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外渗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10
静脉输液外渗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因输液外渗产生的医疗事故和责任纠纷,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管理责任(一)医院负责人对静脉输液外渗管理负最终责任,护理科和医疗护理人员负有具体责任。
(二)护理科对输液外渗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医疗护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到按照规定操作,严格执行制度。
二、外渗监测(一)输液室内要设立专门输液监测岗位,对每台输液泵进行示踪,对输液情况进行及时监测。
(二)护理人员应每2小时检查一次患者输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发现外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针头、穿刺点或输液器,重建输液通路。
三、外渗处理(一)发现外渗情况时,应及时停止输液,做好患者饮食、休息等相关护理工作。
(二)更换输液位置时,应检查输液器、输液管道、针头等是否正常,保证输液质量。
(三)对外渗的液体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四、设备管理(一)输液器等设备应定期检查、清洗、消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输液器的选择应符合患者的情况及使用要求。
(三)输液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防止外渗情况发生。
五、护理培训(一)医院应定期开展静脉输液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二)新进人员应进行专门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处理方法。
(三)护理人员应参加每季度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静脉输液相关工作。
六、责任追究(一)对于因输液外渗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将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二)责任人员应按相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七、制度遵守(一)所有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确保静脉输液外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后续修改,将另行通知并修正相应条款。
希望所有护理人员遵守制度,确保输液工作的安全进行。
液体外渗护理措施
- 小范围外渗:
-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 大范围外渗:
-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果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对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地塞米松等。
-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 局部小水泡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涂抹;水泡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外敷。
此外,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外渗之后,应当及时开展局部封闭处理,在发现渗液之后,建议进行如下处理: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创面清洗,并使用优格泡沫完成外敷,相隔1d更换皮肤情况,考虑到渗液,伤口以及坏死物质,应继续使用藻酸盐敷料完成填塞。
外层敷料使用无边泡沫吸收渗液,泡沫敷料周围继续使用加宽胶布完成固定。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得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童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不慎流入血管外组织,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为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的1.及时、有效地处理儿童液体外渗事件,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加重。
2.提高护理人员应对液体外渗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
2.护理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
3.临床科室: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理和总结。
4.护士: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现场处理、病情观察、护理记录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流程1.发现液体外渗(1)护士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怀疑为液体外渗。
(2)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2.报告与通知(1)护士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通知护士长。
(2)护士长立即向护理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现场处理(1)立即将患者转移至舒适体位,抬高患肢,减少局部肿胀。
(2)用无菌敷料覆盖患处,避免感染。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4.药物治疗(1)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1)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2)向患者解释液体外渗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信心。
6.病情观察与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变化。
(2)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
7.总结与反馈(1)液体外渗事件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向护理部汇报事件处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五、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液体外渗的预防意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过程安全。
3.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4.提高患者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做好自我护理。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儿童液体外渗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液体外渗的护理措施
液体外渗是指体内的液体通过伤口、切口、造口等方式流出体外,会导致伤口感染、疼痛和延迟愈合。
为了预防和处理液体外渗,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
1. 清洁伤口:使用无菌的盐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干净。
2. 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定期更换敷料,以保证伤口干燥和清洁。
建议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避免粘连和过紧。
3. 应用压力:对于大面积的液体外渗,可以使用压缩绷带或弹力绷带施加压力,促进伤口愈合和液体吸收。
4. 给予适当的饮食:患者需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5. 管理疼痛:液体外渗可能会导致疼痛和不适,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
如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处方药物,但需医生开具。
6. 定期检查伤口:定期检查伤口是否出现感染、渗液等情况,及时处理。
7. 预防感染:使用无菌器械、消毒液等预防感染的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以上是液体外渗的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如有需要应及时咨询医生。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儿安全,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
2. 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减少液体外渗对患儿的伤害,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三、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发现液体外渗迹象(如局部红肿、疼痛、水疱等)时,立即停止输液。
(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处理措施(1)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2)局部抬高:将外渗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减轻局部压力。
(3)局部硫酸镁湿敷:用硫酸镁粉溶解于温水中,制成湿敷剂,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4)药物治疗: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3. 伤口护理(1)保持外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根据伤口情况,给予适当的伤口敷料。
4. 心理支持(1)安慰患儿,减轻其恐惧心理。
(2)告知家长液体外渗的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5. 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安全。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免重复穿刺。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四、预案实施1. 成立应急预案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2.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液体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对液体外渗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4. 定期评估预案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儿安全。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提高护理质量。
浓钠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浓钠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浓钠输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外渗加重。
2. 局部冷敷:在发生浓钠输液外渗后,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进行局部冷敷,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
3. 抬高患肢:将外渗侧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4.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激素类药物、抗炎药物等,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5. 手术治疗:如果浓钠输液外渗严重,且上述方法无法缓解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浓钠输液外渗情况,处理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处理浓钠输液外渗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同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给药方式,其护理质量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及身心状况。
临床多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血管弹性下降,尤其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极易发生液体外渗,破坏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降低其生活质量。
输液外渗可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烧灼感等异常症状,若处理不当,会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
所以,输液外渗不仅会增加穿刺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还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相关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密切相关。
对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加强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危险因素分析1.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痛感低、皮肤松弛,输液时针头容易移位,输液外渗可能性较高;血管弹性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出现谵妄、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存在烦躁、知觉障碍等现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针头移位,会进一步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难度大,加之长期输液会损伤周围血管,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
1.2疾病相关因素:癌症患者长期进行化疗,反复穿刺及药物激性会导致静脉脆弱,造成穿刺难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谢障碍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硬化,使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变大;静脉压升高患者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易使输液外渗情况发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
1.3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刺激细胞代谢功能,会造成血管受损,易引发输液外渗。
部分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静脉输注时会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或血管损伤发生,此时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容易诱发输液外渗。
1.4护士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针头移位;缺乏操作经验,血管选择不当,药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也会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静脉通道监护不足,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够,也是引发输液外渗现象的重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一、非药物处理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
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
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1.生理盐水、50僦酸镁、75%酉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
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
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
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
输液外渗的护理范文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操作,而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的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针对输液外渗做出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1立即停止给药,重新选择穿刺部位,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2尽可能抽出3~5ml血液或者药物,以便减少外渗药物对局部的刺激。
适当按压局部止血,预防血肿的形成,通知医生。
3抬高外渗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
4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6外渗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处理:①局部使用95%酒精持续湿敷或者50%的硫酸镁湿敷,以利于肿胀消退。
②24小时后热敷,以促进扩散吸收。
7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的处理: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
8对于高渗液(如20%甘露醇)渗漏的处理:①我们首先是采取用0.5%利多卡因,沿外渗局部的边缘封闭。
②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山莨菪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层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但是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
每天3~4次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95%酒精,它们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可加重组织脱水。
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h不可热敷,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9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输液渗漏的护理范文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时,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外渗漏出来的情况。
输液渗漏不仅会导致药物浪费,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输液渗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护理处理。
本文将从预防、发现和处理等方面介绍输液渗漏的护理。
预防输液渗漏的措施主要包括:1.静脉通路选择: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是预防输液渗漏的重要措施。
对于静脉脆弱、血管炎症等病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选择相关的静脉通路。
2.静脉通路固定:输液前,应仔细检查静脉通路的固定情况。
通常采用透明敷带或皮肤胶带进行固定,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且固定的部位不应在弯曲处,以免造成压迫使皮肤溃烂,影响皮肤完整性。
3.输液管道检查:输液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输液管道的完整性,如有老化、裂纹或松动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4.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快速输液可能会增加渗漏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速度。
5.定期观察患者:定期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包括皮肤渗漏、肿胀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发现输液渗漏的主要表现包括:1.输液部位肿胀: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外渗漏,可能导致输液部位的肿胀。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输液部位,如发现肿胀或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2.红肿疼痛:输液渗漏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检查输液部位,停止输液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渗出液:输液渗漏时,可以观察到局部有液体渗出。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输液部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输液渗漏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输液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以免进一步加重渗漏情况。
2.改变输液部位:如果输液渗漏,可以考虑更换输液部位,选择其他静脉通路进行输液。
3.处理渗漏液:对于已经渗漏出来的输液液体,应及时处理,避免对患者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可以使用吸水纸巾或医用纱布等进行擦拭。
一、背景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药物或液体不慎渗入血管外组织,导致局部组织受损的一种情况。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的1. 保障患者安全,减少输液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提高护理人员对输液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
3. 规范输液外渗的护理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组织架构1. 应急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药剂师、医师等组成。
2. 报告与处理小组:负责及时报告、处理输液外渗事件。
3. 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
四、应急预案1. 发现输液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注射器抽出渗出液。
2. 评估外渗程度:a. 轻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无明显组织坏死。
b. 中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坏死,伴有疼痛。
c. 重度外渗:局部皮肤出现溃疡、坏死,伴有严重疼痛。
3. 根据外渗程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a. 轻度外渗:局部冷敷,抬高患肢,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b. 中度外渗:局部冷敷,抬高患肢,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如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c. 重度外渗:局部清创、换药,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
4. 及时报告:a. 护理人员发现输液外渗后,立即向报告与处理小组报告。
b.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输液药物、外渗程度、处理措施等。
c. 报告与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护士长、医师报告。
5.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抗生素等治疗。
6. 做好心理疏导,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7. 记录:a. 护理人员详细记录输液外渗事件的发生、处理过程及结果。
b. 护士长定期检查记录,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五、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输液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