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78
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开发第一章引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各种旅游地的文化景观,如历史名胜古迹,地域性文化景观,传统景观等。
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价值。
因此,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开发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定义、价值评估、价值挖掘、价值开发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定义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
经济价值: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市民的就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旅游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充分展示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
社会价值:旅游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且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文化价值:旅游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该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
因此,保护和传承旅游文化资源对于维护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了解旅游文化资源并确定其价值的重要方法。
目前评价旅游文化资源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专家评价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及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法等。
专家评价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它可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专业化的和系统化的评价。
市场价值法则是以目的地旅游同类旅游产业的市场价值预期作为评估对象的标准,包括旅游收益、旅游休闲体验、服务质量和旅游支出等。
生产成本法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关系来确定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评估方法,在此方法中可以考虑旅游文化资源的各个方面,比如政策、环境、社会等因素。
以上这些方法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评价旅游文化资源的方法,以充分明了其价值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文评与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指导性意见(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文化遗产普查、评审和公示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及成果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规范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编制中文化遗产普查和评审工作(以下简称“文评”)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标性意见。
第二条【适用对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控规在批前公示前应由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开展“文评”工作。
控规成果(文本、说明书和图纸)中应包含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经文化遗产普查,并已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其他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核对后,不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控规成果中可不加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具体情况需要规划成果中加以说明。
上述工作可参照本指导性意见。
第三条【编制原则】控规中“文评”和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突出特色、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条【程序要求】控规应在批前公示前完成“文评”工作,在提交市规委会审议前完成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
(具体详见附表1)第五条【公众参与】控规中“文评”和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文化遗产普查、评审和公示要求第六条【普查、评审和公示】(一)普查:按照《保护办法》和《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要求,由区政府组织对控规范围内开展文化遗产普查,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现状、保护情况等,完成《广州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表》(附表2),并形成推荐文化遗产保护线索。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 (2)1.1 非遗文化定义 (2)1.2 非遗文化价值 (3)1.3 我国非遗文化分布 (3)第二章: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4)2.1 传承人群现状 (4)2.2 传承方式现状 (4)2.3 传承困境与挑战 (4)第三章:非遗文化保护策略 (5)3.1 法律法规保护 (5)3.2 政策扶持 (5)3.3 社会参与 (6)第四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策划 (6)4.1 项目定位 (6)4.2 项目目标 (7)4.3 项目内容 (7)第五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实施 (7)5.1 项目组织与管理 (7)5.2 项目实施步骤 (8)5.2.1 调研与申报 (8)5.2.2 筹备与启动 (8)5.2.3 实施与监督 (8)5.2.4 成果展示与推广 (8)5.3 项目质量控制 (8)5.3.1 人员素质 (8)5.3.2 技术手段 (8)5.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8)5.3.4 监督与评估 (9)第六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推广 (9)6.1 媒体宣传 (9)6.1.1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渠道 (9)6.1.2 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方案 (9)6.1.3 创新宣传形式 (9)6.1.4 加强与媒体的协作 (9)6.2 教育普及 (9)6.2.1 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 (9)6.2.2 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活动 (9)6.2.3 培养专业人才 (10)6.2.4 创设实践平台 (10)6.3 国际交流 (10)6.3.1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10)6.3.2 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10)6.3.3 举办国际非遗文化展览 (10)6.3.4 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去 (10)第七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评估 (10)7.1 评估指标体系 (10)7.2 评估方法 (11)7.3 评估结果运用 (11)第八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资金管理 (12)8.1 资金筹集 (12)8.1.1 筹资原则 (12)8.1.2 筹资渠道 (12)8.1.3 筹资策略 (12)8.2 资金使用 (12)8.2.1 使用原则 (12)8.2.2 使用范围 (12)8.2.3 使用流程 (13)8.3 资金监管 (13)8.3.1 监管机制 (13)8.3.2 监管内容 (13)8.3.3 监管措施 (13)第九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人才培养 (13)9.1 人才培养机制 (13)9.1.1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3)9.1.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14)9.1.3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14)9.2 人才培训 (14)9.2.1 建立培训体系 (14)9.2.2 实施分类培训 (14)9.2.3 创新培训方式 (14)9.3 人才激励 (14)9.3.1 建立激励机制 (14)9.3.2 完善职称评定体系 (14)9.3.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4)第十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可持续发展 (15)10.1 项目成果转化 (15)10.2 项目品牌建设 (15)10.3 项目长期发展规划 (15)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1.1 非遗文化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群体创造的,代代相传的,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 (3)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1.1.1 自然景观类 (3)1.1.2 历史文化类 (4)1.1.3 民俗风情类 (4)1.1.4 现代创意类 (4)1.2 文化旅游资源普查 (4)1.2.1 文献资料收集 (4)1.2.2 实地调查 (4)1.2.3 数据整合 (4)1.3 文化旅游资源评估 (4)1.3.1 价值评估 (4)1.3.2 开发条件评估 (4)1.3.3 保护状况评估 (4)1.3.4 开发潜力评估 (5)第二章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5)2.1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政策 (5)2.1.1 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法规 (5)2.1.2 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5)2.1.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项目 (5)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2.2.1 明确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5)2.2.2 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5)2.2.3 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2.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6)2.3.1 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估 (6)2.3.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布局 (6)2.3.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序 (6)2.3.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6)第三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6)3.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6)3.1.1 产业发展定位 (6)3.1.2 产业发展特点 (6)3.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7)3.2.1 近期目标(20232025年) (7)3.2.2 中长期目标(20262030年) (7)3.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7)3.3.1 优化产业布局 (7)3.3.2 提升产业质量 (7)3.3.3 促进产业融合 (8)第四章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 (8)4.2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8)4.3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8)第五章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9)5.1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9)5.1.1 市场规模 (9)5.1.2 市场结构 (9)5.1.3 市场竞争 (9)5.2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9)5.2.1 市场需求分析 (9)5.2.2 市场供给分析 (10)5.2.3 市场发展趋势 (10)5.3 文化旅游市场预测 (10)5.3.1 市场规模预测 (10)5.3.2 市场结构预测 (10)5.3.3 市场竞争预测 (10)第六章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与法规 (10)6.1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10)6.1.1 政策目标 (10)6.1.2 政策原则 (10)6.1.3 政策内容 (11)6.2 文化旅游产业法规建设 (11)6.2.1 法规体系 (11)6.2.2 法规制定 (11)6.2.3 法规实施 (11)6.3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实施 (11)6.3.1 政策实施主体 (11)6.3.2 政策实施步骤 (11)6.3.3 政策实施保障 (12)第七章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2)7.1 文化旅游产业链构成 (12)7.1.1 产业链概述 (12)7.1.2 产业链主要环节 (12)7.2 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 (12)7.2.1 加强产业链上游资源整合 (12)7.2.2 优化产业链中游产品设计与推广 (12)7.2.3 提升产业链下游旅游服务水平 (13)7.2.4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 文化旅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1 政策协同 (13)7.3.2 产业协同 (13)7.3.3 区域协同 (13)7.3.4 产学研协同 (13)第八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3)8.1.1 品牌战略定位 (13)8.1.2 品牌战略目标 (13)8.1.3 品牌战略措施 (14)8.2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塑造 (14)8.2.1 品牌核心价值 (14)8.2.2 品牌形象设计 (14)8.2.3 品牌宣传推广 (14)8.3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广 (14)8.3.1 内部推广 (14)8.3.2 外部推广 (14)8.3.3 品牌营销策略 (14)第九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5)9.1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15)9.2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引进 (15)9.3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15)第十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15)10.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16)10.1.1 初步发展阶段 (16)10.1.2 加速发展阶段 (16)10.1.3 成熟发展阶段 (16)10.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6)10.2.1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6)10.2.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工程 (16)10.2.3 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工程 (16)10.2.4 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16)1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6)10.3.1 政策支持 (16)10.3.2 资金投入 (17)10.3.3 优化环境 (17)10.3.4 社会参与 (17)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是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前提。
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南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8.04•【字号】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8.18•【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1〕6号)《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已经2021年6月24日山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并经2021年7月29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8月18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8月4日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2021年6月24日山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2021年7月29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开发利用等,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红色文化资源,按照表现形式分为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资源。
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是指山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实物和有关纪念设施等。
主要包括:(一)与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有关的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实物;(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烈士事迹发生地、墓地或者纪念碑;(三)具有历史意义和代表历史见证的旧址、故居;(四)其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实物和纪念设施。
第一章一.现代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资源就其属性和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物化资源和非物化资源。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一般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别。
广义的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
三、试列举五种学术界关于文化资源的概念。
1、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2、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开放来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3、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4、文化资源,一般是指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5、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指的是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资料的天然来源四、谈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1、文化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资源是一个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
从资源的构成来看,没有任何一类资源比文化资源的构成更加复杂和多样。
这种多样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文化资源是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资源。
2、文化资源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文化资源既有物质的存在形式,又有精神形态的存在形式,但物质的形态最终还是服务于精神形态的。
对于文化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不是仅仅看其外在物质形态,而主要是看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程度。
3、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再生和重复利用。
文化资源由于其载体、介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成就了其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特性。
而且往往是越使用价值越高,使用的次数越多就越珍贵,并不存在因使用而有所损耗的问题。
4、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
文化传承与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方案第1章引言 (4)1.1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背景 (4)1.2 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第2章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概述 (5)2.1 数字化技术分类 (5)2.1.1 数字采集技术 (5)2.1.2 数字存储技术 (5)2.1.3 数字处理技术 (5)2.1.4 数字展示技术 (6)2.1.5 数字保护技术 (6)2.2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 (6)2.3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 (7)第3章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 (7)3.1 文化资源普查 (7)3.1.1 普查范围与对象 (7)3.1.2 普查方法与手段 (7)3.1.3 普查成果整理与分析 (7)3.2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8)3.2.1 评估标准与方法 (8)3.2.2 评估结果与分析 (8)3.3 文化资源保护需求分析 (8)3.3.1 保护现状分析 (8)3.3.2 保护需求识别 (8)3.3.3 保护措施建议 (8)第四章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技术 (8)4.1 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 (8)4.1.1 三维扫描技术 (8)4.1.2 高清晰度摄影技术 (9)4.1.3 色彩还原技术 (9)4.1.4 多光谱和红外成像技术 (9)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 (9)4.2.1 影音录制技术 (9)4.2.2 口述史采集技术 (9)4.2.3 动作捕捉技术 (9)4.3 实地数字化采集技术 (9)4.3.1 遥感技术 (9)4.3.2 地面激光雷达技术 (9)4.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0)4.3.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10)第5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 (10)5.1.1 图像采集 (10)5.1.2 预处理 (10)5.1.3 特征提取 (10)5.1.4 图像重建 (10)5.2 音频处理技术 (10)5.2.1 音频采集 (11)5.2.2 音频增强 (11)5.2.3 音频降噪 (11)5.2.4 音频压缩 (11)5.3 视频处理技术 (11)5.3.1 视频采集 (11)5.3.2 视频编码 (11)5.3.3 视频编辑 (11)5.3.4 视频检索 (11)5.4 三维建模技术 (11)5.4.1 三维扫描 (12)5.4.2 三维建模 (12)5.4.3 三维渲染 (12)第6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技术 (12)6.1 数据库技术 (12)6.1.1 关系数据库 (12)6.1.2 非关系数据库 (12)6.1.3 多模型数据库 (12)6.2 云存储技术 (12)6.2.1 公共云存储 (13)6.2.2 私有云存储 (13)6.2.3 混合云存储 (13)6.3 分布式存储技术 (13)6.3.1 分布式文件系统 (13)6.3.2 分布式对象存储 (13)6.3.3 分布式块存储 (13)第7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 (14)7.1 虚拟现实技术 (14)7.1.1 场景建模技术 (14)7.1.2 交互设计技术 (14)7.1.3 多感官体验技术 (14)7.2 增强现实技术 (14)7.2.1 增强现实识别与跟踪技术 (14)7.2.2 增强现实内容设计技术 (14)7.3 数字展览技术 (14)7.3.1 全景展示技术 (15)7.3.2 互动展示技术 (15)7.4 网络传播技术 (15)7.4.2 网络优化与分发技术 (15)第8章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 (15)8.1 数字化保护策略 (15)8.1.1 数字化采集与记录 (15)8.1.2 元数据整理与分类 (15)8.1.3 数字化存储与管理 (15)8.1.4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16)8.2 文化遗产修复技术 (16)8.2.1 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16)8.2.2 陶瓷文物修复技术 (16)8.2.3 金属文物修复技术 (16)8.2.4 石质文物修复技术 (16)8.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16)8.3.1 影像记录与整理 (16)8.3.2 口述史采集与整理 (16)8.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16)8.3.4 数字化教育与培训 (17)第9章文化传承与教育数字化应用 (17)9.1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17)9.1.1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梳理各类传统文化遗产,如古籍、书画、音乐、舞蹈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