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4
12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8/01热点事件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在京成立第三届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坛召开2018年1月6日,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成立大会于北京林业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教授、孟兆祯教授、尹伟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先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张树林先生,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檀馨先生以及相关行业领域顶级专家学者20余人到会祝贺,学校科技处、宣传部、园林学院、水保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环境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共计200余人参会。
会上,沈国舫院士、尹伟伦院士、孟兆祯院士、刘秀晨先生、张树林先生、檀馨先生、宋维明教授、李雄教授、王向荣教授共同为“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揭牌。
据悉,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生态研究院由3位院士领衔,沈国舫院士和尹伟伦院士担任战略顾问,孟兆祯院士担2018年1月6日,第三届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坛暨北林园林设计展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风景园林》杂志社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檀馨先生、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端木岐先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贾建中先生、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李雷先生、北京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忆明先生、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设计师袁松亭先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先生、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宇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洪成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等多位行业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家、师生代表、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与本次论坛。
人物PERSONAGE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那么,什么样的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朱启臻。
农业的五个特性“提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概念。
”朱启臻说,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施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育现代新型主体发展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既保护环境,又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理解农业特性基础上,违背农业特点的现代化只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朱启臻表示,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的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果说人类的财富是100,农业就是前面的“1”。
没有了农业,其他财富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农业生产受两个规律的制约:一是自然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二是生物的生命规律。
这两个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五个特性:生命性、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朱启臻进一步分析指出,农业劳动对象无论是植物、动物、微生物还是土壤,都是生命有机体。
对待生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精心呵护。
如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发芽、开花、结果、采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序规定、适宜的措施方法、严格的质量要求,而且包含风险,要适时播种、浇水、排涝、施肥、防治病虫害、科学储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二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影响生产、储存、运输农产品的很多要素,如日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土壤等。
以土壤质量为例:作物的生命性要求多施有机肥,因此,要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养分,否则土地就会越来越薄,土壤越种越瘦,当土地不再适宜耕作,农业生产就会被迫中止。
季节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
农业的季节性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不误农时。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复制链接打印2013年05月29日08:20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福建日报本报讯(记者何祖谋)25日,福建省首届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论坛围绕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现状,提出乡村文明不仅不能消亡,而且负载着城市不能替代的历史使命,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离不开“美丽乡村”。
“"美丽中国"要以美丽乡村为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城市依托乡村而存在,没有美丽的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的城市。
这不仅因为乡村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也不仅因为乡村消纳与平衡城市对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在于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种功能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从这种意义上讲,美丽中国建设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在城乡功能差异中寻求互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乡村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朱启臻说,丹麦学者曾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并这样定义生态村:“一个以人类为尺度、全特征的聚落。
在聚落内,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支持健康的人文发展且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所谓“以人类为尺度”,就是指村落的规模不宜过大,村子里的人彼此认识,社区里的所有成员都感觉到自己能够影响社区的发展。
所谓“全特征”,就是村落的所有主要功能(包括居住、食品供应、制造、休闲、社会生活和商业等)都完整齐全,并协调一致。
所谓“健康的人文发展”,就是人的身体、感情、智力和精神均得到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者进一步提出与生态村相似的另一个概念“永恒文化村”,这也是一个寻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社区建设的概念,其宗旨是将人居聚落、小气候、动植物、土壤水资源融入稳定、高效的社区发展中。
“乡村特有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态文明需要的低成本、高福利的新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经学部副主任、教授张孝德认为,在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的收入高,但农民享有城市用货币无法购买或成本很高的另一种福利,这就是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健康、宁静、清洁空气、生态化食物等。
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文/本刊记者 耿国彪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
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系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如何?又将以怎样的措施加入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当中?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发展的目标《绿色中国》:赵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请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林业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赵树丛: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diCatEd to BEautiful China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24期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把乡风文明作为其重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重提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所在,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
一些地方村落共同体解体,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消失。
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各种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条件。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通过急功近利的运动方式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搞涂脂抹粉的形式主义来实现。
而是要把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乡村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中,并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人们的信仰和习惯。
这就需要把乡风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坚持。
其次,乡风文明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乡村发生着重要影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要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乡风文明既为产业兴旺提供保障,同时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
文明乡风赋予农业和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农产品文化品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
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的关系是显然的,生态宜居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做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信仰和习惯,都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
粮食安全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在收获环节,着力解决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在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运输环节,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以前,每到丰收时节,人们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
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
“新农机不断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今年以来,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粮食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科技储粮是粮企的命根子,减少损耗,延缓陈化,才能确保每颗粮食的安全。
运输过程中的抛撒遗漏、储粮设施落后、过度加工都是造成损失的原因。
比如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如果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
可见,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速,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可以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帮农民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摘编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倾听粮食安全》) 材料二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
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
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农民科学素质研讨会交流发言之农民科学素质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一、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提升农民素质美丽乡村建设要至少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美;变革生活方式,实现生活美;繁荣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和谐美。
每一方面内容都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就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1、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发展到今天,决定了未来农业的主体必须由新型职业农民来承担。
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不同的素质:农业科技知识及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知识和能力、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了解与理解能力、农民的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农民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等。
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实现产业融合的目标,以此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保障1国家的农业安全。
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理念和行为。
农业和农村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与面貌。
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包括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乡村生态建设与保护、生产与生活的循环利用、低碳的生活方式等知识与能力;也包括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关系的协调、干群关系的协调,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能力、民主决策与管理能力等;生态文明体现在乡村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农民具备了生态理念,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行为,塑造出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村生活方式也必须随之变革。
农民素质只有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才具有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统优秀生活理念的继承和传承,也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科学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适合乡村特点的娱乐活动等。
4、发展乡村文化。
四川理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专题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政策教研组授课年级2014授课时间2016-2017学年下学期《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二○一七年二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含义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
重视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已成为国人众所期盼的生活目标和热议词汇,美丽中国到底什么样?我们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同时,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应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本刊记者 刘洋[]——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 朱启臻:从概念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来理解生态文明。
首先,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生态文明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伦理形态。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在以往的建设过程中,人们或为了眼前的物质利益,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导致生态恶化,甚至家园丧失。
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逐渐明白,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其次,生态文明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发展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公正的社会,而不是制造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
再次,生态文明体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
是高消费还是低碳生活,是奢侈还是节俭,是只图眼前利益还是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诸如此类,体现出的都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理念。
只有树立生态的理念,才能实现“和谐”、“协调”的发展目标,消除人类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朱启臻: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家园?走怎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只有从国情出发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