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富二代
- 格式:pps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30
龙源期刊网 国外富翁如何“调教”富二代作者:查一路来源:《中华家教》2013年第09期近期社会上接连出现“富二代”违法犯罪的新闻,这一社会现象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西方国家,也有富二代的问题。
国外的富二代同样有类似不劳而获、有此生花不完的金山银山、普遍责任感比较差等特点。
如何让富二代有所担当?是富二代的上辈思虑和挠头的问题,由此衍生出五花八门的“调教”富二代的方法。
诺兰公爵,一位拥有三亿英镑的贵族,其家产源于继承。
但其父的遗嘱中,竟然有一条,规定诺兰的儿子希伯来16岁这年继承100万遗产,18岁开始,每年从他父亲那里支取25万英镑的生活费。
这项遗嘱,当然体现了祖父对孙儿的爱。
可是,这难坏了诺兰公爵,他觉得儿子在这样的年龄支配这么多的财产,会让他养成终身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没办法,他只好六亲不认,不惜与儿子上法庭打官司,其目的是,将儿子继承遗产的时间从16岁推迟到25岁。
富翁赫尔利的女儿艾丽原本聪明伶俐,在美国新泽西州一家私立学校上学。
不久,赫尔利发现女儿染上了毒瘾。
冷静地思考后,他痛下决心,把女儿交给了一家严厉的戒毒公司。
这家公司把她带到爱达华州荒野,这里白雪皑皑,荒无人烟,夜晚四野都是狼嚎,艾丽在这里经受了严酷的锻炼。
接着,赫尔利又把艾丽送到一所特殊学校,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饮食起居,全部自理,还有一项专门的航海训练,要求学员与大风大浪搏击。
艾丽在这里彻底戒掉了毒瘾,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洛克原本是一位银行家,退伍军人,当他发现富二代日益成为社会问题,于是改行做起了现在的工作。
如今,他专门为解决富二代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
五年来,他为300名富二代提供了服务,帮他们改变恶习,挖掘潜能,进而让他们自食其力,甚至超越他们的父辈。
作为一项训练,每年春天,洛克带领这群富二代去北极探险。
这是一项极为艰苦的训练,被洛克当作挫折教育加以重点强调。
极地探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他们要坐着狗拉的雪橇,穿越北极,天寒地冻,食物匮乏,狂风暴雪几乎要将人吹倒。
刺杀美国总统,按说应该判刑,他却被无罪释放!其最后结局如何呢约翰·欣克利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科罗拉多州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幼年的欣克利羞涩内向。
在高中时,性格变得自闭,落落寡合;宅在家中写诗、作曲、听摇滚音乐。
1973年他进入得克萨斯技术学院,攻读文学和音乐。
由于他吊儿郎当,无心向学,一心想当摇滚歌星,所以他在克萨斯技术学院学习了大概有7年时间。
为了能够向家里要钱,欣克利对父母是谎言连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还虚构了一个叫做林恩·柯林斯的女明星,说自己正与她交往,又谎称自己和影视公司洽谈音乐合同,急需用钱;他父母听到后是不断寄钱满足他的要求。
后来他对美国好莱坞女演员朱迪·福斯特非常的痴迷,想和她谈恋爱。
不过朱迪·福斯特对欣克利不感兴趣,这令欣克利非常的伤心,于是他决定做一件轰动美国的事情来吸引朱迪·福斯特的注意。
后来就发生了里根遇刺案。
而他本人还真是一举成名。
1981年3月30日,星期一,欣克利身带左轮手枪,早就在里根总统出行的希尔顿酒店门口等待这里根的出现。
当里根向工会团体代表的讲话结束后,离开希尔顿酒店时,欣克利突然向里根一行连开6枪。
里根总统身中三枪,其中一枪,子弹距离心脏仅约2.5厘米,造成了严重的内出血,由于抢救及时得以快速康复。
不过倒霉的是白宫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布拉迪由于被子弹击中头部而终生瘫痪。
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1982年6月21日,法庭宣判,约翰辛克力在开枪射击里根的那几分钟里,精神失常,精神病突发,被判无罪。
这使很多美国人感到震惊和愤怒,总统还在医院躺着,这富二代竟然无罪出狱了。
欣克利案引发的公愤给国会带来了压力,许多州开始改革法律,加强对精神病犯罪辩护的管理,甚至有些州废除了精神病人不负法律责任的条款。
不过事件还没有就此结束。
其逮捕后,医生就质疑他是否真的有精神病,所以从被判处无罪时,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欣克利的房间很小,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衣橱。
穷养美国富二代作者:哈丹巴特尔来源:《课外阅读》2010年第24期当下中国人正就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许多人都提出向欧美学习。
那已经经历过暴发户炫富阶段的富裕家庭又是如何教育富二代的呢?我认识的一个亿万富豪家庭,家里有四个子女。
大女儿二十六岁,二女儿二十四岁,三女儿二十一岁,老幺儿子十五岁。
这家的男主人是德国后裔,女主人是浙江湖州人。
他们两个家族的箱包等旅行用品生意遍布整个美洲,同时还投资了大量房地产。
自三个女儿先后降临人世,父母便时常就如何避免财富给孩子带来优越感的事进行商讨,最后决定采取中产家庭的教育方式,刻意回避财富,让他们过普通家庭的生活,穷养之。
穷养自有穷养的乐趣。
他们家有一个老习惯,经常整理并清洗不再穿的旧衣服,修理和清洗不再玩的旧玩具,然后捐给教会或是慈善机构,给那些有需要的贫困家庭。
这件事一直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每当整理旧物送去教堂的时候,四个孩子都争着做这件事情。
越是小事,越容易激发他们行善的热情。
行善之外,节俭是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姐妹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密切关注附近商铺的打折信息,和朋友们一起在苹果店门前彻夜排队等待抢购特价新款手机,半夜去曼哈顿或者纽约上城的伍德卜瑞抢购佳节限时销售的特价商品,或者索取免费限量礼品。
在中国人看来这压根不叫节约,是抠门,就算一般的家庭也不差这点钱。
但做母亲的却对这事情津津乐道,这太超值了!排上十小时左右的队,第二天凌晨没准儿得到一份价值上千元的商品,至少可以节省一两百块钱!节俭的精神还体现在许多地方,当年老二到外州上大学,临走时和父亲商量,说想带一个小冰箱和很多衣物,可不可以不坐长途车?但她同时也知道父母肯定不会亲自开车送她,也不会派专职司机为自己跑上几百公里,于是提出另一个建议:我和几个同学拼一个车去,出点油费。
提议迅速被获批准:油费老二自己出。
老二的油钱来自平时打工兼职攒下的私房钱。
三个女儿都有在餐馆、咖啡店和商店里兼职打工的经历,但没有一个愿意在自家公司做事,她们都认为:“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别人都不会对你给予肯定,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是老板的女儿,身份不一样。
美国人的贫富不均是什么造成的?衡量一个国家贫富不均有多严重可以用不同的指标,即可以从收人(income)的分配来观察,也可以从家庭净资产的拥有来分析.更可以从金融财富的占有来评论。
居民收人上的差距是观察贫富差异的一个指标,而财富的占有则从更深层次反映出社会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因此在美国观察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均衡主要是看家庭净资产和金融财富的分配情况。
“穷二代”和“富二代”在美国,富有的财富拥有者有着以钱赚钱的巨大资本,从股票、共同基金市场上的收益使他们有能力追加投资并获得更多的回报,经过长时间的投资运作.富人的财富变得更加稳固。
而贫穷的人却因为缺少资本资源无法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获利机会,相反。
在偿还生活债务的同时,穷人只能将有限的收人用于无法产生财富和逐渐贬值的生活必需品上。
美国62%的单亲家庭几乎没有储蓄和金融资产,庞大的债务负担阻碍了穷人获得积聚财富和改善经济地位的机会。
在财富的积聚上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就是财富和贫穷的延续性。
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叫“穷二代”和“富二代”现象。
人们的收人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延续性,比如父亲是个工人.每月的收人只有200()美元,而儿子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成为一名工程师.侮月的收人可达1()000美元。
但在财富的延续性上却不一定会产生上述的结果.富有的家庭可能会给后代传下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其后人可能会在此基础上赚取更多的财富。
穷人则是另一种情形,他们无力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财富,而其后代要想积聚像富家子弟那样多的财富,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
所以美国财富的不平均所影响的绝不是一代人.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后代贫富的巨大差距。
一般而言,财富指的是一个人或家庭扣除债务后所拥有的一切事物。
而在宇l几会经济层面。
经济学家在衡量一个国家民众财富分配时所指的财富通常为可买卖的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债券。
财富也包括耐用消费品.包括汽车、家庭用品等。
一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这些资产减去所背负的侦务(如房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就是家庭净资产。
美国的革命之父塞缪尔亚当斯:“无代表,不纳税”老王闲话2019 2020-01-13 18:31:19美国争取独立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在英国议会中没有代表,所以不愿意缴税,所谓"无代表,不纳税。
";二是英国军队强行征用民房;三是殖民地人民要求成立自治政府。
其实第一条说的是要求英国实行宪政改革,当然也想少交点税。
第二条是要求增加殖民地人民的权力和自由,当然,征用民房这个事,也只是在战争中发生的事。
第三条才是美国人真正原因,英美本是父子关系,儿子长大了,不愿意接受老子管了,要自立门户,自己当家做主人了。
美国独立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件事:一是反抗《食糖条例》、《印花税条例》和《唐森德税法》;二是"波士顿惨案";三是"波士顿茶叶案"。
其实这三件事美国人多少有点找借口闹事,客观地说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比英国人只好不差,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人民也算仁慈,如果是像对待印度那样的高压统治,美国也独立不了。
毕竟是老子打儿子,下不了狠手。
塞缪尔·亚当斯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叫塞缪尔·亚当斯的波士顿人一手组织策划的,所以他就是美国人心中的革命之父。
塞缪尔·亚当斯是个富二代,父亲是个酒厂老板,还有众多房产,哈佛大学毕业,一看就是个精英,当时他的理想是当牧师,或者是当律师,就是当个有理想的公知。
在哈佛期间,塞缪尔进行了一次探索人生的思考,而这次思考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思考的结论是:"如果他自己不能发财致富的话,便很可能会坐牢甚至没命"。
革命者的潜质就出来了。
事实证明,塞缪尔的思考是完全正确,毕业后他虽然继承了父业,但生意却是一败涂地,很快就把父亲的酒厂和家业败光了,看来革命家就不是从商的料。
不过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却越走越顺,他在辉格党内成立一个地下组织,组织活动也搞的有声有色。
1784年,英国公布了《食糖条例》,很快塞缪尔找到人生目标,那就是反叛英国。
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的价值观美国股神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所著的新书《生活由你创造》,在美国各大城市公开发行。
作为富二代,人们对彼得的新书怀着浓厚的兴趣,人们想从这本书中,找到股神传授给他们子女发财的秘笈,这可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啊。
在书中,彼得总结出父亲巴菲特传授给他们子女的三条做人秘笈:第一,自尊自信的培养。
彼得说,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自尊自信的培养,他认为,自尊自信对一个人成长尤其重要。
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与财富、名气、金钱统统无关。
彼得从小就十分喜欢音乐,他常常自己作词作曲,他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彼得一个人来到旧金山,他没有向父亲伸手要钱,而是靠自己打工来养活自己。
在他租的一个公寓里,房间里放着他喜爱的各种乐器,就是在这简陋的公寓里,彼得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音乐,这些美妙的音乐,成为许多电视、电影的配乐。
因为有了音乐相伴,彼得找到了人生的自尊自信。
第二,对个人梦想的追寻。
彼得说,他第一次作曲是为当地的一家电视台配乐。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他的内心很焦虑、苦闷。
当他拿到100美元的稿费时,他哭了。
这100美元,他看得无比珍贵。
他将这100美元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就给了自己一种力量和动力。
第三,拒绝被物质和财富所奴役。
彼得说,他经常在美国各地用音乐和演讲来谈自己的人生,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主义以及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2004年,他的母亲过世时,为三个孩子每人留下了1000万美元,巴菲特又给了三个孩子每人200万到300万美元,这就是世界亿万富豪巴菲特留给自己子女的财产,而他捐给盖茨基金会的钱就达300多亿美元。
而彼得将这些钱,又全部用在了援建西非国家孩子们的教育等慈善事业上了。
彼得在书中深有感触地写道,经济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定的货币,它永远不会贬值、破产,并为我们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当沃伦·巴菲特抱着尤克里里琴出场时,全场爆发了掌声与口哨声。
不同的是这次他表演的舞台不是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而是位于洛杉矶的帕利媒体中心,为他进行钢琴合奏的是他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PeterBuffett)—一位在好莱坞颇有名气的音乐家。
【关键字】精品特朗普女儿100张惊艳照片曝光:这是美国用三代才培养出的一个贵族!(惊艳到窒息)阅尽天下事,畅谈人间情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锐视界中国人是富不过三代,而美国人却可以用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从特朗普的爸爸,到特朗普,再到她女儿,整整经历了三代!这个女孩子,的确值得我们抛开一切政治眼光和国际因素去欣赏。
——水木然特朗普曾说过:' 我女儿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婚姻触礁,而且不是他爸的话,那么……你懂的……'今天我们彻底见识一下这传说中的Trump 女儿——伊万卡·特朗普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 与女儿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更多川普意淫女儿的言论还请报友们自行感受: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父女俩昔日的合影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话说回来,川普的白富美女儿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 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尤物一枚。
她的颜值和身材不仅在美国富豪圈中数一数二,当明星也绰绰有余,更何况身高180cm的她是模特科班出身,难怪老爸视她为掌上明珠。
在正式介绍她之前,海报编编首先带来一组伊万卡特朗普的美照供大家欣赏。
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虽说有其父必有其女,但这句话在Ivanka 的身上就不成立了。
她不但是胸大有脑的真实白富美,还有着完胜女明星的高颜值,可能是完全遗传了妈妈的优良基因呢!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 的母亲伊凡娜特朗普说到这里,让我们正式介绍今天的主角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
伊万卡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和第一任妻子伊凡娜特朗普所生,之后川普有有过两段婚姻,伊万卡特朗普的妈妈生于1949年,曾是名媛兼模特,年轻的时候颜值也是很高的。
中产阶级概念在中国无疑是个舶来品,因为这词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到现在,连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中产阶级。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8.17亿,结果让中国人哗然,大声疾呼中国人“被中产了”。
按照亚行的定义,每天消费2美元以上的人都可以算作是中产阶级,一年消费730美元,也就是人民币5000元左右,看起来国人成为小中产已成易如反掌之事。
不论在哪一个国家,中产阶级的定义和定位,都不会简单地归结为仅看收入或是消费这样纯粹以钱的指标上。
在一个社会中,作为一个阶层就不仅是看你一年能挣多少。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定位要看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等。
上层中产阶级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以白领为主,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职业性职业、医疗教育、大众传媒、工程等领域。
大学教授、医生、工程师、律师、建筑师、记者、公司的中层主管、作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财务经理、高中教师、高级护士、药剂师、分析师等是人们最常见的上层中产阶级成员。
而公司下层管理人员、销售员、秘书等则是典型的下层中产阶级。
说到美国的中产阶级还有另外一种比喻,按社会地位来分,中产阶级上有富人、下有穷人,中产阶级夹在中间,就如同三明治一样,所以现在的美国中产阶级也被称之为“三明治一代”。
按照老百姓的说法,中产阶级不属于富人,但也不是穷人,就是不穷不富中间的一批人。
奥巴马上任后,面临经济危机的挑战,中产阶级也受到冲击,因此美国政府展开了“拯救中产阶级”行动。
美国的媒体和专家也承认,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并无统一的财务上的标准,仅靠收入和消费的指标界定中产阶级是不准确的。
因此,美国现在比较流行的界定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是看生活状况和水平,其中有6项财务指标可以作为考核一个家庭是否进入中产阶级的指标。
第一,是否拥有住宅。
美国梦说穿了很简单:一幢房子两辆车,养两个孩子都能上大学。
这年头在哪个国家都一样,没房绝对成不了中产阶级。
近日,知名美国音乐制作人、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获得者彼得·巴菲特在他的《人生由你打造》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即使他的爸爸是“股神”沃伦·巴菲特,他依旧“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彼得·巴菲特
彼得生于
1958年5月,他
有一个姐姐和
一个哥哥。
当
时巴菲特已经
事业有成,家
境优裕,家里
有丰富的藏
书,还有钢琴
等乐器。
三个孩子和母亲在一起
让父母感到吃
惊的是,小彼得六
七岁时,就对音乐
如痴如醉。
他的乐
感非常强,心情不
佳时,并不哭闹,
而是走到钢琴前,
弹奏一曲,轻快的
旋律被他弹得像哀
乐,家人常常听到
音乐,就能判断他
的心情。
巴菲特全家福
彼得小时候就感受到父亲的辛劳。
“他每周要工作6天半,我想,要刻苦读书,不要给父亲增加麻烦。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举办了一次飞机模型比赛,为了参赛,彼得到父亲的公司做了15天“清洁工”,用这笔收入为自己购买了一架飞机模型。
1997年巴菲特与妻子苏珊和女儿
“父亲经常引述的一句话是:‘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能够做事,但不足以游手好闲的财产’。
有个良好的开端总是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要‘免费票’就是害人、帮倒忙。
”
19岁那年,彼得得到一笔不算多的财产。
这是来自于出售一处农场的收益,并转换成了他父亲旗下公司的股份。
“我变卖了手里的股票,得到了约9万美元。
巴菲特与苏珊·汤普森
如果,我什么也不做,那么现在股票的价值应该有7200万美元了。
”当时,彼得还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
“很多人认为我疯了,但是我用积蓄购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时间。
”
小儿子彼得颇具艺术家的气质
巴菲特的妻子
苏珊·汤普森
彼得退了学,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
他忐忑不安地与父亲谈了从事音乐事业的打算。
“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
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现在仍觉得很珍贵。
父亲的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
”
在彼得印象中,父亲“在金钱方面管得很严”。
孩子们很小就知道,要从父亲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钱支持几乎不可能。
从小,姐弟三个的零花钱都是以“贷款”形式获得的。
作为备受父母疼爱的小儿子,彼得没得到任何优待,他至今记得挣到第一笔钱的感受:“第一次配乐,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内心很焦虑、苦闷。
当我拿到100美元的稿费时,我哭了。
我将这100美元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
”
在彼得30岁时,他再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吝啬”。
那时,事业小有所成的他想买套大房子,希望父亲能借给他一部分钱。
巴菲特却以“我们父子不要谈钱”这样的理由拒绝了。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巴菲特
彼得很生气,转而去银行贷款。
后来他才明白父亲的用意,“如果父亲真给了我钱,我反而没有机会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我认为这是他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
1991年,彼得导演的影片《与狼共舞》,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和最佳音响奖。
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
”台下掌声雷动。
“只有通过自己
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
的满足感,这是父母
的财产无法给予的。
经济浪潮起起伏伏,
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
稳定的货币,它永远
不会贬值、破产,并
为我们带来最丰厚的
回报。
”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巴菲特在北京
在“股神”巴菲特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富不过三代”这样的字眼,因为他不曾考虑过要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
巴菲特宣布
捐款决定后
与盖茨夫妇
合影“父亲百年之后将把所有的资产捐给慈善机构。
他的价值观就是热爱生命,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
”
.巴菲特
和大女儿
苏珊巴菲特的3个孩子受父亲影响,热心公益,把钱看得很淡。
他们过着舒适、但绝不奢侈的生活,并在自己的基金会中卖力地工作。
彼得的大姐苏珊,在奥马哈经营一家毛衣编织厂,同时打理自己名下的基金会。
苏珊的基金会关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规划;
哥哥霍华德的基金会已经向40多个国家捐款,尤其关注对非洲的保护和建设;
长子霍华德在农场劳作
彼得·巴菲特
与非洲贫困
儿童在一起而彼得的基金会则重点在援建西非国家儿童教育等慈善事业上。
彼得在书中写道,父母传给他唯一“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其实,这是已经在巴菲特家族传承三代的“祖训”了。
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巴菲特的父亲曾担任4届国会议员,行事作风相当保守沉稳,他没有给过初进金融圈的巴菲特什么财力帮助,却在精神和思想上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
他的言传身教对巴菲特影响很大。
在巴菲特成为世界级富豪之后,依然对父亲充满感佩之情。
如今,他又把这个家训传给了下一代。
巴菲特至今还
住在这栋50多
年前用3万多美
元买下的老房
子里“爸爸曾告诉我,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彼得清醒、自立,他对财富、成功的认识以及回馈社会、承担责任的理念,给了中国刚刚成长起来的“富二代”们,再好不过的借鉴。
根据《作案文摘》文字资料编辑制作
图片摘自网络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