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湖_三道庄钼_钨_矿的成岩成矿年龄新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6
栾川县钼钨资源开发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王宏伟 崔世俊
栾川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和钼铅锌矿产地。
境内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50余种。
其中,探明钼储量206万吨,居亚洲第一,2006年被加冕为“中国钼都”。
到2012年底,全县共有钼钨金属采矿证7个,勘查许可证2个,矿证面积为29.9平方公里。
目前,境内有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三大露天采场,加上其他钼矿山的产量,全县日采钼矿能力达到了11万吨,日选矿能力达到了1.47万吨。
一、栾川钼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使之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钼都”
(一)矿业秩序的长治久安为栾川钼矿业开发撑起了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使全县的矿业秩序基本上步入了科学、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资源整合使栾川钼矿业走上了规模化经营之路。
在2003年前,由于钼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钼资源的开发除洛钼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外,其他钼企业处于零星分散、零打碎敲的弱小状态,并且生产设备老化,采矿方法滞后,选矿技术有限,采选回收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陷入了停产放假的困境。
2004年,栾川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先后对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三大钼矿区周边的20多个采坑口实行整合,首次成功实现了三大钼矿区的露天开采。
从2008年开始,栾川县委、县政府又专门成立了栾川县非煤资源勘查开发整合领导小组,重点就钼矿区开发、
工作研究
GONGZUO YANJIU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别山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钼成矿模型唐中刚【摘要】大别山北麓钼(钨)矿带上的钼矿化,成因多与集中分布的中生代中酸性小岩体(花岗质斑岩)有关.信阳~汤家坪一带已知燕山期中酸性小花岗(斑)岩体40余处,且多具钼矿化,历经数年地质工作,已探明中型以上的钼矿床7处.该区内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不尽相同,但成矿时代、围岩蚀变、岩体与矿化空间上的联系,都有一般斑岩钼矿床的共同特点.总结该区成矿酸性小岩体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找矿提供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5页(P299-303)【关键词】钼矿;中酸性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大别山北麓【作者】唐中刚【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调查队,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65大别山北麓岩浆岩极发育,尤以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占绝对优势,成群成带出现,构成了大别山北麓构造岩浆岩带及与之相伴的钼成矿带。
燕山期是该区钼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分布有中酸性小岩体40余处(图1,表1),成矿母岩是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
小岩体受层位、构造~岩浆岩带控制,带状展布。
钼矿床(点)多出现在燕山期前北西向韧脆性断裂带和燕山晚期近南北向断裂构造的交切部位,形成格子状构造格局,具有明显集群成带分布规律。
矿床(点)等间距分布,间距15km左右,南北向脆性构造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该区钼元素异常发育,呈串珠状分布,是寻找斑岩型钼矿的重要标志。
根据大别山北麓汤家坪、大银尖和天目山三个斑岩钼矿床七件辉钼矿样品铼-锇同位素年龄测试数据:汤家坪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13.1±7.9)Ma,花岗斑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谐和线年龄为120(-4,+3)Ma;天目山钼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21.6±2.1)Ma;大银尖钼矿辉钼矿 Re-Os 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22.1±2.4)Ma。
矿床地质东秦岭晚中生代钼矿床与花岗斑岩的时空关系及成矿机理李金宝1,王晓霞2(1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东秦岭地区,钼矿床分布的空间规律是东西成带,南北成行;在东西、南北两个方向断裂交会的节点上,岩体、矿体近于等间距分布。
在东秦岭可以说有钼矿体,一定有小的花岗斑岩体出现,但是有的小岩体不一定含钼矿。
这些含钼矿的小班岩体从空间上来说,总是出现在大岩基周围,呈岩枝或岩珠状产出。
从这些岩体侵入的先后次序来说,成矿的小岩枝或岩珠与大岩基不是主次依从关系,它们有的先于大岩基侵入,年龄比大岩基老;有的晚于大岩基侵入,年龄比大岩基小。
1 矿体与花岗斑岩的空间关系根据东秦岭区域地质资料,与成矿有关的小型斑岩体的出露规模一般小于1 km2,为浅成-超浅成相;侵入体的围岩一般伴随着角岩化、矽卡岩化,表明热液作用强烈。
在单个钼矿床中,矿体与花岗斑岩的空间关系是:矿化位于花岗斑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呈穹窿状(南台钼矿,三道庄钼)或环状分布,有的矿床中,花岗斑岩体本身受后期热液蚀变发生矿化,形成富矿体(金堆城钼矿)。
在东秦岭,晚中生代钼矿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有如下几类。
1.1 斑岩型钼矿床这种矿床中,岩体本身是矿体,以花岗斑岩体为中心,矿化向周围扩散,直至花岗斑岩体的围岩,矿体边界在围岩中是渐变关系,由岩体中心向围岩矿化逐渐减弱。
其典型代表是金堆城钼矿床,矿床由一个巨大的近于水平产出的规则透镜状矿体构成。
矿体走向3300-1500,倾向北东,倾角700,长2 200 m,宽600~800 m,厚500~700 m,矿体两侧与围岩渐变过渡,边部分枝矿体与围岩呈犬牙交错状分布。
1.2 隐伏班岩脉状钼矿床这种矿床花岗斑岩地表未出露,呈似层状、脉状顺围岩地层片理侵入,在其与围岩接触带发生矿化,形成矿体。
岩脉深部也存在小的花岗斑岩体,其典型代表是石窑沟钼矿床,桃官坪钼矿床。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我国东部的钼、铜-钼、钼-钨等矿床归属于环太平洋钼成矿带,西部在三江地区的铜-钼矿床隶属三江褶皱系铜-钼成矿带(属古地中海成矿带)。
根据钼矿床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及成矿特点,把东部环太平洋钼成矿带进一步划分成为四个成矿省:①中朝准地台钼成矿省;②东北海西褶皱系铜-钼成矿省;③扬子准地台铜-钼成矿省;④华南褶皱系钨-铜-钼成矿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朝准地台钼成矿省。
业已查明,北缘的燕辽钼矿带和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个钼矿带,它们约占全国已探明工业钼储量的60%以上,尤其是东秦岭钼矿带,钼矿总储量达360万t,共有钼(钨)矿床(点)46个,其中特大型矿床4个:金堆城钼矿、上房沟钼(铁)矿、南泥湖钼(钨)矿、三道庄钼(钨)矿;大型矿床4个:大石沟钼(铼)矿、石家湾钼矿、夜长坪钼钨矿、雷门沟钼矿;中型矿床有:南台钼钨矿、银家沟钼矿、秋树湾铜钼矿等等。
区内东西向构造具有一级控制意义;不同构造体系的联合、复合部位控制着岩群及矿带的分布,具有二级控制意义,成矿带内的大矿田或矿区等,均处在新华夏系或弧形构造与纬向构造斜接叠加部位,像金堆城、黄龙铺等矿区处于纬向构造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复合部位,栾川南泥湖矿田处在纬向构造与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叠加部位;低序次的构造变动或构造交接复合部位,控制着小岩体或矿体,具有三级控制意义。
西部三江印支褶皱系铜-钼成矿带。
该区沿深断裂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玉龙斑岩型铜(钼)矿床和马厂箐斑岩-夕卡岩型钼(铜)矿床。
钼矿床的成矿时代,就全世界而言,主要为中生代和新生代,这两个时期形成的钼矿床约占世界上已探明钼总储量的90%左右。
我国除少数铜(钼)矿床形成于古生代的海西期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期外,绝大多数钼矿床和铜(钼)矿床均为中生代燕山期的产物,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燕山期断裂构造和花岗岩类侵入活动广泛发育所致。
栾川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及成矿阶段划分瓮纪昌;潘军占;李文智;汪慧军【摘要】栾川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接合部位的东段.在讨论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石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矿物种属和含量变化较大.按各种矿石类型的矿物成分和形成阶段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认为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Mo、W,S、Re可综合利用、回收,并对各种元素的赋存状态也进行了分析.根据矿化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先后,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对于相类似的矿床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0(034)002【总页数】6页(P170-175)【关键词】特大型钼钨矿床;矿石物质成分;成矿阶段;栾川三道庄【作者】瓮纪昌;潘军占;李文智;汪慧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产钼大省。
栾川南泥湖钼矿田是该省[1]集中钼矿产地,已发现钼矿床(点)16处,集中分布于上房沟—南泥湖及黄背岭—石宝沟两个地段,除上房沟、南泥湖、三道庄三个巨大型矿床外,尚有鱼库、竹园沟、石宝沟、黄背岭、马圈、大和尚沟等远景地段,这些地段是本区乃至国家钼矿资源的后备基地。
三道庄钼钨矿床位于河南省栾川县 ,矿床中心地理坐标为111°29′40″、33°55′00″,矿床钼资源量 68万 t,为特大型矿床。
刘孝善等[1]、罗铭玖等[2]、曾绍金等[3]、徐兆文等[4]、黄永锋[5-6]、付治国等[7]、马宏卫[8]先后对三道庄矿区进行过研究。
文章就研究该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及成矿阶段划分作了进一步研究,对于在南泥湖钼矿田内,乃至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寻找更大规模的钼矿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1.1 大地构造位置该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接合部位的东段,这里兼顾地台与地槽两类大地构造的双重地质作用,切壳深大断裂发育,岩浆岩广布,变质作用复杂而强烈,地层几乎均为前寒武变质岩系。
栾川钼矿现形记作者:何家国来源:《资源导刊》2019年第10期栾川钼储量206万吨,钨86万吨,被称为“中国钼都”,但这一宝藏一直隐藏在群山峻岭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盛中烈先生为代表的年轻地质工作者,创造了连续寻找到南泥湖、上房沟、三道庄3个特大型钼钨矿床的奇迹。
奔赴南泥湖1957年5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近两年的盛中烈在原河南省地质局渑池队工作,任务是为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寻找铸造型砂。
5月底的一天,他突然接到调令回省局报到,到局后得知,秦岭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1956年工作成果,提供了一批矿点需要进一步进行评价,工区选定在栾川县南泥湖地区和灵宝县银家沟地区。
省局决定由盛中烈担任组长,到栾川县南泥湖开展普查评价工作。
接到任务后,他们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带上必要的物资装备,于6月由郑州出发前往栾川县冷水乡南泥湖。
这样,盛中烈一行5位年轻地质队员由郑州出发,先乘火车到洛阳,次日乘公共汽车到达嵩县。
得知栾川公路被山洪冲毁一时无法通车后,他们只好从马帮中雇来马匹,驮着行装向栾川进发。
当时的行装很简单,除了衣被生活用品外,就是帆布行军床和一些工作用品,如绘图板、皮尺、测绳、方格纸、绘图工具和资料等。
每人一匹马连驮行装带骑,一路翻山越岭,涉水趟河。
6天后,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南泥湖。
初识南泥湖位于伏牛山腹地的南泥湖,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与县城所在地相对高差700米左右,时有野兽出没。
这里气候恶劣,夏季暴雨骤来冲毁道路,冬季常常大雪封山,最低气温达零下17℃,早晚温差大,四季离不开棉衣。
20世纪50年代,栾川县城只有一条通往洛阳的沙石公路,交通经常中断。
南泥湖无公路可通,物资搬运全靠马驮、背扛、肩挑,生活用品要到2.5公里外的冷水集购买,且逢集才可买到。
当时,原河南省地质局要求他们每半个月汇报一次,汇报工作只能靠长途电话,打到郑州快则一小时,慢则2~3小时才能打通。
由于地质资料有限,且是一群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加之首次在变质岩地区工作,工作初期困难重重。
第21卷第5期 矿产与地质V o l.21,N o.5 2007年10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 O ct.,2007湘西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贵金属镍2钼2钒矿床的有机成矿作用①罗 卫,戴塔根(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湖南西北部广泛分布的下寒武统木昌组黑色岩系中富含N i、M o、V,多处形成了镍2钼2钒多金属矿床(点)。
主要可划分的 类含矿岩性序列为:①含磷黑色岩系——镍2钼矿床;②碳硅质黑色岩系——钒矿床。
研究认为,有机成矿作用对镍2钼2钒矿床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关键词:镍2钼2钒矿床;有机成矿作用;地质特征;黑色岩系;湘西北中图分类号:P6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7)05-0504-050 前言近年来,湘西北含贵金属镍2钼2钒矿带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该矿带长度达180km,宽度为40km,向其东北延伸到湖北境内,向其西南进入贵州省。
它是我国华南地区沉积型镍2钼2钒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最好、矿床规模最大及最具找矿潜力的贵金属镍2钼2钒成矿带,其中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煤资源。
为了加大湘西地区矿产开发力度,改变该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面貌,研究和开发区内黑色岩系中镍2钼2钒多金属矿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南缘上扬子台褶带与江南地轴结合部位的武陵褶断束内。
在地层分区上,基本上为下寒武统分布的武陵山过渡区,隶属于扬子区和江南区的过渡地带。
赋矿层位为下寒武统木昌组,其含矿岩系为一套碳硅泥质黑色岩系,该岩系假整合覆于震旦系白云岩之上。
黑色岩系在区域上明显受到N EE向深大断裂——花垣—慈利基底深大断裂控制。
Chen等(1989)[1]根据华南黑色岩系主要呈N EE向分布的特点而提出,该岩系可能是受基底深大断裂控制而形成的地层[2~3]。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9卷第2期2012年4月Vol.39,No.2Apr.,2012南泥湖—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冷水镇,是东秦岭钼多金属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矿床,地理坐标:东经111°28′25″~111°30′37″,北纬33°54′17″~33°56′02″。
该矿床因规模巨大,在勘探时被人为地划分为南泥湖和三道庄两个矿区。
两个矿区的Mo 金属量总计约1.40×106t,WO 3总量约64×104t,其中南泥湖矿区的Mo 金属量约为65×104t,平均品位约0.060%;WO 3总量约8.7×104t,平均品位0.081%。
三道庄矿区钼金属量约为75×104t,平均品位约0.109%;WO 3总量为55.5×104t,平均品位约0.1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已从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方面对该矿床开展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与钼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地表出露花岗斑岩,深部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晚期发育有岩脉[1]。
其中的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2-4],物质来源以下地壳为主,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3];(2)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是与南泥湖岩体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1-5]。
毛景文等[6]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东秦岭地区的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根据该模型,南泥湖岩体与南泥湖矿区的斑岩型矿化和三道庄矿区的矽卡岩型矿化与南泥湖岩体有成因联系,三者应该近于同时形成。
虽然最近在大别地区安徽省金寨县境内取得了钼矿勘查的突破[7],证明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的成岩成矿年龄新数据及其地质意义向君峰1,2毛景文1裴荣富1叶会寿1王春毅3田志恒4王浩琳1(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3.洛阳栾川钼业集团矿山公司,河南洛阳,471542;4.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500)提要:南泥湖—三道庄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研究采用LA-ICP-MS 方法对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内南泥湖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脉开展锆石U-Pb 法测年,获得矿区内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5.2±1.5)~(146.7±1.2)Ma 。
采集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化样品和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开展ICP-MS 法辉钼矿Re-Os 同位素测年,获得10个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3.4±2.0)~(146.5±2.3)Ma (加权平均年龄为145.03±0.69Ma),等时线年龄为(146.0±1.1)Ma 。
表明矿区内花岗岩与矿脉的形成年龄一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另外,此次测年工作确认了前人曾提出的158Ma 左右岩浆-热事件的存在,还揭示出东秦岭地区在175Ma 左右曾经历过另外一次岩浆热事件。
前人测得南泥湖岩体年龄与其真实的形成年龄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岩浆岩中的锆石来源不均一,而测试的锆石数量有限,采用测量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不能真实地代表岩浆岩中全体锆石的年龄特征。
关键词:东秦岭;华北地台南缘;南泥湖;三道庄;锆石U-Pb 年龄;Re-Os 年龄中图分类号:P618.65;P618.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12)02-0458-16收稿日期:2011-07-26;改回日期:2011-12-12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1018)、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5-09-01)、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20089949和200841019)、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00911007-08)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0BAB04B06)联合资助第39卷第2期了该模型的适用性,但目前为止前人发表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仍然存在不协调。
对于南泥湖岩体的形成年龄,前人于20世纪80年代曾采用K-Ar法获得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104.3±2.9)Ma~255Ma(转引自[1]),采用Rb-Sr法斑状花岗岩的形成于(130.9±4.5)Ma~(272.3±22)Ma(转引自[1]),胡受奚等[1]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142.5±15)Ma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更接近南泥湖岩体的形成时代。
随着高精度测年技术的成熟,李永峰[2]从地表花岗斑岩样品中获得的锆石SHRIMP年龄为(157.1±2.9)Ma (MSWD=1.8)[2],而包志伟等[3]采用LA-ICP-MS法对花岗斑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测定,获得年龄为(149.56±0.36)Ma(MSWD=1.5)。
对于成矿年龄,黄典豪等[8]最早采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两个矿区内含石英和辉钼矿的矿化脉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6±5)Ma~ (156±8)Ma,两个矽卡岩中的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7±6)Ma~(148±10)Ma(计算过程采用λ=1.64×10-11a-1)。
李永峰等[9]对采自南泥湖矿区和三道庄矿区的4个钼矿石样品进行测试,获得南泥湖矿区网脉状矿化的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1.8±2.1)Ma,三道庄矿区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4.5±2.2)Ma~(145.0±2.2)Ma;并在认为其与上房沟钼矿同时同源的前提下,与上房沟矿区的2件样品一起拟合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41.5±7.8)Ma。
这套数据经过重新处理后,南泥湖矿区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39.3±2.3)Ma,三道庄矿区的辉钼矿Re-Os 模式年龄为(143.5±2.9)Ma~(144.2±1.5)Ma[10]。
从以上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来看,首先,若只考虑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同是对地表南泥湖主体岩性采样分析,却有近10Ma的时差,如何评价这种时间差?其次,以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矿化为代表的斑岩型矿化与三道庄矽卡岩型矿化似乎存在系统的时间差,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地质事实?最后,南泥湖岩体的形成年龄与钼矿的形成年龄也不一致,不足以作为两者间成因联系的证据。
鉴于此,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南泥湖岩体出露于地表的斑状花岗岩和三道庄矿区出露的细晶花岗岩脉开展LA-ICP-MS锆石U-Pb 道庄矿区浸染状矽卡岩型辉钼矿化样品分别采样开展了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以期能够从成岩成矿年龄方面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1区域地质背景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位于东秦岭钼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大地构造属于华北地台南缘(图1)。
区内地层有新太古代(2.6~2.9Ga)片麻岩、麻粒岩和混合岩结晶基底[12],中元古代(1780~1770Ma)熊耳群火山岩不整合上覆于基底岩石之上,覆盖面积达60000km2[13],熊耳群又被中元古代变碎屑岩和新元古代滨海相碳酸盐岩所覆盖。
寒武纪—早奥陶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构成华北地台沉积盖层的一部分。
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地层在该区缺失。
晚石炭世夹海相碳酸盐岩和煤线的陆源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在太古宙和元古宙地层之上,二叠纪含煤线的陆源碎屑岩覆盖在上石炭统之上。
随后依次出现三叠纪冲积相碎屑岩地层、侏罗纪陆相地层以及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岩[4]。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自三叠纪进入陆内造山演化阶段以来[12],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华北地台南缘及北秦岭一带发育大量晚中生代岩浆岩。
已有的精确年龄数据显示,区内花岗岩的侵位从160Ma持续到110Ma,岩石类型具有从S型到I型、再到A型的演化趋势[10,14,16];在128Ma左右,华北地台南缘发育大量基性岩墙[1,18];火山岩则主要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发育,并向东一直延伸到北淮阳构造带,其中宝丰盆地内大营组钾玄质火山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7±2)Ma[19]。
区域性断裂构造以北西西-北西向组最为发育,控制了东秦岭地区钼钨矿带的展布;北东向组次之,其与北西西-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了多数岩体的侵位[1]。
矿区南部的栾川断裂带分隔了华北地台南缘和北秦岭,北部的马超营断裂带则是华北地台南缘内重要的断裂带,两断裂带之间控制着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新元古界栾川群陆源-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图1)。
2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新向君峰等: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的成岩成矿年龄新数据及其地质意义459中国地质2012年一套浅海相含燧石条带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燧石条带白云质大理岩。
栾川群分布于矿田中部,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粗面质火山岩夹基性火山岩,自下而上分别为白术沟组、三川组、南泥湖组和煤窑沟组。
白术沟组为黑色板状炭质千枚岩夹含炭大理岩透镜体。
三川组下段以含石英细砾变质砂岩为主夹千枚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长英角岩、黑云母长英角岩夹石英岩;三川组上段以大理岩为主夹薄层钙质片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各种钙硅酸盐角岩。
南泥湖组原岩由一套砂泥质、火山质和碳酸盐的浅海相沉积岩组成,其中下段以石英岩为主夹绢云母黑云母片岩,中段以角岩为主夹石英岩,上段为不纯的大理岩和钙硅酸盐角岩。
煤窑沟组原岩为一套浅海陆源碎屑沉积到富含生物礁及有机质的钙镁碳酸盐沉积。
陶湾群分布于矿田以南,理岩、千枚岩、变砂岩和石英岩为主。
其中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栾川群三川组上段以及南泥湖组中段和下段。
最近,在三道庄矿区深部发现了赋存于白术沟组上段的下层矿[20]。
矿区内构造线方向主要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叠加有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形迹。
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受北西向庄科—青和堂背斜西北倾伏端的次级构造南庄口—三道庄岭箱状背斜和包头砦—南泥湖向斜以及北北东向黄背岭—南泥湖—马圈断裂带的联合控制[1](图3),其中南泥湖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庄口—三道庄岭箱状背斜南翼及其向西的倾伏端和包头砦—南泥湖向斜的东端翘起部分,三道庄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箱状背斜轴部及其两翼(图4)。
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于南泥湖岩体内外接触带460第39卷第2期角岩化的南泥湖组地层中,三道庄矿区内矿石则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化和角岩化的三川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