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部分。
中外饮食文化因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中式饮食文化中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之最”。
中国饮食文化以“色、香、味”为核心,讲究菜品的色彩搭配、香气浓郁以及口感丰富。
中国菜谱博大精深,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代表性的有川菜、粤菜、湘菜等。
中餐讲究“礼俗、情感”,餐桌礼仪十分讲究,尊重食物的滋味与营养,传统的包括“三牲六礼”,其中“六礼”包括拜席礼、开席礼、上酒礼、备馔礼、劝菜礼和离席礼,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体现。
西式饮食文化西式饮食文化主要指欧洲和美洲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餐强调菜品清淡、口味简单,主食以面包、米饭、土豆为主,蔬菜、水果和奶制品也占据重要位置。
西餐的烹饪方法多样,如烤、煮、炸等,注重原料的新鲜和营养搭配。
西餐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社交”,餐桌上注重的是个人喜好与选择,不同于中餐的围桌用餐方式;西方人习惯在餐桌上交流思想、观点,拥有轻松洒脱的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分析中外饮食文化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式饮食文化强调菜品的色、香、味,注重菜肴的质地和营养,强调饮食礼仪和传统文化。
而西式饮食文化则偏向简单清淡,强调食材的新鲜和营养搭配,追求个性化的饮食体验。
尽管有差异,但中西饮食文化在一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都强调餐桌文化和交流,在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外,都在饮食方面注重健康,追求平衡饮食,促进身心健康。
结语中外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在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影响、交融。
无论是中式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还是西式饮食文化的清新简约,都代表了不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交流、交往的桥梁。
希望中外饮食文化能够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贡献力量。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一、《中外饮食文化》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开课对象餐饮与治理烹饪与营养酒店治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三)课程性质《中外饮食文化》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餐饮与治理、酒店治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拓展课。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进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和以饮食为基础的风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进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数食事的总和。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极为丰硕,一样能够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对特定群体饮食文化现象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二是对饮食文化现象中某个专门领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进展时期和食物变迁的缘故;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把握中外饮食风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大体情形,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和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五)教学内容绪论、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中外饮食风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的交流(六)学时数及具体分派学时数:36 学时学时数具体分派(七)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说明考查课,平常成绩+实践课成绩与期末考查各占一半。
二、教学大纲与各章的大体要求(一)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饮食文化研究状况[教学重点]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大体了解。
[教学方式]教学法(二)第二章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教学内容]饮食方式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探讨[教学重点]饮食文化的进展时期,食物变迁的缘故,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
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
[教学要求]把握饮食文化理论的一样知识。
中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的特点。
中国和外国在饮食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景观。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的多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地大物博,食材丰富多样。
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东部的海鲜、西部的牛羊肉,以及各地的蔬菜、水果、菌类等,为丰富的美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人对食材的挑选极为讲究,注重其新鲜度、品质和季节特性。
例如,春天吃春笋,夏天尝西瓜,秋天品螃蟹,冬天享羊肉,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烹饪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煎、炒、烹、炸、蒸、煮、炖、烤等,每种方法都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
炒菜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烹饪方式,通过快速翻炒,保持食材的鲜嫩和营养;蒸菜则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营养成分;而炖菜则注重火候和时间,使食材变得软烂入味。
中国饮食文化还讲究色香味形俱全。
一道好菜不仅要味道好,还要色泽诱人、香气扑鼻、造型美观。
比如,川菜中的麻婆豆腐,红亮的色泽、麻辣的香气、软嫩的口感以及整齐的块状,让人食欲大增。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也有着严格的传统。
用餐时,长辈先动筷,晚辈才能开始进食;座位的安排也有主次之分,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
外国饮食文化同样各具特色。
法国饮食以精致和优雅著称。
法国菜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烹饪技巧,调味汁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
法式焗蜗牛、法式鹅肝等都是法国美食的代表。
用餐环境通常优雅浪漫,餐具摆放讲究,用餐过程缓慢而享受,体现了法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意大利饮食充满了地中海风情。
意大利面和披萨是全球闻名的美食。
意大利面种类繁多,搭配不同的酱料和食材,变化无穷;披萨则以薄脆的饼底、丰富的馅料和浓郁的芝士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意大利的海鲜料理也十分出色,新鲜的海鲜加上简单的烹饪,展现出食材的鲜美。
日本饮食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健康。
寿司是日本饮食的象征之一,新鲜的生鱼片搭配米饭,简单却美味。
中外饮食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骨髓,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首先,中外饮食文化在食物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饮食强调平衡和谐,追求五味俱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传统的中国饮食以米饭、面食和大量蔬菜为主食,搭配各种荤豆制品,如鱼、肉、豆腐等。
西方饮食则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以及丰富的糖类和脂肪。
当然,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中外饮食文化已经互相影响,很多西方国家也开始尝试中国菜肴,而中国也逐渐引入了一些西式食物。
其次,中外饮食文化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则多数使用刀叉。
中国人喜欢家庭聚餐,强调团圆和分享,餐桌上通常摆满了各种菜肴,供大家品尝。
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用餐时每人分配一份食物,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
第三,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在餐饮礼仪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和有地位的人是一种传统美德,所以在餐桌上,人们通常先让长者和客人先下手,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此外,在用餐前和用餐中,一些礼节也非常重要,如热茶倒满、夹菜不沾碗底等。
而西方饮食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没有严格的用餐礼仪,餐桌上可以进行随意而轻松的交流。
最后,中外饮食文化也在节庆时有所不同。
中国有许多与食物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人们会在这些节日里准备特色食物,如年糕、元宵、月饼等。
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和感恩节是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准备火鸡、蔓越莓酱等传统美食。
这些特殊的食物和餐饮习惯凸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饮食差异。
总体来说,中外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尊重和理解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来自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
中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人们满足生理需要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无论是中式饮食文化还是西方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外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一、中式饮食文化中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餐以谷物为主食,兼具荤素搭配的特点。
饮食以谷类、畜禽肉类、豆类、蔬菜水果和各种调味料为主要材料,讲究菜品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
1. 食材选择丰富多样:中国自古以来尊重季节,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健康。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农田里的蔬果,都呈现出多样化的食材选择。
2. 烹饪方式独特多样:中餐的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煮、炸、炖、烧、蒸、煎等。
每种烹饪方式都有不同的技巧和要求,使得中餐烹饪技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餐桌礼仪注重:中国人注重餐桌礼仪,以尊重食物、尊重他人为宗旨。
例如使用筷子进食、讲究先后顺序,以及传统的“啄食”等礼仪使得餐桌文化更加庄重和有序。
二、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式饮食文化相比,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习惯。
西餐以面包、肉类、奶制品、水果和蔬菜为主要食材,辅以各种调味品。
西方饮食文化强调个体的欣赏和享受,强调个人口味的多样性。
1. 配餐结构科学合理:西餐强调营养均衡,注重主食、荤腥、蔬菜、沙拉、甜品等组合的搭配。
例如,主菜与配菜的搭配、甜品与咖啡的搭配等都充分考虑了味蕾的饱足感和平衡感。
2. 西餐器具讲究精致:西方餐具讲究精致,常见的有餐盘、刀叉、勺子、酒杯等。
每个器具都有其特殊的功用,同时也反映了西方餐饮文化的精致与细腻。
3. 用餐环境注重品位:西方人注重餐厅的环境和氛围。
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就餐于餐馆,西方人喜欢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并注重音乐、烛光、摆设等元素的搭配,以营造浪漫、愉悦的用餐氛围。
三、中外饮食文化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饮食文化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融合。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
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二、欧美餐饮文化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
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
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
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
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
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
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在就餐礼仪上有以下规则: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
1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授课目的: 1. 认识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2.认识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差异授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不同样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样民族创立性的表现。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看法、饮食的重视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样。
揭穿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二、中国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差其他表现文化不同样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远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远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比方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样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
这种不同样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亲近相关。
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素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宣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激励农业发展,所以农业所占比率较大,其他行业发展碰到控制。
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品本源。
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供应,果类食品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品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
2.饮食制作的不同样2.烹制准则的不同样中西烹饪中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表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样。
西方人重申科学与营养,所以其烹制过程表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烹制过程中,2西方人会完满依照菜谱,为了达到正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
所以西方人制作菜肴经常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
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
中国烹饪中,不但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究各大菜系之间交织交融。
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样,在操作上可作不同样的办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
中外饮食文化9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各自有着独特的饮食传统和习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两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意”的统一,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技巧的精湛。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从川菜的麻辣鲜香到粤菜的清淡精致,从鲁菜的厚重醇香到苏菜的细腻雅致,每一种菜系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均衡。
西方人喜欢用橄榄油、黄油等来烹饪食物,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注重餐桌礼仪,如使用刀叉、分餐制等,体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尊重和礼仪。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西方的美食,如披萨、汉堡、意面等,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开始尝试中国的美食,如火锅、烤鸭、水饺等。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将继续保持各自的特色,同时也将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将带来更多的美食选择,也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中外饮食文化9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各自有着独特的饮食传统和习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两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意”的统一,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技巧的精湛。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从川菜的麻辣鲜香到粤菜的清淡精致,从鲁菜的厚重醇香到苏菜的细腻雅致,每一种菜系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均衡。
西方人喜欢用橄榄油、黄油等来烹饪食物,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基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评《中外饮食
文化(第二版)》
基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评《中外饮食文化(第二版)》《中外饮食文化(第二版)》是一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书籍,针对中外饮食
文化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和解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饮食元素常常被用作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象征,而这些元素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外饮食
文化的差异。
在英国文学中,红茶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在《茶花女》中,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客人们都喜欢喝茶,茶也成为马尔戈城社交场合的必
备品。
而在美国文学中,咖啡则是更为普遍的饮品,被广泛使用于办公室和聚会中。
在《迷离小镇》中,剧中角色们常常在咖啡屋中交流,这也反映
了美国文化中注重效率和忙碌的风格。
另外,在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方面,素食主义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中国文化中,素食被视为一种清净的生
活方式,常常与佛教文化联系在一起。
而在美国文化中,素食则是一种健康饮食的代表,被科学家和营养师广泛推崇。
总之,《中外饮食文化(第二
版)》通过深入解析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为读者展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饮食元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读物,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2015-2016年第一学期公选课《中外饮食文化》科目考察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中外饮食文化之间的异同
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通俗的讲就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而人民靠饮食生存。
富贵也好,贫穷也罢,人的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
不论公司的老总还是地里干活的农民,努力拼搏一天下来,为的不就是能够全家人都吃饱饭么。
从人类的起源来讲,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不断的发现各种可以食用的东西,在无数次尝试与偶然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烹饪方法。
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各国在饮食上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各种差异。
古老的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文化,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其中饮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饮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多变,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的饮食文化,主要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由于西方发展的较晚,饮食文化发展的有些缓慢。
不过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经十分完善。
在此期间,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原料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很注重口味。
餐桌礼仪
说道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么就不得不先说,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是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
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各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各国的饮食文化当中餐桌礼仪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就要说说餐桌上着装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西方人的眼中吃饭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他们许多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他们认为能够吃上饭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们尊重食物,重视餐桌礼仪。
电视剧里大家经常看到人们吃西餐的时候总是西装革履的,其实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餐桌礼仪中,吃饭的时候着装是一定要重视的,哪怕是在家中也要着装正式,倒不是需要穿西装礼服什么的,但是最起码要得体,而不是像中国一般我们在家里吃饭很随便,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会考虑到着装,有些人在吃饭的时候甚至会脱掉上衣半裸着吃饭。
可以说,吃饭的时候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基本常识。
在西方,不单单着装要严谨,餐具也是分的很细致的。
中国惯用的餐具是筷子、汤勺、碗、盘。
而一份正宗的西餐餐具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这只是基本的。
由此可见,中餐餐具较西餐餐具来说要简单了许多。
并且西餐餐具在摆放的时候也有很多要求,而我们餐具在摆放上就随便多了。
在取食物的时候中国会用公筷取到自己的盘子或碗中,而西方多双手取食物。
喝汤时自然中外一样,喝汤时不能啜,如菜汤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
喝汤时最忌讳就是发出声音。
餐桌礼仪上饮酒是一种礼貌,不论中外,都很重视喝酒,如果不胜酒力也要点一些度数较低的酒,不会醉醺醺失态。
还有吃饭不要大声说话或者说尽量不要说话,吃饭要守时,入座时女士优先,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等等中西方就基本上是相同的。
毕竟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餐桌礼仪。
饮食方式
除了穿着和餐具这些礼仪上的差异,怎么吃的问题,中西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特别是在各种节日里,更是借用美食一家齐聚一堂,有团圆的美意。
可以说,中国人喜欢用美食,来表达团圆,和睦这种意义。
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需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
需,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夹什么,有些时候还会互相夹菜,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喜爱等等含义。
而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
在西方宴会上虽然也会围坐,但是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各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独立和自主。
如今的中餐也渐渐融入了西方的独食主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AA制,这种西方的餐饮习惯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它的方便并且快捷是以往的中餐不能比拟的。
烹饪方法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而我恰恰就是其中的一个,我闲来无聊的时候,就喜欢学习烹饪,或者自己研究,跟别人分享。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至今还是迷的满汉全席108道菜式。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讲究色香味俱全,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如果搭配的不好也会影响到品菜人的进食。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了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这些也注定了许多人当了一辈子厨师却不能够有大的成就的原因。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可以说就像在做化学实验。
他们往往喜欢对各种原料,配菜,调料称量克数按照比例来制作。
尽管这样子能够保证每道菜做出的味道,但是却失去了烹调的乐趣。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
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我们平时可以见到,西餐的餐前点,主菜什么的量看起来很少,但是我们能够吃饱。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就单单食品安全这一项就是中国完全比不上的。
餐饮对象
比起前面讲的那些,中西方餐饮对象说起来差异也是不小的。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西方人喜欢大块肉、整块鸡。
就像我们一提到西餐,立马想到牛排一样。
而中国的菜肴讲究“吃味”,所以厨师在烹调的用料上与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
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厨师的眼中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在他们手中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如此可见中国饮食在用料上面是很广的。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余种,比西方多六倍。
这其实与中国的地理位置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蔬菜为辅。
他们一餐中的主菜多是各种肉类—牛排,鸡扒等。
并且在国外,肉类产品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而蔬菜则要贵上一些了,毕竟在国外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并不是很事宜种菜,所以他们的蔬菜大部分都是进口的,价格也就相当昂贵了。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然口味千篇一律,但是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中外饮食文化还有许多一同。
从上面我所谈到的这几个方面来看,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在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着。
就像今天我们的食堂的快餐,学校附近的茶餐厅,学校银行一旁的米香食坊。
他们的存在都是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与不同的享受。
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吃饭是为了生存,“吃”的内涵与目的永远都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
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是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也是中外人们所重视的。
不论是中方饮食文化,还是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是重要的基础,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能够继续发展和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2]王维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J】.学术交流.2006(1)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
[4]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先玲,李祖状.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