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计算组数=13322logn
- 格式:ppt
- 大小:532.50 KB
- 文档页数:40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补充题题介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2.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试列出在计算机网络的工作中那些是由通信子网完成的?那些不是?3.简述可以从几种不同角度来对计算机网络分类。
第二章1. 在一个n 层的网络系统中,每层协议分别要求加上H i 字节长的报头。
若送往该网络的应用数据长度为A 字节,问在物理媒体的带宽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用来传输有效应用数据的? 解: ∵每层协议要求加上H i 字节的报头 ∴n 层的网络系统中,增加的开销为∑=ni Hi 1 又∵ 应用数据长度为A 字节∴传输有效应用数据的有效的带宽占∑=+ni HiA A 1第三章1.简述通信系统的模型。
2.物理层协议包括哪四方面的内容?3.简述模拟数据及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表示方法。
4.简述MODEM 和CODEC 的作用。
5.什么是数据通信?6.数据传输速率与信号传输速率的单位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7.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容量的单位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8.对于带宽为4KHz 的信道,若用8种不同的物理状态来表示数据,信噪比为30db ,试问按奈奎斯特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按香农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 解:按奈奎斯特定理 C = 2H ·log 2N∵N = 8,H = 4KHZ ∴C = 24 kbps 按香农定理, C = H ·log 2(1+S/N ) ∵信噪比为30db ,30db = 10· log S/N ∴ 100010/1030==N S H = 4KHZ∴C = H ·log 2(1+1000)= 40 kbps9.对于带宽为6MHz 的信道,若用4种不同的状态来表示数据,在不考虑热噪声的情况下,该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解:按奈奎斯特定理:C = 2·H ·log 2N ∵N = 4, H = 6MHZ∴C = 2·6MHZ ·log 24 = 24 Mbps10.某调制解调器同时使用幅移键控和相移键控,采用0、π/2、π和3/2π四种相位,每种相位又都有两个不同的幅度值,问波特率为1200的情况下数据速率是多少?同时使用幅移键控和相移键控 解:有πππ23,,2,0 4种相位,每个相位又有2个幅度∴N = 4×2 = 8 B = 1200 baud ∴S = B ·log 2N = 3600 bps11.信道带宽为3KHz ,信噪比为30db ,每个信号两种状态,则每秒能发送的比特数不会超过多少?解:按香农定理:信噪比为30db , H = 3KHZ∴ 1000101030==N SC = H ·log 2(1+1000) = 30 kbps 按奈奎斯特定理 C = 2H ·log 2N∵N = 2,H = 3KHZ ∴C = 6 kbps所以该信道每秒能发送的比特数不会超过6 kbit 。
第一章答案1.(a) 45 ( {1,6},{2,7},{3,8},…,{45,50} )(b) 45⨯5+(4+3+2+1) = 235( 1→2~6, 2→3~7, 3→4~8, …,45→46~50, 46→47~50, 47→48~50, 49→50 ) 2.(a) 5!8!(b) 7! P(8,5) (c) 2 P(5,3) 8! 3. (a) n!P(n+1, m) (b) n!(m+1)!(c) 2!((m+n-2)+1)! 4. 2 P(24,5) 20!5. 2⨯5⨯P(8,2)+3⨯4⨯P(8,2)6. (n+1)!-17. 用数学归纳法易证。
8. 41⨯319. 设 n=p 1n 1p 2n 2…p kn k , 则n 2的除数个数为 ( 2p 1+1) (2p 2+1) …(2p k+1).10.1)用数学归纳法可证n 能表示成题中表达式的形式;2)如果某n 可以表示成题中表达式的形式,则等式两端除以2取余数,可以确定a 1;再对等式两端的商除以3取余数,又可得a 2;对等式两端的商除以4取余数,又可得a 3;…;这说明表达式是唯一的。
11.易用C(m,n)=m!/(n!(m-n)!)验证等式成立。
组合意义:右: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r+1个出来,再从这r+1个中取一个的全体组合的个数;左:上述组合中,先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1个出来,每一个相同的组合要生复 C(n-1,r) 次。
12.考虑,)1(,)1(101-=-=+=+=∑∑n nk k k n nnk kknx n x kC x x C 求导数后有令x=1, 即知.210-==∑n nk kn n kC13. 设此n 个不同的数由小到大排列后为a 1, a 2, …, a n 。
当第二组最大数为a k 时,第二组共有2k-1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组有2n-k -1种不同的可能。
故符合要求的不同分组共有12)2()12(21111+-=-----=∑n k n k n k n 种。
组数k的计算公式在数学的世界里,组数 k 的计算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数据分组的大门。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组数。
简单来讲,组数就是把一堆数据分成的小组的数量。
比如说,我们有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成绩的分布情况,就得把它们分组,这分出来的小组数量就是组数啦。
那组数 k 到底咋算呢?这里有个常见的公式:k = 1 + 3.322lg(n),其中 n 是数据的个数,lg 表示以 10 为底的对数。
举个例子哈,假如咱们要分析一个班级 50 个同学的数学成绩。
先算出 lg(50),大概是 1.7 左右。
然后乘以 3.322,得到 5.6474。
最后加上 1,组数 k 就约等于 6.6474。
可组数得是整数呀,所以咱们一般就取7 组。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小家伙举手问我:“老师,这组数 k 算出来要是个小数,到底咋取整呀?”我笑着告诉他:“一般情况下呀,咱们就四舍五入取整就行。
但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比如说,如果算出来是 6.1,那可能分 6 组就不太够,就得取 7 组;要是算出来是 6.9,那取 7 组就比较合适啦。
”那小家伙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做练习题的时候,有个同学算组数 k 老是出错。
我仔细一看,发现他对数的计算搞错了。
我就耐心地给他重新讲了一遍对数的运算规则,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
在实际应用中,组数 k 的确定可不能马虎。
如果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特征就显示不出来,就好像把一幅精美的画只分成了几块大色块,根本看不出细节;要是组数太多呢,又会让数据显得过于琐碎,分析起来也麻烦。
所以呀,选一个合适的组数至关重要。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公式,它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多做几道题,多练练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但掌握了平衡的技巧,就能轻松上路啦。
总之,组数 k 的计算公式是我们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实际开发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一个数组中的重复数据进行分组的情况。
即需要根据数组中的重复数据,将其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分组,并且返回每个分组中的元素数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的算法,通过对数组进行遍历和比较,可以快速地将重复的数据进行分组,并得到每个分组中的元素数量。
该算法具有高效、简洁、易于理解和实现等特点,可以在实际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章接下来将从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和算法实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算法原理部分,将介绍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以及其实现的根本目标。
在算法步骤部分,将详细说明该算法的实现步骤和具体操作过程。
在算法实现部分,将通过具体的代码实现来展示该算法的具体运行过程和结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该算法进行总结评价,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在问题。
同时,也将展望该算法的发展前景,探讨其在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扩展和改进该算法,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程序性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的原理、步骤和实现方式。
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数组重复数据数分组算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接着,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给出了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首先解释了算法的核心思想,然后逐步展示了算法的具体操作。
为了便于理解,将算法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拆解,详细描述了每个步骤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在算法实现的过程中,还给出了示例代码和运行结果,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该算法。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算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算法的优点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了该算法在解决数组重复数据分组问题上的潜力和优势。
分配系数log pow
分配系数是指在一个乘法运算中,每个因数所占的比例。
以某个数为基数的对数,可以理解为这个数在分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的指数。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分配系数来计算对数。
例如,log2(8)可以表示为2的几次方等于8,也可以表示为分
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2的指数为几可以得到8。
由于2的3次方等
于8,因此log2(8)等于3。
另一个常用的对数是以10为基数的对数。
log10(100)可以表示
为10的几次方等于100,也可以表示为分配系数为1的乘法中,10
的指数为几可以得到100。
由于10的2次方等于100,因此log10(100)等于2。
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是互逆的,即a^loga(x)=x和loga(a^x)=x。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指数运算来验证对数的计算结果。
例如,log2(8)=3,因此2^3=8。
同样地,log10(100)=2,因此
10^2=100。
在实际应用中,对数可以用来快速计算幂次、求解指数函数、处理百万级别的数据等。
因此,掌握对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 1 -。
一、选择题1.八年级某班五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7,6,x,7.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x的值为()A.7 B.6 C.5 D.42.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A.50 B.52 C.48 D.23.近年来,我国持续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让环保和健康问题成为焦点.为进一步普及环保和健康知识,我市某校举行了“建设宜居成都,关注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某班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则该办学生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70分,80分B.80分,80分C.90分,80分D.80分,90分4.一组数据:1、2、3、4、1,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为()A.1、3 B.2、2.5 C.1、2 D.2、25.某校有21名同学们参加某比赛,预赛成绩各不同,要取前11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只需要再知道这21名同学成绩的( ) A.最高分B.中位数C.极差D.平均数6.在我县“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7名同学参加了比赛,他们最终决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其中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3名,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分数,还得知道这7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S2乙7.某次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成绩如下表,通过计算可知两组的方差为S2甲172=,下列说法:256①两组的平均数相同;②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成绩稳定;③甲组成绩的众数>乙组成绩的众数;④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均是80,但成绩≥80的人数甲比乙组多,从中位数来看,甲组成绩总体比乙组好;⑤成绩高于或等于90分的人数乙组比甲组多,高分段乙组成绩比甲组好.其中正确的有()个A.2 B.3 C.4 D.5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解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应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B.一组数据1、2、5、5、5、3、3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5C.若甲组数据的方差是003,乙组数据的方差是0.1,则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稳定D.抛掷一枚硬币100次,一定有50次“正面朝上”9.一组数据3,4,6,8,8,9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7,8 B.7,8,5 C.5,8 D.7,5,710.某小组7名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如下:37,40,39,37,40,38,40,该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40,37B.40,39C.39,40D.40,38 11.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5名同学的成绩统计如下(有两个数据被遮盖):组员甲乙丙丁戊平均成绩众数得分8177808280则被遮盖的两个数据依次是()A.80,80B.81,80C.80,2D.81,212.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射击了10次,成绩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13.实施新课改以来,某班学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值周班长小兵每周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下表是其中一周的评分结果“分值”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89,90 B.90,90 C.88,95 D.90,9514.为了帮助我市一名贫困学生,某校组织捐款,现从全校所有学生的捐款数额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捐款数统计如下表:A .1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B .中位数是40C .众数是90D .方差是40015.某班体育委员记录了第一小组七位同学定点投篮(每人投10次)的情况,投进篮筐的个数为6,9,5,3,4,8,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A .3B .4C .5D .8二、填空题16.北京市 7月某日 10 个区县的最高气温如表(单位:C ):34343234323431333234区县大兴通州平谷顺义怀柔门头沟延庆昌平密云房山最高气温则这 10 个区县该日最高气温的众数是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 17.商店某天销售了11件衬衫,其领口尺寸统计如下表:则这11件衬衫领口尺寸的中位数是________cm .18.今年某果园随机从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枇杷树中各选了5棵,每棵产量的平均数x (单位:千克)及方差S 2(单位:千克2)如表所示:__.19.有一组数据如下:2,3,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 20.数据-1,2,0,1,-2的方差是____.21.已知一组数据-1,x ,0, 1,-2的平均数是0,这组数据的极差和标准差分别是 _____22.某校在“爱护地球,绿化祖国“的创建活动中,组织了100名学生开展植数造林活动,其植树情况整理如下表:则这100名学生所植树棵数的中位数为_____.23.一组数据:1,2,x,y,4,6,其中x<y,中位数是2.5,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方差是______.24.一组数据:3、5、8、x、6,若这组数据的极差为6,则x的值为__________.25.为迎接2018年的体育中考,甲、乙两位同学参加排球训练,体育老师根据训练成绩算出他们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甲2=1.6,S乙2=2.8,则_____(填“甲”或“乙”)成绩较稳定.26.已知5个数据的平均数是7,另外还有3个数据的平均数是k,则这 8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用关于 k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三、解答题27.学校午餐采用自助的形式,并倡导学生和教师“厉行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 .学校共有6个年级,且各年级的人数基本相同.为了解午餐的浪费情况,从这6年级中随机抽取了A、B两个年级,进行了连续四周(20个工作日)的调查,得到这两个年级每天午餐浪费饭菜的质量,以下简称“每日餐余质量”(单位:kg),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a.A年级每日餐余质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数据分成6组:≤≤≤≤≤≤:<<<<<<x x x x x x02,24,46,68,810,1012)b.A年级每日餐余质量在68≤<这一组的是:6.1,6.6,7.0,7.0,7.0,7.8xc.B年级每日餐余质量如下:1.4,2.8,6.9,7.8,1.9,9.7,3.1,4.6,6.9,10.8,6.9,2.6,7.5,6.9,9.5,7.8,8.4,8.3,9.4,8.8d.A、B两个年级这20个工作日每日餐余质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下:(1)m = ____________,n = _____________.(2)A、B这两个年级中,“厉行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做的较好的年级是______.(3)结合A、B这两个年级每日餐余质量的数据,估计该学校(6个年级)一年(按240个工作日计算)的餐余总质量.28.在全民读书月活动中,某校随机抽样调查了一部分学生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费用情况,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解答下面问题;(1)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2)由统计图可知,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 (3)若该校共有1000名学生,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29.为宣传6月6日世界海洋日,某校九年级举行了主题为“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竞赛活动.为了解全年级500名学生此次竞赛成绩(百分制)的情况,随机抽取了部分参赛学生的成绩,整理并绘制出如下不完整的统计表(表1)和统计图(如图).表1知识竞赛成绩分组统计表 组别分数/分 频数A6070x ≤< aB7080x ≤< 10 C8090x ≤< 14 D90100x ≤<18请根据图表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本次调查一共随机抽取了________个参赛学生的成绩,表1中a =________; (2)所抽取的参赛学生的成绩的中位数落在的“组别”是________;(3)请你估计,该校九年级竞赛成绩达到80分以上(含80分)的学生约多少人? 30.某校为了分析九年级学生艺术考试的成绩,随机抽查了两个班级的各5名学生的成绩,它们分别是:九(1)班:96,92,94,97,96 九(2)班:90,98,97,98,92 通过数据分析,列表如下:(1)__________;__________a b ==(2)计算两个班级所抽取的学生艺术成绩的方差,判断哪个班学生艺术成绩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