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5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目的导航]1.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①初步完毕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场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消费的开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锋利,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汲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历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本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权利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稳固统治的方式。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下图是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386年,北魏建国,后经三十多年的经营,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国势已经非常强盛,先后消灭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部建立的政权。
魏晋之际,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
(2)386年,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398年,拓跋珪迁都,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重用儒生,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兴办,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自主思考北魏政权的崛起给北方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提示:(1)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了北方社会生产的发展。
(3)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扩大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知识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基层统治实行制,出任宗主的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地方官吏与当地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深度点拨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知识点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471年,在冯太后等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宝座。
(2)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先进文化。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说明孝文帝改革具有必要性。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尊崇,使孝文帝改革具备了主观条件。
【知识梳理】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和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三、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皇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网络构建]【合作探究】探究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一(北魏)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史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因战争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史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