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使用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91.48 KB
- 文档页数:2
瑞氏-姬姆萨染液编码名称规格单位北京华越洋生物GT79355 瑞氏-姬姆萨染液100ml 瓶瑞氏-姬姆萨染液说明:华越洋瑞氏-姬姆萨染液是一种复合染液,兼有瑞氏和姬姆萨染液二者优点,主要应用于血液和骨髓涂片染色。
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姬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标本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姬姆萨染色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着色清晰,色泽纯正,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
瑞氏染色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较差,故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具有染色效果好,对比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瑞氏-姬姆萨染液操作说明:华越洋瑞氏-姬姆萨染液可作为多种组织或细胞的染色使用,不同组织、细胞,不同的用途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具体方法请根据自己需求参考既有文献,瑞氏-姬姆萨染液以涂片为例,仅供参考。
1、取涂片、自然干燥。
2、滴加瑞氏-姬姆萨染液2-3 滴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1-2 分钟。
3、滴加等量0.01M磷酸盐缓冲液(pH6.4-6.8),轻轻晃动玻片, 与瑞氏-姬姆萨染色液充分混匀,染色3-5 分钟。
4、水洗、吸干、镜检。
5、染色后胞浆和胞核的染色清晰分明,细胞核着色呈深浅不同的紫红色,胞浆呈浅红色,胞浆中颗粒区分明显。
瑞氏-姬姆萨染液注意事项:1、涂片厚薄适宜,涂片干透后固定,否则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2、所加染液不能过少,以免蒸发而使染料沉淀。
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
3、染色对pH 十分敏感,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接近中性,否则可能会导致细胞染色异常,形态难以识别,甚至错误。
4、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然后加染液。
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瑞氏-姬姆萨染液相关染色液:名称规格名称规格中性红染色液(0.33%)500ml结晶紫水溶液(0.1%)100ml中性红染色液(0.5%)500ml核固红染色液(0.1%)100ml中性红染色液(0.1% 常规染色)100ml天狼星红染色试剂盒2*50mLTTC染色液(0.4%)500ml0.5%伊文斯蓝/埃文斯蓝溶液100mLMasson三色染色试剂盒7×50ml茜素红S染色液(1%,pH4.2)100mL普鲁士蓝染色试剂盒2*50ml0.2%核固红染色液100ml尼氏染色液(焦油紫法)2*100ml改良Lillie-Mayer苏木素染色液100ml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0.4%)100ml改良Lillie-Mayer苏木素染色液500ml亮绿SF染色液100ml Ehrlich苏木素染色液100ml溴甲酚绿-甲基红指示剂溶液100ml Ehrlich苏木素染色液500ml饱和油红O染色液100ml苏木素伊红混合染色液(一步法)100mlVan Gieson 染色液50ml苏木素伊红混合染色液(一步法)500mlVan Gieson 染色试剂盒3×50ml改良Harris苏木素染色液100mlSchiff试剂50ml改良Harris苏木素染色液500ml茜素红S染色液(0.2%)100ml Mayer苏木素染色液100ml煌焦油蓝染色液100ml Mayer苏木素染色液500ml2% TTC染色液100ml苏木素伊红(HE)染色液2×100ml革兰氏染色液试剂盒4×10ml苏木素伊红(HE)染色液2×500ml醋酸洋红染色液100ml Core苏木素染色液100ml姬姆萨原液100ml Core苏木素染色液500ml姬姆萨工作液100ml Carazzi苏木素染色液100ml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100ml Carazzi苏木素染色液500ml瑞氏染液50ml Delafield苏木素染色液100ml结晶紫染色液(2.5%)10ml Delafield苏木素染色液500ml结晶紫染色液(1%)10ml 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1)100ml结晶紫染色液(0.1%)10ml 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1)500ml荚膜染色液(试剂盒)50ml×2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2)100ml芽孢染色液(试剂盒)50ml×2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2)500ml鞭毛染色液(试剂盒)100ml 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3)100ml石炭酸复红染液(苯酚品红染液)100ml Gill苏木素染色液(Gill No.3)500ml改良型石炭酸复红染液(苯酚品红染液)100ml Heidenhain铁苏木素染色液3×100ml 抗酸染色液(试剂盒)50ml×3天青石蓝苏木素染色液2×50ml 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0.1%)100ml改良MacConaill铅苏木素染色液140ml卢戈碘液(革兰氏染色)10ml苏木素无水乙醇溶液(5%)100ml番红染色液(沙黄)10ml苏木素无水乙醇溶液(10%)100ml卢戈碘液(标准碘液)100ml伊红染色液(进口水溶)100ml Mayer'苏木素染液(免疫组化)10ml伊红染色液(进口水溶)500ml HE染色液(试剂盒)3×10ml伊红染色液(水溶)100ml Cole氏苏木素染色液(常规染色)100ml伊红染色液(水溶)500ml Weigert苏木素染色液2×50ml伊红染色液(水溶,5%)100ml AB-PAS染色试剂盒50ml*6伊红染色液(醇溶)100ml糖原PAS染色液(过碘酸-雪夫染色液)50ml×2伊红染色液(醇溶)500ml糖原PAS染色液试剂盒(过碘酸-雪夫染色液)50ml×4Scott蓝化液500ml伊红染色液100ml氨水溶液(0.1%)500ml标准阿利新蓝染色液3×50ml氨水溶液(0.3%)500ml阿利新蓝染色液(pH2.5)100ml氨水溶液(0.5%)500ml阿利新蓝染色液(pH=1.0)(试剂盒)3×50ml氨水溶液(1%)500ml碱性品红乙醇溶液(5%)100ml天青石蓝B染色液50ml碱性品红水溶液(1%)100ml天青石蓝B染色液100ml。
SOP_09-1 血液涂片检查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寄生虫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1 原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膜涂片或厚涂片经溶血后,运用复合染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内容物等,以鉴别、判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试剂:由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2.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2.2 碱性亚甲兰染液:2.3 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3 方法:3.1 红细胞检查:正常红细胞呈圆形,中央略凹陷,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 6~9μm。
3.1.1 大小异常红细胞: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μm者称大红细;>15μ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3.1.2 形态异常红细胞:3.1.2.1 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通常<6μm,厚度增加,通常>2.6μm,因而红细胞呈小圆球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病等)。
3.1.2.2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
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见到,但最多不超过15%。
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他各类贫血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3.1.2.3 靶形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边缘部染色深,故呈靶状。
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一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3.1.2.4 镰形红细胞: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当疾病侵入人体,会引起相应病灶部位的病理性改变,对于相应病灶部位的观察经大量应用于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病理检查进入组化、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及癌基因检查。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新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来,超微结构病理、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等方法也都应用到病理检查中。
癌细胞活体切片图为探讨器官、组织或细胞所发生的疾病过程,可采用某种病理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检查他们所发生的病变,探讨病变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病理诊断。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产品,就是在病理学以及疾病研究中常用的染色剂——吉姆萨染液。
(abs47047618)吉姆萨染液别名姬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姬姆萨染原液。
为天青色素、伊红、次甲蓝的混合物,本染色液最适于血液涂抹标本、血球、疟原虫、立克次体以及骨髓细胞、脊髓细胞等的染色。
染前用蛋白酶等进行处理,然后再用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染色体上,可以出现不同浓淡的横纹样着色。
姬姆萨染液可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吉姆萨染色图吉姆萨染色原理及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吉姆萨染色液(Giemsa stain)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是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故吉姆萨染色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在使用时,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含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瑞⽒-吉姆萨染液配法英⽂拼写 Wright's stain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
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
使⽤⽅法瑞⽒(Wright's staim;美蓝-伊红Y)染⾊:1.瑞⽒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和酸性染料黄⾊伊红(Eostm Y)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美蓝-伊红Y)染料。
2.⽤甲醇作瑞⽒染料溶剂,即成瑞⽒染液。
甲醇是瑞⽒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1)甲醇使瑞⽒染料中美蓝(M)与伊红(E)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物质⽽着⾊。
甲醇ME(瑞⽒染料)----→M+ + E-在配制的瑞⽒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多余美蓝就可以使胞浆染成蓝⾊,染⾊主要是化学作⽤,是离⼦彼此结合的反应。
(2)甲醇具有强⼤的脱⽔⼒,可将细胞固定在⼀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积,提⾼细胞对染料吸收作⽤,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液中的⽔,使染⾊液升温,加速染⾊反应。
染液配制(1) 瑞⽒染液配制:瑞⽒染料 830gm或1g甲醇(AR)500ml或600ml○先称⼲燥(事先放⼊温箱⼲燥过夜)瑞⽒染料放置乳钵内,⽤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再⾏研磨⾄听不到研芝⿇声即呈细粉末,加少许⽢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镜”光泽,⽽⽆染料粉粒沉着。
○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镜光亮,静置⽚刻,将上层液体倒⼊⼀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乳钵内染料及甲醇⽤完为⽌,摇匀,密封瓶⼝。
○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般储存3个⽉以上为佳。
(2) 缓冲液:●缓冲液作⽤:○染⾊对氢离⼦浓度是⼗分敏感的,据观察pH值的改变,可使蛋⽩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
○缓冲液须保持⼀定的pH使染⾊稳定,PBS的pH ⼀般在6.4~6.8,○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偏酸性染料则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中和作⽤,使pH恒定。
瑞氏姬姆萨染色操作规程生效日期:20150125 页码:第1页共2页1 目的:规范瑞氏姬姆萨染色操作规程,保证染色效果。
2 原理:2.1 染色原理: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良而成。
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姬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因此,标本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2.2 试剂组成:瑞氏姬姆萨A液(瑞氏染料、姬姆萨染料)瑞氏姬姆萨B液(磷酸盐)3 操作步骤:3.1 滴加瑞氏姬姆萨A液(约0.5ml-0.8ml)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染色1min;3.2 再将瑞氏姬姆萨B液加于A液上面(滴加量为A液的2-3倍),以嘴或洗耳球吹出微风使液面产生涟漪状,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3-10min。
(染血片时间可略短,染骨髓片时间应视细胞量多少而异)3.3 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去,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干燥、镜检。
4 结果解释:4.1 血细胞涂片、骨髓涂片染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4.2 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染色):4.2.1 滴虫:经过染色后的滴虫跟活的滴虫呈现完全不同形态,一般情况下,看不到鞭毛,经过染色后,滴虫多为梨形、圆形、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形态,浆被染成灰蓝或天蓝色,核小,枣核状,常偏于一侧,需注意观察,避免与上皮细胞混淆。
4.2.2 念珠菌(霉菌):染成深蓝色,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细长而直。
4.2.3 白细胞:形态上与血细胞涂片的白细胞相同,一般白细胞的多少,提示发炎程瑞氏姬姆萨染色操作规程生效日期:20150125 页码:第2页共2页度的高低,对医生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标作用。
改良吉姆萨染色液(20X)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包装 C0131-100ml 改良吉姆萨染色液(20X) 100ml C0131-500ml改良吉姆萨染色液(20X)500ml产品简介:碧云天生产的改良吉姆萨染色液(Modified Giemsa Staining Solution),也称瑞氏-吉姆萨染色液(Wright-Giemsa Staining Solution),是用于细胞、血液、骨髓涂片或组织切片等样品染色的染色液。
根据细胞成分的化学性质,改良吉姆萨染色液可将细胞质染成粉红色或蓝色,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便于对细胞内部结构的观察及异常变化的识别。
吉姆萨染色(Giemsa stain),又称姬姆萨染色,是以德国化学家、细菌学家Gustav Giemsa 的名字来命名的,最初是用于疟疾病人体内寄生虫的诊断,后由于对染色质和细胞核膜的高质量染色而用于组织病理学和细胞遗传学。
吉姆萨染色对细胞质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清晰,但细胞核着色较深,核结构显示不佳。
吉姆萨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而改良吉姆萨染色法是将吉姆萨染色法与瑞氏染色法结合,兼顾二者之长,使细胞质和细胞核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碧云天的改良吉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和瑞氏染色液三种染色液的比较如下:产品名称 改良吉姆萨染色液(20X) 吉姆萨染色液(10X) 瑞氏染色液产品编号C0131 C0133 C0135 主要成分 天青B 、天青II-伊红、亚甲基蓝天青II 和伊红 亚甲基蓝和伊红细胞质颜色粉红色或蓝色 粉红色或蓝色 粉红色或蓝色 细胞核颜色紫红色或蓝紫色紫红色或蓝紫色紫红色特点 将吉姆萨染色和瑞氏染色结合起来,弥补了两者各自的缺点 对细胞质着色力较强,但细胞核着色较深,细胞核结构显示不佳细胞质及其中颗粒染色较好,但细胞核染色质及核膜的结构不是很清晰用途 主要用于细胞、血液、骨髓涂片或组织切片的染色 主要用于染色体显带、寄生虫和血细胞的染色主要用于血细胞的染色改良吉姆萨染色液的主要成分是天青B (azure B)、天青II-伊红(azure II-eosin)和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SOP_09-1 血液涂片检查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寄生虫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1 原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膜涂片或厚涂片经溶血后,运用复合染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内容物等,以鉴别、判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试剂:由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2.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2.2 碱性亚甲兰染液:2.3 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3 方法:3.1 红细胞检查:正常红细胞呈圆形,中央略凹陷,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 6~9μm。
3.1.1 大小异常红细胞: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μm者称大红细;>15μ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3.1.2 形态异常红细胞:3.1.2.1 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通常<6μm,厚度增加,通常>2.6μm,因而红细胞呈小圆球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病等)。
3.1.2.2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
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见到,但最多不超过15%。
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他各类贫血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3.1.2.3 靶形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边缘部染色深,故呈靶状。
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一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3.1.2.4 镰形红细胞: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828晦学理沧与实践2(302年第15巷第7期JMed'131cor&PracVol15,No7-July2002———一————一———一———————————一—————正确,耗时j3~151。
,一F均鉴定值为878%.比常规鉴定法快些,但细菌鉴定的符音率相对低些。
刈链球菌鉴定的符台率为7l4%,耗州3。
15h.其中,化脓性链球菌、B群链球菌在3h即可鉴定出米,鉴定值均在92%以上。
从对肺炎链球荫的鉴定情况束看,卫生部一北发了3次((9704、9810、2006),H有第3次鉴定出来.=分析原因有:链球菌不易乳化,而且很难混匀.存实际操作叫,可将菌液浓度词到1##”麦氏单位;另一方面,所发质控菌株来自呼吸道感染,多为混台菌,婀不能丹纯,会影响鉴定结果。
3.3革兰氏阳}生杆蔺一一共发了5株,Vitek一32对c+b的鉴定不如G+c.在做c+c的鉴定时需注意:①正确观察细菌溶血情况和操作触酶试验;②注意镜下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③将Viiek一32的生化档定结果采用双歧检索表进行鉴定。
在所发的5株荫巾.笔者根据Vitek一32的生化反应结果.结台荫落颜色、形态、溶血情况,触酶试验,完成r9701、9805、9807、9901、2002这5株菌的鉴定.且完全正确。
34时真菌的鉴定,除9702鉴定与质控菌株不符外,其余5株垒部鉴定正确.j:l鉴定值均在99%以上,耗肘24~48h,较传统方法提前24—48h,总结4年中Vltek一32对真菌的鉴定情毗,应注意:①在用Vilek一32测试时,应适当结合形态学观察;②应注意孵育时间:有的真菌在30℃培养24h后.YBC卡上机读数可直接鉴定出来,但有的需再孵育24h再次读数,切记不能将YBC昔直接孵育48h再读数,因为YBC暑培养24h和培养48t.后.判断备生化反应孔陌性界值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Vitek.32的运用,有勘于实验室快速诊断,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检验人员应加强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仪器原理的理解,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操作,怍好室内质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SBF 模拟体液(无菌)
简介:
Leagene SBF 模拟体液(无菌)是模拟人体体液的组分和pH 值的一种溶液。
SBF 模拟体液(无菌)主要由氯化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钾、氯化镁、氯化钙、Tris、碳酸氢钠等组成,经无菌处理,pH=7.4。
该试剂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根据具体实验要求操作。
注意事项:
1、SBF 模拟体液(无菌)为无菌溶液,如有无菌要求,注意无菌操作。
2、SBF 模拟体液(无菌)注意密闭保存,以免效率下降。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6个月有效。
相关:编号
名称
CZ0400Storage SBF 模拟体液(无菌)
500ml 4℃使用说明书1份编号
名称CS0001
ACK 红细胞裂解液(ACK Lysis Buffer)DM0007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PW0053
Western 抗体洗脱液(碱性)TC0699葡植物总糖和还原糖检测试剂盒(硝基水杨酸法)。
吉姆萨染色液说明书【产品名称】吉姆萨染色液【包装规格】货号:DM0002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A液吉姆萨染液:20ml、100ml、250ml、500ml;B液磷酸盐缓冲液:250ml、500ml、5000ml;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A液20ml+B液250ml/盒、A液100ml+B液4×250ml/盒、A液250ml+B液5×500ml/盒、A液500ml+B液5000ml/盒。
【预期用途】用于组织细胞学染色从而鉴别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淋巴结)中的白细胞,还可用于鉴定某些微生物。
【检验原理】吉姆萨染色原理及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色液(Giemsa stain,又称姬姆萨染色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是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故吉姆萨染色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血细胞染色:吉姆萨染料中含有美蓝和伊红两种染料,前者为碱性,后者为酸性,它们与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从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以便于辨认。
染色体染色:也称G显带,染色体上富舍A-T碱基对的DNA和组蛋白结合紧密,胰酶处理时不易高度抽提,和染料亲和力较强,呈深带;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结合的蛋白质被胰酶抽提,和染料亲和力降低,呈浅带。
【主要组成成分】试剂组成主要成分1、A液吉姆萨染液吉姆萨染料2、B液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储存条件及有效期】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使用说明书【产品名称】染色液【产品型号】瑞氏-姬姆萨染色液(Wright Giemsa Stain)【产品规格】瑞氏-姬姆萨染色液中每种染液单瓶(桶)包装规格为:20ml、250ml、5000ml,整组染液包装规格为:6×20ml、3×250ml、4×250ml。
【预期用途】主要用于血细胞涂片、骨髓涂片、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脱落细胞涂片染色。
【检验原理】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良而成的。
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姬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因此,标本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主要组成成份】试剂组成主要成份瑞氏-姬姆萨A液瑞氏染料、姬姆萨染料瑞氏-姬姆萨B液磷酸盐【储存条件及有效期】有效期: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储存条件:本试剂盒应贮存在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5℃~30℃室温环境。
【样本要求】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因空气潮湿而溶血,绝对不能用高温或火烤。
4、脱落细胞涂片染色:采取检体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液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
一般情况下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后纠正pH6.5;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6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①少;②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③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6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着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明显减低;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着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12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着增多者;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14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着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15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高、皮肤有出血点等;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19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20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着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22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23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24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目的规范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适用范围适用于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检测原理红斑狼疮细胞温浴染色法仪器OLYMPUS显微镜37℃水浴箱试剂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①I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液。
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
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震荡3min,共5天,之后存放一周即可使用。
②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称取如下比例的试剂: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样本采集抽取静脉血3ml于洁净试管中,及时送检。
6.1 患者准备6.1.1 检验人员必须对患者讲清楚检验目的,安慰患者,努力减轻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6.1.2 标本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
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操作步骤7.1 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7.2 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7.3 以2000rpm/min离心沉淀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7.4 置于37摄氏度温箱内温育2h。
7.5 取出白细胞层及其上下各少许,置红细胞比积管内,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
7.6 吸去上层液,轻轻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薄片3-4张。
7.7 以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生物参考区间阴性变异潜在来源9.1 整个操作时间不能超过3h,时间过短,狼疮细胞形成不佳;时间过长,细胞溶解过多,影响检出。
9.2 注意与果馅细胞鉴别,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的核所形成,其核仍保持着染色质结构和染色特性(着紫红色)。
瑞氏吉姆萨染色步骤瑞氏吉姆萨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它能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得到更加清晰的展现。
下面将介绍瑞氏吉姆萨染色的步骤。
一、制备细胞涂片首先需要制备细胞涂片,即取一定数量的细胞,将其分布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制备细胞涂片时需要注意,要使细胞分布均匀,不要有过多的交叉和重叠现象。
二、固定细胞细胞涂片制备好后,需要进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防止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失去其原有形态和结构。
固定液可以用4%的乙醛或乙醇,也可以用甲醛进行固定。
三、染色在固定液起作用后,需要进行染色,这是瑞氏吉姆萨染色的核心步骤。
染色液的配方为:甲基绿、甲基红和亚甲蓝各1克,乙酸1毫升,蒸馏水100毫升。
将染色液滴在细胞涂片上,静置10-15分钟。
四、洗涤染色液静置后,需要用蒸馏水进行洗涤。
洗涤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染料和固定液。
五、脱水洗涤完成后,需要将细胞涂片进行脱水。
脱水的目的是使细胞涂片逐渐失去水分,加强细胞涂片的硬度和稳定性。
脱水可以用70%、80%、95%和绝对酒精进行,每种酒精浸泡时间为2-3分钟。
六、透明化脱水后,需要进行透明化处理。
透明化的目的是使细胞涂片变得透明,方便观察和保存。
透明化液可以用苯酚、苯酚-氯酸-甘油溶液等。
七、封片透明化完成后,需要进行封片,即用封片胶封住细胞涂片。
封片胶可以用环氧树脂或丙烯酰胶进行。
总结瑞氏吉姆萨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能够使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等信息得到更加清晰的展现。
其步骤包括制备细胞涂片、固定细胞、染色、洗涤、脱水、透明化和封片。
不同的步骤需要注意不同的细节,只有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才能得到满意的染色结果。
姬姆萨染色法过程
姬姆萨(Giemsa)染色法简称姬氏染色,是用天青色素、伊红、次甲蓝混合而成的姬姆萨染料对血液、疟原虫、立克次体、骨髓细胞、脊髓细胞等标本进行染色的方法。
姬姆萨染色是病理学以及疾病研究中常用的染色剂,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但该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清晰,而细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
姬姆萨染液可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样本处理:组织样本块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制备成石蜡组织切片,然后进行脱蜡、水化处理;贴壁细胞样本,让其在盖玻片上爬行生长,然后使用甲醇在室温下固定;悬浮细胞样本,离心收集细胞,涂片后用甲醇室温下固定。
姬姆萨染色:滴加Giemsa染色工作液,37℃染色20~30分钟;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
然后在二甲苯中浸泡5分钟,去除杂质,待载玻片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观察: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使用说明
货号:G3990
保存:室温避光保存,有效期至少2年。
产品内容:
2×100ml2×500ml Storage 试剂(A):Wright-Giemsa Stain100ml500ml RT避光试剂(B):磷酸盐缓冲液100ml500ml RT
产品说明: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姬姆萨染色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常与故姬姆萨染液常与瑞氏染液联合使用。
Wright-Giemsa Stain以进口瑞氏色素和姬姆萨色素为主要原料,通过研磨配制而成,能呈现出清晰的细胞染色效果。
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
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染液中加中性甘油,防止甲醇挥发或氧化,同时也可使血细胞染色较清晰。
该染液的特点:由瑞氏-姆姆萨复合染色液和磷酸盐缓冲液组成,等量混合使用或分别处理标本使用。
使用方法(仅供参考):
1、常规方法制备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或细菌涂片,待涂片自然干燥。
2、将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置于染色架上。
3、滴加适量Wright-Giemsa Stain覆盖涂片,室温染色1~2min。
4、涂片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晃动玻片或采用其他方式混合,使磷
酸盐缓冲液不Wright-Giemsa Stain混匀,室温静置3~10min。
5、步骤3、4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取Wright-Giemsa Stain和磷酸盐缓冲
液等量混合,即为Wright-Giemsa工作液,滴加该工作液于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上,室温静置3~10min。
6、用自来水或蒸馏水从玻片一端轻轻冲洗。
(注:也可用磷酸盐缓冲液等量
稀释后,冲洗玻片,时间控制在30s左右。
)
7、干燥。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再用油镜。
染色结果:
细菌、细胞核蓝色
组织细胞的细胞质、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粉红或橘红色
注意事项:
1、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应厚薄均匀,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2、涂片染色中,请勿先去除染液或直接对涂片用力冲洗。
不能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
沉着于涂片上。
3、染色液可重复使用,但不能多次重复,若有沉淀物应过滤后使用。
4、染色过深可用甲醇或乙醇适当脱色,最好不复染。
5、如果染色过深或过浅,应调整染色时间或工作液浓度。
6、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