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孝之道5篇话说孝不可家题记子曰: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正如孔子言,我们应该孝之道也,扬孝之道也。
晋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孝子吴猛他们家只有一床破旧的被褥,房子也特别简陋。
夏天一来到,他们家里就热的让人无法入睡,晚上又有蚊子叮咬。
他想让父母美美的睡上一觉,所以每天晚上他都脱掉衣服坐在床头,帮父母扇扇子,这样,蚊子都来叮咬他。
父母就能安稳的睡觉。
直到一天晚上,父亲起床上厕所时,看到床头坐着一个人,他很困惑,在看到吴猛身上红肿的包时才明白一切。
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太守,太守被吴猛的孝顺所感动,就给了他们家送了一顶蚊帐,这样,他们家就都能安稳的睡觉了,这是由吴猛的孝换来的。
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房子特别简陋,没有冬天可以取暖的暖炉,也没有夏天可以解热的空调,可是她却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供应成了大学生。
当儿子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在他们为自己所得到的幸福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忘记了家里已经年迈的母亲需要赡养,两个儿子不仅把老人的钱财分割,也因一些事情而嫌弃自己的母亲。
俗话说: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也许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我们时,也许他们已经不在了。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具备,然后能事亲。
对炎黄子孙来说,入土为安,既是传统习俗,也是后人之期盼,‘’厚葬‘’之风越刮越烈。
俗话说:‘’厚葬不如厚养‘’与其‘’大兴土木‘’表达对亲人的追思与哀悼,不如对活着的亲人尽敬老赡养之道,毕竟,孝与不孝,并不是看墓做得有多大,钱烧的有多少。
关键是看亲人活着的时候你是否善待,孝敬他们。
孝之道二:孝谈古今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题记自古以来,孝可撼天,可动地。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 (悌 )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
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
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把孝弟 (悌 )定位为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孔子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因为它不仅把理智诉诸于感情,形成了以“合乎情理”、“合情合理”来规范人的言行,同时也把个人与他人、下级与上级、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的安危,都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把以“仁” (或“人” )为本的根基,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关系之上,让人们在家庭中培养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巩固和强化做人的根本,从而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和谐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今天,也仍然可以促进社会法制的更加人性化,亲情化,使法制与德治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近年来倍受人们赞誉的田世国为母献肾,洪战辉带妹求学等感人事迹 .可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传统孝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二、和谐社会的孝道思想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
他的至理名言中,依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养论所谓敬养是讲子女对父母的瞻养,要建立在真诚尊敬的基础上,否则,与养狗养马一样。
《论语·为政第二》中记载:“子游问孝”。
孟子论孝道与仁道的关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孝道与仁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深刻认识到孝道与仁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
首先,孟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的首要道德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张“以孝治天下”,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他强调,孝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孟子看来,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养育子女、尊敬父母、尊师重道等具体行为来体现。
然而,孟子并不仅仅关注孝道的实践,他还强调了仁道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仁道是人性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保身之道,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这些道路都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孟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广泛的情感,应该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地对待每一个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孝道与仁道的关系。
他认为,孝道是仁道的具体表现,是仁道的基础。
孝道的实践是培养和发展仁爱情感的重要途径。
孟子提出了“爱亲则亲仁,爱兄则兄仁,爱子则子仁,爱君则君仁”的观点,即通过对亲人的爱,可以培养和发展出更广泛的仁爱情感。
孟子认为,孝道是一种感恩的情感,是对父母恩情的回报,同时也是对社会的回报。
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仁爱之心。
在我的研究中,我还发现了孟子对于仁道的内涵和要求的深入探讨。
孟子认为,仁道是一种宽容、慈爱和包容的心态。
他提出了“兼爱”、“不杀生”等观点,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孟子认为,仁爱应该超越个人的利益,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
他提出了“天下一家”的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共同追求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结起来,孟子对于孝道与仁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的首要道德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
解读: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教诲,父亲所坚持的原则,所定下的规矩,还能牢记于心,不轻易改变,这就算已经尽到孝道了。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解读: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牵挂自己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轻易出远门。
如果有重要的事,必须要出门,那就把家里安排好,做到后顾无忧。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论语.里仁》
解读:作为子女,也应该把父母的生日牢记在心,看到父母逐渐变老,喜的是父母健康长寿,忧的是父母年事越来越高,随时都可能离开我们。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作者:祭风1、仁爱孝梯“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论语》
仁孝之道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13』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16』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1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
”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21』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22』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23』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2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5』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30』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1』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
『3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4』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3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36』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38』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
『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3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4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4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
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4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44』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45』子张问「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46』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4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48』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
『48』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
『49』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
『50』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5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
『52』子张问「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5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54』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5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