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吉的长屋 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42.50 KB
- 文档页数:12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住吉的长屋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本文将对住吉的长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建筑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住吉的长屋建筑风格独特,其采用了传统的日本古建筑风格,包括木质结构、斜屋顶、榻榻米等元素。
长屋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经得起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展现出了日本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同时,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起居空间与储藏空间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建筑既实用又美观。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日本古代建筑的特点,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除了建筑风格,住吉的长屋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据历史记录,长屋建于日本奈良时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屋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长屋的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传统习俗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对于研究日本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长屋被列为日本国宝,并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住吉的长屋对当代建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长屋的木质结构和斜屋顶设计在抗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这对于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长屋的传统装饰图案和建筑风格也为当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使得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总之,住吉的长屋作为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长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精髓,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长屋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43202住吉长屋的非理性成分分析收稿日期622作者简介王 彦(82),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王 彦摘 要:从材料、空间、造型等方面分析了住吉长屋的非理性成分,指出日本文化对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指出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好的建筑作品,以供建筑设计者参考研究。
关键词:材料,空间,造型,设计理念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1975年,安藤忠雄完成了大阪的一个小住宅的设计。
1979年,他凭借这个小住宅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令他一举成名。
这个小住宅就是住吉的长屋。
长屋是关西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
普通的长屋大约是以2间的宽度为一户的住宅,然后将其连续着排列而成的[1]。
住宅里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后庭。
中庭或过庭中有一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间。
因此,长屋是一种空间狭长、但充满生活情趣的住宅形式。
住吉的长屋继承了长屋的传统,在极度限制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
这个项目的建筑用地面宽2间(约4m),进深7间(约14m),总共14坪左右。
在这样紧张的条件下,安藤选择了切掉部分长屋,插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盒子内被等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被安藤称为“光庭”的采光中庭。
起居室、厨房、卧室分别位于两端。
立面上没有开窗,只有在侧面靠楼板处开有用于通风的小洞。
每一个建筑师在把设计概念实体化的过程中,都会无法避免地加入一些非理性成分。
安藤选择用一个抽象的混凝土盒子来隐射关西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其中也含有非理性的部分。
安藤有一套自己的建筑设计的基本三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者木材,纯净几何体以及自然体。
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力图符合属于他自己的原则,或者说是基于这些原则而产生了设计概念。
这些原则与每个具体设计之间是否都存在理性而必然的联系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这种联系必须还要依赖理想化的主观意志和偶然性而建立起来。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住吉的长屋是位于日本大阪市住之江区的一栋住宅,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而闻名。
它由建筑师吉村庄一设计,并于1994年完工。
长屋的建筑面积为226平方米,包括三个房间、一个厨房和一个起居室。
长屋的设计理念是将住宅设计为一个开放、宽敞的空间,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筑师将室内外空间无缝融合,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墙和天窗。
这不仅能够让自然光线进入室内,还能够提供与外界的良好视野。
在设计中,建筑师还注重保护隐私,通过布局和绿化带来了良好的私密性。
长屋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采用了灰色的外墙和黑色的屋顶。
外墙上有许多整齐排列的窗户,给予住宅一个独特的外观。
进入住宅后,人们会看到一个开放的起居室,连接着各个房间和厨房。
长屋的室内装饰简约而实用,采用了木地板和中性色调的墙壁,为整体空间增添了温暖和舒适感。
长屋的设计在功能性和使用性方面也非常出色。
建筑师灵活运用了可移动和可折叠的隔断墙,在需要时可以改变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这种设计使长屋适应了不同的家庭成员和活动。
此外,住宅还设有一个室外庭院,让居民可以在户外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
长屋的设计不仅注重建筑本身,还注重与社区的互动。
建筑师吉村庄一积极与居民和社区组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将这些考虑融入了设计中。
通过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和开放日,长屋与周围社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住吉的长屋是一栋独特而实用的住宅,以其开放的空间设计、精心布局和与社区的紧密互动而备受赞誉。
它是建筑师吉村庄一智慧与创意的结晶,同时也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典范。
这个案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为我们今后的住宅设计提供了启示。
住吉的长屋摘要: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后来作品的起点,值得纪念的建筑,也是他所钟爱的建筑之一。
这栋房子是三幢联立住宅中间的一个矩形插入体。
基本构思是楔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并在其间创造一处世外桃源,和一个由多样化空间和动态直线组合的简洁构成。
该建筑1979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是安藤早期最优秀的作品,正是它使他日后逐步走向了世界。
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思想。
关键词:长屋中庭结构装饰材料精神1976年大阪市住吉区,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安藤先生自己对这座建筑也有一番评价“这个小住宅是我后来作品的起点,它是我值得纪念的建筑,也是我所钟爱的建筑之一。
这栋房子是三幢联立住宅中间的一个矩形插入体。
我的基本构思是楔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并在其间创造一处世外桃源,和一个由多样化空间和动态直线组合的简洁构成”。
住吉的长屋是在日本大阪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住宅的概念,而又在这个利用西方发明的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住宅中充分体现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
而且是在一个十分小的空间内完成的,又要考虑到与四周民居的统一。
因为所要做改建的长屋与其他长屋是一个整体,地基和大梁都是通用的。
一般的建筑师可能只是将其内部做一些改造,装饰一下而已,而安藤不仅成功解决以上各种问题,而且是安藤早期最优秀的作品,正是它使他日后逐步走向了世界。
使其成为经典建筑之一,并获得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奖奖。
所以不能简单的观赏建筑外形,还要深刻的体会其建筑内涵和建筑风格。
1,住吉的长屋采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普通的混凝土和钢材,其受力体系十分清楚简单。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和钢筋混凝土现浇得二层过道,经混凝土剪力墙传到基础,十分经济。
现浇模拆除后会留下很多矩形图形,安藤就将这些巨型图案作一些简单处理而使其成为内外墙的饰面,淡雅、朴素。
2,屋内则采用自然材料,地板为木材或者石材,家具全部采用木质材料,充分体现出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让住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混凝土盒子的奥妙——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浅析建93 卜倩 2009010082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在日本开业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极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长屋是以两间的宽度为一户的住宅,然后将其连续排列而成的、在京都和大阪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
安藤忠雄用一个封闭的混凝土盒子取代了大阪住吉区三座连排长屋中间的一座。
这座建筑于1975年2-8月设计,1975年10月-1976年2月施工完成,基地面积57m2,占地面积34m2,总建筑面积65m2。
一、在城市中呼吸自然——住吉的长屋与环境。
夹在两座传统的长屋之间,住吉的长屋继承了传统长屋里面狭长而对称的特点,既保持了均衡感,也为这座位于传统长屋区的建筑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性。
同时,对长方体的运用,也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有较好的统一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光、风、雨这些自然地因素日趋消逝,因而,安藤的混凝土盒子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封闭的盒子隔开了外面城市的喧嚣,然而,这并不妨碍它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呼吸。
在封闭的混凝土盒子中,安藤刻意切出中段的1/3作为庭院,并将自然还原成光、风、空气、水等因素引入中庭,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以一个“微型的宇宙”。
变幻莫测的光线从中庭投入室内,投向地面,呈现出一种幽静的美,原本印象中黑暗而封闭的盒子此刻却溢满了光亮,墙体也因光而而减少了作为结构体的重量感,变得抽象。
所有的房间都以中庭为中心而设置,中庭成为呼吸自然的途径。
长屋没有设置最先进的机械系统,不是用空调,而是为每个空间开窗自然通风。
在夏天,来自两边相邻住宅空隙冷却了的空气吹进了房间。
安藤说,“建筑之力必须适应自然之力,建筑的目的永远是创造一种能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中共生的的环境。
”住吉的长屋正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处理达到适应自然、呼吸自然的目的。
二、极端中的丰富——住吉的长屋功能分析长屋的建筑用地面宽只有两间,进深也只有七间,总共只有十四坪左右,而且还有建筑覆盖率的限制。
同时,由于长屋在结构上是连续的,设计时必须谨慎处理,特别是梁在切断时不能影响其他的住宅,同时原来合用的柱子还得保留,设计的条件近乎极端。
内省的居所——安藤忠雄作品住吉的长屋阅读关键词:现代性与地域性比较阅读内省摘要:通过比较阅读,以及对远近历史环境的分析,试寻找出安藤所受日本传统的影响、对待历史的态度,和他应对现代性与地域性关系的策略。
1.历史背景与长屋设计理念的形成:20世纪初,密斯将建筑的普遍性追求到了极致。
他作为理想提出的“万能空间”与材料的工业化同时并进,通过极其简易的形态将它传播到了全世界。
60年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方盒子。
建筑不能使人感受到差异,人的欲望或思想没有进入的余地,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崇高理想”渐渐反感。
60年代现代主义进入转折时期,安藤此时二十出头,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在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中,新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
以前人们认为是好的传统,如对物的珍惜,重视与近邻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睦,与自然共生等传统正在消失。
经历了变革激烈的60年代后,安藤开始思考“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根植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又表现出其固有文化传统的建筑。
住吉的长屋,就是安藤这些思考的完整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小住宅,安藤向导致“人的规格化、平均化”的标准化现代主义建筑宣战,实践着他关于人居理想的追求。
正因如此,Frampton 将安藤看做批判地域主义的成功实践者。
2.几何-场所-自然——长屋的总体理念住吉的长屋改造,基地在大阪住吉区,用地拥挤紧张,周围存在大片日本关西近代住宅形式——长屋。
具体用地宽2间、进深7间,共14坪左右,覆盖率限制在六成,在如此紧张的用地上,安藤却创造了充满诗意的栖居场所。
他切掉部分长屋,插入了表现抽象艺术的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尽管有很多争议,令安藤骄傲的是,他“在完全抽象化的几何四方盒子中,将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全部装了进去”。
东邸又名,住吉的长屋传统长屋住吉的长屋平面布局立面处理中庭空间功能区交通流线传统长屋是一种古老的住宅建筑形式,曾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等地,泉州地区传统居住社区中,有一种形态特殊的小型住居俗称"手巾寮".它一般以群体方式出现,沿街巷连缀而列,连檐成廊,单体平面沿纵深向狭长,通常面宽4~5米,进深20~80米不等.住吉的长屋继承了传统长屋狭长的特点较传统长屋封闭。
简洁的混凝土体块代替了通风的小地窗,体现了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中“墙底窗”的继承和应用。
平面布局长方形的箱子进行了三等分,前和后为两层,中间部分为向天空开放的庭院。
前后部分的二层用无顶的桥连接起来,立面处理对外无窗户,严格对称,从外部看似乎内部是没有光线的黑房子,长屋凹入处的墙板将光线反射到街道上,我乐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种明朗安宁的无机材料,赋予它一种幽雅的表达。
材料:混凝土自然:光我所追求的是这样一个空间:对外封闭,但通过光线在内部造成戏剧性效果。
光线自然:风所有墙面都开有为了通风的小地窗,与相邻的住宅间留有十厘米的缝隙用以通风,是一座没有空调设备也可以生活的节能型空间.几何:形式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没文化的日本鬼才安藤忠雄中庭日本关西传统的庭院式自然式以自然中的元素为核心,在钢筋混凝土中加入柔情的植物+天井式风,光,雨,声中庭微型的宇宙自然元素无论是多么小的物质空间,其小宇宙中都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自然与建筑空间三幢联立住宅中间一个矩形插入体楔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并在其间创造一处世外桃源,和一个由多样化空间,和动态直线组合的简洁构成。
消失的中间实体空间转化为空而不空的中间庭院禅:计白当黑功能区卧室中庭卧室起居中庭厨卫交通流线理论上如果遇到下雨天,去厨房必须跑着过去,到二层还得打着伞上去才行实际上,起居室和厨房之间的庭院距离只有4.5米,实际体验一下就会知道,不要跑步,而是迈几步就可以了。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学系2010级05310119 卢方舟住吉长屋位于大阪南部,设计于1975年。
取代了一片密集住宅区内三座木制连排长屋之中的一座。
宽约3.5m、全长约14m、高约6m,共2层,总建筑面积仅有65平方米。
但其封闭的长方体块结构使得有限的地基得到了充分利用。
住吉的长屋尝试在通过对原有建筑形式内涵进行提炼升华的前提下,在原位置建立一个与周边环境协调,空间利用率高效,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的建筑。
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安藤试图引入天光,风,雷,雨,雪等自然元素堪称一种挑战。
建筑的外墙面左右后紧邻其它住宅,前里面外即使交通道路,可以说,尝试拓展室外空间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安藤大胆的在建筑内部开辟出一块室外空间,在对室内空间合理简约布局的前提下,这样的处理不仅不显拥挤,反而创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建筑内涵。
建筑在延轴线方向均分为三分,中间为无遮蔽内院,内设垂直交通楼梯。
在竖直方向上分为两层。
考虑到街道拥挤嘈杂,视野及其有限,建筑外立面开窗极少,相反将上下四个主要房间均采用面向内院开落地窗及玻璃门,这一方面解决了采光问题,另一方弱化里室内外空间界限,充分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并且并未妨碍隐私要求。
建筑内交通流动以内院为核心,这种室内外空间感的频繁转换可一说大大地削减了长屋这种建筑形式固有的狭小拥挤的特性。
有人也许会怀疑,就连上厕所也要打着雨伞经过内院的建筑空间真得有借鉴意义吗?我认为,这栋建筑或许正是对日本人文特点的一种诠释,即使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要为自然留出位置,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吧,毕竟,到如今,长屋的主人一家还居住在这里。
安藤把他对自然与建筑的深刻理解与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辩证的继承,融合灌注在这样一个精巧的建筑中,渺小中足见伟大。
作为建筑师,我想我们要学习的并非他一钉一铆的细节之处,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人民生活的哲学态度,杰作不因惊世骇俗,天马行空出色,而因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而深刻,因为建筑是关于人的建筑,关于生命的建筑,关于自然的建筑。
安藤忠雄之一住吉的长屋〖普利茨克建筑奖:住吉的长屋〗1.作品名称:住吉长屋2.建造时间:19763.基地:日本.大阪市住吉区4.面积:3.3基地面积:57㎡占地面积:34㎡总建筑面积:65㎡5.构造:清水混凝土、钢材、玻璃、石头等建构,地上2层楼,中间庭院。
6.住吉长屋位于大阪南部,设计于1975年。
取代了一片密集住宅区内三座木制连排长屋之中的一座。
宽约3.5m、全长约14m、高约6m,共2层,总建筑面积仅有65平方米。
但其封闭的长方体块结构使得有限的地基得到了充分利用。
〖作品分析〗(1).考量周遭环境:考量不破坏巷弄之整体感,消除突兀感,而让此建筑物依旧设计为2层楼之建筑。
(2).排除基地限制:此基地本身位於小巷弄内,左右两旁皆是2层楼的住家,此基地为一个狭长的空间,原本在狭长的空间会有光线引进不均的状况,如前後光线较充足而中间较幽暗的情形产生,然而安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将空间约三等分的分割,将中央留设天井,巧妙引进光线。
(3).质朴的素材:主体构造以最简朴的清水混凝土,给人坚固之安全感,不花俏的外观给人统一、简洁的美感,厚实的墙面可以阻绝东西方向晒的阳光,墙上还开有小地窗,用作房间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以节省能源。
(4).简单的几何:在一个长方体里以垂直分割成上下2层楼,水平的分割约3等分,中间留设天井形成前後两个空间,再以天桥连接前後空间,形成简单明了的动线。
把杂乱的都市景像排除在视线外,围砌出排除与外界的连结,由个人内在的经验与感知,塑造属於自己的"情感空间",这是对日渐杂乱的都市景观之反讽。
(5).强调引进自然:一楼形成中庭并试图在住宅空间内巧妙地引进安藤所强调的建筑三要素之一的"自然",将四季变化的自然,引导至日常的生活空间。
(6).延续文脉,继承当地的传统居住方式:Ando采用的手法不是直接引用对这些小住宅的空间、生活及历史的记忆,和传统材料、做法等不可缺少的要素来继承传统,而是像里查德.塞拉和盖里的绘画一样在完全抽象化的几何四方盒中,将关西居民继承下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全部装进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