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目标动词

各水平的要求: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识别,列出,例举,说出,举例说出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应用水平:在新情境中使用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技能性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运用,模仿情感性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体验,参加,参与,交流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注,认同,拒绝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确立,形成,养成

案例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下)教学目标的陈述如下: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点评: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是教师的行而非学生的行为。另外,教学目标陈述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分开叙述,缺乏融合性。

鉴于此,《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全课的目标陈述修改如下:

认识8个生字;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抓住课文中的“变”字和关键词句,读懂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受到启发,增强环保意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说说治理黄河的主意,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案例二:《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上)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点评:

对照教学目标表述的四点要求,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目标一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 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4.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5.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6.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