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 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版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02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勉。
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二、正确的人生观是什么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三、如何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四、人生价值实现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五、如何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六、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2.反对享乐主义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七.如何成就出彩人生1.与历史同向的。
与祖国同行的。
与人民同在的。
八、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信念具有执着性、多样性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四、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五、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辩证的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六、个人理想和社会的关系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七、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三、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详见教材)(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治思维是!旨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详见教材)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信念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要义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守法治底线。
(详见教材)(二)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详见教材)1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详见教材)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详见教材)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4项要求。
(详见教材) 1E Λ确理解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尊法学法守法用葭悬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课程教案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见讲义)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一种以国家政权意志出现的行为规范。
而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例如:《环境保护法》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
《思修》第6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选择题1.近代宪法起源于()。
CA.美国B.法国C.英国D.希腊2.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法的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3.法律主要体现的是( B )的意志。
A.全民 B.统治阶级 C.党 D.全社会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叫( B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自治法规.5.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C )。
A.基本法律B.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C.行政法规D.行政规章6.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 D )。
A.人治B.法制C.以德治国D.依法治国7. 在一个国家里,由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 B )。
A.法系 B.法律体系C.法学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8.“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
”这句话强调了( C )。
A.学法的重要性B.立法的重要性C.守法的重要性D.知法的重要性9.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是( B )。
A.法律遵守B.法律适用C.法律制定D.法律监督10.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是:( B )A.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11.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安全的是( C )。
A.科技安全 B.文化安全 C.能源安全 D.生态安全12.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许多种类,其中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规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