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课题1介绍了空气成分、用途、污染及防治,并借助空气的组成引出物质分类知识中的纯净物、混合物。
2.本课题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习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物质的多样性”“常见的物质”。
课标要求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单元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研究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其三个课题的学习内容: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本课题是初步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学生感性认知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能直接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在充分了解实验所使用的试剂、装置及原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并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实验要想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氧气已有了常识性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仪器,学习了试剂的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和讨论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2.认识空气中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体积分数)。
3.通过保护空气等社会话题,感受空气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环保的社会意识。
核心素养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学习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2.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3.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空气的组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1)汞+氧气错误!氧化汞(2)氧化汞错误!汞+氧气实验现象分析:实验(1)中的现象是银白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消耗掉的是氧气;容器里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实验(2)中的现象是红色的粉末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课本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1。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2。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的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温馨交流】1。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2.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约为总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约占4/5。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名师归纳】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没有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2。
空气含氧量测定实验的关键:装置气密性好,红磷量要求足量且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才开始记录水面位置.【反馈练习】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2.现有一充满空气的瓶子,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D)A.木炭B。
空气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0秋•滑县月考)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托盘天平称取13。
2克食盐B.用10mL的量筒量取7.65mL蒸馏水C.用普通温度计测出室温为23。
85℃D.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78%2.(2020秋•青羊)空气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B.纯净的空气是一种纯净物C.空气质量报告中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2020秋•深圳月考)下列关于氧气和氮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由氧气和氮气分子构成B.N2、O2等均匀混合C.N2、O2空气中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D.N2、O2的体积比约为5:14.(2020秋•梅里斯区月考)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种混合物B.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D.汽车排放的尾气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5.(2020•吴江区校级模拟)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上氧气体积分数仍是21%,但空气稀薄B.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其质量分数为78%C.汽车尾气随意排放,与雾霾形成有关D.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炼钢、化工生产等6.(2020秋•沈北新区月考)空气中四种主要气体所占比例(体积分数)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CO2>N2>O2 B.O2>N2>CO2>稀有气体C.N2>O2>稀有气体>CO2 D.N2>O2>CO2>稀有气体7.(2020秋•洛宁县月考)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原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B.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固定不变的D.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8.(2021秋•石首市月考)如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素材一新课导入[情景导入]播放与空气污染有关的视频,并由此讲解引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
许多城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
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解这一情况.今天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来开始学习.[问题导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提出问题]空气有哪些用途?引入新课。
素材二教学建言[建言] 培养环保意识(1)本课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力求激发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可沿以下板块展开:错误!-—错误!——错误!(2)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例如,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各项指标,并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比较“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素材三视频资源[视频1] 液态氧[视频2] 液态氮及其应用[视频3]氩保护焊[视频4]氦气球详见光盘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空气的组成(见下表):空气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分体积分78%21%0.94%0.03%0.03%数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1)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化工原料、保护气、制冷剂、防腐剂。
(3)稀有气体:保护气、电光源。
4.空气的污染和防治: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和烟尘,可通过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措施来保护空气。
知识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双孔橡皮塞、导气管、烧杯、弹簧夹、乳胶管、红磷、水。
(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1)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做好标记,将标记以上部分的容积均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标记。
(2)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将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然后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等红磷燃烧停止,装置冷却,白烟消失后再打开弹簧夹读数。
分析论证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原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分析与结论] 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且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是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练习】含解析版可用于课前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史和空气的基本组成常识。
答案:氮气氧气氧气氮气2.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空气的成分按_____________计算,大约是:氮气_________,氧气__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适合预习后进行自我测试。
答案:混合物体积分数占78% 占21% 占0.94% 占0.03%占0.03%3.纯净物由_____________物质组成,混合_____________物由物质组成。
思路解析:考查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答案:一种多种4.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是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思路解析: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灰尘等颗粒状物质。
答案:有害气体烟尘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总称为稀有气体。
它们一般_____________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人们利用这种性质,在一些工业生产中,常把它们用作_____________。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在_____________中有特殊的应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惰性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答案:氦氖氩氪氙不与保护气不同颜色的光灯具制造业可用于课中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二氧化氮、_____________和臭氧。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答案: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B.矿泉水C.铁水D.澄清的石灰水思路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铁水是液态的铁,属于纯净物。
洁净的空气、矿泉水、澄清的石灰水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答案:C3.你的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物质,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洗衣粉B.蒸馏水C.酸奶D.精制碘盐思路解析:洗衣粉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酸奶是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精制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
答案:B4.有五种物质,其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A.②④B.①②⑤C.⑧⑤D.①③④思路解析:汽车排出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煤燃烧时产生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它们都能造成空气的污染。
而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是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二者均不会污染空气。
答案:B5.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氧气②氮气③二氧化碳④稀有气体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空气的基本组成。
答案:B6.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水蒸气B.二氧化碳气体C.洁净的空气D.氯酸钾思路解析:水蒸气只含有水,是纯净物;二氧化碳也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也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氯酸钾属于纯净物。
答案:C可用于课后1.(北京海淀中考,2)随着“绿色奥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列物质中,未计入北京市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氮气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思路解析: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是SO2、CO、NO2及可吸入颗粒物,均可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应受到监测。
答案:A2.臭氧空洞、酸雨和温室效应是人类所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
其中造成温室效应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剧,从而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臭氧D.一氧化碳思路解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含量的增加,使得热量散失能力减弱;臭氧空洞是由于臭氧层被氮的氧化物和氟利昂等破坏造成的。
答案:B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A.仅①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思路解析: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物质③④是微小粉尘颗粒,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若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面粉厂、棉纱厂等地就常常有“严禁烟火”的警示牌。
①②③是易燃、易爆物,遇明火,就会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若产生的热和气体来不及散失就会引发爆炸。
本题易错选答案B。
错因是没有认识到面粉尘、棉尘也是易燃、易爆物。
答案:D4.人类对空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进行了长期和艰难的探索,许多的探索者都提出过他们的观点。
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A.普利斯特里B.舍勒C.侯德榜D.拉瓦锡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史。
答案:D5.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而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有大有小,绝不溶于水的气体是没有的。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只能是氧气、氮气在水中溶解性的差异。
答案:氮气和氧气比较,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6.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B.电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C.把块状的石灰石粉碎成粉末D.水在加热时有小气泡产生思路解析: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电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电流作用,没有新物质生成;把块状的石灰石粉碎成粉末,属于物质形状的改变,物理变化;水在加热中有小气泡产生,溶解在水里的气体挥发出来,物理变化。
答案:A7.下列用途中,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用干冰人工降雨B.用氢气冶炼金属C.用盐酸除铁锈D.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思路解析: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有很强的制冷作用,属于物质的物理变化;氢气冶炼金属,氢气生成水,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用盐酸除铁锈,把铁锈溶解,生成盐和水;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中和了土壤中的酸。
答案:A8.某次化学调研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B.不溶于水C.可燃D.易撕碎思路解析:颜色、溶解性和容易撕碎等都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是化学性质。
答案:C9.用右图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可用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同时水进入广口瓶,水的体积约占广口瓶容积的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步骤是:①先用夹子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内的固体物质;③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并塞紧橡皮塞;④燃烧完毕后,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结果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低于21%。
问: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思路解析: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而无气体生成,同时压强减小,可通过倒流入广口瓶内的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1)红磷(2)广口瓶内产生大量白烟1/5(或21%)(3)①红磷用少了,瓶内氧气没有反应完;②装置漏气,瓶外的空气进入瓶内;③瓶内未冷却到室温使压强变大。
10.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 g,则此容器所盛的空气是50g。
这句话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思路解析:已知氧气的质量求空气的质量必须借助密度和体积。
错解的原因是,利用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有空气的体积=10 L÷1/5=50 L。
误认为空气成分按质量划分。
答案:不正确。
应改为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 L,则此容器所盛的空气是50 L。
11.下图是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红磷与氧气反应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该固体极易溶于水,而木炭与氧气反应后生成气体二氧化碳,该气体在水中溶解性不大。
下图为两个同学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图Ⅰ图Ⅱ(1)图Ⅰ实验时,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2)图Ⅰ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3)图Ⅱ装置燃烧匙中放点燃的木炭,可以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吗?为什么?思路解析: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只剩下氮气和惰性气体等,因为氮气和惰性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氧气约占空气成分的20%,故气体剩余的约占80%。
答案:(1)红磷过量,才能把氧气消耗完全。
(2)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3)不可以;因为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或一氧化碳,气体体积没有减少,无法判断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