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台江县反排苗族妇女服饰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913.00 KB
- 文档页数:9
苗族民族服饰特点苗族服饰介绍苗族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苗族当地的歌舞文化十分的出众,当地的民族服饰也十分的著名。
那么关于苗族的服饰,有哪些的特点,有哪些的特色,这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让小编一起来中国服饰文化中了解看看吧!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着名的传统工艺。
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
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
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民风民俗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
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
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
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
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小结:苗族服饰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镶边,还有锦边,还有一种就是锦边。
当地人的蜡染技术十分出名,这种技术远扬海外。
黔东南苗族服饰色彩研究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
苗族的服饰在中国民族服饰中独具特色,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而闻名。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色彩进行研究。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色彩主要以红、青、绿、黑等为基调,这些颜色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红色象征着热情、喜庆和幸福,是苗族婚庆和节日常见的色彩。
青色寓意平和、宁静和安详,常用于苗族女性的服饰中,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
绿色代表生机、希望和自然,是苗族农耕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服饰中常见的颜色。
黑色则寓意神秘、庄重和稳重,常用于苗族男性的服饰中。
苗族服饰的色彩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对自然界的感知尤为敏锐。
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发现不同季节、不同植物和动物都有不同的色彩,于是将这些色彩运用到自己的服饰中,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除了色彩的意义外,苗族服饰的色彩还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
苗族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将自己对色彩的理解融入到服饰制作中。
他们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如蓝莓、菊花等,将鲜艳的色彩染在棉布上,然后经过细致的刺绣和装饰,制作成精美的服饰。
这些独特的色彩和工艺,不仅让苗族服饰更加美观,也使得苗族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
综上所述,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色彩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特点。
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
苗族服饰的色彩独特而美丽,是中国民族服饰中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强对苗族服饰色彩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苗族的服饰特点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有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的服饰文化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浅谈黔东南地域苗族服饰文化作者:王力北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2期指导教师:粟清玲摘要:中华文明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从原始社会开始,服饰工艺就开始出现并一步步发展起来。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开创继唐装之后本土民族服饰的潮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实现中国风走向世界必须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入民族元素。
苗族服饰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带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历经几千年的变革而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民族性和特色,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对苗族服饰的领悟,对苗族元素的提取,进行本土化设计是一条可选之路。
本文浅谈黔东南地域苗族服饰文化,并顺便说一下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和苗族的舞蹈。
关键词:苗族;服饰;黔东南;文化贵州曾是我国古代族群融合的大走廊,古代的华夏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濮僚族系都曾在这里演绎过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大戏,致使贵州成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处在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有着良好的自然植被,具备了人类栖居的自然条件,成为许多民族的理想家园。
这里居住着汉、苗、侗、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畲族等民族,民族文化在这里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影响到了苗族的服饰文化,表现出跨文化特征。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一定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同时还要与其它民族以各种不同方式并存,这二者的综合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生境。
生存于不同生境的人们共同体。
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并凭借这种文化,结成了一个社会聚合体——民族。
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去征服、改造、利用其生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以维系该民族延续和发展。
但是由于生存生境的导向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生存生境条件而进行发展,转而使该种文化更加适应其生存环境。
因此,通过人们的创造劳动的综合作用,经过社会的汰选、应对和调适,将利用、改造生境的一切办法、途径、方式纳入该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苗族服饰的特征2008-10-30 15:20:1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
苗族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使用蜡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泽,而且蜡液对麻而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苗族女贯首衣款式结构、装饰风格及其应用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服饰风格。
其中,苗族女性的贯首衣是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女贯首衣的款式结构、装饰风格及其应用。
苗族女贯首衣是苗族妇女在嫁娶、过年、出行等重大场合所穿的主要服装。
其款式结构主要由衣袖、衣身和下摆等部分组成。
衣袖一般较长,并用绣花装饰,以突出女性的柔美和娇嫩。
衣身则分为前后两片,前胸和后背均有绣花图案,常见的有花鸟、动物、山水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下摆则呈现出波浪形状,增加了服饰的动感和流畅感。
苗族女贯首衣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颜色和图案上。
颜色方面,苗族女贯首衣以鲜艳的红、绿、蓝为主,这些颜色代表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图案方面,苗族女贯首衣常用的绣花图案有缠枝花、蝴蝶、蔓藤等,这些图案富有动感和生命力,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热爱。
苗族女贯首衣的应用范围广泛。
除了在重大场合穿着外,苗族女贯首衣还被用于表演、舞蹈等文艺活动中。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女性们穿上贯首衣,展示自己的美丽和风采,同时也传承着苗族的文化传统。
总之,苗族女贯首衣以其独特的款式结构、装饰风格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女性的美丽和魅力,也传承了
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苗族女贯首衣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苗族服饰简介苗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又体现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苗族服饰的特点吧。
一、苗族男装1.上衣:苗族男子的传统上衣被称为"坎龙",这种上衣的特点是宽肩窄袖,并且较为宽松,使用的材料一般是棉布和麻布。
坎龙上衣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式的,一种是叉襟式的。
叉襟式坎龙上衣两侧分叉,穿着方便,很多苗族男子都喜欢这种样式。
2.下装:苗族男子的传统下装被称为"长裤",使用的材料和坎龙一样,通常是棉布和麻布。
长裤的特点是口袋比较多,裤脚也比较宽松,方便行走。
另外,苗族男子还喜欢单腿绑带或两腿绑带等装饰品。
3.配饰:苗族男子喜欢佩戴一些银饰,如银耳环、银脚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银耳环代表爱情和忠诚,银脚镯则代表健康和长寿等等。
二、苗族女装1.上衣:苗族女子的传统上衣被称为"襸衣",这种上衣通常是长袍式的,使用的材料也是棉布和麻布。
襸衣的特点是开襟或斜襟,领口、袖口和底部都有色彩鲜艳的绣花装饰,有的还有流苏或挂珠等饰品。
2.下装:苗族女子的传统下装被称为"笠裙",这种下装以蓝色、黑色、青色为主色调,上面还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往往是花鸟、虫鱼等,极具民族特色。
笠裙的特点是紧身、较短,可以秀出苗族女子的纤细腰肢和筷子腿。
3.配饰:苗族女子最爱佩戴的就是银饰了。
传统的银饰品种类很多,有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等。
有些银饰还用龙、虎、鹰等动物形象来表现,寓意着力量、自由等。
此外,苗族女子还爱戴发簪、头巾等装饰品。
三、苗族儿童装苗族儿童服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男孩子穿的一般是短衫、束腰裤或短裤等,有的还有玉佩或银饰的点缀;女孩子则穿着小襸衣、裤裙、笠帽等,同样也会佩戴一些银饰,如小耳环、项链等。
黔东南台江县反排苗族妇女服饰特征作者:高山张国云许平山徐竞赛来源:《丝绸》2017年第10期摘要: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是苗族的集中地,展现了苗族妇女服装的各种类型,其中反排村苗族妇女服饰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文章通过对反排苗族妇女服饰的田野考察,对当地苗族妇女、村民进行了访谈录音,并依据反排苗族妇女所着服饰实物解析了服饰的面料与色彩、款式与结构、配饰等特点,与其他区域苗族妇女服饰相比,反排苗族妇女服饰具有“一部式”与“二部式”相结合的形制结构及尚黑、无花饰、少银饰的相异性特点,表达其着装简洁、含蓄、朴素、内敛的风格气质特征。
关键词:台江县;反排苗族;妇女服饰;面料色彩;款式结构;配饰中图分类号: TS941.1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7)10006406引用页码: 101202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npai Miao womens clothing in Taijiang County ofSouthEast GuizhouGAO Shan1, ZHANG Guoyun2, XU Pingshan3, XU Jingsai1(1.School of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Ar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China; 2.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Textile and Clothing Department,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51, China)Abstract:Taijiang County called “the First county of China Miao minority nationality” is located in the Qian Dongnan of Guizhou Province. Taijiang County is a concentrated residence of Miao nationality, where various Miao womens clothing types are retained. The Miao womens dress at Fanpai village has a unique styl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Fanpai Miao womens dress was implemented. Besides, interview of local Miao women and villagers was made by recording. The fabric, color, style, structure and accessory of the clothing we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material objects of Fanpai Miao womens dress. Comparing with Miao womens clothing in other regions,Fanpai Miao womens dress has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which combine “onetype” with “twotype”,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nonfloral pattern and less silver. These express the concise,implicative, simple and introverted style of the dress.Key words: Taijiang County; Fanpai Miao nationality; womens clothing; fabric color;style structure; accessory反排是台江苗族台拱、排羊、后哨、革一、施洞、交包、反排、南宫等9个支系当中的一支。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使苗族与外界交往不多,加之苗族地区交通信息相对落后,受外界的冲击相对较少,这使得台江苗族在文化上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纯洁性。
由于各支系的历史情况不尽相同和支系间婚姻的限制,无论在服饰语言还是风俗习惯上各支系都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征[2]。
语言和服饰是分辨各支系最重要的两项因素。
反排苗族妇女服饰属于苗族服饰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并没有显示苗族服装通常所具有的挑中带绣、染中带绣、织中带绣的鲜明特色,而是保持了一种低调、内敛、实用的款式。
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反排苗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对反排苗族妇女服饰的面料与色彩、款式与结构、配饰等方面进行艺术特点的分析。
旨在加深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和完整苗族的服饰体系,为现代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帮助。
1面料与色彩苗族通常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地带,不仅资源富饶,动植物种类也多样。
苗民们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是从自然中寻求需要的原料。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艰苦的生存条件使得苗族一直处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社会状态。
自己种棉、植桑、养蚕、织布、染色、缝制和刺绣[3],因此穿着的服装亦具有“自制性”的特点。
反排村的苗族女性制作服装的面料基本都是自织自染的青土布,织布、染色是反排苗族妇女除了农间劳作外家庭劳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寨子里,依顺山势而建的吊脚楼窗外晾挂的染色布匹是最常见的场景。
与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反排苗族的服饰色彩也有“尚黑”的习俗(图1)。
这种服饰的色彩不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也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苗族崇拜自然,信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在苗族的审美意识里,天、地是白黑或青色的,于是他们的服饰中衍生出对天地色彩的崇拜。
而青色、黑色在苗族人眼里代表着伟大和神圣,有避凶化吉的功能。
尚“黑”的习俗也逐渐渗透到苗族的服饰文化里,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和历史沉淀[3]。
“尚黑”的习俗奠定了反排苗族女性服饰青黑色的基调色彩,这种色彩的获得来源于自然,她们将织好的土布通过植物染色的方式获得自然、质朴的色彩。
染布是黔东南苗族服装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家家吊脚楼门前都设有染布的瓦缸和水源。
关于土布的染料蓝靛,民国《三江县志》有如下的记载:“靛,种蓝者制之。
于夏末秋初摘取蓝叶,以水沤于桶内,或塘内,至相当程度,投以石灰,用小盆搅之,使其淀质沉于桶底,即成靛。
俗亦呼为蓝靛,取为染料,本县人多自供染布之用。
”[4]染色的植物主要是蓼蓝,妇女们将新鲜的蓼蓝割回来放置在瓦缸中浸泡发酵,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水和石灰,新鲜的蓼蓝叶子在发酵过程中逐渐腐烂,变成一种深蓝色,去掉瓦缸顶部的泡沫从而可以得到染浆。
染布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稻草灰水和米酒就可以保持布的色泽饱满,且耐洗不褪。
土布的染色就是一次次的重复过程,经过反复循环浸染直至黑色方能使用。
通过植物制作的染料色相饱和稳定,染出的色彩原始而淳朴,基本保持了自然物象的色彩特征。
也有在染好的布上再涂上由牛皮和草木灰水混合的胶,上胶具有固色和使布硬挺的作用。
有些地区还会加上新鲜的牛血、猪血以增加色泽,再经过晾晒、反复捶打,得到青中带紫的蓝靛亮布[5]。
亮布的制作使得服装的黑色具有华丽、神奇的色彩。
反排苗族女性服饰的面料与色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苗族服饰色彩的原生态和创造性。
2款式与结构2.1上衣反排苗族妇女服装主要是“斜襟裙装式”。
上衣无领无花,大襟右衽,同色布制盘扣固定。
领内有领贴边,前领口左右复加一块同色同质宽约27cm的方形布块装饰,并一直连至后领,类似加层过肩;后领方形布块下部是没有缝实的活口,便于臂膀的运动,用力可以形成缓冲,有些还缀有流苏装饰。
方形布块装饰细节增加了领部的层次和线形变化,同时也具有增加领部耐摩擦牢度并保持领形的实用性优点(图2)。
上衣前衣片中破缝,衣片前短后长,前片长64cm约至臀围,后片长98cm约至膝弯处。
下摆平直,摆缝贴边,上衣两侧腋下处插入底边宽7cm三角形插片并开衩,在服装的围度上增加松量便于活动,同时也改变了服装的廓形。
袖子合体,为传统的接袖结构,以补给袖长的不足,袖长度至腕部(图3)。
图2偏襟衫实物苗族妇女服装划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大襟装三种类型[6]。
反排苗族妇女上衣在保持偏襟衫斜襟、两侧开衩等原有的特点基础上,最富有特点的是前后衣身长短落差较大,前后衣片相差34cm。
从外观上看,上衣的前部是上衣下裳的“二部式”,背部是上下一体连属的“一部式”,反排苗族妇女服装属于三种类型中贯首装与大襟装的结合体。
由于后片衣片过长、色彩又较为单一,为了增加细节的变化,有些女装在后片衣片下端上做织物组织结构的变化。
通常有提花类的菱形等几何组织纹样,下摆处凹凸富有肌理感的菱形纹样与单色如一的服装主体面料产生对比,形成了统一中的细节变化,内容上变单一为丰富。
2.2百褶裙百褶裙是苗族服饰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制。
苗族妇女服装的三个基本类型中,无论是对襟装中的对襟裙装式、斜襟裙装式、交襟裙装式,还是大襟装中的大襟右衽裙装式、大襟左衽裙装式,这几种服装类型的上装并不相同,但是下装几乎都是百褶裙,可见百褶裙这一服装款式在苗族服饰当中是极其重要和普遍的。
百褶裙的款式变化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有长中短之分。
台江反排苗寨位于高山地带,百褶裙长度约60cm略微盖过膝盖,外形呈喇叭状为分片式结构,主要有腰头、裙身和系带构成,由前向后围裹穿着并以窄条织锦带缠绕束于腰间,整裙素色无花,朴实、单纯,展开成平面圆形(图4)。
为了防止在山中穿行时被尖锐枝条划伤或蚊虫叮咬,有时在腿上加绑腿。
diagrams of pleated skirt百褶裙的工艺讲究,有着复杂繁琐的制作过程。
百褶裙裙身的每一条褶线都是用手工均匀地折出来的。
褶裥规则、整齐、细密,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线条简洁生动、有力,静止时百褶裙一道道规整的褶裥既具有雕塑感,移步行动时流动的视觉效果极富动感[7]。
无数细密的褶裥形成裙体清晰硬朗的廓形与线形,纵向反复的褶线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功能上暗藏的褶量提供了着装者运动的空间,丰富的褶量满足了人体行动便捷的实用功能,也迎合了山区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的需求,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
2.3围腰裙帕为了便于劳作和保护衣裙的清洁度,围裙是苗族妇女较为常见的辅助服装,长短、装饰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