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7.92 KB
- 文档页数:4
《交通与通信的变化》教课设计名师讲课课程标准剖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进入近代此后,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我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都在困难波折中发展。
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致思想看法,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学情剖析交通与通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有关,在此刻信息时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更是瞬间万变。
而认识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历史,应是学生易感兴趣、急于研究的问题。
只需指引得法,注意深入浅出,就比较简单得出规律性认识。
教课方法1.从显现现代火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下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忱。
充足利用多媒体课件,充足显现图片资料,经过创建情境,设疑引思,剖析近代交通、通信发生变化的原由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经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的踊跃作用与悲观影响,特别是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认识到近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也是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产物,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学习方法1.带着老师部署的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领会近代交通、通信的巨大变化。
注意归纳各个领域的特色,提炼教材插图中的历史信息。
2.经过对多个资料的剖析思虑,对近代交通、通信的变化由感性认识上涨到理性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剖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亲身领会,认识先进的交通、通信工具给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2.掌握通信工具的变化历程。
3.理解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和中国近代化历史进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图片、阅读文件资料等方式,深入认识近代交通、通信方面的发展变化。
2.经过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和创建必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深入剖析近代交通与通信变化的原由和影响。
3.经过议论,睁开合作学习。
历史岳麓版ⅱ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学案【考点解读】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读:〔1〕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状况,包括第一条铁路的兴建,京张铁路,列强对中国铁路的争夺与危害;中国近代水运的变化,诞生的标志及状况,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近代邮政事业及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的发展状况等。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的原因:一是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
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二是中国近代化的需要。
〔3〕中国近代交通、通讯方式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西方先进交通、通讯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知识梳理】【一】交通的变化1、铁路(1)1881年,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铁路。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3)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铁路建成通车。
(5)民国以后,商路的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
2、水运:1872年,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1918年,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拟订五大民航线路。
【二】通讯的发展1、邮政业务(1)清朝后期:1896年设“”,后设邮传部。
(2)民国时期:1913年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参加,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
2、电报电信(1)清朝后期:1877年,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改观。
【三】意义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转变了人们的。
2、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更便捷。
【要点突破】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分析突破提示:背景分析突破法特点围绕“发展”概括,既要看到发展又要看到其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
分析影响,应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特征及角度分析。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预习自测】1.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如果你想从张家口出发到北京旅游,最方便和实惠的出行方式,你会选择()A B C D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3.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④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我们在欢庆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这样的一条史实:光绪六年(1880)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后来刘、李等人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从材料可得出其“步履之艰”的原因有()①中国自建铁路遭到传统保守势力的强烈反②列强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兴建权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④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下图为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
这辆机车应该运行在( )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京汉铁路6.下图最早出现是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重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
……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课题: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在A.洋务运动后B.鸦片战争后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A.京汉铁路的修建B.淞沪铁路的修建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京张铁路的修建4.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京张铁路通车B.紫光阁铁路C.京广铁路D.包兰铁路5.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一百周年而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说明A.西方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中国有着悠久传统文化C.中国还未跨过近代科学门槛 D.中国生产产品工艺落后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A.广东省B.福建省C.台湾省D.江苏省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10.19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尚有3000多艘旧式沙船。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本课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课,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初中的教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影响,而本课教材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了更宽更广及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对比设置历史情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辩论分析、比较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教学重点】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变化原因 、特点、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化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的反应。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导入新课“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
于是而有种种变态”。
——陈旭麓在欧美的血风腥雨中,中国社会蹒跚进入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在此背景下进入近代化。
二、进入新课(一)近代中国的交通1、铁路设问: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程及特点?(由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探究: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小组合作)设计意图:层层递进设问、探究,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近代中国的水运设问:中国近代水运发展历程及特点?(由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❶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国近代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通讯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铁路、水运、航空、通讯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通过概括我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史实、图片等让学生深切感受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列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成果,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是中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表现。
❷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铁路,更多的铁路【知识·梳理】1、19世纪后半期——产生(1)1876年,英国商人偷偷建造起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全长14千米。
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反对,又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不久即被拆毁。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开通了,取名“中国火箭”。
后来这条铁路又分别向北京和沈阳延伸。
1887年,李鸿章申请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
到1911年,这条铁路发展成了京沈线铁路。
(3)1888年,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兴修了一条宫廷铁路,从西苑中海瀛秀门到北海的镜清斋,总长2000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原因:一是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
这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也开始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
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3、近代铁路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受外国控制,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发展缓慢,始终未入正规。
4、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二是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等。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深化·拓展】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列强争夺修路权的目的何在?[提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夺在华修路、设厂、开矿等特权。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目标素养聚焦1.识记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历程。
2.了解我国新式航运业和航空事业的发展情况。
3.掌握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1.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地域不平衡和新旧交通工具长期并存的史实,理解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近代中国通讯工具发展的史实,理解通讯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的交流,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体会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重要性: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发展情况:(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3)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4)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5)民国以后,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情境在线】“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
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
”你觉得“此项路工”指的是近代中国的哪条铁路?提示:京张铁路。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诞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发展:1900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民国以后,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多少改观。
2.航空:(1)起步: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地位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出现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3.发展(1)原因:一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
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4.制约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9[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提示】前两条理由是有道理的,修铁路通火车确实有“扰民”和“夺民生计”的问题: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某个城市或地区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苦力势必失业与挨饿;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本的问题是修铁路会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
所以反对也就有一定道理,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新旧制度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而后两点理由没有什么道理,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在作怪。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1)起步:起步于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发展: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3)成果: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补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了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第十四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知识目标:①了解近代以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变化概况。
②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从至的客运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②年,从至的铁路通车,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③年,设计施工的铁路落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④发展特点:大部分被外国控制,不能真正发发展。
2、水运的发展:①官办:1872年创办,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②民办: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始终在列强中艰难求生。
3、航空业的发展:①1918年,附设在福建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
②北洋政府在下设“”。
截至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的规模都有扩大。
二、通讯的变迁1、近代邮政:①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②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近代电讯:①年,福建巡抚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②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直到情况才发生变化。
三、评价:①新式交通促进了,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与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4)政府的政策影响;(5)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以及在维护电报权利斗争中对电报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学案【知识体系】
【重难点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在
A.洋务运动后
B.鸦片战争后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D.辛亥革命后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淞沪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京张铁路的修建
4.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
5.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一百周年而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说明
A.西方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B.中国有着悠久传统文化
C.中国还未跨过近代科学门槛 D.中国生产产品工艺落后
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台湾省
D.江苏省
8.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10.19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尚有3000多艘旧式沙船。
但十几年后,旧式沙船仅剩400余艘。
这种情况说明:、
A.外国轮船挤占了中国的航运业 B.旧式沙船落后,被国人自己淘汰
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 D.中国人自己的新式航运诞生的较晚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 4 分)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4分) 【总结与反思】
11.(1)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外国列强的阻扰和侵略。
(答对 2 点给 4 分)
(2)影响: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答对 3 点给 6 分)
( 3 )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扰,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 2 分)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