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节奏的划分实例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0
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一、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以下八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①主谓之间要停顿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几何哉”是谓语,中间要停顿)又如:可爱者/甚蕃其一/犬坐于前②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这里“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又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两个单音节之间要停顿如:可/以一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句首虚词。
总领性词语之间之后可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里至于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至于后面要停顿,否则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故/君子有不战4、关联词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5、“也”用在句子中做语气词,其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此句子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着谓语前面的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6、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应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里“受任”“ 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 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他们之间要停顿。
7、并列短语之间。
如:山肴\野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二、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中考文言文朗诵节奏区分简析序言:一定正确理解文意,由于这是文言文朗诵节奏停留的前提。
要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拥有优秀的文语言感。
一、语法构造“主语 / 谓语”、“状语 / 谓语”(名词作状语不区分)、“动 / 宾”、“动 / 补”停留,(“定语 +中心词” 之间一般不断留,以使语意显然)。
例:1、武陵人 / 打鱼为业2、佳木 / 秀而繁阴;3、问 / 今是何世;4、刻 /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首虚词文言句子开头的虚词,起重申语气或领取全句以致全段的作用。
比如:“夫”“若夫”“盖”“故”“是故”“惟”、“至若”“诚宜”“然而” “但是” 可考虑在这些词语后边应作停留。
例:1、至若/春和景明2、至于/负者歌于途3、故 /克之4、夫 / 环而攻之三、句中虚词在句中的虚词,如“于” “以” “而”“则” “之” 可考虑在虚词前停留(“而”的停留比较复杂,另设专题再剖析)。
例:1、受任 / 于败军之际2、出淤泥 / 而不染3、可 / 以一战四、相连单音节词文言文中连在一同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诵时一定分开,而不可以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 / 以一战2、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3、今齐地 / 方千里五、名词作状语充任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不可以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例:1、其一 / 犬坐 / 于前2、山行 / 六七里六、省略成分朗诵停留要表现出省略成份,不可以把成份省略看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七、专出名词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地名等要认识清楚,切不行破读。
例:1、虞山 /王毅 / 叔远甫 / 刻2、庐陵 / 欧阳修也八、诗词停留诗句节拍间要停留。
古诗的朗诵有其规律性(四言诗 2/2,五言诗 2/3、2/2/1、2/1/2,七言诗 4/3、2/2/1/2、2/2/2/1)。
例:1、几处 /早莺 / 争/暖树2、天门 /中止 / 楚江/ 开3、几处早莺 / 争暖树4、天门中止 / 楚江开九、“也”字停留“也”用在句中揭露停留,朗诵时在后来停留。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 为语气助词。
2.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均属此类。
3.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则(仅供参考)整理:南昌三中青云谱校区危立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朗读节奏的划分:1、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 .例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例2:城/非不高也2、动词和宾语从句之间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例2:念/无与为乐者3、动词和介宾短语(补语)之间或介宾短语(状语)和动词之间停顿 .例1:骈死/于槽枥之间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例3:以衾/拥覆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1:其一/犬坐于前例2:山行/六七里5、句首发语词、表时间的状语和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如夫“”、“盖”、“故”、“惟”、“自”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例2:既而/儿醒例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例1:佳木/秀而繁阴。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3:吾/谁与归7、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以一战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则无敌国外患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文言文节奏划分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鸣之/而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斗折/蛇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个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第一篇: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4)《口技》中的“中间” 例:a、而|乡邻之生|日蹙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中该如何停顿这句话的顿我自己以前也迷惑过,后来通过查找资料,认为应该这样停: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理由如下:1、前面三个分句为动宾结构,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停顿,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停顿。
难点在后一分句: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直到今晚才真正有些明确,原来,我将这个“行”字理解为“行为”或“所做的”,导致这句话说不通,其实这个“行”还有另一个不常用的义项,“行将就木”,“行”者,“将”也,有旁证,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行衰谢”。
[引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5页]“拂”作“违背”解。
[同上,314页]这样,这句话就是“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一、概念停顿指的是人们在朗读时,由于生理和表达的需要在句中、句末之间的停歇。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例子: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即朗读节奏,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例子: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二、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即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句法结构是有若干词语按照语言规律组成的单位。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三、如何划分朗读节奏?1、根据句首特殊词语划分2、根据句法结构划分3、古二今一原则4、并列短语间要停顿5、句子省略处要停6、“也”表停顿语气时,需要停顿二、根据句法结构划分(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的,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复杂宾语之间停顿,这样的划分符合句意的表达1、康肃笑而遣之2、友人惭,下车引之3、先帝不以臣卑鄙4、忘路之远近(二)状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1、沙性松浮,湮于沙上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意: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要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变了句子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三:“古二今一”原则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三、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泉香而酒洌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四、句子中间省略处要停顿1、问(渔人)所从来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五、“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时,朗读时应停顿1、余闻之也久矣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注意: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理解文意。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确。
例如:1、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3、其一/犬坐∕于前。
(《狼》)4、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6、恐/前后受其敌。
(《狼》)7、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9、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二、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是假设、转折、递进等关联词,则关联词后要停顿。
如“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1、故/为之说。
(《捕蛇者说》)2、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4、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5、然/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6、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三、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及至全文,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的作用的虚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例如:1、若夫/霪雨霏霏。
(《岳阳楼》)2、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四、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4、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五、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六、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
例如:1、今/天下三分。
【中考】关于文言文节奏的划分一.句首停顿1.【句首发语词】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②得无/ 异乎?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二.古二今一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三.句中标志性词语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四.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⑪法/ 皆斩。
(依法)⑫功/ 宜为王。
(论功)⑬山行/ 六七里。
(在山中行走)⑭其一/ 犬坐/ 于前。
(像狗一样)六.保留文言句式:划分朗读节奏的时候,要保留文言语意和句式的完整。
①何罪/ 之有?(宾语前置)②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状语后置)③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鼓”)④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也”为判断句式,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按语法本应该这样划,但这样读起来就很别扭。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停顿的情况有以下八种: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语宾语之间也要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
2.两个单音节之间要停顿,如“可以一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句首虚词之后可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关联词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也”用在句子中做语气词,其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6.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应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山肴野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非死则徙尔”。
在这个句子中,“非死则徙尔”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可拆分。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这个句子中,“山不在高”和“有仙则名”是两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可拆分。
1、句首的语气助词和关联词应该有停顿。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甚至全段,例如“至”、“夫”、“XXX”、“盖”、“故”、“惟”等。
读的时候应该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
因此,要分开读。
例如:“故天将大任XXX是人也。
”、“可/以一战。
”3、停顿应该根据语言顺序来进行,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的顺序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
如果分开读,就会错误地将状语当成主语,改变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 (4)《口技》中的“中间”例:a、而|乡邻之生|日蹙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中考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1、主谓之间要停顿:主语(人、事、物)后停顿如:(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武陵人/捕鱼为业(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天时/不如地利(5)上/知天祥终不屈(6)余/忆童稚时(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动宾、动补之间(谓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要停顿:(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忘/路之远近(3)衔/远山,吞/长江(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征/于色,发/于声(6)苟全性命/于乱世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总结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主要有:“盖”、“夫”、“若夫”、“故”、“是故”(1)盖/竹柏影也(2)若夫/淫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 ) 夫/环而攻之(6)故/时有物外之趣4、关联词、连词要停顿(句首连词后停顿、句中连词前停顿)。
主要有:“若”、“而”、“然”、“然则”、“则”、“且”(1)遂/与外人间隔(2)环而攻之/而不胜(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人不知/而不愠(5)然则/北通巫峡(6)然/数年恒不一见(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古二今一”词朗读时须分开: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故/人不独亲其亲(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6、古代的时间、地名、国名、年号、官职等应作停顿。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今/骤获多金今/天下三分(3)庆历二年/进士(4)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5)宋/何罪之有?宋/有富人(6)俄而/百千人大呼既而/风定天清时间词:俄而、已而、少时、是时、未几、无何、忽、倏忽、、倏尔、已而7、其他特殊句式停顿:(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2)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式(3)何陋/之有倒装句式。
初中文言文的断句有以下六种方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根据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分析出每个成分的作用和关系,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斯人也,而彼所重者何?(《庄子·逍遥游》)
2、意群划分法:根据意群划分,将相互关联的词语放在一起,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六国破灭,而秦兴,立国号曰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3、顿号分句法:根据顿号的位置,将长句分为短句,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4、对仗分句法:根据对仗的关系,将长句分为两个相对的短句,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左传·僖公十五年》)5、逗号分句法:根据逗号的位置,将长句分为两个或多个短句,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杜甫《登高》)
6、语气助词分句法:根据语气助词的位置,将句子分为短句,确定断句位置。
例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
"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
"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
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还有:(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
(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
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
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余得遍观群书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14、一鼓作气。
参考答案:1、余/得遍观群书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
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