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妇产科护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0
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确定并针对个案、家庭、新生儿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及调适,向他们提供具有安全性和高质量的健康照顾,尤其强调提供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和维护身体安全的母婴照顾。
2、妇产科护理学: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也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真骨盆:骨盆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界线以下部分为真骨盆。
4、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
5、月经:(menstruation):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6、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
检查者一手示指和中指涂擦润滑剂后伸入阴道内,另一首放在腹部配合检查。
7、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8、着床(implantation):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宫内膜的过程,也称孕卵植入。
9、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
10、蒙氏结节(Montgomery tubercles):妊娠早期乳房开始增大,充血明显,孕妇自觉乳房发胀。
乳头增大、着色,易勃起,乳晕着色,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小隆起,称蒙氏结节。
11、初乳(colostrums):在妊娠后期,尤其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稀薄黄色液体溢出,称初乳。
12、早孕反应(morning sickness):妊娠早期(约停经6周左右),约有半数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或伴呕吐,尤其于清晨起床时更为明显,称为早孕反应。
一般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13、席汉综合征(Sheehans syndrome):当产后发生大出血,休克时间过长,就可造成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后遗症,表现为消溲,乏力,脱发,畏寒,闭经,乳房萎缩等,严重者可致死。
临床上称之为席汉综合症。
14、黑加征(hegar’s sign):妊娠6~8周时,阴道粘膜及子宫颈充血,呈紫蓝色,阴道检查子宫随停经月份而逐渐增大,子宫峡部极软,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妇产科护理学是研究妇女生命各阶段不同健康状况下的健康服务需求,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产科护理学的对象包括生命各阶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以及相关的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
本科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孕产妇的护理、妇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本学科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运用已学到的妇产科知识、的方法,对孕产妇、新生儿及妇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个环节。
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突出重点、难点,并通过电教、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见习以示教为主,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实习则进入医院,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知识与技术初步转化到临床实践中。
采用提问、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进行评估。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妇科常见病的整体护理,熟悉其临床表现、诊治要点,了解其病因;2.熟悉早、中晚期妊娠孕妇资料收集,孕期卫生指导和产前检查;熟悉早、中、晚期妊娠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预防;掌握正常、异常妊娠及分娩的整体护理;3.了解妇女解剖生理特点;(二)技能目标1.协助医生、助产士完成常见妇产科专科操作,独立完成七项妇产科基础护理操作。
2.指导产妇自我保健,进行产后随访和计划生育宣教;(三)情感目标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妇产科护理学学时分配表内容讲授实践合计第1章妊娠生理 2 2 第2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4 2 6 第3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6 6 12 第4章产褥期母婴的护理 2 2 第5章高危妊娠妇女的护理 2 2 第6章妊娠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 6 6第7章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2 2 第8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6 6 第9章分娩期并发症妇女的护理 2 2第10章产褥感染妇女的护理 2 2 第11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患者的护理 4 4第12章女性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护理 1 1第13章女性生殖器肿瘤患者的护理 6 6第14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护理 2 2第15章月经失调患者的护理 2 2 第16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护理第17章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患者的护理第18章不孕症妇女的护理 1 1 第19章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 2 2 4 第20章妇产科诊疗手术患者的护理 1 1第21章妇产科护理操作技术 1 1 总计52 12 64第一章妊娠生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2.掌握胎头各径线,3.熟悉妊娠期各系统生理变化,心理社会变化;二;重点与难点1.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2.胎头各径线,三、教学内容1.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2.胎儿发育的特点3.妊娠期母体的身心变化四.教学活动1.课型:理论课2.教学方法:讲授3.评价:提问,测试第二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概念(妊娠早、中晚期妊娠胎先露胎方位);2.掌握早期妊娠的诊断,预产期的推算方法,妊娠期常见症状的护理,妊娠期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熟悉中晚期妊娠诊断;4.熟悉妊娠期护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技能目标】1、协助医生、助产士完成早孕诊断方法;初步掌握四步触诊和骨盆外测量法。
第三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分娩:孕满28周后,胎儿及其附属物全部从母体排出的过程。
足月产:孕满37周而不满42周分娩者。
早产:孕满28周而不满37周分娩者。
过期产:孕满42周及以上分娩者。
例题:妊娠37周至不满42周间分娩者称为A.早产B.足月产C.难产D.过期产E.滞产[答疑编号500699030101]『正确答案』B第一节影响分娩的因素本节考点:(1)产力(2)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状态影响分娩的四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
若四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产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例题: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取决于A.产力、产道B.产道及胎儿的大小C.产力、产道与胎儿,包括胎位、胎儿大小及有无发育异常D.产力、产道及会阴盆底的情况E.产力、产道及胎儿大小[答疑编号500699030102]『正确答案』C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为分娩的主要力量,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使子宫颈口开大,迫使胎儿下降娩出。
腹肌、膈肌和肛提肌在第二产程时起辅助作用。
(一)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①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宫缩是子宫体部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
临产后随着产程进展,每次子宫收缩的强度由弱到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到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松弛。
如此反复,直至分娩全部结束。
在全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频率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强,子宫腔内压力逐渐加大。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30秒,间歇期约5~6分钟。
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当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60秒,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
②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向中央集中,左右对称③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解剖学内口/组织学内口:子宫峡部的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为组织学内口。
2、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阴道后,经宫颈管进入子宫腔,受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的α与β淀粉酶作用,解除了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此时精子具有受精的能力,称精子获能。
3、着床: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宫内膜的过程,也称孕卵植入。
4、初乳:在妊娠后期,尤其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稀薄黄色液体溢出,称初乳。
5、早孕反应:妊娠早期(约停经6周左右),约有半数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或伴呕吐,尤其于清晨起床时更为明显,称为早孕反应。
一般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6、席汉综合征:当产后发生大出血,休克时间过长,就可造成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后遗症,表现为消溲,乏力,脱发,畏寒,闭经,乳房萎缩等,严重者可致死。
临床上称之为席汉综合症。
7、黑加征:妊娠6~8周时,阴道检查子宫随停经月份而逐渐增大,子宫峡部极软,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8、胎动:胎儿在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成为胎动。
孕妇于妊娠18~20周时开始自觉有胎动,每小时约3~5次。
9、胎心音:每分钟120~160次,在妊娠24周以前,胎心音多在脐下正中或稍偏左或右听到。
24周以后多在胎儿背侧听得最清楚。
10、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成为胎产式。
11、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人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
1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成为胎方位,简称胎位。
(枕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
13、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1日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阴历,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15。
14、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
15、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侧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
目录•早产概述•早产预防策略•早产治疗方法及措施•并发症识别与处理•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评估•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早产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
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体重1000~2499g。
国内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
约15%的早产儿死于新生儿期。
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和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
国外学者建议将早产定义时间上限提前到妊娠20周。
分类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未足月分娩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发病原因01早产的原因仍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宫腔过度扩张02如双胎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
母胎应激反应03由于孕妇精神、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胎盘-胎儿肾上腺内分泌轴紊乱,过早、过多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雌激素,使宫颈过早成熟并诱发宫缩。
01宫内感染下生殖道及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等。
02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减退等。
03子宫病变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宫颈重度裂伤、宫颈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宫颈内口松弛等。
危险因素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要点一要点二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的孕妇其早产的风险是普通孕妇的2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如果早产后有过足月分娩,再次单胎妊娠者不属于高危人群。
对于前次双胎妊娠,在30周前早产,即使此次是单胎妊娠,也有较高的早产风险(RR1.2)。
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 )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RR1.5~2.5)。
要点三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者01孕妇≤17岁或>35岁。
妊娠间隔过短的孕妇02两次妊娠间隔如控制在18~23个月,早产风险相对较低(RR0.9)。
过度消瘦的孕妇03体质指数<19kg/m²,或孕前体质量<50kg,营养状况差,易发生早产。
早产及先兆早产护理常规MicrosoftWord文档
早产护理常规
娩出妊娠28~37周的尚未成熟胎儿,称为早产儿。
1卧床休息,观察宫缩、胎心等情况,避免滥用镇静药物。
2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尽量避免手术助产(胎头吸引器、产钳),第二产程必开术。
3为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可在产前给产妇注射维生素K34mg,肌肉注射。
4胎儿娩出后,要等脐带搏动停止后在断脐。
5早产儿应注意保暖、静卧、用预防颅内出血药物及抗感染药物。
6早产儿送入新生儿科时,严格交班,避免发生意外。
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妊娠不满37周,出现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宫口开大等早产症状,为先兆早产。
1.以保胎为主: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和孕期卫生指导。
给予对胎儿适量的镇静剂、孕激素、宫缩抑制剂、中药等。
宫颈松弛者做好宫颈环扎术的术前术后护理。
2.一般护理:据病情需要采取左侧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病情较重者绝对卧床休息。
禁止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减少刺激。
3.心理护理:宣传精神因素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孕妇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病情。
提供精神支持,解除家属和孕妇思想顾虑,增强保胎信心。
4.观察病情:随时评估病人阴道流血及腹痛情况,若流血量超出月经量或阴道有组织物排出,及时通知医师并保留组织物送病理检查。
使用硫酸镁抑制宫缩者,按医嘱监测呼吸、脉搏、尿量及膝反射
5.健康指导:多进食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以防便秘导致宫缩。
早产护理常规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之间分娩者。
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体重多小于2500g,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据统计,围生儿死亡中与早产有关者占75%,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早产的护理很重要。
临床表现
早产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并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宫颈管先逐渐消退,后扩张,与足月临产相似。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足月临产者高。
处理原则
若胎儿存活,无胎儿窘迫、胎膜未破,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控制宫缩,尽量维持妊娠至足月;若胎膜已破,早产已不可避免时,则应尽可能地预防新生儿合并症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护理措施
1 预防早产孕妇良好的身心状况可减少早产的发生诱发早产,指导孕妇加强营养,保持平静的心情。
避免诱发宫缩的活动
2 药物治疗的护理先兆早产的主要治疗为抑制宫缩。
遵医嘱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
3 预防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在保胎过程中,应每日行胎心监护,教会病人自数胎动,有异常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 为分娩作准备如早产已不可避免,应尽早决定合理分娩的方式,同时,充分做好早产儿保暖和复苏的准备,产程中应给孕妇吸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结扎脐带,防止过多母血进入胎儿循环造成循环系统负荷过重的状况。
5 为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和保证。
孕妇早产护理知识引言早产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孩子提前出生,即孩子的出生日期早于预产期。
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肺部和免疫系统尤其脆弱。
本文将介绍孕妇早产护理的知识,包括早产的原因、早产儿的特点、早产护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希望能帮助孕妇和家人更好地了解和照顾早产儿。
早产的原因早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孕妇的健康状况:孕妇如果存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或者孕期有感染等情况,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子宫问题:子宫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等问题都会导致早产的发生。
3.孕妇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乱用药物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4.多胎妊娠:多胎妊娠的孕妇更容易早产,因为子宫内空间有限,胎儿发育受限。
早产儿的特点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身体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出生体重通常较低,甚至可能低于正常儿童的一半。
这是因为他们在子宫内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2.呼吸系统不健全: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完全,呼吸困难是常见问题。
有些早产儿甚至需要辅助呼吸设备。
3.免疫系统脆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还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因此,必须加强防护,避免感染。
4.神经系统不发达:早产儿的神经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存在一些神经相关的问题,如肌张力低、反应迟钝等。
早产护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第一步:保持暖和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低温问题。
为了保持他们的体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室温适宜,使用温度调节设备,如温水床、温箱等。
•穿戴合适的衣物:选择合适大小的衣物,最好是纯棉质地,穿在早产儿身上保持温暖。
•定期测量体温:每隔一段时间就测量早产儿的体温,及时发现低温并采取措施。
第二步:保持呼吸通畅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需要保持呼吸通畅,防止窒息和呼吸困难。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观察呼吸情况: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同时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