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及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994.00 KB
- 文档页数:55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1章概论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
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
(以下为了解)1)互调干扰。
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
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
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
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
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P r=(A r/4πd2)P t G t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培训教材移动通信基本知识第⼀章引⾔1.1移动通信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在社会的各个⽅⾯,到⽬前为⽌,全球移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户数将达到2亿。
⽆线通信的发展潜⼒⼤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的主要⽬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通信⽹的⾓度看,移动⽹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的延伸,它由⽆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线部分提供⽤户终端的接⼊,利⽤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络功能,包括交换、⽤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PLMN。
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1第⼀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第⼀代移动电话系统采⽤了蜂窝组⽹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得到研究,。
当第⼀个试运⾏⽹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个蜂窝系统AMPS (⾼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较实⽤的、容量较⼤的系统主要有:(1)北美的AMPS;(2)北欧的NMT-450/900;(3)英国的TACS;其⼯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附近,载频间隔在30kHz以下。
鉴于移动通信⽤户的特点:⼀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区内,越区及越局⾃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
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希望有⼀个与公众⽹之间开放的标准接⼝,还需要⼀个开放的开发接⼝。
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的构成⽅式有很⼤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的限制。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是指在无线通信领域中,传输数据和信息的原理和技术。
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之一,它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线连接。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原理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1.1 什么是移动通信1.2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1.3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4 移动通信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无线信号传播2.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2.2 无线信号传播路径损耗2.3 多径效应与多普勒效应2.4 反射、折射和散射信号的影响第三章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1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3.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各个组成部分3.3 移动通信中的基站和无线电接入技术第四章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4.1 移动通信标准的分类和作用4.2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历程4.3 GSM、CDMA、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比较4.4 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第五章移动通信的调制解调技术5.1 数字调制技术5.2 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5.3 AM、FM、PM调制方式的比较5.4 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6.1 信道编码与纠错码6.2 信道编码的原理和分类6.3 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7.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7.2 分时复用技术7.3 频分复用技术7.4 码分复用技术7.5 OFDMA技术第八章无线接入技术8.1 蜂窝网络的组网方式8.2 频率复用与功率控制8.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技术8.4 TDMA、CDMA、OFDMA等接入技术的比较第九章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9.1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9.2 信号处理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9.3 信号处理算法与技术的发展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相关案例分析、数据图表、实验结果等内容,请参阅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频率复用:________一种将频谱资源划分为多个频段,使不同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而不互相干扰的技术。
移动通信复习资料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复习资料第⼀章:1.在4G系统中,⽹元间的协议是基于IP的,每⼀个MT(移动终端)都有各⾃的IP地址。
2.IP核⼼⽹:它不是专门⽤作移动通信,⽽是作为⼀种统⼀的⽹络,⽀持有线和⽆线接⼊。
主要功能是:完成位置管理和控制、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
3.4G⽹络应该是⼀个⽆缝连接的⽹络,也就是说各种有线和⽆线⽹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
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络互联则需要⽤⽹关建⽴⽹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络将是⼀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络。
4.移动通信的定义:指通信双⽅或⾄少有⼀⽅处于运动中进⾏信息交换的通信⽅式。
5.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绳电话、⽆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6.⽆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7.移动通信所受⼲扰种类:(1):互调⼲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在通信设备的⾮线性器件上,产⽣与有⽤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
从⽽对通信系统构成⼲扰的现象。
(2):邻道⼲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之间的⼲扰,是由于⼀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造成的⼲扰。
(3):同频⼲扰:指相同频率电台之间的⼲扰。
8.移动通信的⼯作⽅式:(1):单⼯通信:指通信双⽅电台交替地进⾏收信和发信。
它常⽤于点到点通信。
(2)双⼯通信:指通信双⽅。
收发信机均同时⼯作。
即任⼀⽅讲话时都可以听到对⽅的话⾳,没有“按-讲”开关。
(3)半双⼯通信第⼆章:1. 移动通信的信道:指基站天线、移动⽤户天线和两幅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移动⽆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的研究。
(判断)3.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衰落特性。
4. ⽆线电波的传播⽅式:直射、反射、绕射和散射以及它们的合成。
5. 移动信道是⼀种时变信道。
在这种信道中传播表现出来的衰落⼀般为:随信号传播距离变化⽽导致的传播损耗和弥散。
6. (1)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第二章 蜂窝组网技术● 说明大区制和小区制的概念,指出小区制的主要优点。
小容量的大区制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发射功率要大利用分集接收等技术来保证上行链路的通信质量只能适用于小容量的通信网大容量的小区制将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 ,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服务于本小区,但各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 带来同频干扰的问题● 简述越区切换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MAHO ?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进入相邻无线小区时,业务信道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基站,从而不中断通信过程。
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每个移动台检测从周围基站中接收信号能量,并且将这些检测数据连续地回送给当前为它服务的基站。
● 什么是同频干扰?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所谓同频干扰,即指无用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并对接收同频有用信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一般采用频率复用的技术以增加频谱效率。
当小区不断分裂使基站服务区不断缩小,同频复用系数增加时,大量的同频干扰将取代人为噪声和其它干扰,成为对小区制的主要约束。
这时移动无线电环境将由噪声受限环境变为干扰受限环境。
了减小同频干扰,同频小区必须在物理上隔开一个最小的距离,为传播提供充分的隔离。
● 另外,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减小同频干扰采用六边形的原因用最小的小区数就能覆盖整个地理区域最接近于全向的基站天线和自由空间传播的全向辐射模式● 中心激励(center-excited):基站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
顶点激励 (edge-excited) :基站设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副120度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
● 绘出单位无线小区簇的小区个数N=4时,三个簇彼此邻接时的结构图形。
小区半径为R 时,相邻簇同频小区的中心距离如何确定?D=根号(3*N )*R● 用六边形表示一个小区,使相邻小区无空隙,则每一簇的小区数量N 满足什么关系式? j ij i N 22++=N=4,7,12.J=2,I=0.1.2● 说明改善蜂窝系统容量的三种方法以及各自的原理。
《大话移动通信》第2章大话移动通信第2章2.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在移动通信领域,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一些关于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原理等。
2.1.1 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信息和实现通信的技术系统。
它通过将语音、数据等信息转换为无线信号,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通信。
2.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最初的模拟通信系统到现在的数字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经历了多个技术的演进和变革。
2.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指使用模拟信号传输的通信系统,它首次提供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功能。
最有代表性的模拟通信系统是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2.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是指使用数字信号传输的通信系统,它在语音和数据传输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最有代表性的数字通信系统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2.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是指支持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它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强的网络容量。
最有代表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LTE(Long-Term Evolu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是指采用LTE技术的通信系统,它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适应了更多的应用需求。
LTE是目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
2.1.3 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信息转换为无线信号,并通过无线信号的传输实现通信。
具体而言,移动通信基于无线电波的传输,利用调制解调技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端将无线信号转换回信息信号。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 (章坚武)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原理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技术2.1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划分2.2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架构2.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架构2.4 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架构第三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传输技术3.1 交换技术与通信传输基础知识3.2 语音信道的传输技术3.3 数据信道的传输技术3.4 带宽和频谱利用技术第四章: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4.1 移动性管理的概念和目标4.2 移动性管理的实现技术4.3 移动性管理中的位置注册和位置更新第五章: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技术5.1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技术概述5.2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5.3 CDMA技术5.4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6.1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6.2 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6.3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的应用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7.1 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7.2 TDMA技术7.3 CDMA技术7.4 OFDMA技术第八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系统8.1 传输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8.2 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介质和传输设备8.3 传输系统的时钟和同步控制8.4 传输系统的性能评估和故障处理第九章:移动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9.1 无线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意义9.2 GSM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3 CDMA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4 LTE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第十章:移动通信安全技术10.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和需求10.2 移动通信的加密和解密技术10.3 移动通信的用户认证和接入控制附件:附件1:GSM网络架构图示附件2:CDMA网络架构图示附件3:LTE网络架构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之一。
.Word文档资料邯郸学院讲稿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分院(系、部):机电学院教研室:应用物理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授课班级:2016应用物理学本科主讲教师:常成职称:助教使用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制作系统:邯郸学院制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1.1 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处于移动状态,并且其中的一部分传输介质是无线的传输方式。
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BS)、移动台(MS)、中继线。
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1.设备性能要求高对移动台体积、重量、功耗、操作、抗恶劣环境等的要求2.电波传播有严重的衰落现象移动台接收信号存在多径现象而引起严重衰落3.存在远近效应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要求移动台具有自动增益控制4.强干扰条件下工作各种噪声干扰严重5.存在多普勒效应移动台载波频率随移动速度变化,引起频率偏移6.技术复杂解决用户数量大、频率资源有限、保证通信质量等问题1.2 移动通信的发展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现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国采用TACS制式,1987年在上海、广东率先建成开通。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全双工工作,具有越区频道转换、自动漫游通信功能。
全双工:全双工指可以同时(瞬时)进行信号的双向传输(A→B且B→A)。
越区频道转换: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指基站或者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为了保持移动用户的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的信道切换称为越区切换。
漫游(roaming)指移动台离开自己注册登记的服务区域,移动到另一服务区后,移动通信系统仍可向其提供服务的功能。
(1)采用模拟话音信道传输信息,将用户的语音信号直接调制到发射频段上。
(2)采用FDMA频分多址方式区分不同的信道。
(3)基站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A与B通过基站中转通信,须同时占用4个频道实现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