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法为基础,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之一,深入理解和运用联系观对于正确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联系观的内涵联系观强调事物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依存的。
联系观指出,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个别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
1.对立统一的联系联系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事物内部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只有在对立统一中,事物才能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
以生命现象为例,生与死、生产和消费、进步和退步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只有通过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才能促使生命不断发展、进化。
2.物质与意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联系观指出,物质世界和人类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物质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并对人类意识产生影响。
而人类意识则反过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
这种物质和意识的相互联系,使人们能够通过认识物质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联系观的作用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联系观指导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客观法则。
通过联系观,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只有正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才能真实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指导社会实践联系观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通过联系观,我们能够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从而指导社会实践的方向和方法。
3.支撑科学研究联系观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联系观的运用,能够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联系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观点。
联系观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方式,它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发展变化的。
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观的内涵联系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条件和因素。
没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和作用,事物自身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3.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彼此的发展变化。
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内在的联系和变化。
4.联系的多元性: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元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联系的多元性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生态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
2.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经济领域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哲学思维方式: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观原理: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食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对应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Ⅰ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⑵整体是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的状态和功能又影响着部分Ⅱ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对应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应方法论: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Ⅱ要懂得做好量变的准备工作、在适当的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多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对应方法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要果断抓住十几,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善于抓住基于,才能赢得主动。
坚持适度原则,做事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注重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排列次序变化出现)【注】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形式:①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②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质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规律or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时间诶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1.矛盾: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中,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事物的内部联系与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联系观原理的内涵、联系观原理的重要性以及联系观原理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联系观原理的内涵联系观原理指的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实现的,即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而实现的。
联系观原理不仅强调了事物内部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还关注了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联系观原理的重要性联系观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它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联系观原理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通过联系观原理,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联系观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辩证统一性。
事物的各个方面既存在着相互矛盾,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最后,联系观原理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与作用,才能找出改革和发展的路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联系观原理的运用联系观原理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中,需要通过联系观原理去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中,要站在联系观的基础上,积极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
同时,在指导社会工作和实际操作中,要通过联系观原理去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错误。
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但不能说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都有联系,或者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错误。
因为:联系具有可变性和条件性,并非永恒不变;联系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错误。
因为: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4.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因为: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说明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5.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就能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错误。
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握联系的客观性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但不必然能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和方法论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2、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从事物联系与实践的关系: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原理】(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优化方法【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
【方法论】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认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 刘锋 邮编 256800第七课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高考考点解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但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实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以下三个错误观点: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②联系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
③人能够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联系具有主观性,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理、方法论总结: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多样性: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多样的。
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2.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不同,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觉的主观条件,既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关注事物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
②整体和局部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相同。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离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于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属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整体离不开离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于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作到的三个方面:⑴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也就是要有整体观念,要在整体中去认识部分,在整体中去定位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按照整体的目的和要求去发挥部分的作用。
最终使整体具有新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什么是整体性?一个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于其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而具有放大和创新;整体的运动持征,只有在比其要素所处层次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描述;整体与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
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例如: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就大于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②拿破仑说数量小时较多数法国人不敌少数马克留木人,数量大时较少法国人可以战胜较多数马克留木人③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⑤反面例子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上。
企业系统中的每一个局部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
因此,企业既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赋予子系统一部分权利,但又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就是这个道理。
⑵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①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
②系统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如:①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具有层次等级结构:如行政系统分为科、处、局、部、委…;军事系统分为排、连、营、团、师、军…运作,班级中,班长、各委员、组长;②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如班规,法律,制度;③时间上的有序性:如烧水,刷壶,刷茶碗,泡茶。
⑶注重系统内部优化的趋向。
——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最佳。
如田忌赛马的故事;战争时的布阵;材料的人工设计等。
⑷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案例:教材中59页,宋代冯湛造船事例。
第七课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试题一、选择题1.(07江苏政治)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在哲学上体现了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B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C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D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A .邯郸学步 B .唇亡齿寒 C .吐故纳新 D .因地制宜3. 著名诗人雷抒雁曾有一段描写枯树和柔藤的诗句,读来令人感动:“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这段描写说明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B .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的C .事物间都有本质联系D .事物内部存在着和谐 4.这次中国股市暴跌后,全球股市纷纷下挫。
据分析,“中国投市下跌对此次全球股市下跌起了促进作用”。
这说明()A .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B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 (07宁夏文综)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同,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6.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7.(07广东政治)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 .联系的多样性B .联系的客观性C .联系的主观性D .联系的普遍性8.加拿大十分重视垃圾的回收利用,对于其中的食品、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告诉我们( )A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D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9.(07全国文综卷1)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
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
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
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①应该在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②应该客观地认识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和作用 ③应该摒弃那种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 ④应该摒弃那种分门别类研究事物的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2005年广东政治)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C .因人而异的D .固定不变的11.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
物权立法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把物权立法工作安排在整个民法立法进程中最优先的地位,以助于解决民法方面的其他问题。
从哲学上看,全国人大常委会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十分注意事物量的积累 ③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 ④善于走曲折的道路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2005年江苏政治)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3.(2005年广东政治)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 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 .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 .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14.(07海南政治)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对当时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
欧几里德实现原有几何知识的系统化,说明①事物本身的联系具有系统性 ②联系的系统性根源于主观创造③事物之间的系统联系是自我呈现的 ④科学理论是对事物联系系统性的创造性反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5.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摹仿它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
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宜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
”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①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 ③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 ④注意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随着铁路开进青藏高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加速这块古老土地的现代嬗变,将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