单位行程的燃料消耗量/100km单位运送工作的燃料消耗量/100t·km平均运营消耗特性, ——有效载荷量反映: 车型, 道路, 交通, 装载, 气候。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实验方法1. 不控制的道路实验2. 控制的道路实验3. 道路循环实验4. 汽车测功机4.润滑油的作用及性能作用:滑润、冷却、洗涤、密封以及防锈发动机润滑油可分为: 汽油机润滑油(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润滑油(柴油机油)内燃机机油质量等级的选用, 重要根据内燃机的工作条件来选择。
名词解释汽车运用工程名词解释汽车运用工程1、汽车的主动力性: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的高低;2、使用经济性:汽车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的最少费用的一种使用性能;3、制动性:汽车在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另外也包括在一定坡道上能够长时间停放的能力;4、操纵稳定性:汽车抵抗力图改变其位置或行驶方向的外界影响的能力;5、通过性: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及无路地带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
6、平顺性:汽车在一般行驶速度范围内行驶时,能保证乘员不会因车身振动而引起不舒服和疲劳的感觉,以及保持所运货物完整无损的性能。
7、汽车运行工况:为研究汽车运行条件的适应性,采用多参数描述的汽车运行状况。
8、汽车使用条件:指影响汽车完成运输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气候、道路、运输条件和汽车安全技术条件、汽车运行技术条件)。
9、滑移率:两个角速度之差除以其中较大者;制动减速率:汽车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负比值;制动距离:在某一车速时从开始踩着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
10、汽车技术状况: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能参数值的总和。
11、汽车使用寿命:汽车开始使用到不能使用之间的整个时期;12、汽车物理使用寿命,又称为自然使用寿命,是指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在技术上不能按原有用途继续使用为止的时期。
13、汽车经济使用寿命: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到单位总费用最低的年限;单位总费用是车辆在使用时期内,折旧费用与该汽车发生的经营费用之和的平均值。
14、汽车技术使用寿命: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生产之后,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原有汽车丧失其使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
15、汽车折旧使用寿命,是指按国家规定或企业规定的折旧率,把汽车总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折旧到接近于零所经历的时期。
16、负荷率:某一相同转速下节气门部分打开时发动机的功率与节气门全开时的功率之比。
•第一章汽车运用条件•第一节汽车运用的外界条件•汽车运用的外界条件有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运输条件。
•一、气候条件•1、典型气候•1)寒冷地区;2)炎热地区;3)风沙地区;4)潮湿、雨季长的地区;5)高原地区•2、高温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高温将导致发动机温度高,充气系数下降,燃烧不正常;润滑油粘度下降,润滑性能变差,供油系统易产生“气阻”现象。
•措施:(1)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强度•(2)加强维护•(3)防止爆燃•(4)防止爆胎•二、道路条件•1、道路等级•2、道路养护质量•3、高速公路行车注意事项•三、运输条件•1、运输条件包括货物种类和特性,客货流向,运送距离,送达期限。
•第二节汽车运输过程及效率指标•一、各类运输特点•二、运输过程的构成•三、运输量的统计指标•1、旅客运输量•2、货物运输量•3、货物周转量•四、车辆的时间利用率指标•4、车辆的完好率:车辆的完好率指车辆的完好车日与总车日的百分比。
•五、汽车的速度性能利用指标•六、车辆行程利用指标•七、装载能力利用指标••第二章汽车的选购•第一节汽车的适应性与使用性能量标•一、汽车的适应性•二、汽车的使用性能量标•1.容量•2.使用方便性•3.燃料经济性•4.动力性•5.通过性•6.安全性•(1)制动性•(2)操控性•(3)被动安全性•7.舒适性•三、各类车型要求的主要使用指标•第二节汽车的选型•一、汽车选购必须考虑的因素•1.油耗•2.车辆的用途•二、汽车的选型•(一)依据用途选型•1、轿车2、客车3、货车4、牵引车5、自卸车6、越野车7、专用汽车•(二)根据运用条件选型•1、道路•2、气候•3、运输条件•1、高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影响: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引起发动机充气量下降,动力性降低;充气量下降使混合气变浓,导致发动机的油耗增加;高原地区气压低,燃料易蒸发,供油系容易发生“气阻”;高原地区冷却沸点低,冷却性能下降。
1.汽车的运用条件指影响汽车使用效果的各类外界因素。
2.汽车运用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运输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运输场站和枢纽条件、汽车运用技术等。
3.气候因素对车辆运行的影响:
风速:增加车辆侧向力
降水:制动距离增加、车辆甩尾增加
能见度:制动距离不足;车速控制困难;增加超车危险
4.汽车运输对道路条件的基本要求是:
①充分发挥汽车的速度性能②保证车辆安全行驶③满足最大通行能力要求④车辆通过方便,乘客有舒适感⑤车辆运行材料消耗最低,零件的损坏最小
5.公路分为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6.运输条件是指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所决定的影响车辆运用的各种因素。
7.货运量:在汽车运输中,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量称为货运量
8.货物周转量:在汽车运输中,完成或需要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即货物的数量和运输距离的乘积被称为货物周转量
9.货物运距:货物运距是货物由装货点到卸货点之间的运输距离。
10.货运类型:短途货运、长途货运,城市货运、城间货运,
营运货运、自用货运,分散货运、集中货运。
11.汽车运用技术:驾驶人操作技术、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运输组织管理技术、汽车运行安全技术、危险及特种货物运输技术
12.燃料消耗定额:指汽车每行驶百公里或完成百吨运输工作量所消耗燃料的限额
13.车辆停驶:因部分总成或部件损坏,较长时间内无法解决,但不符合报废条件的车辆或运输单位可做停驶处理。
14.整车整备质量:整车整备质量是整车干质量、冷却液质量、燃料质量和随车件质量之和。
15.总质量:指整车整备质量和装载质量之和,整车整备质量与最大装载质量之和成为最大总质量
16.汽车的使用性能:旨在一定使用条件下汽车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是决定汽车运用效率和方便性的结构特性表征17.目前,我国采用的汽车使用性能指标主要有:汽车容载量、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环保性、通过性、乘坐舒适性、使用方便性。
18.新车购买手续:①初步确定汽车车型,了解汽车行情②进行买卖交易③办理车辆保险④办理移动证⑤缴纳车辆购置附加费⑥验车⑦领取牌照⑧办理车辆通行证
19.交强险的作用:①有利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及时的经济赔付和医疗救治②有利于减轻交通事故肇事方的经济
负担,化解经济赔偿纠纷 通过实行“奖优罚劣”的费率浮动机制④有利于促进驾驶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⑤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20.汽油的使用性能指标:蒸发性、抗暴性、氧化安定性、腐蚀性和清洁性。
21.汽油的规格:汽油的牌号是以汽油的抗暴性表示的,牌号越大,辛烷值越高,抗暴性越好,按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和97号。
22.柴油的使用性能指标:燃烧性、雾化和蒸发性、低温流动性、安定性、腐蚀性、无害性、清洁性。
23.车用柴油的规格:按凝点划分:5号、0号、-10号-20号、-30号、-35号和-50号
24.辛烷值:辛烷值过低,会使发动机产生爆燃;辛烷值过高,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因辛烷值汽油着火慢,燃烧时间长而使热工转换不充分,同时还会因排放废气温度过高而烧坏排气门或排气门座
25.机油的性能:润滑性,低温操作性,黏温性,清净分散性,抗氧性和抗腐性,抗泡沫性。
26.轿车轮胎合理使用:保持气压正常,防止轮胎超载,合理控制车速,注意轮胎温度,保持良好的汽车技术状况,正确驾驶,合理搭配,强制维护及时返修,轮胎换位。
27.道路交通故障的构成要素:车辆要素、道路要素、运动
要素、事态要素、后果要素、过错或意外要素。
28.道路交通故障分类:按后果分类:轻微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特大事故,
29.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人的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交通环境因素、交通管理
30.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即车辆所具备的避免交通事故的能力,如汽车的制动性和操作稳定性、驾驶室视野、前照灯配光性能等;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即发生事故后车辆所具有的减轻人生伤害的能力,如座椅安全带、缓冲防撞部件、安全气囊等;
31.汽车的公害包括:(1).汽车排气对大气的污染;(2).噪声对环境的危害;(3).汽车电器设备对无线电通信及电视广播等的电波干扰;(4).制动蹄片、离合器摩擦片,轮胎的磨损物和车轮扬起的粉尘对环境的危害;
32.汽车的技术状况:指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的外观和性能的参数值的总合。
33.走合期的概念,使用和特点
答:新车或大修竣工的汽车再投入使用的初期称为汽车走合期
使用:可以磨去零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形成比较光滑的、耐磨可靠的工作表面,以承受正常工作负荷。
同时,走合期内暴漏出的生产中的缺陷得以排除,可减少汽车正常使用阶
段的故障率。
特点:(1).零件表面摩擦剧烈,磨损速度快;(2).润滑油变质;(3).行驶故障多
34.低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及使用采取措施
答:影响:(1).发动机启动困难;(2).总成磨损严重;(3).燃油消耗量大;(4).机件易损坏;(5).冷启动排气污染严重;
(6).行车条件差
措施:(1).加强技术维护;(2).预热;(3).使用启动液;(4).合理选用燃料和润滑油;(5).保温;(6).正确使用冷却液
35.高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及采取措施
答:影响:(1).发动机充气量下降;(2).燃烧不正常;(3)润滑油易变质;(4).零件磨损加剧;(5).供油系统气阻;(6).制动效能下降;(7).排放污染加剧;(8).轮胎爆裂措施:(1).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强度;(2).加强技术维护;(3).防止爆燃;(4).防止气阻; (5).防止轮胎爆裂;(6).注意车身维护
36.发动机磨损严重的原因:润滑条件差;腐蚀磨损的形成;轴承配合间隙变小;
37.传动系统总成磨损的原因:工作温度升高缓慢;润滑条件差;运动阻力大
38.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使用因素
答:(1).汽车运行条件:道路条件的影响,交通状况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影响;
(2).燃料和润滑油的品质:汽油的蒸发性,辛烷值和含硫量等影响;柴油蒸发性,十六烷值,黏度等的影响;润滑油的黏度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3).汽车的合理运用:驾驶技术对汽车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避免超载可减少发动机负荷;控制行驶车速。
39.交强险责任限额:
有责任:死亡伤残理赔11万元,医疗限额1万元,财产损失2000元;
无责任:死亡伤残理赔1万元,医疗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100元.
40.汽车保险的功能:保障功能;金融融资功能;防灾防损功能。
41.润滑油的正确选用:按照汽车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汽车使用的工况特点选用使用性能等级;按照使用地区的气温选用合适的粘度等级;
42.齿轮油的正确选用:依据齿轮类型,传动装置功能工作选用使用性能等级;根据当地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及齿轮油更换周期确定黏度等级选择。
43.汽车保险种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机动车辆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