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9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旨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以及统计表的制作。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含义,并能简单地解释图表中的信息。
然而,他们在图表的细节理解和深层次分析方面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在此阶段正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和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统计表的制作。
2.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准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一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表中的信息。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备课方案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备课方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及绘制条形统计图,认识及绘制折线统计图,求平均数及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之前已经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材主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备内容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在收集、统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有序思考、全面分析的良好学习品质。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备重难点重点1.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
2.会看折线统计图。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难点1.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北师大, 小学数学, 小学生, 价值观, 平均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认知及应用,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深化对统计图的理解,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如统计图的样品、数据分析的案例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活动的条形统计图、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信息?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生日教学内容:教材第83-84页。
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激趣促学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二、玩中学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3.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4.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三、实践应用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1.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生日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1、2月是冬季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栽蒜苗(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据的概念;2.能够正确地表示给定数据;3.能够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重点1.数据的表示方法;2.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内容1.数据的概念与种类;2.数据的收集方法;3.数据的表示方法:条形图、饼图、折线图;4.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5.练习题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数据的概念和种类教师先用生动的例子,如统计班级里大家最喜欢的水果种类,然后引出数据的概念,简要解释数据的来源,如何收集数据,以及数据分为数量、质量、时间等种类。
在讲解过程中适当用实例让学生理解。
步骤二:数据的表示方法数据的展示形式是我们更直观了解数据的方式,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有条形图、饼图和折线图。
教师对这三种图形分别进行讲解和展示,并且指导学生使用三种方法表示同一组数据。
步骤三:常见数据分析方法平均数调用示例让学生发现数据有高低之分,引出最_平均数_的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监督下一步计算过程。
中位数较常见于考试,通过几组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排序理解并正确地求出_中位数_。
众数通过讲解频率最高的数据点在众数中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_众数_。
(在讲授此步骤时可适当加深练习,增加巩固过程)。
步骤四:学生合作教师利用多种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实现有关的学习目标。
总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了解并运用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
多个形式多个方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巩固程度,此外合作学习也是重要的。
练习题1.在美食节上参加了评选比赛,共投票选出5个美食,得票数如下:600, 200, 150, 400, 320。
请用条形图表示其比例关系。
2.下列表格表示了50位乘客在某铁路站台购买特等座、一等座、二等座的人数,请用饼图表示。
| 座位类型 | 特等座 | 一等座 | 二等座 | | — | — | —| — | | 人数 | 3 | 20 | 27 |3.下面列出的是某城市连续3天的最高气温,求这三天的平均气温、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2课时栽蒜苗(一)一、教学内容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第85~86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能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14天前,老师交代大家栽种小蒜苗并进行记录,完成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那到今天同学们的蒜苗长得怎么样了呢?(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种的小蒜苗的生长情况)师:因为同学们不好将家里的小蒜苗带到学校里来,所以老师让同学们将小蒜苗的生长情况记下来,同学们是怎么记录的呢?[板书课题:栽蒜苗(一)]二、学习新课1.交流合作。
师:同学们愿不愿意将小蒜苗生长情况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呢?(组织学生将自己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2.数据整理。
师:如果要比较几个同学的小蒜苗哪个长得比较快、比较好,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方法一)把每个人栽的蒜苗长了有多高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
(方法二)把蒜苗从第1天到第14天的生长情况放在一起比较。
师:要将生长情况进行清晰的比较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整理数据呢?(学生思考)(1)用统计表进行整理。
请小组每个同学完成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
_______小组蒜苗14天后的高度统计表(2)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尝试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中的统计图)师:1格代表1厘米。
格子不够画怎么办?如果不补格子,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集体汇报)可以用1格表示2厘米;可以用1格表示3厘米……师:从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当格子不够用时,我们可以增加格子,但是数据太大时,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95页。
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生日总课时数:4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练习法、启发法学法:练习法.调查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促学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二、玩中学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3.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4.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三、实践应用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1.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