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 格式:doc
- 大小:15.88 KB
- 文档页数:5
民窑不比官窑差,明清时期的官窑民窑差别都整理在这里了民窑所指,为民营陶瓷手工业烧造户,它是相对于官窑而存在的一种称谓。
“自宋以来已有官窑、民窑之分。
官窑考,由官监制以进上方备赏赐者也。
民窑产客货,民间所通用者也。
”相比于官瓷的极尽工巧,民瓷往往显出洒脱自由之感,它的材料、工艺、风格、装饰与造型往往带着强烈的民俗色彩。
精品民瓷在这四点上固然与官瓷有所差距,却也从不输阵。
在材质上明清精品民窑所选亦是高岭土与瑶里釉果,其胎质依然有洁白如玉、温润而少杂色的特征。
在装饰上民窑精品亦采用釉装饰、加彩装饰和坯体装饰,瓷画同样具有纸上绘画的效果,且往往把绘画技巧渗透进图案装饰中,使得瓷画在立体器皿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空间感得以延伸。
在纹饰上民窑精品同样绘制各种动物纹、植物纹、龙纹以及人物纹,一方面取材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另一方面又将这些具有美感的纹饰进行变化改造,成为表达精神与情感的符号。
在人文精神上民窑精品所体现出的器物内在精神,其热爱生活之情趣,比之官窑,有增无减。
民窑器物中大量出现的是婴戏图、动植物图、吉祥纹饰和仕女图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文人题材与典故出现。
相较之下,民间艺术则显得更具有自由性,以浪漫主义的形式直抒胸襟,艺无定法,展现出一种活泼、自然的风格。
它以实用性和迎合民俗文化为主。
且装饰题材上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树石、吉祥图案、书法装饰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官窑与民窑在器物审美价值上所体现的,不能说是等级分别,应该说只是大小传统的分野,这是两种审美体系的区别,是两个阶层对美的欣赏与表达。
官瓷中所见,是帝心,是宫廷的华美与贵族的文化精神;而民瓷的表达则是当时的民间情趣与社会大环境氛围。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香港保利,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联邦,美国大联盟,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
清三代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有什么区别?清三代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的区别:1.使用范围和场所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器是供给皇家贵族的实用器或祭祀用器或陈设装饰器,是少部分特殊身份人的专属品。
民窑瓷器是供应广大民间人们的生产生活装饰等的普通的瓷器,量非常大且品质般比官窑要差不少。
2.制作环境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器是由高水平的制瓷工匠在专门的官办的(皇家办的)御窑场经过严密严格的程序烧制,为追求品质不惜代价,确保了高质量高品质,但数量相对较少。
民窑却是全国各地民间匠人烧制,民窑烧制满足了民间需求,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利润利益,投入受市场限制,所以品质一般比不上官窑。
3.艺术追求与表现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器工匠能力水平高,但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所烧制出的瓷器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但不具有个性和艺术张扬,显得稳重老成。
而民窑没有局限性,在低成本下追求自由和实用,贴近生活,个别精美且灵动。
4.价值高低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器由于身份尊贵烧制成本高品质好数量少等原因价值非常高,民窑瓷器根本不能比。
少数民窟精品虽然价值不菲,但跟官窑比还是有差距。
清三代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表象不同点:1.款识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康雍乾三朝基本都有款识,且款识有严格的书写标准,基本上都是在瓷器底部。
而民窑有的有款有的没有款,且款识随意随性。
2.材质不同。
清三代官窑瓷器胎料都是选用最好的高龄土,且胎料经过精选加工,非常细腻,烧出来才紧密瓷实。
釉料也是上好的精选矿料,发色才雄宏艳丽。
而民窑胎料、釉料均不能和官窑比,胎比不上官窑紧实且杂质多,釉料发色更差。
3.工艺不同。
官窑追求品质,工艺多且复杂。
民窑追求利润,工艺简且随意性大。
4.外型不同。
官窑外型有标准受约束显稳重大气,民窑没有限制随意性大所以造型多杂但接近生产生活,显情趣多样。
解读元代官窑与民窑青花瓷器【馆藏品】‘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代’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馆藏品】自‘宋朝’以来,瓷器就有了“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
【馆藏品】“民窑”则相反,制作随心所欲,瓷器大部分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所需品,民窑瓷虽显粗糙,但情趣自然,别有一番韵味。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朝代,‘民窑青花瓷’与‘官窑青花瓷’之间的区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馆藏品】【民窑与官窑青花瓷器烧制的区别】‘民窑’在烧制特征方面与官窑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制作精良的官窑相比,民窑青花瓷器重点还是面向生活、面向百姓。
【馆藏品】‘元代民窑’青花瓷器就成为景德镇最为普遍的瓷器品种,在制作方面以朴实为主,在色调方面以柔和为主,实用的同时又不失美感。
【馆藏品】不过其与‘官窑青花瓷器’制作成本不计代价、制作流程精益求精、制作工匠优中选优相比。
‘民窑’明显在材质、工艺、艺术成就等方面都不如官窑,但是其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存在优势。
【馆藏品】‘民窑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而言,工匠和艺人技能熟练程度、工艺水平均不能与官窑艺人相提并论;【馆藏品】2.由于大量已开发的优质陶土资源均被官窑所占据,从而难以找到优质瓷土、釉料作为材料。
正如‘张德仁’所言“凡上乘瓷土,多被列入‘官土’,禁止民窑使用”;【馆藏品】3.制样规范少,挑选尺度大;与官窑相比,民用青花瓷显然不能无止境地追求精美,要综合考虑工本以及大众化的口味。
【馆藏品】‘民窑青花瓷器’在民间资本的支持下以生产日用瓷为主要目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如何兼顾产量和质量,才是烧制的主要目标。
从而民窑青花‘烧制特征’呈现出少花时间、多出成品、兼顾艺术质量的形态。
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古代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
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使之具有官窑的性质。
据载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正式有了“官窑”的名称。
宋高宗南迁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建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
北宋官窑及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郊坛下官窑已被正式发掘,其遗址现已成为南宋官窑博物馆。
辽代官府在内蒙古赤峰及巴林左旗建立缸瓦窑、林东窑。
明清两代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又称御窑厂,依据宫廷的需求生产瓷器。
明代官窑一般由宦官督管,清初改为由工部、内务府派官主管御窑事务。
乾隆年间起确定九江关使管理御窑厂,并以饶州景德镇巡检司监造督运,自此形成制度。
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
官窑因为是由官府营建的,所以能够强占优质瓷土和原料,拘获天下能工巧匠无偿使用,并控制釉料配方和制瓷工艺,发展官窑瓷业,限制民窑生产。
官窑分工细致,生产不计成本,制作技术熟练精湛,因此产品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官窑产品以生活用器与陈设用器为主:宋代官窑主要器物有碗、盘、碟、洗、瓶、炉、尊及仿周、汉时期青铜壶等式样的瓷器,器形精巧别致。
早期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黄等,晚期釉色追求玉质感,采用厚釉工艺,即先素烧坯胎再反复施釉,釉质莹润似玉。
有的周身布满冰裂纹,口足呈紫色,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郊坛下官窑烧制的粉青贯耳弦纹瓶;辽代官窑产品受北方定窑、磁州窑影响,以粗白瓷为主,细白瓷和黑瓷器形与北方窑口无太大区别。
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皮制容器特征的鸡冠壶是其特色产品;明代官窑产品烧造技术成熟,工艺精湛,胎体洁白,釉色肥润,新器形不断涌现,前期烧造青花,后期更重视彩瓷,釉上彩器有较大突破。
也烧造单色釉瓷及仿宋代名窑瓷器。
器形纹饰崇尚小巧纤细。
后期御器厂烧瓷量锐减,制瓷工艺粗糙,不重修饰,器形风格与前期不同,喜爱大器。
纹饰粗浅,釉色浓重艳丽;清代前期官窑产品已达到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最高水平。
大清雍正瓷器的鉴定方法大清雍正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一大经典,因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色彩丰富而备受珍爱。
然而,由于仿冒瓷器的泛滥,很多人在购买大清雍正瓷器时难免会遇到鉴定难题。
本文将介绍大清雍正瓷器的鉴定方法,帮助读者识别真伪。
一、观察器型大清雍正瓷器的器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官窑和民窑。
官窑主要包括御窑和官窑两种,御窑多为宫廷专用,器型精美,色彩鲜艳,通常只有极少数的样品流传至民间;官窑则是供应官府和皇室的瓷器,器形简洁,色彩素雅,造型大气。
民窑则是供应民间的瓷器,器型多样,装饰华丽。
鉴定大清雍正瓷器时,先要观察器型,辨别其属于官窑还是民窑,再根据具体的器型细节进行鉴定。
二、考察器身大清雍正瓷器的器身质地坚硬,釉面光滑细腻,无明显的气泡、裂纹等瑕疵。
在观察器身时,要仔细观察釉面,看其是否均匀、细腻。
真正的大清雍正瓷器釉面应该均匀细腻,没有涂抹不匀的现象。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器身的造型是否精美,细节是否处理得当。
大清雍正瓷器的造型一般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细节处理得当,整体呈现出一种高雅、精致的美感。
三、辨别花纹大清雍正瓷器的花纹多种多样,既有简洁大气的纯色花纹,也有流畅自然的山水人物纹。
在鉴定花纹时,要注意观察花纹的细节,看其是否具有细腻、流畅、自然的特点。
同时,还要看花纹的色彩,真正的大清雍正瓷器色彩应该鲜艳、明亮、柔和,不会出现色彩过于浓重或过于淡薄的情况。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花纹的排列方式,真正的大清雍正瓷器花纹排列应该整齐、有序、对称。
四、辨别底款大清雍正瓷器的底款通常刻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但是由于仿冒瓷器的存在,也有很多仿冒品的底款与真品十分相似。
鉴定底款时,要注意观察字体的笔画、结构等特点,看其是否符合真品的特征。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底款的位置和大小,真正的大清雍正瓷器底款位置一般在器底中央,大小适中,字体工整,不会出现歪斜、模糊等情况。
综上所述,鉴定大清雍正瓷器需要综合考虑器型、器身、花纹和底款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官窑和民窑瓷器的区别2016-06-26收藏之家在陶瓷收藏市场,有些刚入门的藏者在官窑与民窑的鉴定上还存在混淆。
事实上这两者瓷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瓷器产品的制作目的、样式设计、制作场所、原材料选择、工艺标准、成品甄选、以及法规条例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以明清两朝为例,来进一步认识官窑与民窑的区别。
1、制作目的通常情况下,官窑制作主要有日常用瓷与祭祀瓷两大目的。
与官窑相比,民窑制品也以日常实用瓷为主,只是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不太讲究。
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制作空前壮大,并发展到外国商人设计纹样,再由各地窑场按图纸烧制、提供。
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2、样式设计明清官窑瓷的样式设计主要包括造型与纹饰两方面,都由内府设计完成。
“内府”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也称“内务府”。
由于统治者对官窑器物样式涉及、过问,导致各自时期的官窑器制作风格也与统治者审美观密不可分。
同时,设计者多是画院名手,令图案纹饰“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因此,官窑的设计质量都很高。
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相对简单,只要大众喜欢,商家满意,就有发展前途。
另外,由于涉及人员少,样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时变更调整。
因此,与官窑相比,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多了随意,少了拘谨。
3、制作场所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
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厂。
清代除了景德镇御厂制作官窑外,康雍乾三朝还在清宫造办处使用御厂烧制好的填白瓷胎制作珐琅彩,该类制品堪称官窑极品。
由于制作时间短暂,制品数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窑制瓷历史上的特例。
民窑烧制场所非常复杂,明清疆土辽阔,百姓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较有成就的民窑就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德化窑、博山窑等,数量之多,体系之广,令笔者无法深入探讨。
何谓民窑,何谓官窑?民窑是由民间创办并经营的瓷窑,产品以碗、盘、罐、枕等生活用具为主,皆为供应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民窑最大的特点是艺人不受宫廷的束缚,一切服从市场需求,其造型、装饰图案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或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鸟虫等题材,因此富有生机,发展较快。
但窑工们讲究经济效益,在工艺上使用一般原料以降低成本,做工粗细不等。
民窑产量一般较大,烧造窑场也比较多。
宋代著名的民窑有钧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等。
在这些民营瓷窑中,少数质量好的被宋室宫廷看中,在烧民用瓷器的同时,也为宫廷烧造一定数量的贡瓷,这类民窑有定窑、耀州窑、龙泉窑、建窑等。
官窑是官办瓷窑,而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则是专称。
官办瓷窑,就是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
研究者一般认为官窑创办始于宋代。
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自此正式有了官窑的名称。
而唐代,虽然已出现官府督造制瓷业的情况,但仅限于“督造”,而未全面介入瓷业生产。
官窑的特点是从造型到釉色都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成本,采用优质原料,精益求精,所制产品不得流入宫外,凡不符合要求者砸碎深埋。
产品属非商品性质,数量少而质量高。
我国古代的官窑窑场只有很少的几个。
如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窑、汝窑,除官办瓷窑外,尚有民窑存在,而官窑、哥窑则纯粹就是官窑,没有民窑存在。
明清两代的官窑是宫廷设在景德镇的御窑场。
民窑产生于官窑之前,民窑的产品常常被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家。
如果贡品的做法已满足不了朝廷的需要,显示不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为宫中直接控制的官窑也就应运而生了。
钧瓷就是由于一批又一批杰出艺人的努力,以贡瓷的形式受到了官方重视,并最终成为宫廷御用珍品,从而使钧瓷的烧制技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进入了黄金时代。
官窑钧瓷与民窑钧瓷有何区别?宋代钧窑有官窑、民窑之分。
钧官窑只有一处,民窑则有几十处。
宋代钧瓷的官窑产品与民窑产品的主要区别是:(1)器型不同。
一看分辨民窑普品、民窑精品、官窑瓷片!我们在古玩市场经
常遇到一大
一看分辨民窑普品、民窑精品、官窑瓷片!
我们在古玩市场经常遇到一大堆瓷片,那么怎么寻找精品、官窑瓷片呢?
以清早期同时期瓷片为例:
民窑普品:瓷片断面胎土有黑色杂质。
(图1)
民窑精品:瓷片断面杂志明显变少,胎土变得细腻,可看普品和精品对比图。
(图2)
官窑:瓷片断面杂志几乎没有,胎土更加细腻。
可看普品、精品,官窑对比图。
(图3)
每天分享瓷器鉴定小技巧,欢迎关注、转发、评论点赞!
#瓷器##收藏##今日头条#。
官哥不分?如何正确区分你的收藏是官窑还是哥窑?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收藏家都有一个梦,在梦中与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相遇,相知,想守。
作为瓷器收藏家而言,宋瓷就好像喜马拉雅,而五大名窑则好似珠穆朗玛。
特别是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更是难得一见。
相比而言,均窑定窑则存世数量多了不知多少倍。
宋瓷,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成了名贵收藏品。
官哥窑器,为世所珍,所以明代的人留下来不少关于宋瓷的记录,最有名的莫过于《格古要论》,这本明初洪武时期曹昭所著的文物鉴赏书籍,又来又被新增,成了《新增格古要论》,影响深远。
瓷器鉴定真知堂:对于五大名窑的收藏和研究,目前汝窑,官窑中的南宋官窑,定窑,均窑均已发现窑址,所以研究比较充分,揭示了五代到宋代甚至更晚时期四大名窑的真实面目。
但哥窑,却成了一个谜。
在龙泉黑胎青瓷窑址和杭州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遗址都被发现的今天,完全符合故宫传世品哥窑瓷器特征的宋元时期窑址依然没有找到,哥窑,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大家都想搞清楚哥窑的真实面目,无奈水深功浅,难以达成。
说到宋代的名瓷,明代另一本古籍《遵生八笺》这么说到:“官窑品格,大率与官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者也;纹取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者也”。
其实官哥二窑的密码,高濂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可惜后世学者没有加以重视,所以官哥不分,其实还是对官哥二窑研究不够充分的缘故。
瓷器鉴定真知堂:哥窑之谜,在于名词众多。
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哥哥窑,到底哪里才是哥窑真正的产地?北宋说,南宋说,元代说,到底何时才是哥窑的出生时间?官窑,民窑,窃做,到底哪一种才是哥窑的真实身份?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这些问题,估计都是一头雾水,干脆只关心哥窑的真伪就好,让那些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们去钻牛角尖吧。
笔者不钻牛角尖。
从开始收藏瓷器起,三十多年过去了,哥窑之谜就像一个最爱的姑娘,就算无法一亲芳泽,却仍然魂牵梦系,朝思暮想。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1、如何鉴别官窑民窑瓷器官窑有纪年款,像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没有纪年款,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
官窑一般比较精美,民窑一般比较粗糙。
官窑意指由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
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
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
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
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
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
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
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
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
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2、官窑的瓷器为什么会有裂纹?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
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
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
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3、宋官窑瓷器底款是怎么样子宋朝时期的官窑是一个瓷器种类的意思如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另一种”官窑'指向所有宋朝各大瓷窑为皇家官府所制造的瓷器,所以它的的款式样万般变化,无法一一而足,有机会你到博物馆可以系统浏览一下即可满足。
谢谢4、瓷器冰裂纹新旧判断冰裂纹又称开片,它是高温瓷器骤冷开裂形成的纹路,其中宋代哥窑出产瓷器上的冰裂纹,就是典型。
瓷器上出现开片形成冰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但是宋代文化造就了哥窑瓷器的残缺美,将青瓷的美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冰裂纹的产生,理论上是瓷器一个内部应力的表现。
当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原来的状态,瓷胎和釉面的伸缩程度超过了其本身的弹性区域,产生断裂、位移,一直到内部应力达到暂时的平衡,于是产生了冰冰裂纹又称开片,它是高温瓷器骤冷开裂形成的纹路,其中宋代哥窑出产瓷器上的冰裂纹,就是典型。
官窑和哥窑产瓷器是开片瓷的代表,官窑出产的粉青釉、月白釉瓷上,大量的裂纹扶疏伸展,就像雪地上婆娑潇洒的柳枝梅影。
哥窑产开片瓷的冰裂纹多细碎,称为百圾碎,而鱼子纹则是更加细小的冰裂纹的形容词。
瓷器上存在的冰裂纹有粗有细,粗的颜色深如铁,细的颜色如金黄色,称为“鳝血色”,粗细不一的冰裂纹交织在一起,人们称之为“ 金丝铁线”,官窑和哥窑产的开片瓷是此后历朝历代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更成为了后代仿制的目标。
龙泉青瓷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
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中,“冰裂纹”排名首位,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
因其在烧制过程中的独特开裂,展示出无限的自然美。
可惜的是,烧制“冰裂纹”的工艺在宋代后失传了。
新开片和旧开片的区分:一:旧开片宋代瓷器光阴年轮长,普遍冰裂纹特别多,特别深,里面积满历代尘垢,要用显微镜看,将瓷器在炉火上转一转,用显微镜细心的观
察,如果是宋代瓷器,只见在火力作用下微微张开的冰裂纹内面,历史的陈垢层层的往里推动,累积千年尘埃。
二:假若没有一点尘埃,只是瓷器表面瞧见一大滩脏尘,那无疑就是仿的瓷器,如若还不太放心,想100%绝对确定是否宋代瓷器,那就再把瓷器置于一桶水中,泡上半个钟头,如果是宋代千年瓷器,就会在瓷身上粘满如若星辰的无数密密麻麻或大或小之气泡。
而仿宋的的现代瓷器是一粒泡也没有的。
5、冰裂纹瓷器是好的瓷器还是坏的瓷器带开片的宋代瓷器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
官窑器莹润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纹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潇洒。
哥窑瓷的开片则细碎得多,被称作" 百圾碎",更小的叫" 鱼子纹"。
片纹有粗有细,粗的色深如铁,细的似金黄色或叫鳝血色,大小片纹交织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称为" 金丝铁线"。
官哥真品历代都是收藏家珍爱的宝物,也是后代仿效的目标。
关于哥窑瓷的开片故事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
浙江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
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窑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子全部开裂了,可不成想,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名窑。
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烧的是无开片的龙泉青瓷。
可是当代古陶瓷研究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
哥窑和弟窑的记载,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渐编出来的。
故事虽然荒诞,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专家们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调查和发掘,并未找到专烧哥釉瓷的哥窑,却一致认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
它的开片技术,受的是同处浙江的南宋官窑的影响。
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这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与宋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极其和谐。
读读宋词:抑扬顿挫的节奏,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出神入化的笔墨,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难怪连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
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独特的审美价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