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17
《空气》课堂实录丛林本课特点:本节课是化学课上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也就是空气并测定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的一节课,这节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严密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引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课堂评价策略教学模式:实验激活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构建学习意义(联系生活、感受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策略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情境当中,感受探究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查阅史料、实验启发)主要采用的策略中通过学生查阅史料,配以实验加强学生感性的认识来进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设计实验方案(提供资料、概括思路)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采用的策略是提供资料,概括思路。
4、小组实验探究(阅读步骤、体验探究)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如何掌握,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实验步骤,体验实验探究这样的策略。
5、得出实验结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
6、分析实验误差(训练思维、培养态度)为了深化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7、概括成败关键(反思升华、加深理解)在分析实验误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成败关键,这步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
8、改进实验方案(应用创新、张扬个性)在概括实验成败关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应用所获得的方法进行创新,张扬学生的个性。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胎打气,就是将空气人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着回答,大 6 分):以上事明空气确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明些气体的存在?生 8:有氧气。
物能在空气中燃,就是因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石灰水,明空气中确含有 CO2。
生10:空气中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一会儿,瓶外出多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而成的。
:很好。
从生活和以往的探究活中,我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
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 4 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生 14;我能不能上来画?师:当然可以!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
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 5 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
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 1/5,为什么?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 2 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生 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
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
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 2-l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师板书]结论:1.红磷 +空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师:从[ 实验 2-l ]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此时下课铃响了)师:(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成长袋”中。
从呼吸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
用生活中的小经验和孩时的游戏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个同学回答虽然错了,却给了其他同学启示。
生7 迅速联想到了给车胎打气,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利用前一单元的探究成果,解决新情况下的问题,活了!学生又是利用生活经验加以说明,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经过情境创设唤起了追求,此时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合乎学生需求,同时也把学生思绪引入新的情境中。
采用分组讨论,体验合作式学习,学会相互交流与借鉴。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完善、改进。
该生找出了弊端。
学生有较强表现欲望!及时评价,肯定其创见!此时,学生觉得已没有问题。
利用该方案做的实验,误差太大!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
[注:实验不准的原因,除生成水和 CO2 外,由于空气中的 O2稀薄时蜡烛就不能燃烧,其实,剩余气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 O2]。
学生迷惑,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导引思维的方向。
终于明确了这个实验选择可燃物的基本要求。
教师及时肯定,同时介绍红磷燃烧的特性,恰到好处。
介绍第二种装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l.选择哪一套更好?2.两套装置有何异同?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刘永舜点评总评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
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
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之中,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该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热烈;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言语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
这节课变革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是一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