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17
《空气》课堂实录丛林本课特点:本节课是化学课上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也就是空气并测定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的一节课,这节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严密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引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课堂评价策略教学模式:实验激活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构建学习意义(联系生活、感受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策略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情境当中,感受探究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查阅史料、实验启发)主要采用的策略中通过学生查阅史料,配以实验加强学生感性的认识来进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设计实验方案(提供资料、概括思路)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采用的策略是提供资料,概括思路。
4、小组实验探究(阅读步骤、体验探究)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如何掌握,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实验步骤,体验实验探究这样的策略。
5、得出实验结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
6、分析实验误差(训练思维、培养态度)为了深化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7、概括成败关键(反思升华、加深理解)在分析实验误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成败关键,这步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
8、改进实验方案(应用创新、张扬个性)在概括实验成败关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应用所获得的方法进行创新,张扬学生的个性。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教学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生8:有氧气。
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微观结构及其成分。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3.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氧气的氧化性,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和水循环,水蒸气和杂质的影响。
教案示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空气?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的成分| 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听讲并记笔记| 学习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深入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复习并巩固| 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和作用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作业| 进一步巩固空气的知识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空气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空气成分及其性质和作用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道具:空气成分的模型或挂图。
“空气”教学片段(一)课前任务布置师:空气是我们人类再熟悉不过又息息相关的物质,对空气这节内容,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求大家完成以下内容:1.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参考教科书上的实验,并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2.了解对空气成分的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及他们的工作,可查找有关化学式的资料;3.空气中有一种成分叫稀有气体,通过各种媒体查阅资料,弄清稀有气体的用途,并去街道和广场实地考查,亲身感受一下;4.二氧化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可咨询有关人员;5.如今“臭氧层”一词已不再生僻,查阅资料,弄清它与人类到底有什么关系?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
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课内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非常踊跃,积极投入到实验设计、资料查询、问题讨论中。
将课外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
)(二)课内汇报……师:经过这一时间潜心的研究,同学们对空气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下面就各项内容请各组汇报各自的成果。
师:如今,我们也能对空气的成分进行验证了。
现在大家按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验证一下氧气体积大约是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1:(演示并用语言说明)按课本设计的测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大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2:(演示并用语言说明)将一个去底的塑料瓶放在盛水的水槽中,(组内同学配合用手按住塑料瓶)将燃烧匙插入胶塞中,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然后将燃烧匙放入塑料瓶中,并盖上胶塞,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瓶中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
由此证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3:(演示并语言说明)将一个去底的玻璃瓶放在盛水的水槽中,将燃烧匙插入胶塞中,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然后将燃烧匙放入玻璃瓶中,并盖上胶塞,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瓶中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
由此证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教学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生8:有氧气。
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课题1 《空气》课堂实录一、激情2分钟师:上课生:老师好!拼搏为理想,奋斗为梦想(班级口号)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一时一刻离不了。
这是什么物质呢?生:(谜底)是空气师:很好,看来这位同学很聪明,喜欢动脑,课外知识较丰富。
同学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空气。
首先大家一起朗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记住其体积分数;重点:记住空气的体积分数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师:大家拿出学案,小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把分值写在表格中。
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
(3分钟)(发现学生对与实验有关的内容都为完成)师:[探究导航]:一、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师: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生A:能。
用塑料袋一罩,就会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就证明那里有空气。
师:空气被兜住了。
生B:用手扇一扇感觉有风。
师:风其实就是空气流动造成的。
生C:用空的塑料瓶装水时,会从瓶口往外咕咕冒气泡,其实就是瓶内的空气被赶出的现象。
师:我这有一个集气瓶(展示集气瓶),我说它是空的,对不对?生:不对。
里面有空气。
师:没错,你能用这一集气瓶收集课室内的空气吗?生A:把集气瓶拿起来在课室内上下晃一晃。
生B:不行,在进入课室前瓶内已有空气了,必须先把瓶内的空气倒掉才行。
师:对,如何把瓶内的空气赶跑呢?生:在课室内先用集气瓶装满水,再把水倒掉,最后盖上玻璃片,这样就收集到了课室内的空气。
师:很好,这位同学积极动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家要向他学习。
师:正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所以尽管它客观存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下面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空气是由谁发现的。
生: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如接受其它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胎打气,就是将空气人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着回答,大 6 分):以上事明空气确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明些气体的存在?生 8:有氧气。
物能在空气中燃,就是因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石灰水,明空气中确含有 CO2。
生10:空气中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一会儿,瓶外出多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而成的。
:很好。
从生活和以往的探究活中,我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
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 4 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生 14;我能不能上来画?师:当然可以!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
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 5 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
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 1/5,为什么?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 2 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生 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
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
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 2-l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师板书]结论:1.红磷 +空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师:从[ 实验 2-l ]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此时下课铃响了)师:(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成长袋”中。
从呼吸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
用生活中的小经验和孩时的游戏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个同学回答虽然错了,却给了其他同学启示。
生7 迅速联想到了给车胎打气,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利用前一单元的探究成果,解决新情况下的问题,活了!学生又是利用生活经验加以说明,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经过情境创设唤起了追求,此时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合乎学生需求,同时也把学生思绪引入新的情境中。
采用分组讨论,体验合作式学习,学会相互交流与借鉴。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完善、改进。
该生找出了弊端。
学生有较强表现欲望!及时评价,肯定其创见!此时,学生觉得已没有问题。
利用该方案做的实验,误差太大!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
[注:实验不准的原因,除生成水和 CO2 外,由于空气中的 O2稀薄时蜡烛就不能燃烧,其实,剩余气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 O2]。
学生迷惑,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导引思维的方向。
终于明确了这个实验选择可燃物的基本要求。
教师及时肯定,同时介绍红磷燃烧的特性,恰到好处。
介绍第二种装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l.选择哪一套更好?2.两套装置有何异同?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刘永舜点评总评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
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
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之中,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该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热烈;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言语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
这节课变革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是一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