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15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确保食品加工、销售和服务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培训制度。
二、培训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食品加工、销售和服务从业人员,包括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
2.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食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知识。
3. 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的基本知识,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食品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等。
4. 食品检验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包括食品检验的方法、程序、标准等。
5. 食品事故处理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食品事故的处理方法,包括事故的发现、报告、处理等。
6. 职业道德知识培训:培训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四、培训方式1. 集中培训: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自学:鼓励从业人员自学食品安全知识,通过阅读、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使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知识。
五、培训时间1. 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
2. 自学:从业人员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20小时。
3. 实践操作:从业人员每年实践操作时间不少于10小时。
六、培训考核1. 集中培训考核:对从业人员参加的集中培训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
2. 自学考核:对从业人员自学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自学证书。
3. 实践操作考核:对从业人员实践操作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实践操作证书。
七、培训档案管理1. 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记录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内容、考核结果等。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为增强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
二、成立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实施。
三、每月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开展1次以上的食品安全知识集中学习培训,做到有学习培训记录、食品从业人员有学习记录本,并建立好学习培训档案。
四、按时按要求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五、有计划地选送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参加食品检测、检验知识学习培训,培养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人员。
许可申请人签字或盖章:2018 年 1 月 5 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为确保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一、对从业人员实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
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对于健康证明过期的从业人员,立即停止食品从业经营活动,待重新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继续上岗。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禁止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三、教育从业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做到将手洗干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做到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许可申请人签字或盖章:2018 年 1 月 5 日为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严把食品进货关,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实施索证制度。
在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方的真实身份,索取并检查供货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照手续,以查验供货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主体合法性。
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2021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通用5篇)现如今,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
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1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1为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操作规范》,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提高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确保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根据我校实际,特制订食品卫生安全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学生营养配餐等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食堂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食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师生饮食安全。
二、培训内容:1、《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餐饮服务操作规范、新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及五常法管理要求。
3、省、市、县相关食堂管理文件精神。
4、食物中毒的预防及控制。
5、学生膳食营养配餐知识。
三、培训安排1、每月安排一次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提高食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每天召开班前例会,强化五常管理细节。
3、及时派员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及岗位技能培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每学期进行一次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问卷答题。
5、每学期至少定期组织一次食堂人员岗位练兵活动,提高从业人员规范操作水平。
6、从业人员必须爱岗敬业,互帮互学,钻研业务技术,通过不断的苦练基本功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5、对业务骨干和进步明显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其学业务、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2一、公司全体员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培训提纲(共5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的法律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1993年9月1日起施行。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18年12月29日修正。
一、术语与定义(共20条)1.原料:指供加工制作食品所用的一切可食用或者饮用的物质。
2.半成品:指原料经初步或部分加工制作后,尚需进一步加工制作的食品,不包括贮存的已加工制作成成品的食品。
3.成品:指已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饮用的食品。
4.餐饮服务场所:指与食品加工制作、供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区域,包括食品处理区、就餐区和辅助区。
5.食品处理区:指贮存、加工制作食品及清洗消毒保洁餐用具(包括餐饮具、容器、工具等)等的区域。
根据清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清洁操作区、准清洁操作区、一般操作区。
6.清洁操作区:指为防止食品受到污染,清洁程度要求较高的加工制作区域,包括专间、专用操作区。
7.专间:指处理或短时间存放直接入口食品的专用加工制作间,包括冷食间、生食间、裱花间、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分装或包装间等。
8.专用操作区:指处理或短时间存放直接入口食品的专用加工制作区域,包括现榨果蔬汁加工制作区、果蔬拼盘加工制作区、备餐区(指暂时放置、整理、分发成品的区域)等。
9.准清洁操作区:指清洁程度要求次于清洁操作区的加工制作区域,包括烹饪区、餐用具保洁区。
10.烹饪区:指对经过粗加工制作、切配的原料或半成品进行热加工制作的区域。
11.餐用具保洁区:指存放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具的区域。
12.一般操作区:指其他处理食品和餐用具的区域,包括粗加工制作区、切配区、餐用具清洗消毒区和食品库房等。
13.粗加工制作区:指对原料进行挑拣、整理、解冻、清洗、剔除不可食用部分等加工制作的区域。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素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本次培训旨在全面解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使参训人员深入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法律责任和监管要求,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概述(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概念及分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分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1)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最高法律,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制度、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
(2)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实施规定,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3)其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3.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①宣传、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②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③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④组织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保障食品安全;⑤指导、监督下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
新《食品安全法》解读第一部分一、新《食品安全法》主要亮点1.新法主要亮点“严”“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最“严”体现在哪里?——8大“亮点”:①实行刑事责任优先的原则;②提高了财产处罚的数额;③增加行政拘留和治安管理处罚措施④加大资格处罚力度,设行业终身禁入制⑤对“累计”违法行为加重处罚⑥强化食品安全的连带责任⑦确立首负责任制⑧加大惩罚、赔偿力度2.新法的进步——8个“强化”①强化食品安全统一管理;②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③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治理;④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治理;⑤强化食品安全专业治理;⑥强化食品安全阳光治理;⑦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⑧强化食品安全考核与问责。
3.“新”还表现在哪里?①进一步明确食用产品的管理。
②突出对特殊食品的严格监管,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管理制度。
③规范网络食品交易。
④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⑤其他食品地方标准,食品添加剂经营要求,复检程序、快检等。
第二部分新法修订的相关内容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二、使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适用三、食品安全工作原则四、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五、食品安全评议考核六、食品安全工作保障七、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八、食品安全褒奖制度第二章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二、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三、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五、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第一节一、一般性规定二、禁止生产经营食品123类。
三、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第二节一、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三、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四、食品采购进货查验制度五、散装食品贮存要求六、倡导餐饮服务提供者信息公开七、餐饮服务提供者设施设备清洗维护和餐饮餐具洗消要求八、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九、餐具、饮局集中消毒的规定十、食品添加剂采购进货查验规定十一、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等的食品安全责任十二、网络食品交易规定十三、食品召回制度十四、食用饮产品销售规定第三节标签、说明书和广告一、销售散装食品的要求二、转基因食品标示规定三、标签、说明书的标注要求四、食品广告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为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
为了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组成。
还包括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1.《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销售、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内容。
2.《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细化,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配套规章制度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如《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等。
4.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别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内容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及基本内容培训应使学员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掌握《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2.食品安全标准培训应使学员了解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分类、制定程序和主要内容,掌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法培训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实施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了公众的生命健康。
为了帮助食品从业者全面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法培训应运而生。
二、培训目的食品安全法培训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帮助食品从业者深入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主要包括以下目标:1.知晓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标准;3.熟悉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责任;4.理解和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法律义务;5.学习并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技能和方法。
三、培训内容1. 食品安全法概述1.1 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和背景介绍 1.2 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地位和政策目标2. 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2.1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度 2.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 2.3 食品安全标准和限量要求 2.4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3. 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3.1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3.2 食品的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管理 3.3 食品的标识、广告和宣传 3.4 食品的进口和出口管理4. 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责任4.1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 4.2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力 4.3 消费者的权益与维护机制5. 食品安全法的法律义务5.1 食品从业者的法律义务 5.2 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5.3 食品安全法的申诉和维权机制6. 食品安全管理技能与方法6.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6.2 食品安全流程控制与监测6.3 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四、培训形式食品安全法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安排。
常见的培训方式包括:1.线下培训: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和互动,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培训内容。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培训内容一、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简介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保护人民的饮食安全,我国于2009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并于2019年修订和发布了最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对《食品安全法》进行的细化和明确,是具体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主要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食品标签和广告的管理,以及食品监督抽检等内容。
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开始经营之前,必须获得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该许可证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并且在获得许可证后也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
在培训中,应重点介绍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获得条件和程序。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实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同时,还需介绍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和范围,以便食品经营者对证书的运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食品的原料和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食品生产经营者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在培训中,应重点介绍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选择和购买条件,以及存储、使用和管理的要求。
食品原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安全的原则,必须经过合法的生产企业生产、检验合格和监督管理。
培训中可以介绍相关食品原料的识别和鉴别方法,以便食品生产经营者能够判断原料的真实性和质量。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使用。
培训中应当介绍不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此外,还应强调使用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风险,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合理使用添加剂。
四、食品标签和广告的管理食品标签和广告是食品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消费者健康和权益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食品标签和广告的管理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