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学 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62
838食品微生物学课后重点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讲了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食品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
共6个考点后2个为重要考点,前4个一般考点,本讲考点在考研中基本上会考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到。
2.考点概述(1)微生物的特点,相关名词解释(2)微生物与食品行业的关系(3)食品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3.复习思路及目的(1)掌握微生物含义(2)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研究范围(3)微生物与食品行业的关系本章课后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答案要点】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到、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答案要点】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应用的科学。
3.食品微生物学【答案要点】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与食品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安全控制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习题解析】一定要答全面【答案要点】(1)体积微小、比表面积大。
(2)生长旺盛,繁殖快。
(3)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4)适应性强,代谢途径多,易变异。
2.简述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习题解析】考到的可能性很大【答案要点】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有关的微生物特性,如何更好地利用有益微生物生产食品及改善食品质量,防止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物中毒,不断开发新的食品微生物资源。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习题解析】回答上二人的贡献即可。
【答案要点】巴斯德:通过令人信服的曲颈瓶实验,揭示了腐败的本质。
主要贡献:否定“自然发生学说,建立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接种疫苗预防疫病。
科赫的主要贡献:1.细菌分离纯化技术2.培养基制作与染色技术,创立了显微摄影、悬滴培养及染色等一整套微生物研究方法。
3.提出了著名的柯赫法则:①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②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③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第四部分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篇绪论一、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性危害控制按照1996年WH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保证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食品加工的终产品进行检验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食源性危害可发生于从原料到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每一阶段,因此,从对终产品进行检测发展为过程监控,也就是从“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管理模式。
在此模式下HACCP体系得到了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食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活动,由于食品安全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近年来预测微生物学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对暴露于食品中病原菌的可能性与由暴露导致感染或中毒、以及患病严重程度的可能性的总和进行评估工作发展迅速,1998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拟定了进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的指导方针草案,这对保障食品安全意义深远。
由于微生物性侵害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占据重要地位,所有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当中都离不开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因此从基础抓起,做好基础工作,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有关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食品安全,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1.1、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动物性⾷品微⽣物检验动物性⾷品微⽣物检验第⼀章绪论⼀、微⽣物的概念(⼀)概念:1.微⽣物:形体微⼩,结构简单,通常要⽤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低等⽣物。
2.微⽣物检验:通过⼀定的实验⽅法测定⾷品中的微⽣物,特别是致病微⽣物的数量、种类、性质,从⽽判断⾷品的卫⽣质量,保证消费者的⾝体健康。
3.动物性⾷品:⼜叫动物源性⾷品,是指全部可⾷⽤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动物产品等。
(⼆)微⽣物的特点:1.⽣命基本特征:⽣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长及修复的能⼒和它的繁殖⽽延续下去,这是⽣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切⽣命的另⼀基本特征。
3.控制与调节:是⽣命的⼜⼀基本特征。
(三)微⽣物的五⼤共性体积⼩,结构简单;适应强,易变异;吸收多,转化快;分布⼴,种类多;⽣长旺,繁殖快(四)发展阶段:1.感性认识阶段2.形态学发展阶段:1664年,英⼈虎克⽤观察霉菌的单筒复式显微镜。
3.⽣理学发展阶段:(1)巴斯德:彻底否定了⾃然发⽣说;证实发酵由微⽣物引起;免疫学—预防接种;发明巴⽒消毒法。
(2)柯赫:发明培养基并⽤其纯化微⽣物等⼀系列研究⽅法的创⽴;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提出了柯赫法则。
4.分⼦⽣物学发展阶段:J.D.Wasto和H.F.C.Crick发现DNA双螺旋模型特点:微⽣物学成为⼗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微⽣物成为⽣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对象;⽣物⼯程中,发酵⼯程是最成熟的应⽤技术。
指⽰菌:常规安全卫⽣检测中,⽤于指⽰待检样品卫⽣状况的指⽰微⽣物,分为:1、评价样品⼀般卫⽣质量,污染程度和安全性,常⽤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2、粪便污染指⽰菌:⼤肠菌群,肠球菌3、其他:特定环境不能检出的菌类。
未能培养菌:受伤菌暂时不能繁殖菌体和⽬前条件还不能培养的微⽣物⼆、动物性⾷品微⽣物检验的任务通过测定微⽣物指标,判断⾷品在加⼯环境和⾷品原料及其在加⼯过程中被微⽣物污染及⽣长的情况,为⾷品环境卫⽣管理和⾷品⽣产管理及某些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绪论1、食品的卫生标准内容包含什么?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2 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具有何意义?(一)有害微生物对人类与生产的影响:1). 引起食品变质.2). 引起食物中毒.3)导致人体患病(二)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1). 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根据品能否食用的科学根据.2). 能够推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的情况,为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根据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根据.3). 能够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与人畜共患病发生4).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缺失.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包含什么?范围:1). 生产环境的检验2). 原辅料的检验3). 食品加工、储藏、销售储环节的检验4). 食品的检验(重点)4、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有什么?1. 菌落总数2. 大肠菌群3. 致病菌4. 霉菌及其毒素5. 其他指标1、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培养箱,使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培养箱的配置与使用培养箱的配置与使用配置:22(℃)、30(℃)、37(℃)培养箱各一个使用注意事项:(1)箱内不能放入过热或者过冷的物品,取放物品时应快速进行并做到随手关闭箱门。
(2)内放一杯水,以保持湿度。
(3)培养物不能放在最底层,也不得放置过于拥挤。
(4)每月消毒一次,先用3%的来苏尔液涂布消毒,再用清水擦净。
(5)不得当烘箱使用。
2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水浴锅, 使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使用注意事项:(1)37 ℃与42 ℃水浴锅24小时工作;(2)其余水涡锅用后关掉电源;(3)水浴锅内应注加蒸馏水而非自来水,使用时请注意水位。
配置:37 ℃、42 ℃、56 ℃各一个3 如何正确使用超净台?1)、使用前先打开紫外灯照射紫外线照射时间40~60分钟;2)、使用中,有机玻璃罩受到污染,严禁用酒精棉球擦拭,请用含水棉布檫拭;3)、请保持超净台整洁,不要堆积杂物;4)、使用完毕,勿忘关闭煤气开关或者酒精灯;5)、请做好使用记录。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品微⽣物学》授课教案第⼀章绪论教学⽬标:了解微⽣物学的建⽴和发展历史,微⽣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物的⼀般特点和作⽤,理解微⽣物学对⼈类⽣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物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物学⼏位重要的奠基⼈对微⽣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物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微⽣物的⼀般特点和作⽤。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法与⼿段:通过列举⼤量的事例,使学⽣理解微⽣物与⼈类的关系,微⽣物对⼈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图⽚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的认识。
第⼆章原核微⽣物 (8 学时 )教学⽬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兰⽒染⾊的原理和⽅法。
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和染⾊技术。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物分类的特点和⽅法以及⾷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细菌5学时第⼆节放线菌2学时第三节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物1学时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采⽤视频演⽰⾰兰⽒染⾊的步骤。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等作⽐较,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要求学⽣课下查阅⽂献资料,掌握⾷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物教学⽬标: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菌菌丝和⼦实体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及⽣活史;了解⾷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了解⾷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霉菌 2学时第⼆节酵母菌 2学时第三节⾷⽤菌 2学时第四节真菌分类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真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生物界的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0.2-10微米之间,有的甚至更小,如某些病毒直径仅为20-300纳米。
(2)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种类超过10万种,且新的种类仍在不断被发现。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3)繁殖速度快: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4)适应能力强: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低氧、酸性、碱性等条件。
(5)变异性强:微生物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性是微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6)分布广泛: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人体内外以及各种生物体上。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展望1. 微生物学发展史(1)初创阶段(17世纪-19世纪):1676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4年,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存在的微生物繁殖而来。
(2)奠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赫提出了细菌学的基本原则,埃弗里等人发现了抗生素,并建立了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技术。
(3)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微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传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进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 微生物学展望(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探索未知的微生物资源,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
(2)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3)微生物与环境: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