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高中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逆温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地球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与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随高度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形成原因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都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逆温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它与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存在使得温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逆转。
逆温通常出现在地表和大气的接触层,如地面或海洋表面。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逆温:夜间和清晨,尤其是无云、无雨、风速低的天气条件下,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形成逆温。
2. 部分压缩逆温:当冷空气压缩暖空气时,由于逆温层中空气密度较大,导致压缩后的冷空气在逆温层上移时受到逆温层的限制压缩,形成逆温。
3. 平流逆温:冷空气的平流接触和紧密接触温暖的地表,此时地表辐射热收入小,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原因和空间分布特征,逆温可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主要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和清晨,由于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从而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
2. 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由于高空有冷空气下沉,与地表的接触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大气垂直冷却,但低层大气条件不利于逆温消散。
3. 平流逆温: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平坦开阔的地表上,冷空气在地表平流下沉并接触地表,导致地表温度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较高。
四、逆温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逆温对气象、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大气扩散: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流动,限制了底层空气的上升和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地理学中有许多的效应,其中一些效应对于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地理中比较常见的27种效应:
1.强制效应
2.拉曼散射效应
3.雨影效应
4.地形效应
5.隔离效应
6.混合效应
7.季风效应
8.城市热岛效应
9.微气象效应
10.逆温效应
11.倒流效应
12.内陆效应
13.反射效应
14.转移效应
15.辐射效应
16.云降效应
17.热带雨林效应
18.电离效应
19.屏障效应
20.重力效应
21.旋转效应
22.单位面积产量效应
23.稳定效应
24.不稳定效应
25.降水增加效应
26.海陆风效应
27.地球自转效应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大气、水文、气候等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逆温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一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答案】1.B 2.A 3.B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本题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以下图为例)(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设计意图:在所学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帮助学生降阶理解,获得成就感和兴趣,也为后续逆温的产生消亡图像、辐射逆温低空大气受地面影响大做好铺垫。
2. 在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与之“相反”的逆温现象和逆温层概念,辅以图表讲解。
3. 及时练习:判断出现逆温的图片和逆温发生消亡的顺序。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在讲解和练习间加深读图技巧同时也借助于图像,充分理解逆温的概念。
二、逆温的形成及分类1. 辐射逆温借助于“大气受热过程”中地面辐射的动画,形象感知夜间热量的散失,理解上热下冷的形成,结合所学,完成难度不大。
在理解基础上,完成发散性提问。
学生活动:(1)你能根据原理推测出辐射逆温多发的时段吗从日落地表降温开始出现逆温,厚度增大,黎明前达到最强,日出后地表升温,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发散思考(2)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季更为常见,强度更大,你知道为什么吗 2. 平流逆温图片示意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清楚直观看出上热下冷,情景比较常见,学生快速理解逆温形成,趁此发出提问:平流逆温多发与什么季节呢学生能够想到冷热频繁交替也就是春秋季节。
在讲解任何时候只要有暖空气平流,就可能出现平流逆温。
3. 锋面逆温高二的学生已经了解锋面的基本概念,通过示意图,明显看出锋面上下的逆温现象,需要老师强调的是该逆温只发生在锋面附近,受锋面高度、厚度不一影响。
课下可以让学生绘画锋面附近的等温线分布。
4. 地形逆温在已有三种逆温的基础上,给出乌市地形图,结合所学,发挥联想,学生不难想到山谷风。
简单回顾山谷之间热力环流,再通过动画演示抽象的冷热大气运动,热空气抬升,学生就能够清楚看到地形影响下逆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因为逆温冷热颠倒、抑制对流,现在你能解释乌市尤其新市区冬季多大雾的原因了吗 给出乌市地形示意图,标明新市区机场和天山区学校,加以引导,学生可以总结出逆温带来的不利影海拔温度500m700m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知识点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
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高纬度为冷气团,低纬度为暖气团,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逆南顺,即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即冷气团的一侧)。
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图1 锋面气旋示意图(北半球)例题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
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
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完成11—12题。
1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受强紫外线照射B.处在逆温层之中C.处在强烈对流中D.受冷锋云系挤压1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D精讲精析:(1)分析云带可以长时间存在的原因。
①由题干可知,”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即飞过飞过暖锋,暖锋是暖气团势力强大,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即”上暖下冷“;②温度出现上暖下冷,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因此气流较为稳定,因此云带长时间存在,选项B正确。
(2)分析甲地两侧的天气系统。
①甲地北侧为一个低气压中心,并且有两个低压槽,因此为一个锋面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如下图所示;②因此甲地西侧为冷锋,锋面较陡,过境时气温降低,因此可能降雪;东侧为暖锋,锋面较缓,过境时气温升高,因此可能降雨,因此选项D正确(注意选项CD中的东、西方向相反)。
总结冷锋、暖锋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暖锋的特点,分析下层、上层空气的气温,进而分析云带移动较慢的原因(逆温现象);②根据图中其他的分布,分析此时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并分析甲地西侧、东侧的天气(降雨、降雪)。
冷锋、暖锋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系统,二者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如下:(1)冷锋冷锋的符号为三角形,冷气团的势力强大,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暖气团被迫抬升。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逆温形成的条件
1、盆地的地形是其中之一
冷空气进入盆地后,盆地周边气温上升得更快,相应的,盆地上空的空气气温也会上升,形成逆温。
2、暖平流也会促生逆温
周边有温暖的气流过来,覆盖在盆地上空,也会形成逆温。
3、高压环流也会导致逆温
高压系统中,空气会下沉。
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气温会比近地面的高,逆温形成。
4、地面逆辐射也会形成逆温
晚上地面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随着地面温度下降而降温,远离地面的空气吸收热量后气温上升,形成逆温。
逆温现象的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
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
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是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