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荔枝蒂蛀虫
- 格式:docx
- 大小:12.40 KB
- 文档页数:3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主要以幼虫钻驻荔枝果核,造成落果或严重影响果实的质量,也蛀食花穗的花梗和嫩梢叶脉,造成花叶干枯,严重影响了荔枝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其钻蛀为害和世代重叠的特殊性给防治带来了困难,为了减少农药对果品和环境的污染,寻找一条控制荔枝蒂蛀虫的新途径。
本文从荔枝蒂蛀虫的生态控制需要出发,初步研究了荔枝蒂蛀虫触角的化学感器结构,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研究了荔枝蒂蛀虫雌雄成虫交配前后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探究寄主植物中对荔枝蒂蛀虫产卵选择性有引诱作用的物质,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荔枝、龙眼各部分挥发油进行了分析,进而用EAG和GC-EAD联用技术初步鉴定出荔枝和龙眼嫩梢挥发物中对荔枝蒂蛀虫有活性的物质,为荔枝蒂蛀虫的生态控制及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荔枝蒂蛀虫成虫触角感器的研究本研究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荔枝蒂蛀虫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外部形态结构、数量和分布进行初步观察。
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触角呈丝状,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50节鞭节组成,柄节和梗节都比较粗,柄节更短更粗,鞭节由许多竖条纹组成。
雌雄成虫触角主要分布有以下5种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鳞形感器。
2.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产卵选择性研究荔枝蒂蛀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包括物理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荔枝蒂蛀虫对寄主的物理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产卵盛期的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寄主形状和颜色的选择差异不显著,而对寄主的表面性状的选择性有差异,相同条件下荔枝蒂蛀虫雌虫偏向于在寄主有凸起的表面产卵。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的化学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后的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寄主的各部分非挥发物选择性差异不显著,说明寄主植物非挥发性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引诱作用不明显。
交配前后荔枝蒂蛀虫雌雄成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在交配前荔枝蒂蛀虫的雌成虫对荔枝果肉(χ2=23.120,P<0.01)和龙眼果肉(χ2=18.000,P<0.01)的选择性差异显著,交配后荔枝蒂蛀虫的雌虫对荔枝果皮(χ2=32.000,P<0.01)和龙眼果皮(χ2=23.120,P<0.01)的选择性差异显著;交配前雄虫对荔枝和龙眼果肉的选择性差异显著,而交配后仅对荔枝果肉的选择性差异显著。
荔枝主要病虫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为害情况荔枝病虫害是荔枝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量大、为害时间长。
近年来,由于在荔枝栽培管理上存在偏施氮肥,采果后不及时修剪、滥用农药等,致使荔枝生长过盛,不通风透光,果园内天敌锐减,多种病虫为害逐年加重,部分次要害虫上升为害,尤其是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荔枝椿象、蒂蛀虫和霜疫霉病对荔枝优质高产影响较大。
因此,抓好荔枝病虫防治是夺取荔枝优质高产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
2.主要病虫发生规律1)荔枝椿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其成虫、若虫刺吸荔枝、龙眼的幼芽、嫩梢、花、果的汁液,同时放射臭液使嫩叶、花蕊及果实有灼伤状,变黄褐色,造成落花、落果、叶片枯萎,对产量影响极大。
该虫以成虫集中于向阳和茂密的枝条叶背上越冬。
翌年早春温度回升后,开始活动取食,并交尾产卵。
每雌虫一生可产卵5~6次,每次1块。
成虫产卵期从3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上旬,以4、5月间产卵最盛。
卵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
据资料:月平均气温18℃左右时,卵期为20~25d;月平均气温20℃时,卵期为17~19d;月平均气温22℃时,卵期7~12d。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数小时后即分散为害。
2)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荔枝、龙眼的主要蛀果害虫。
该虫以幼虫钻蛀荔枝、龙眼的果实、花穗、新梢和嫩叶,特别是果实,造成落果,虫蛀果,降低产量和质量。
据观察,该虫世代重叠,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为4月中、下旬,各代历期22~28d。
以第三、四代成虫产卵在果实上孵化后的幼虫为害中迟熟荔枝为重。
11月中、下旬以第九或第十代虫在荔枝冬枝梢、嫩叶和早熟种花穗上越冬。
该虫发生量与食料、天气有关。
一般早春温度偏高,雨水较少的年份发生量大,为害重。
年中数量变动以第五代为多发型。
第一、二代发生量较少,果园中很难发现虫蛹。
6月上中旬种群数量开始增加,7月中、下旬,果园中发生量最大。
荔枝主要钻蛀性害虫识别与防治荔枝上的钻蛀性害虫因防治十分困难,导致荔枝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果农朋友的经济利益,如许多蛀果害虫可导致幼果脱落、虫果等,蛀干害虫可为害荔枝树干和嫩梢。
那么我国荔枝产区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类有哪些呢?我们一起跟随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专家陈炳旭研究员发表在《中国南方果树》的专业文章进行学习,在以后做到针对性地防治!一、主要钻蛀性害虫1、荔枝蒂蛀虫为害现状:主要为害荔枝果实和花穗;生活规律:荔枝花穗期开始羽化,3月底4月初在广东地区出现成虫;幼虫老熟后自果内脱出,出虫孔扁圆。
一般在果穗附近的叶面上结薄茧化蛹,也有少数在地面的落叶上结茧化蛹。
落果内的幼虫则在地面的杂草或落叶上化蛹。
蛹期6-12天,26℃时7-8天。
成虫羽化后白天多静伏于树冠内的枝条下方,体色与树皮较为接近,受惊扰时短暂飞行,但很快便栖息于附近的枝条或其他植株,飞翔能力不强。
2、荔枝尖细蛾为害现状:为害嫩叶和枝梢;生活规律:以幼虫在冬梢、叶脉、花穗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从越冬处爬出在附近叶片上结茧化蛹,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产卵,卵多散产在新梢嫩叶面的中脉两侧;初孵幼虫从卵壳底蛀入寄主表皮取食汁液,从3龄起转蛀寄主组织(包括嫩叶中、叶柄、嫩茎髓部)。
被害嫩叶中脉,其外有若干个排粪孔,枯褐色,叶端卷曲干枯;若食料不足,幼虫可转至另一片叶的中脉或梢为害。
初蛀入新梢内为害,外观无明显症状,但髓部变黑,内有黑褐色粉末状虫粪,随着幼虫长大,枝梢顶部出现萎缩,叶易脱落。
幼虫一般向梢顶幼嫩部分钻蛀,1梢常有1头幼虫,多者3-4头。
幼虫老熟后从蛀道爬出,在树冠下层叶片背面结一薄茧化蛹。
3、天牛为害现状:龟背天牛是为害荔枝树干的主要钻蛀性害虫,6月上旬至11月下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7-9月最多;生活规律:成虫羽化后先在荔枝、龙眼、葡萄等的嫩梢皮层取食,嫩梢枯死。
卵多产于枝干或枝桠杈口的皮层下,单个散产。
防治荔枝、龙眼蒂蛀虫要选准时间用准
药剂
荔枝、龙眼蒂蛀虫是为害荔枝、龙眼果实的主要害虫,不但容易造成烂果落果,降低座果率,减少产量,而且还排粪便在果肉内,使果实不能食用。
很多荔枝、龙眼产地的种植户反映,荔枝、龙眼蒂蛀虫很难防治,连续喷药还会发生为害,果实成熟时虫果累累。
其实是没有掌握好防治时间,没有用对防治药剂。
荔枝、龙眼蒂蛀虫是在荔枝、龙眼果实开始转色时即果肉包满果核时成虫产卵在果蒂处,其后孵化成幼虫蛀入果肉内为害的。
第一次喷药要在成虫刚刚开始产卵时,即果肉包满果核、果实开始转色时进行。
成虫产卵后经过10天左右即开始孵化,就要喷洒第二次药,一般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需要喷药3~4次,直到采收前7~10天才停止喷药。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荔枝、龙眼蒂蛀虫的发生和为害。
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段喷药,防治效果就很差了。
防治荔枝、龙眼蒂蛀虫的药剂,经多年的试验和应用证明,以菊酯类农药效果最好,不但毒杀成虫和卵粒的效果好,而且渗透性好,渗透力强,能从果蒂处渗透入果肉内将幼虫杀死,并且残留量少,残留期短,不污染果实,不危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
我国各荔枝、龙眼产地对荔枝、龙眼蒂蛀虫防治效果很好的种植户,都是采用1500倍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溶液、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水溶液、1500倍2.5%溴氰菊酯水溶液、1000倍5.75%百树菊酯水溶液等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的。
1。
龙眼、荔枝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对策荔枝和龙眼的病害种类约有40余种。
在福建省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的有龙眼鬼帚病和荔枝霜疫霉病。
1.1龙眼鬼帚病受害的龙眼幼叶狭小,叶缘内卷,重者全叶呈线状,烟褐色;成叶凸凹不平、叶缘卷曲;病梢秃枝,呈扫帚状;花朵畸形,不能结实,即使结实也不能食用。
防治上应注意严禁从病区输入苗木、种子和接穗,苗圃或新植园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
发病轻的龙眼树应及早剪除病梢病穗,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防治荔枝蝽和角颊木虱等传毒介体。
1.2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果实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时叶片也受害。
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开始,初期果皮出现褐色病斑,随后全果变为黑褐色,果肉腐烂,以后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
防治上一是加强果园管理,采果后清除烂果、病果、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在树上、地面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二是喷药保护,因该病为害时间在花期、果实生长后期及贮运期,所以可在花蕾期施用2~3次安克锰锌600倍液(或500~800倍瑞毒霉锰锌或氧氯化铜600倍液),以保护花穗,每次相隔10d左右,在幼果期和果实成熟前15~20d各再喷一次安克锰锌500倍液或瑞毒霉锰锌600倍液。
此外,若果实采收后需保鲜贮运的,可在采收前3d再喷一次安克锰锌500倍液,可提高保鲜效果。
根据广东农科院的试验结果,使用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安克锰锌防治荔枝霜疫霉病,健果率达90%以上。
2.虫害荔枝和龙眼已发现的害虫有5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的有荔枝蝽、荔枝蒂蛀虫、荔枝尖细蛾、龙眼亥麦蛾、龙眼角颊木虱等5种,其中前4种同时为害荔枝、龙眼,角颊木虱只为害龙眼。
在我省,以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为害荔枝、龙眼最为严重。
2.1五种主要害虫及为害特点2.1.1荔枝蝽成虫盾形、腹面有白色腊粉,年发生一代,我省4~5月为害最重,成、若虫刺吸嫩梢、花穗、幼果,引起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
害虫受惊动时会射出臭液(故俗称臭屁虫),触及人的皮肤或眼睛,会引起辣痛。
龙眼荔枝蒂蛀虫
【龙眼荔枝蒂蛀虫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形细长的蛾子,体长4—5 毫米,翅展9—11 毫米,体表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倍于体长。
前翅灰黑色狭长,静止时并拢于体背,左右两翅翅面有两度曲折的
白色条纹。
成虫为小形细长的蛾子,体长45 毫米,翅展911 毫米,体
表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倍于体长。
前翅灰黑色狭长,静
止时并拢于体背,左右两翅翅面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相接似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缘毛甚长,后缘的缘毛长约为翅宽的4倍。
前翅
最未端的桔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成虫这一特征可与只蛀食幼叶
中脉但不蛀果的近缘种尖细蛾(Conopomorpha litchielle Bradly)相区别。
卵单个散产于果壳龟裂片缝间,直径仅0.20.3 毫米,肉眼隐约可见。
放大镜下可见呈扁圆形、半透明、黄白色。
幼虫扁筒形,除三对胸足外,腹部第三、四、五节及第十腹节各具
足1 对,第六腹节的腹足退化。
这一特点是细蛾科幼虫与其它蛀果、蛀
梢的卷蛾科、亥麦蛾等幼虫的主要区别。
幼虫蛀食果核、果蒂者体色乳白,幼虫蛀梢者体色淡绿。
蛹化于果穗附近的叶面上,外表覆有白色、椭圆形、扁平膜状丝质
薄茧。
蛹体为被蛹,淡黄色,羽化前变灰黑色。
如已羽化,尚可见蛹衣
半露于茧外。
【龙眼荔枝蒂蛀虫发生规律】: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年发生
1011 个世代,重叠出现。
幼虫依品种熟期先后,自第二次落果后期开
始入侵果核,至果实着色熟期只蛀果蒂。
为害果实,一个世代历期
2124 天,其中卵期22.5 天,幼虫期78 天,蛹期89 天,成虫产卵前期
34 天。
雄虫寿命59 天,雌虫寿命616 天,一般13 天。
以幼虫在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