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6.87 MB
- 文档页数:68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致力于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以及病理变化。
通过对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病理学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定义、分类、病理标本的获取和病理报告的编写等。
一、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形态学改变的学科。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分析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病理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二、病理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病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解剖病理学:主要研究病理标本的形态学结构,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器官病理学。
2. 细胞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细胞学改变,通过细胞标本的观察来辅助诊断。
3. 免疫病理学:研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等技术来观察和分析。
4.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
三、病理标本的获取病理标本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可以是组织标本、细胞标本或者体液标本。
病理标本的获取需要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1. 组织标本: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获得,对于较大的病变可以直接切取相应组织。
2. 细胞标本:通过细针穿刺或者刮片等方法采集,适用于细胞学检查。
3. 体液标本:包括血液、尿液、胸水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四、病理报告的编写病理报告是病理学的重要成果,它用于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病理报告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1. 病理标本信息:报告应包括标本的类型、标本大小、标本采集部位等基本信息。
2. 形态学描述:对病理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如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学改变等。
3. 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给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或可能的诊断意见。
4. 辅助检查结果:如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检测等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诊断。
病理学基础展开全文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学习目标● 熟记肥大、萎缩、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再生、肉芽组织的概念。
● 描绘出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
● 举例说明常见化生的类型。
● 说出坏死、坏疽、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类型。
● 比较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之异同。
● 阐述坏死的结局。
● 简述影响再生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得以维持正常。
为了生存,机体往往靠自身的反应和各种调节机制来抵御损伤作用,如若损伤轻,细胞可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强度超过了细胞、组织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内出现可复性损伤,表现为细胞内或组织中异常物质沉积(变性);损伤因素过重或可复性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则可出现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
这些损伤可引起代谢和形态方面的改变并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机体会通过修复,以保持新的平衡。
病案讨论病例摘要:男,65岁,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1.有哪些病变?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是什么?4.死亡原因是什么?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A 肥大B 增生C 萎缩D 变性2.关于萎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细胞均可称为萎缩B 萎缩组织细胞不消失C 细胞内线粒体变小,数目不减少D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A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B 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C 骨化性肌炎时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可见骨组织D 慢性膀胱炎时可见移行上皮变为鳞状上皮4.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哪种损害最轻A 混浊肿胀B 水变性C 玻璃样小滴变性D 脂肪变性5.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核分裂B 细胞核异型C 线粒体肿胀D 细胞核碎裂6.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是A 空气进入肌肉并且细菌感染B 真菌感染C 伤口合并腐败菌感染D 由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7.一期愈合的下列叙述中正确是A 创面大边缘不齐B 需多量肉芽组织填平伤口C 创面不洁易感染,炎症反应明显D 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切口8.肉芽组织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A 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B 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C 炎性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D 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9.下列组织中最易完全再生修复的是A 心肌组织B 骨组织C 神经组织D 上皮组织10.有一长期吸烟的病人,经常咳嗽,现以肺部感染入院,作痰涂片检查,发现脱落的气管粘膜上皮中有鳞状上皮,但细胞无异型性,此为A 气管粘膜上皮鳞状化生B 痰中混有食管上皮C 痰中混有口腔上皮D 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11.女,18岁,食欲不好,厌油腻,肝大,肝区疼痛,临床诊断急性普通性肝炎,此时患者肝出现病变为A 肝细胞气球样变B 肝细胞脂肪变C 肝细胞透明变D 肝细胞碎屑坏死12.有一患者长期饮酒,而后出现肝区疼痛,该病人肝脏的主要病变可能是哪一项A 肝细胞嗜酸性变B 肝细胞脂肪变性C 肝窦内皮增生D 肝细胞水样变性13.男,24岁,吸烟,近一年来右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出现间歇性跛行,近一月来、右脚拇趾变黑、皱缩,失去知觉,此种病变是A 液化性坏死B 固缩坏死C 干性坏疽D 湿性坏疽14.有一患者经常胃痛,钡透发现幽门区有一约37.5px的缺损,临床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溃疡处镜下可能见到何种主要病变A 病变区有肉芽组织长入B 病变区有钙化C 病变区有骨化D 病变区有平滑肌增生(15-17题共用备选答案)A 干酪样坏死B 液化性坏死C 坏疽D 纤维素样坏死15.乙型脑炎16.恶性高血压病细小动脉17.淋巴结结核二、填空题1.组织器官在肥大时以细胞的_______为主,组织器官在增生时以细胞的_______为主。
病理学基础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分类;理解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萎缩1.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等则不属于萎缩的范畴。
)2.原因及类型: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常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病理性萎缩可分为:(1)营养不良性萎缩:常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2)压迫性萎缩: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可导致萎缩。
(3)失用性萎缩:运动器官长期不活动。
(4)去神经性萎缩:脑、脊髓或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某个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肥大1.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生理性肥大:如运动员四肢肌肉的肥大。
病理性肥大可分为①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的心肌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如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
增生1.增生:是指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如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增生。
病理性增生可分为:①内分泌性增生: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②再生性增生:如肝细胞损伤后的肝细胞再生;③代偿性增生:如部分肝脏切除后,体内一部分肝脏发生的增生。
化生1.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2.分类:①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或支气管黏膜;②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如胃黏膜的大肠型的肠上皮化生,可能成为胃癌的发生基础;③结缔组织化生:成纤维细胞转变为骨细胞或软骨细胞。
3.意义:化生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鳞状上皮化生,虽然增强了局部黏膜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上皮表面失去纤毛,减弱了呼吸道黏膜的自净能力。
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在化生、增生的基础上还可能发展为肿瘤。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发展。
而病理学基础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脏腑病理变化等方面。
病因病机是病理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病因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滞,出现疼痛、拘挛等表现。
暑邪炎热升散,多伤津耗气,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气短等症。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肢体沉重、困倦、脘腹胀满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
火邪炎热急迫,容易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疠气则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过激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等。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逸失度,过劳则耗气伤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
气陷则常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气滞会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气逆可见于肺气上逆的咳嗽、胃气上逆的呕吐等。
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血虚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刺痛、肿块、唇舌紫暗等。
血热会有出血、发热、心烦等症状。
血寒多导致疼痛、手足冷等。
津液的病理变化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代谢障碍。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
津液代谢障碍则可能产生痰饮、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