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特色及其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98 MB
- 文档页数:18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引言古代写景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风景以及个人感知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
本文将探讨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以及艺术表现。
1. 物象真实与写意抒怀并重古代写景诗以物象真实性和写意抒怀相结合为特点。
在诗歌中,作者不仅要准确地描绘自然风景的物质形态、色彩和构造,还要通过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悟。
2. 借景抒发情感古代写景诗常常追求“借势抒发”。
作者通过借用自然中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描写阳光下山脊上草木的摇曳时,可以联想到人生起伏的坎坷经历,从而唤起读者共鸣。
3. 运用比喻与意象古代写景诗中,运用比喻和意象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社会现象等进行巧妙联系,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
4. 构图与节奏的重要性古代写景诗在构图和节奏上也非常讲究。
作者通过选择适当的描述顺序和韵律,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一种流畅、和谐的美感。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作者还会根据情绪高潮或转折点来调整语言和节奏,以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其心境。
5. 音韵之美音韵之美是古代写景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作者通过咏史怀古、描绘风云变幻等手法,利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营造出一种旷世壮丽、气势磅礴的豪迈氛围。
结论古代写景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瑰宝,凭借其独特之美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通过以上对于古代写景诗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其博大精深之处以及它对于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情感滋养,领略自然之美以及人类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索。
诗词的写景和抒情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写景与抒情是诗词创作中两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写景追求描绘客观事物的美丽与壮丽,而抒情则强调诗人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写景与抒情的特点与功用。
一、写景的特点与功用写景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与体验。
写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动形象:写景诗词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等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存在。
2. 对比鲜明:写景常常通过对景物的对比描写,突出景物的美丽与壮丽。
例如,描写夏日阳光下葱绿的稻田,与冬日银装素裹的雪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色与气息。
3. 增强感染力:写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激发读者对美的感受与欣赏,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4. 突出主题:写景诗词常以具体的景物为载体,通过景物的描绘,寄托主题,发表诗人的意志与情感,以达到抒发情感与思想的目的。
二、抒情的特点与功用抒情是诗词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法,通过诗人真挚的感情与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感受:抒情诗词着重表达诗人的真实情感与内心感受,突出主观意义,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 语言凝练:抒情诗词强调语言的凝练与韵律的美感,通过具有节奏感的表达方式,使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3. 抒发情感:通过诗词的抒情表达,诗人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得到宣泄与抒发,减轻心理压力,获得情感上的宣泄与满足。
4. 留存历史:抒情诗词能够通过文学形式,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经历留存下来,成为后世读者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与心理状态的重要资料。
三、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写景和抒情在诗词创作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通过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诗人可以更加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丰富与深入。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瞧诗歌就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与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就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与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就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就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就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瞧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与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其内心的宁静恬淡,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瞧,我们即可知道它就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与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