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那么怎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直接利用例子教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例子,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盒,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大门、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2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厉,离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

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4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5寻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多思”、“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总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归结到实践中就是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

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聪明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