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2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最早的摩崖石刻、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竹简木刻、纸质图书,再到后来的电视电脑,阅读的形式与载体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电视、电脑、移动终端等,不断把人们从传统的阅读中拉走,电视的大屏、电脑的中屏和手机的小屏,让现代社会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低头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道“风景线”,纸质阅读的危机也再次凸显在我们面前。
网络阅读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网络阅读也有其问题。
首先是对专注力的影响。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等终端产品,屏幕呈现的内容往往跳跃性强,色彩鲜艳,会吸引和刺激人的眼球,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网络的超级链接让我们在一篇又一篇文章之间、一个消息又一个消息之间应接不暇,每一次点击,其实都是一次注意力的中断与转移。
在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力不断处于亢奋或者疲倦的转换之中,对于发育不够成熟的儿童来说,注意力与意志力处在成长关键期,过早地进行网络阅读,显然不利于他们相关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国外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甚至不让孩子接触IPAD等电子产品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对思维力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我们处在一个信息不断涌来的海洋之中。
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的思维也变得碎片化。
有价值的信息与无用的信息交杂在一起,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绝对的光明中与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所以,需要厘清各种信息的真伪,需要过滤无用的信息,需要付出更多的处理信息的时间与精力。
思维品质反映了人们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以思维深刻性为例。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性的、冷静的深入反刍的过程,需要集中才能突破。
精品文档2020 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速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
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
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
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一些国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域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
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
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
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
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
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
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条兼顾保护自然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建设模式。
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2019-2020年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1.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一壶乾坤⑴在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人们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作缸瓮碗罐。
生活平淡简朴。
一日,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究竟。
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
走到一个拐弯处,异僧不见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老人们忽见有几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
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
于是,一种独有的紫砂陶,雄踞一方。
⑵在西方,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法生产出紫砂泥。
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⑶“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做泥土。
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
紫砂从诞生那天起,就穿越沧桑风雨,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⑷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
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
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
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
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
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
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⑸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状如粉末。
需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
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⑹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
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纤绳(qiàn) 咀嚼(jiáo) 混水摸鱼(hún) 连篇累牍(dú)B.辟谣(pì) 打烊(yàng) 战战兢兢(jīng) 所向披靡(mǐ)C.晌午(shǎng) 宝刹(chà) 面面相觑(qù) 馋涎欲滴(yán)D.赝品(yàn) 谛听(dì) 力能扛(gāng)鼎奴颜婢膝(bē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翔实点缀祸起萧墙鹬蚌相争,渔人得利B.靓丽掂记趾高气扬一着不慎,满盘皆输C.搭讪吮吸向隅而泣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D.付梓弥留出奇致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李强接到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欢呼雀跃,如坐春风。
B.不到三个月,这款液晶电视的价格从上市时的6000多元迅速降到4000元,降价幅度之大,令人汗颜。
C.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D.在接到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知道这样寒酸的打扮不足以让自己登堂入室 ,于是她决定向自己的朋友借首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世界杯,精力不济,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向他提出意见甚至警告。
B.在中国组装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中客车”,这不仅会改变世界客运飞机制造的市场格局,而且也将提高中国民族飞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C.柏条河梯级电站的修建是以损害成都平原千年水网及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商业利益,这样的工程弊大于利。
D.罗小强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但由于他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帮助,终于在一年之内赶上了全班同学。
2019-2020 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说明:一、本试卷共8 页,包含 7 道大题 21 道小题,共150 分。
此中前 3 道大题( 10 个小题)为选择题。
二、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依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三、做选择题时,如需变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四、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0 分)一、( 12 分,每题 3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修养勘误表密诀世外桃源B. 肄业挖墙脚圈套忧柔寡断C. 辐射度假村脉搏锋芒毕露D. 衬着百页窗凋敝坐收渔利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适合的一句是A.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指出,在中国,不论是旅行指南,仍是产品介绍,不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仍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
....B. 中国足球曾有过的绚烂是沈阳五里河之夜。
中间国队出线的信息传出后,很多人走上街头庆祝,那场面真堪称万人空巷,倾国倾城。
....C.历代皇帝之所以这样看重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不过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相同效忠自己。
....D.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场面下,用人单位“底气实足”,节日加班不加薪,员工则“识时务”,保饭碗。
这类典型的有法不依现象,伤害了法律的威望性,长此过去....,必然愈演愈烈。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上班时间到了,员工小李还没来公司,经理说:“他但是素来不告假的呀” 。
B. 国家将试试成立国家规划监察员制度和国家级专项保护基金,以充足发挥国家对历史文假名城的保护和监察。
C.民工因说了一句真话,引出一段当地县长为民工讨工钱的美谈,也使自己无心中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D. 有的外国人在赞叹中国美术片独到风格的同时,也提出过“习惯于完好的故事和懒洋洋的表达”、“很难捕获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等责备建议。
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
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
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
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
《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
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
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
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
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
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
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
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
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
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
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
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做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
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
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的“士”这一新兴阶级,这个阶级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种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可见当时平民未有机会受此等六艺教育。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一般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级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牛张爱玲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
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
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
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
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
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
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
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
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
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
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
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
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
他开始赶牛了。
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
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的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
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个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牛的瞳孔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
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
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
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
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
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
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节选自《张爱玲文集》)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也养过牛,牛让别人牵走是迫于生活情非得已,点出了禄兴家的窘迫现状,也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她怨怪丈夫的鲁莽,可预见的是,她也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简笔勾勒,比如对禄兴被牛的巨角顶穿身体的场景,作品做了具体描绘,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5.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