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供应链的企业间信息集成体系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149.41 KB
- 文档页数:5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作业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策略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性能评价回路)。
供应链管理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
根据集成化思想,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图2-6所示。
调整适应性-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
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回路中主要涉及面向对象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策略、基于价值增值的多级库存控制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质量保证体系、群体决策理论等。
顾客化需求-顾客化策略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满意策略与用户满意评价理论、面向顾客化的产品决策理论研究、供应链的柔性敏捷化策略等。
信息共享-同步化计划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JIT供销一体化策略、供应链的信息组织与集成、并行化经营策略。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一)实施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若干问题目前企业要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许多有关供应链的问题,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高成本(大约占净销售值的5%~20%)※库存水平过高(库存水平经常保持在3~5个月)※部门之间的冲突※目标重构※产品寿命周期变短※外部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价格和汇率的影响※用户多样化需求,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企业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企业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考虑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2)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纵向一维空间思维向纵-横一体的多维空间思维方式转变;(3)企业要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的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4)企业要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5)所有的人和部门都应对共同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去除部门障碍,实行协调工作和并行化经营;(6)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的效率和协调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信息共享机制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及其优势。
一、信息共享的意义信息共享是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不同主体之间实时、准确地共享所需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订单、库存、运输状况、需求预测等。
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透明度,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交付准时率,减少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
同时,信息共享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信息共享的方式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EDI是指将企业间的商业文档以标准化的格式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交换的一种方式。
EDI可以实现不同企业间的数据互通,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和时间成本。
2.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起来,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
通过ERP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实时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3.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代码)/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EPC/RFID技术可以通过向产品或物流运输载体中嵌入电子标签,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实时追踪和监控。
通过这种方式,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被不同主体获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透明度。
三、信息共享机制的优势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可以使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订单和需求信息得以即时分享,从而实现准确的计划和库存控制,避免过多的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
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ERP CRM与SCM的整合1 理论综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对于作业、管理、经营等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着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文档处理阶段、部门级软件阶段、系统软件阶段、企业应用系统集成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拓宽,后一阶段覆盖前一阶段的功能并有所扩充,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三阶段,其中主要涉及的典型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及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目前我国虽然少数企业实行了ERP、CRM或者SCM,但是三者(或者其中的两者)仅限于企业特定的领域。
缺乏有机整合,使整个组织缺少一个有效的互动式交易平台。
造成企业内、外部之间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交换的脱节。
而且各系统软件的功能出现交错或互补的现象,此时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整合集成。
因此,当务之急是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进行新的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立足ERP的信息化建设,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使前后端紧密连接。
在三者的整合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论述。
正宁、刘红霖、赵燕锡在《基于Internet的ERP与CRM系统集成》一文中论述了进行基于Internet的ERP与CRM系统集成的必要性;韩江舟、葛世伦在(CRM与ERP的集成研究》中提出了通过组织管理和技术途径,将CRM与ERP集成为扩展的ERP的设想:程存有、叶晓俊在《基于ERP的CRM系统模型》中说明了CRM中的数据处理过程、数据仓库的应用、ERP与CRM的无缝连接,以及基于ERP的CRM 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之相反,彭磊在《从ERP到CRM——企业前后台的蹩合》中认为“将ERP 扩展到前台是不可行的,……从内部去整合外部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黄莺、张金隆、蔡淑琴、石双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ERP、SCM与CRM的整合》中探讨了ERP、SCM、CRM 整合的范围和方式;韦琦在(ERP、CRM和SCM三大信息系统的整合》中提出了ERP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是企业内部运行管理基础。
供应链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供应链管理导论1.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何谓供应链管理?简述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低的成本,另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用户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均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的送到消费者手中。
区别:①传统企业的运营思想是生产是为了销售,而供应链企业运营的思想是按订单准时生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②传统企业的管理手段是控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而供应链管理的手段是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共创价值③传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是扩大批量、增加规模效应,而供应链企业提高效率的主要方法是提升企业的柔性和敏捷性联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以物流运行作为流程的,是开放性的,传统企业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闭环的。
3.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资源的集成。
从这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管理难度的角度:现在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使得管理更加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些全球性企业和跨区域企业从效率的角度:通过IT系统,从客户需求到计划、采购、生产、运输等供应链的整个过程更加迅速、高效。
当然也包括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沟通。
从成本的角度:管理难度下降,效率提升,这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4.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它将对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带来巨大变革。
请阐述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成功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订单处理、生产组织、采购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库存管理、客户服务、支付管理等,供应链管理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资源在供应链网络中合理流动,来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并且通过提供自助交易的自助式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和精确性,增强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三个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的合作协调是必要的。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让企业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市场上销售,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
在供应链管理中,常见的三种模式是“建立互利合作型供应链模式”、“策略型供应链模式”和“信息集成型供应链模式”。
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一、建立互利合作型供应链模式建立互利合作型供应链模式是一种贸易合作方式,主要依靠双方的信任和合作来达成共同利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彼此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压力和风险。
这一模式通常适用于企业之间贸易配合度高、产品周期短、市场流动速度快的行业,如快消品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稳固的保障,供需两方都能够在合作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和利益。
同时,该模式通常会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促进市场经济机制的深入发展。
二、策略型供应链模式策略型供应链模式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常很紧密,彼此密切配合,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需要长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商品附加值等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
同时,该模式还有助于企业不断地提高绩效和效率,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三、信息集成型供应链模式信息集成型供应链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之间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够有效地交流信息,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加高效、透明。
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信息密集、各个环节之间信息关联度大的行业,如IT、互联网、通信等领域。
第二讲供应链的形态结构第二讲供应链的形态结构供应链通常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商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物流当中涉及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在这些个网链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中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它们即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交易伙伴供应产品。
引言供应链的基本类型供应链的内部结构物流物流物流物流供应商最终客户资金流零售商资金流批发商资金流制造商资金流需求信息流供应信息流企业和实体构成的供应链1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4.交叉性供应链的特征供应链的类型竞争性的标的,竞争者和市场调查重视严格且紧张的讨价还价卖方买方交易驱动的独立买卖重视商品多样性的管理公开、信任和分享传递物重视上线的业绩和下线的价值8><#004699'>ACB1.公平、公开竞争2.商品交易:<#004699'>A卖给B,B卖给C,C卖给<#004699'>A3.针对顾客喜好的伙伴关系用平行的供应链连接所有的参与者重视无间断的传递、优化和协调减少浪费和步骤,改造成本强调为了合适而精简,而非为了精简而精简一个发起者与其最好的伙伴结成群体重视能力、权限和文化的相容性公司2公司3公司4公司1公司6公司7公司8公司54.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5.精干的供应链和整合系统6.公司群体之间的竞争连接不断增加的企业重视不具有竞争优势企业间的联合获取资产的控制权并倍增它们强调在垄断出现时站在正确的一方低固定成本和下包式生产重视营销技巧和庞大的分销系统控制所有权7.竞争者间的连锁的网络化供应8.资产控制供应生存还是毁灭9.虚拟供应:不生产,只有顾客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基于SOA和ESB的供应链快速响应系统架构摘要:ESB为SOA系统提供了一个核心架构,以集中管理各种服务。
引言供应链(Supply Chain)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能力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要降低成本、赢得客户,必须对客户订单做出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QR)。
快速响应机制是以可靠、开放、柔性的系统集成为基础的,通过快速响应集成系统完成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客户采购请求、及时向供应商采购完成客户订单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及时将生成完成的产品交到客户手中。
在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系统集成方式之前,有CORBA、DCOM、COM+、RMI,都是用来实行分布式架构的技术,而且也被证明是不同技术阶段的可行的系统集成方法。
但是这些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它们要求服务客户端与系统提供的服务本身之间必须进行紧耦合,即要求一个同类基本结构。
这样降低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往往十分脆弱,如果一端的执行机制发生变化,那么另一端便会无法正常运行。
这样的系统集成方法难以适应供应链快速响应对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及时性要求。
SOA是一种软件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模式,而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是实现这种架构的一种具体方法。
Web服务是实现基于SOA的ESB集成方法的核心,它基于XML、SOAP、WSDL和UDDI 等协议。
Web服务技术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是Web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
基于SOA的ESB 集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服务,这些服务是可互操作的、独立的、模块化的、位置明确的、松耦合的,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其地址。
服务间通过消息互相调用,通过服务协调,完成一定的业务处理,服务请求者无须知道服务提供者的技术细节。
SOA强调通过清晰的系统结构层次,使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供应链的概念、类型和结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生存,它需要市场、企业以及人的支持。
这些市场、企业和人联系在一起,上下环节之间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供应链。
事实上,供应链是早已客观存在的的事物。
一、供应链的概念(一)供应链概念认识的发展过程供应链(SupplyChain)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企业用户的一个过程。
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
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这种定义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现代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此时的供应链的概念形成为一个网链的概念,像丰田、耐克、尼桑和麦当劳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是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的。
(二)供应链的含义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Christopher)教授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如下定义: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比如,衬衣制造商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的上游是化纤厂和织布厂,下游是分销商和零售商,最后到最终消费者。
按此定义,这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但实际上它们却彼此并没有太多的协作。
第20卷 第5期2000年 10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 UPP LE ME NT T O THE JOURNA LOF S UN Y ATSE N UNI VERSITYV ol120 N o152000 Oct1文章编号:100721792(2000)0520069205基于产品供应链的企业间信息集成体系结构Ξ胡晶晶,钱 旭,刘方鑫(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针对现代企业间基于企业网络的信息集成问题提出了一种体系结构:供应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支撑系统。
围绕着体系结构,主要讨论了供应链系统,基于敏捷供应链的动态企业联盟,决策支持技术,企业间信息集成的支撑技术。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敏捷供应链;决策支持系统;支撑系统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要发展,就不能只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孤岛存在,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企业间信息集成是指基于供应链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信息的有效集成,以帮助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达到上市快(T)、质量高(Q)、成本低(C)、服务优(S)、环境好(E)。
本文通过企业间信息集成的探讨,提出了一个体系结构,并介绍了其关键技术。
1 理论来源企业间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网络的CI MS(com 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方法论。
作为CI MS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因特网的CI MS方法论(Methodology of CI MS based on Internet)是关于网络环境中的CI MS哲理、考察和分析方法、描述方法、开发和实施方法的完整的、开放的方法体系。
基于因特网的CI MS将充分吸收各种先进制造系统的思想和技术,如敏捷制造、供应链管理,C A LS(com puter aided logistics system,计算机辅助后勤系统)等。
90年代以来,在信息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同时,企业中出现了分布和集中两种不同的倾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和大企业或企业联盟抗衡,因此,企业协同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
世界著名的企业管理系统集成公司S AP和BAAN等都相继开发了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这为基于因特网的CI MS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企业间信息集成的三层结构在基于因特网的CI MS理论基础上,在企业协同制造理论和时间日益发展的过程中,Ξ收稿日期:2000206206; 作者简介:胡晶晶(1978~),女,硕士研究生.我们提出一种企业间信息集成的体系结构:供应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支撑系统。
供应链系统主要研究企业间的供需关系,供应链的构建、运行、管理以及应用。
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众多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的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确保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
同时,一些企业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动态的企业联盟,在动态企业联盟的基础上,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将会更加有效、准确、迅速。
出于中间层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信息挖掘等技术来实现对企业信息的决策,对敏捷供应链的决策问题。
支撑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网络系统的构建主要基于企业的局域网之间;对于数据库系统研究不同企业异构数据库之间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以达到数据库集成的目的。
3 企业间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企业间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供应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决策支持技术、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网络的构建以及管理技术、异构数据库之间信息的查询处理技术等几个方面,下面就一些主要技术作具体介绍。
311 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的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 的普及和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IT 的不断成熟而不断发展。
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按其涵盖的范围供应链可分为4个层次:①内部供应链:局限在单个企业内部,强调企业内部市场、计划、采购、制造和销售等部门之间的协调;②供应管理:强调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的供需关系;③链式结构双向供应链:由原料加工、制造、组装、配送、零售商、客户等组成的串行系统;④网状结构供应链:是以“我”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链”的范围。
图1 供应链模型图图1表示了一个基本的供应链模型,其中粗箭头表示后勤服务者在其中可能起的中介作用。
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和协调,要求各成员围绕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和稳定的供需关系。
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现代企业间的信息集成通过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组成动态企业联盟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运行模式。
在影响供应链运行管理的诸多随机因素中,市场需求是最积极因素,因此以供需关系为基础的动态联盟就是诸多动态企业联盟07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的组织形态中较为重要的。
在这种动态企业联盟中,各参与的实体、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等均可被看作供需网络上的节点,其中任意两类实体之间均基于某种供需模式的供需关系,各类实体构成一种复杂的供需网络。
随着市场条件或产品机构的变化,相应的供需网络也会变化或重构,为了支持动态企业联盟供需链的动态重构,需要建立敏捷供需链,“敏捷”用于强调供需链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实现动态企业联盟的优化运行及其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敏捷性,不仅要优化单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质供应、产品加工、配送及销售、用户服务等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管理,也就是敏捷供需链管理ASC M 。
动态联盟是现代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而敏捷供应链是支持动态企业联盟优化运行的重要使能技术。
供应链是跨越企业众多各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它包括从订单的发送和获取、原材料的取得、产品的制造到产品分配发送给用户整个过程。
由于供应链组成结构及运作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好坏,企业或多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必须努力提高整个供应链中物流及相关信息流通的通常性及快速适应性以使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过程、人、信息有效的集成。
换言之,敏捷供应链区别于并优于一般供应链系统的特点在于,敏捷供应链可以根据动态联盟的形成和解体(企业重组)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
ASC MS 系统的建模:为了有效的进行系统构建时的实地选择、地理布局等决策以及保持系统的优化运行,需要建立系统模型,并采用仿真的手段辅助管理与决策完成上述工作。
系统的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模型层次结构图单元模型主要指具有单一功能和行为特征的对象,它是对供需链中功能或行为共性的抽象,例如,库存、采购、运输等。
实体模型主要指具有符合功能和行为特征的(自主)实体,它是对供需链中基本实体的抽象,例如,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DC )、零售商等。
系统模型主要指供需链中基本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它是对具体供需链系统的抽象。
多个单元模型根据实体的功能与行为特征构成特定的实体模型,多个实体模型根据系统的管理策略及规程构成特定的供需链系统。
区分单元模型、实体模型、及系统模型有利于针对具体需求快速建立或重构供需链系统模型。
312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
供应链管理中的决策问题可按时间范围和内容分为策略性决策和经营型决策。
具体决策内容包括:①位置决策:指在建立供应链时的设施定位,包括生产设施、库存点、货源等地理17第5期 胡晶晶等:基于产品供应链的企业间信息集成体系结构位置的确定。
②生产决策:主要是根据存在的设施情况,确定产品在这些设施间的流动路径。
③库存决策:决定库存的方式、数量以及管理库存的方法。
④运输决策:包括运输方式、批量、路径以及运输设备的调度等。
⑤企业过程重组有关决策。
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分布式、集成化的智能型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因此可采用M AS (多智能体系统)和CSCW (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来设计研制这种决策支持系统。
M AS 中的智能体(Agent )是分布的相互合作的解决问题的节点,它具有目的、知识和能力。
智能体本身可以由人、软件或智能系统构成。
M AS 中智能体之间可以协调其智能行为以便联合起来求解复杂的问题。
因此,M AS 为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运用CSCW 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决策过程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支持环境。
综合M AS 、CSCW 等技术构造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图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该系统由若干决策Agent 根据决策问题的需要组织而成,决策Agent 可由人或智能系统构成,在多Agent 系统的工作环境中,协调Agent 负责协调群体之间的工作、并消减彼此之间的冲突,最后得出对问题最满意的答案;②多Agent 在CSCW 环境上进行信息交换实现群体协商与决策;③系统是一个基于Internet 技术的开放式结构,系统实现采用C ORBA (comm 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技术规范。
313 支撑技术———网络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技术的日臻成熟,Internet/Intranet 环境下的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又称网络计算)可以为企业CI MS 提供网络系统集成方案,集成诸如组织、资源、管理、计划、产品、设计、生产等一批量大、类型和结构复杂的企业数据信息(填写信息不仅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而且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文27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档、图像、声音等大量多媒体数据);同时集成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微机、工作站、小型机)、操作系统(Dos 、Windows 、Unix 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型、网状、层次型等)异构的软硬件分布环境。
基于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的CI MS 网络拓扑结构有客户/服务器模式(C/S )、客户/网络服务器模式(C/NS )两种实现方案。
C/S 计算模型采用Client (客户应用代码)与Server (数据库服务代码)实现CI MS 中用户界面处理、业务功能处理、数据处理等功能。
其中用户界面处理由Client 代码实现,业务功能处理由Client 代码及Server 代码联合完成,数据处理由Server 代码承担。
这种逻辑处理方式是用户界面从应用中分离出来,以Windows 为代表G UI 成为事实上的用户界面标准,实现了用户界面处理、数据处理的独立性,然而业务处理功能在Client 与Server 之间分配显得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