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以下几点说明:①马克思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把人类社会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并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坚持到底,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及复习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求】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
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物质和意识
【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却是。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
理解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能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四、实践和认识
【要求】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
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要求】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
概念。
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掌握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大纲考研政治马原大纲:探索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以考研政治马原大纲为中心,深入探讨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这种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 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1. 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例如,在经济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政治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辩证法来分析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 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例如,科学家们运用辩证法来分析自然界的矛盾和对立统一,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方法1. 理解基本概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理解和掌握其基本概念,如物质、意识、辩证法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读书,还要思考。
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3. 多角度、多层次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多个角度、多层次进行。
不仅要学习它的基本原理,还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专业代码:030501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科目代码:852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考试内容试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2009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北京)为蓝本,内容涵盖该教材的全部章节。
试题重点考查如下内容:一、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2. 哲学的基本问题3. 哲学的发展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三、世界的物质性1.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2. 意识及其本质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四、实践与世界1.实践的本质与类型2.实践的结构与过程3.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五、世界的联系与发展1. 普遍联系与发展2.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3.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六、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 量变质变规律3. 否定之否定规律七、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1. 历史与人的活动2.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3.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九、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2. 个人的历史作用3. 群众的组织与作用的发挥十、认识活动及其规律1.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2. 认识的运动过程3. 认识的思维方法十一、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 真理的本质和特性2. 真理的检验标准3. 真理的发展规律(二)考试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也是本门科目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含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以下几点说明:①马克思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把人类社会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并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坚持到底,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7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考试需要考察考生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运用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社会背景、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革命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世界发展的辨证性: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思维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
5.认识和实践: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真理性。
6.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基本结构。
614马原理考纲【614马原理考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 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解放整个人类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增殖和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积累和社会主义的增殖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消除剥削-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和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引进-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实践和理论创新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独立自主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时代影响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流传和吸引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2.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回应策略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七、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1.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任务-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2.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方法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互促进- 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手段【结束】。
贵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初试大纲(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的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物质观:约30分实践观:约30分辩证法:约30分认识论:约30分历史观: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三、考试范围(一)物质观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为我之物)的关系。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规律及其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概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4(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第一章哲学概论)(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三观)(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哲学概论)(1(2(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唯物论)。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大纲-参考书-真题资料-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咱们今日分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及考题真题资料,帮助大家找到报考学校的命题规律、题型考点、分值分布、难易程度、重点章节、重要知识点等,从而使我们的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下面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南开大学全日制哲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的公共考试科目,报考不同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
本考试主要是检测考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哲学思辨能力。
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哲学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
三、考试基本要求1.具备一定的哲学常识和哲学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
2.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
3.具备一定水平的哲学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难易结合,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对哲学问题把握的能力。
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两个部分:解释概念和命题、论述题。
I.解释概念和命题1.考试要求要求考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命题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表达出其主要内容。
2.题型要求考生用简洁的语言解释6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或命题。
II.论述题1.考试要求该部分要求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主要问题,表达出问题的基本内容,内在逻辑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可以表达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独特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哲学部分和政治经济学各大致占一半;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约占30分)、简答(约占40分)、论述(约占80分)等。
教育综合的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与教育管理等其它方向完全一致,不另单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考核大纲考查目标1、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本体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代表;古代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东汉王充的“元气自然”宇宙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范缜的“神灭论”;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及其元气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内容丰富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五)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哲学史对实践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系统;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从自然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世界的物质性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怎样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辩证联系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的特征;系统论的哲学意义;信息论的哲学意义;控制论的哲学意义。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处于永恒发展之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变化、发展及其关系;辩证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辩证发展的实质;新生事物及其不可战胜性;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补充和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及其特点;规律的类型。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及其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的区别于联系。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范畴(一)对立统一规律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因和外因;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中的复杂多样性;局部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部质变;适度原则。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和否定;扬弃;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或然率;形式和内容;形式主义;形式虚无主义;现象和本质;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
五、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和主观的区别;客体和客观的区别;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狭义的非理性因素和广义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三)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及其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及其辩证关系;具体和抽象及其辩证关系;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辩证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六、真理和价值(一)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本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辨证性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二)价值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及其标准;价值观主要的内容及其重要特征;价值观的多样性与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对立统一;真、善、美及其统一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推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的钥匙;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三个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与人口决定论的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有机体及其复杂多样性;社会分析的基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人类社会最基本方法;利益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阶层与阶级。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与实质;国体与政体;民族国家的内涵与特征(四)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广义与侠义的文化八、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好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三)社会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主体的自觉活动;旧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九、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社会进步通过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体现;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及其关系;社会进步过程的辩证性质;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与选择性;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概念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素质及其全面提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参考书目:《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汪岳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考核大纲考查目标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一、导言基本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律基本理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考试要求:掌握上述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根本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