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2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课时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能够运用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作用分析问题。
3.能熟练掌握科学的宏观调控及其经济手段。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
2.科学精神: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分析国家经济政策方针。
初学教材深度预习——掌握本课必备知识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要求必须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调节也有弊端,为此,必须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
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思考以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提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提示: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是什么?提示: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分别是什么?提示: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
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 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
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1.文中“何等”一词多次用到,它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多么。
起强调作用,用感叹的语气表达出了瞻瞻不管“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的特点。
2.你最喜欢瞻瞻的哪件趣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瞻瞻的趣事:瞻瞻哭泥人、瞻瞻开车、瞻瞻听故事。
(任选一个即可)3.瞻瞻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瞻瞻率真、自然,天真无邪尤其可佩服,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
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鉴赏品味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
此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根据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因此,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
(提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1)不同凡响的文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知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故都的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诗句,学生口头回答)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
秋天以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看看它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二、探讨文本,理清结构(一)检查预习1.字音辨识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驯鸽(xùn) 落蕊(ruǐ) 细腻(nì)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ǒ) 颓废(tuí)2.词语辨析(1)十足·实足二者都是形容词。
课时3市场缺陷与宏观调控学习目标 1.知道市场调节弊端。
2.理解我国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不同经济手段。
一、市场调节的缺陷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____________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教育、________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想一想: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什么不能由市场来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弊病: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它存在着自发性、____________、滞后性等弊病。
想一想: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自身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这说明市场调节存在什么弊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________________。
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____________。
产生不正当竞争、________,损害社会公平。
导致____________拉大。
二、科学的宏观调控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____________进行调节和控制。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________、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________。
高中语文教材备课参考:意境美心境悲——《故都的秋》文本解读《故都的秋》是写景散文的经典文章,作者郁达夫开头就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提纲挈领,全文紧扣清、静、悲凉取景,描写了五幅画卷,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
涵泳品味,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结合作者经历,更能探求沉潜于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关于本文的取景有一疑问:作者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可是既至故都,却只字不提,反而专注普通的小院,四处可见的秋槐、秋枣,随处可闻的秋蝉声,人人躲不开的秋雨……我想,这些名胜作者一定游览过了,但是在领略秋的特点上,不具有大众化;而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才更具有代表性。
虽非名胜,然人皆处其中,可见、可闻、可感,写出来人人有共鸣。
秋的味道、秋的神韵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才更鲜明。
因此,作者尽管想到了故都的名胜,却落笔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了。
全文展现了故都的秋的五个画面,在郁达夫的眼中,五幅画各具其美,又一样的清、静、悲凉。
晨院赏秋图,那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美。
“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是平民百姓的栖息之处,人处于巨幅画面中,头顶碧空,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天幕中偶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人捧茶碗,不时呷一口茶,品味茶香的同时,尽享秋色、秋声、秋味。
修饰词更加重了秋味,形容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秋天云淡风轻,天高地迥,“很高很高”是很真实的描写,“碧绿”一词形容天色之深,让人感到天地的辽阔干净深邃,所谓秋高气爽;日光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还清晰的能“细数着”,真的是光影稀疏,人心清闲;牵牛花最受人爱的是蓝色、白色,淡红色最下,这是赏秋人的心境……那牵牛花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又是多么的秋意!草木茂盛之时,叶子肥大汁水饱满,秋风肃杀秋草黄,草木衰败,秋草变得“尖细且长”,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描写逼真。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利用《物种生长》的视频,导入本课的内容。
二、利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回顾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加强及影响。
1、人口迁移2、物种交流3、疾病传播4、商品世界性流动在介绍完物种生长与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之后,引出了本节课“物种交流”这一主要概念,由此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积极作答,并回顾所学知识。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并回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授第一子目:“万里为邻”——美洲作物的外传教师讲授:通过对哥伦布大交换的相关概念进行回顾,引出本节的主题——“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一、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在图上画出玉米传入中国的重要路径。
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教师总结: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意义。
二、三“番”运用史料及课本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外来物种的知识。
1、番薯2、番茄3、番椒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番”具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外国。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及所学内容,完成表格——美洲作物在欧洲和中国的推广情况。
教师总结:哥伦布大交换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美洲的作物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无论远近,大洋隔岸的人或许在同一时间共同品味着同一种食物,这正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第二子目:“投桃报李”——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一、引入材料:互通——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各地物种的传播情况。
二、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课本,完成表格——其他地区作物在美洲地区的推广。
认真分析材料,回答老师的提问。
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