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的老师》教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6课我的老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训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未上学以前,你们幼小的心灵中会认为天下最可亲的是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进入学校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成长,这时你们就会认为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
有的老师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楚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从心底激起对他们的敬爱与感激。
可是要让你表达这样的感情,许多同学觉得很困难,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同志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文《我的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
二、作者简介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三、快速阅读全文,听录音并思考:(一)(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二)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讨论填写下表: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表现的内容?1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我 / 有一次 / 教室 /她的教鞭··· /大伙笑了 /表现温柔、慈爱)2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我们/课外/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生活,和对我的喜爱)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里 /她女友家 /认识了蜂王···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知识,是朋友)4老师教我们读诗(还记得,还能背。
6.《我的老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本课词语,并理解意思。
2、领会记叙的要素,会复述五件事。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2、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导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引入。
二、简介作者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三、检查预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黑痣()卜问()时辰()褪色()kē()头纠纷() yú()钱焚香()狡猾()2、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四、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读课文,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2、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
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3、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五、合作探究1、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2、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3、请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六、品析语言(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记叙文选用典型材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运用品读鉴赏的方法分析语言,运用读写结合巧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师生情,培养感恩心。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典型材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是重点,品读鉴赏语言为难点。
教法、学法教法:1、三步朗读法:细读——品读——写读2、“授之以渔”:根据本文选材特点归纳口诀顺口溜:选材贵于真,我手写我心,选材重典型,事事扣中心。
学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我们的记忆也许会在岁月的河流中化作尘埃,随风而逝,但是作家魏巍在与蔡芸芝老师阔别二十多年后,回忆起儿时与老师相处的日子,却是历历在目。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巍的小学生活,去倾听他与蔡老师一起演绎的故事。
二、朗读感知,体悟师生情活动一:平凡生活话恩师细读——忆老师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回忆与老师相处的七件小事,勾画圈点出每一件事情中的关键句或词,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这七件事的内容,概括蔡老师的形象。
2、思考:在这七件事情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小结:根据本文写作特点得出选材要诀:选材贵在真,我手写我心;选材重典型,事事扣中心;详略要得当,层次要分明。
活动二:精彩瞬间觅真情品读——恋老师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喜欢、感激、怀念蔡老师的地方(注意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的语句或段落)来有感情朗读,并说明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先小组学习,然后全班展示活动三撷取浪花秀师魂写读——爱老师回忆你与你的老师相处的一个生活片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来,然后交流展示。
三、最后课堂小结,在《感恩之心》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我的老师巍巍爱爱师魂悠悠蔡老师————巍巍护我心悠悠恋。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归纳整理文中的七件事,理清记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精读课文,品析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4、结合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师生之爱,学习文章写法,歌颂师恩。
【重点】理事件,品句子。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及测评练习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流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学生听后说出歌里颂扬的是什么人,歌颂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2、刚才体会了音乐家用歌声表达的对老师的赞美之情,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下作家用文字表达的对老师的真挚感情,一起来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
(板书题目)3、出示学习目标并齐读。
4、了解作者(出示)5、预习检测:(1)出示练习,读准字音并组词:芸()()榆()()痣()()褪()()卜()()焚()()鸥()()殴()()(2)指名注音组词(3)齐读两遍巩固6、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令作家魏巍终身难忘的老师,她就是——她是男是女?为什么用了先生?(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先生是人们对德高望重、才学出众的女性的尊称,作者这样称呼蔡芸芝,正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二、读课文,知内容1、根据提纲读课文。
(1)找出文所写的七件小事,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3)结合课后练习三,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4)联系作者对蔡老师外貌、动作、行为的描写,从总体上说说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小组交流上述练习3、师生课堂交流三、课堂小结:1、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蔡老师的一颗挚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体会到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学到了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也再一次的接受了“尊师”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我的老师》学案、教案6.我的老师一、学案设计【三维目标】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便笺贴)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黑痣()卜问()时辰()褪色()kē()头纠纷()yú()钱焚香()狡猾()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探究展示】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个案与反思)【课外延伸】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
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用便笺贴)【当堂检测】1、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2、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教与学反思】二、教案设计第一教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一、引言揭题。
1、营造氛围。
在一次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
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教学楼轰然倒塌……青春定格在26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地震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由于他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把孩子救出……2、引入课题。
魏巍,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当代著名作家。
他曾随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被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英雄气慨深深感动,写成了感人至深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正是这篇通讯一时间让“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和长诗《黎明风景》等。
二、讲解课文。
(一)初读,说说老师的七件事1、请用四字小标题概括写蔡老师的七件事。
【出示】①假装发怒②表演跳舞③观察蜜蜂④朗读诗歌⑤模仿写字⑥排除纠纷⑦梦里寻师2、这几件事是用什么线索贯串起来的?(“我”对蔡老师的思念(感情线索)点拨:七件事按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安排,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二)复读,说说老师的爱生情1、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关爱学生、多才多艺)【出示】(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用“落”和“敲”而不用“打”,用“迎”而不用“挡”,加上“好像”和“轻轻”,形象写出了蔡老师假装发怒的样子。
初一上册语文《我的老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如何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
2.引导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二、阅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感情。
2.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描写了怎样的老师?三、分析课文1.同学们一起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严厉”这个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微笑”这个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中老师的印象,以及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老师的严厉和关爱都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老师的认识和感激之情。
2.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描写一个人物?二、学习描写方法1.请同学们回顾课文,找出描写老师的句子,分析其描写方法。
例如:描写老师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
2.同学们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的老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的老师”这一主题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我的老师”这一主题。
向学生提出诸如“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为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文章中的生字词、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文章中描述的“老师为学生补课”、“老师关心学生生活”等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4.互动环节(10分钟)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主题为“我与我的老师”。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与老师相处的故事,并谈谈对“好老师”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促进课堂互动。
5.课程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章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促进课堂互动。
3.练习法:选取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课堂互动练习,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指导。
《我的老师》教学案设计一、学案设计【三维目标】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便笺贴)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黑痣()卜问()时辰()褪色()kē()头纠纷()yú()钱焚香()狡猾()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探究展示】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个案与反思)【课外延伸】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
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用便笺贴)【当堂检测】1、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2、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教与学反思】二、教案设计第一教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二、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表现的内容?三、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1.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
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
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2.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
你的看法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5.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
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
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
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
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6.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
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
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学生讨论,教师小结:6.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
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
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
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7.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练习反馈:练习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旋即教诲炽热半晌痣卜问时辰褪色ke()头 tui()色 yu()钱黑痣()焚香()狡猾()2.解释下列词语平生:察觉:温柔:心静如水:卜问:莫大:3.填空(1)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
(2)本文是篇回忆性。
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5.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发言次数:书写情况:不过关的知识:第二课时【课前导学】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自主学习】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合作探究:1.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2.提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讨论并归纳:(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
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3.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4.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5.提问:“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小结: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