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443.50 KB
- 文档页数:8
敦煌壁画神话故事敦煌壁画历经十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示了我国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流传及演变。
以下是整理的敦煌壁画神话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敦煌壁画神话故事一乘象入胎《乘象入胎》壁画,描绘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有身孕的画面: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
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
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夜半逾城《夜半逾城》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释迦牟尼涅槃图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
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
骑上白马,离宫而去。
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
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涅槃图《涅槃图》是敦煌故事壁画的重要内容,涅槃指灭尽烦恼解脱生死。
早期《涅槃图》用色简捷,笔触强烈,人物分布排列简单。
隋以后,《涅槃图》形成规模较大的独立涅磐经变故事,强化叙事情节,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整个画面趋于写实。
除《涅槃图》外,还有表现各国哀悼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壁画,如第158窟中的《举哀图》,画工们用线描方式准确把握各国人物形象特征,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各国的人情风貌,还以写实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画史和历史人文艺术史资料。
敦煌壁画故事赏析敦煌壁画是中国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下面将对敦煌壁画中的一些故事进行赏析。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
佛教故事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故事以及佛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这些壁画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将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传达给观者。
例如,著名的《法句经》壁画描绘了佛陀在迦毗罗卫国讲经的情景,展示了佛陀对修行者的教导和引导。
除了佛教故事,敦煌壁画中还有世俗故事,这些故事多涉及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故事壁画。
这些壁画以其精美的细节和情节的生动再现,引起了人们对这部古代文学巨作的兴趣。
同时,还有描绘历史人物如李白、杜甫等的壁画,让观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敦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饱含哲理的线条画,也有绚丽多彩的彩绘壁画。
这些壁画采用了优秀的绘画技法,如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逼真生动。
同时,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着华丽,表情丰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的来说,敦煌壁画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古代文化和艺术传承了下来。
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赏析敦煌壁画中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和人类智慧的卓越。
让我们一同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感受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而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敦煌壁画最早出现在公元366年,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来往的商旅和僧侣们将佛教传入这片土地。
在佛教的影响下,敦煌开始兴建佛教寺庙,而壁画则成为了这些寺庙的主要装饰。
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也有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情。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千佛洞”中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而“舍利塔”中的壁画,则更多地展现了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这些壁画以其绚丽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敦煌壁画的保存却并不容易。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侵蚀,许多壁画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修复工程和开展科学研究。
同时,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到敦煌壁画的保护和研究中,他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敦煌壁画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敦煌壁画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更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每一幅壁画都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记录着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敦煌壁画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敦煌壁画的故事篇1:五百强盗成佛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
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
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
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
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
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
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
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
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
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
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
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篇2: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敦煌壁画故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探寻。
这些壁画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宝贵遗产,更是对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的生动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奇。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题材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宫廷生活、民间传说等等。
其中,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尤为精彩,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线条,展现了佛教的教义、传说和神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在敦煌壁画中,最为著名的佛教故事之一是《释迦牟尼成佛图》。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画面庄严肃穆,色彩明快,给人以宁静和神圣的感觉。
壁画中,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宝座上,头顶浮屠,身披袈裟,右手作触地印,左手放在膝盖上,面带微笑,神态庄严。
周围还有众多菩萨和弟子围绕在他身边,虔诚地听从他的教诲。
这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佛祖成佛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敬仰和教诲。
另外一组备受瞩目的敦煌壁画是《西天取经图》。
这组壁画描绘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位取经人物的故事。
画面中,唐僧头戴僧帽,身着僧袍,手持钵盂,一脸虔诚;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态威武;猪八戒肚子圆滚滚,一脸憨厚;沙僧则手持禅杖,神色庄重。
他们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奇遇和历险,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除了佛教故事外,敦煌壁画中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宫廷生活的题材。
比如《李妃出塞图》、《李冰父子治水图》等,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历史和宫廷生活的场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的故事,不仅是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对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的生动记录。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灿烂。
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壁画的世界,感受那些古老而又生动的故事,领略那些神秘而又绚丽的艺术,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壁画记录了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历史和意义。
第一幅壁画承载着一个宗教故事。
画面上描绘着一个菩萨的故事,菩萨是佛教中的仁慈者,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这幅壁画展现了菩萨降生为普通人的场景,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但是他的家人都感到无比的喜悦。
这个故事讲述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善良和宽容的品德是无价之宝。
这幅壁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色彩,向观者传达了宽容和善良的价值观。
第二幅壁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画面展现了一个宫廷场景,描绘了古代皇帝和他的家人生活的细节。
这幅壁画通过华丽的颜色和精细的细节,向观者展示了古代皇室的辉煌。
我们可以看到宫廷宴会、宝座、服饰等元素,了解到古代皇帝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这幅壁画带给我们的是对古代历史的追溯和了解,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壁画在敦煌莫高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三幅壁画展示了一个传说故事。
画面描述了一只神秘的鸟类,这只鸟拥有美丽的羽毛和神奇的力量。
传说中,这只鸟能治愈疾病、带来好运和幸福。
这幅壁画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细节,向观者呈现了神秘的传说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和神奇的憧憬是普遍的,并且这些传说和神话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敦煌莫高窟壁画记录了这些故事,为后人提供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最后一幅壁画是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
画面展示了壮美的山脉、奔流的河流以及各种野生动物。
这幅壁画通过绘制出自然界的美丽,向观者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同时,这幅壁画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
他们通过绘画捕捉自然的细微之处,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幅壁画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和珍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故事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这些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信仰、历史、传说和自然观。
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的故事订阅号:读与居在古代印度,在恒河岸边有一只美丽的鹿。
她的毛色是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的,她的体态强健而美丽。
一天,九色鹿奋力营救一名在恒河中滑倒的溺水者。
当溺水者想要报答他时,九色鹿只要求他保守看见自己的秘密作为回报。
溺水的人欣然同意并感谢他。
在豪华的宫殿里,皇后梦见了美丽的九色鹿,她想用五颜六色的鹿皮做一个床垫,手柄上有鹿角。
在皇后的再三恳求下,国王非常爱他的妻子,最后答应她告诉世人去寻找九色鹿。
有了一大笔赏金,溺水者忍不住把秘密透露给了国王,并带领国王和他的军队去猎杀九色鹿。
九色鹿虽然被好朋友乌鸦告知,但还是没来得及躲开。
当他看到溺水的人时,愤怒的泪水顺着他的眼睛流了下来。
它用人类的语言向国王解释了一切,感动的国王命令任何人不得伤害或捕捉鹿。
因为那个溺水的人食言了,他突然浑身生疮,浑身发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
是时乌者阿难是也。
时溺人者调达是也。
时鹿者我身是也。
调达与我世世有怨。
阿难有至意得道。
”《鹿王本生》,壁画,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敦煌壁画中《九色鹿经图》即描绘了故事的八个情节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礼、国王与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陈述。
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一系列经典动画片中,就有《九色鹿》这个故事,该片摄制于1981年,完全采用敦煌壁画风格,色彩艳丽。
而《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为更多人知晓。
订阅号:「读与居」关于书籍,电影,生活和梦想。
敦煌壁画简述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
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
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
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
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
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
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
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莫高窟壁画的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是我国考究中国画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的重要现实例证,它为我国艺术领域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艺术的特征、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机会。
关于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你都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莫高窟壁画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莫高窟壁画的故事篇1须达拿太子施象本生故事很久以前,叶波国国王有个太子名叫须达拿,自小乐善好施,名扬天下,曾发誓:“凡有求索,不逆人意”他的国家有一大白象,力大善斗,每与敌国交战都会大获全胜,为此敌国都惧怕这头宝象,他们听说太子喜好布施,暗自高兴,便买通八个婆罗门人,长途跋涉到叶波国,向太子乞象,太子不违背誓言,将宝象舍施给婆罗门人,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国王闻讯后,十分震怒,按国法将太子驱逐出国,太子对此毫无怨言,临行前又将所有财物布施给民众,人民听说太子被驱逐出国,都前来送行,垂泪道别。
太子携妻带子乘车而去。
一路上太子又将车、马、衣服全都施舍给前来行乞的婆罗门人。
来到深山后,太子一家用树枝搭三间茅屋居住,渴饮山泉,饥食野果。
两子穿草衣兽皮,常与山中猕猴、狮子玩耍。
一日,妃子外出采果,又来一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徒,向太子乞要二子给他的妻子做奴仆,二子留恋父母,不愿离去,太子便把二子的手捆绑起来,婆罗门徒牵着绳头,用树枝抽赶而去。
等到妃子采果回来,不见两子,悲痛万分。
后来婆罗门徒牵二子到街上叫卖,叶波国的臣民认出二子正是国王的孙子,急忙到宫廷向国王汇报,国王见到孙子,又惊又喜,得知了太子的下落,悔恨不该赶走太子,便立即派人到深山接太子回宫,立太子为王,太子的善行感动了敌国,从此两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莫高窟壁画的故事篇2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古印度大车国的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的名叫摩诃萨埵,一天,他们弟兄三个骑着马到山中游玩,山林中景色优美,三个王子玩的特别高兴,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谷,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自己的小虎吃掉,七只小虎面临死亡的威胁,三个王子见此情景,都特别难受,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萨埵暗自决定要救活老虎,于是他谎言支走了两个哥哥,脱光衣服,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老虎太饥饿了连吃他的力气也没有,于是萨埵爬到山顶上,找了一根尖锐的竹刺,用竹刺刺破了自己的喉咙,纵身跳下山崖,摔死在老虎的面前,老虎舔了他身上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带着七只小虎把他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