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过滤和结晶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6 KB
- 文档页数:12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过滤和结晶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过滤和结晶:1. 过滤的操作注意事项2. 结晶、晶体的概念及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2)降温结晶(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2. 过滤的基本操作3. 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三. 教学过程:1. 过滤:(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初中阶段一般指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利用液体能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体不能穿过而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2)过滤所需仪器: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3)操作步骤:①准备过滤器:用滤纸、漏斗做出过滤器。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②组成过滤装置:漏斗放在铁架台铁圈上,漏斗管尖紧靠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过滤:将滤液沿玻璃棒注入漏斗,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上,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④沉淀洗涤:注清水(或溶剂)入漏斗中连洗几次,需要留沉淀则多洗几次。
小结:过滤,具体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不能留有缝隙。
二低是指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边缘和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烧杯(上)口边缘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边缘以下和漏斗下端紧靠烧杯(下)内壁。
2. 结晶法:⑴蒸发结晶⑵降温结晶:把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条件:溶液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如:KNO3中混入少量NaCl,欲除去NaCl,可将混合物溶于水,制成热饱和溶液,然后进行冷却。
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首先从溶液中析出,NaCl留在母液里,再经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KNO3。
例1. ①从KNO3饱和溶液中获得KNO3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 ②利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KNO3的溶液已饱和,且只要改变溶剂量或溶液温度等条件即会析出晶体,又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因而改变溶液温度析晶比改变溶剂量析晶要简便易行得多,故一般采用降低KNO3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
过滤和结晶教案
【过滤和结晶教案】
一、引言
教学只有明确内容和良好组织,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理解并
掌握知识。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过滤掉无用信息并将所学内容结晶化
是关键。
本教案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过滤和结晶。
二、过滤无用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大量的无用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学
生的学习,甚至迷失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过滤无用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1.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也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筛选内容。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过多的冗
余内容只会让学生更加困惑。
3.讲解要点。
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抓住重点,让学生专注于关键点,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结晶教学内容
结晶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提高学
习效果。
1.总结。
教师应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课后给学生讲解该知识点
的概述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归纳。
在学完新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
地记忆和理解。
3.应用。
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结语
过滤和结晶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将无用信息过滤掉,并将所学内容结晶化,才能让学生轻松理解和记忆知识。
以上是有关“过滤和结晶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在教学
上提供一些帮助。
重结晶实验报告范文实验目的1. 掌握重结晶法分离和纯化无机盐物质的方法。
2. 学习使用重结晶法确定无机盐物质的熔点。
实验原理重结晶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无机盐物质的方法,基于不同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通常,通过在溶液中加入适量溶剂,使其中某个物质溶解,其他物质无法溶解,然后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使溶质结晶出来,达到纯化目的。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重结晶试剂(未知物质)、去离子水、酒精、滤纸、烧杯、蒸发皿等。
2. 实验仪器:蒸发皿、量筒、试剂瓶等。
实验步骤1. 取一少量未知物质放入试管中,加入20mL去离子水并加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2. 保持试管在沸水中加热,继续搅拌,直到溶液变得透明。
3. 将试管从沸水中取出,静置几分钟,观察试管壁是否有结晶生成。
4. 如果试管壁出现结晶,则将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生成。
5. 用滤纸将结晶过滤,用酒精将残留在结晶中的杂质洗净。
6. 将洗净的结晶放在蒸发皿中,置于通风橱中干燥。
7. 测量结晶的质量,并用比色卡确定其纯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未知物质进行重结晶实验。
通过加热溶解后,我们发现试管壁出现了结晶。
经过冷却和过滤处理后,我们获得了纯净的结晶物质。
将其置于通风橱中干燥后,测量了其质量,并使用比色卡确定了其纯度。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重结晶法分离和纯化无机盐物质的方法,并学习了使用重结晶法确定无机盐物质的熔点。
实验结果表明,重结晶法能够有效地分离和纯化无机盐物质,并获得高纯度的结晶物质。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重结晶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重结晶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纯化无机盐物质的方法,通过控制溶解度的差异,可以将纯净的结晶物质获得。
同时,通过测量结晶的质量和使用比色卡,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纯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以避免溶质的过度溶解或结晶的不完全。
此外,还需要注意过滤和洗涤的操作,以确保获得高纯度的结晶物质。
《过滤和结晶》教案二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过滤和结晶》这一课。
在化学实验中,过滤和结晶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课堂,共同探索这两种方法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掌握过滤和结晶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合作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难点:过滤和结晶操作中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药品、教材、PPT等。
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过滤和结晶现象,如海水晒盐、河水过滤等,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什么是过滤?什么是结晶?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过滤(1)介绍过滤的原理:利用固体和液体颗粒大小的不同,通过筛选、沉淀等方式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2)讲解过滤的操作方法:过滤器的选择、滤纸的使用、过滤速度的控制等。
2.结晶(1)介绍结晶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蒸发、冷却等方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2)讲解结晶的操作方法:溶液的配制、蒸发、冷却、过滤等。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过滤和结晶。
(六)作业布置2.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过滤和结晶来分离混合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第一篇: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2)操作注意事项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另加一课时)(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
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教案主题:过滤和结晶教案目标:1. 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过滤和结晶的实验操作方法;3. 理解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过滤的定义和原理;2. 过滤的实验操作方法;3. 结晶的定义和原理;4. 结晶的实验操作方法;5. 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师生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滤和结晶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过滤的定义和原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滤的定义和原理,例如通过对比悬浮液和溶液的区别来说明过滤的原理。
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过滤过程的理解。
3. 过滤的实验操作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展示过滤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解释。
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学生们需要记录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过滤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结晶的定义和原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结晶的定义和原理,例如通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和饱和溶液的形成来说明结晶的原理。
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结晶过程的理解。
5. 结晶的实验操作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展示结晶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解释。
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结晶实验。
学生们需要观察结晶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结晶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6. 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0分钟)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过滤和结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化学实验的例子,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实验中何时需要过滤和结晶,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过滤和结晶。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过滤和结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盐和提取咖啡因等。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作业可以是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过滤和结晶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相关实验,并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实验的观察能力。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大家都知道,精盐是由粗盐精制而得的,而大量粗盐是从海水中得到的。
但是对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把粗盐精制为精盐,可能有的同学就不太了解了。
学习这一节知识,可以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大致了解。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如河水、雨水、石油、粗盐、蓝墨水等等。
化工生产的产品也常常混有少量的杂质。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一、过滤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例如,提纯粗盐时,把粗盐溶解在水里,经过过滤,把泥沙等杂质从食盐水中除去。
又如,自来水厂的过滤池里,铺有几层大小不等的沙石,水通过时,固体杂质被过滤除去。
过滤的方法在实验操作部分要作介绍。
二、结晶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如图7-4所示)。
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实验7-6〕在烧杯里加入10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钠的量较少)。
注入15毫升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
然后冷却,观察硝酸钾晶体的析出。
再进行过滤,硝酸钾晶体留在滤纸上,氯化钠仍然溶解在滤液里,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在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克,在20℃时为31.6克),因此较高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硝酸钾从溶液里结晶析出。
第七章溶液第四节过滤和结晶教课目标知识:认识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别混淆物的原理。
能力: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想能力。
思想教育:培育学生严肃仔细、谨慎务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别混淆物的原理。
教课方法实验议论法。
教课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余: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企图【前言】我们平时接触的物质好多是混淆物,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思虑回答下列问题;举例粗盐、海水等。
联系实质思虑问题,激发兴趣。
混淆物。
从混淆物中获得纯净物,需要把混淆物分别。
今日我们学习两种混淆物的分别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议论后,得出用过滤方法除掉粗盐中的泥沙。
温故知新一、过滤【发问】如何除掉粗盐中混有的泥沙?指引学生依据做过的粗盐是纯实验进行议论。
【演示】粗盐提纯实验由学生疏步操作1.讲台上摆放几种仪器请选择过滤实验所需仪器。
2.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组装过滤装置3.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做过滤实验指引学生察看粗盐提纯的步骤。
指引学生察看澄清滤液,比较过滤前的粗盐溶液。
指出:泥沙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用过滤的方法除掉粗盐中的泥沙。
达到了提纯的目的。
组织学生讲评实验指引学生议论小节【投影】讲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达成讲堂练习一教师活动【板书】二、结晶【设问】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如何从溶液中获得的硫酸锌?【叙述】把硫酸锌溶液加热蒸发,溶液达饱和后持续蒸发就获得了硫酸锌。
固体体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拥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展现】几种晶体标本:明矾、察看思虑选择仪器。
培育学生实验能力。
一人组装,大家察看。
培育着手操作能力。
一人做实验,大家察看。
培育察看操作能力。
理解过滤方法分别混淆理论与实质联合。
物在实质中的应用。
培育严肃仔细的科学讲评实验。
态度。
议论后小节过渡是除掉培育概括总结的能力。
过滤和结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2)操作注意事项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另加一课时)(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 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
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方法过滤结晶适用范围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依据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制过滤器、过滤浓缩结晶,降温结晶课堂引入指导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课堂结束指导列表对比过滤法和结晶法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一、过滤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归纳出:(1)步骤: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②过滤(2)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3)玻璃棒的作用溶解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二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
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
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教学设计方案2[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引言】我们日常接触的物质很多是混合物,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混合物。
从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物,需要把混合物分离。
今天我们学习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一、过滤【提问】怎样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引导学生根据做过的粗盐提纯实验进行讨论。
【演示】粗盐提纯实验由学生分步操作讲台上摆放几种仪器请选择过滤实验所需仪器。
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组装过滤装置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做过滤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粗盐提纯的步骤。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滤液,比较过滤前的粗盐溶液。
指出:泥沙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达到了提纯的目的。
组织学生讲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小节【提问】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讲述】把氯化钠溶液加热蒸发,溶液达饱和后继续蒸发就得到了氯化钠。
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板书】二、结晶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展示】几种晶体标本:明矾、胆矾、食盐晶体。
【设问】这些晶体是如何得到的呢?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展示溶解度曲线图】指导学生分别查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20℃、60℃、100℃时的溶解度。
根据两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归纳出变化规律。
【设问】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指导学生看书讨论。
【设问】如果是几个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例如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怎样分离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设问】1.是什么物质结晶析出?2.过滤时,留在滤纸上的是什么物质?3.滤液中溶质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
【讲述】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结晶的两种方法。
指导学生小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探究活动制作硫酸铜单晶目的:通过制作硫酸铜晶体,检验控制晶体的生长的因素,练习结晶和重结晶操作,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仪器和药品:烧杯100mL、1000mL,玻璃棒,电炉或其它加热设备,小刀,硫酸铜(纯度不低于化学纯)固体时间:每天30分钟,持续7-35天操作:1.在100mL的烧杯中配置硫酸铜饱和溶液,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静置一夜。
2.从结晶出来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比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注意晶种的每一个面都必须光滑,整齐。
3.用一根长约10-15cm的头发或细铜丝将晶种捆好,固定在玻璃棒上。
4.用1000mL烧杯配置3/4烧杯高于室温不超过5℃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5.将捆有晶种的玻璃棒横放在烧杯口,晶种放入溶液中。
注意晶种不能与烧杯接触。
烧杯口用白纸盖住。
静置。
观察。
6.如果晶种上长出多个硫酸铜晶体或硫酸铜则应将晶体取出用小刀切去小的晶体。
然后将烧杯内的硫酸铜重新配成高于室温不超过5℃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
7.重复5,6步骤直到得到满意的晶体为止。
热冰简介配制一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当加入醋酸钠的晶体时,就会立即结晶,而此结晶会充满整个锥形瓶,其样子就像水结冰似的,而且用手摸时会有热热的感觉,故称其为热冰。
实验步骤:1.取一250mL的锥形瓶,装50mL的蒸馏水,加入醋酸钠使其溶于水中,直到无法溶解为止。
2.在锥形瓶内再多加一倍量的醋酸钠,然后放到电炉上加热使其完全溶解,形成过饱和溶液。
3.将溶解完的醋酸钠溶液,用少许的蒸馏水清洗锥形瓶的内壁之醋酸钠,再放到室温下,使其慢慢地冷却,若无其它因素,应可成过饱和的溶液,如图1所示。
4.在做好的过饱和醋酸钠溶液中,加入一些醋酸钠晶体,会使溶液迅速的结晶,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图2所示。
注:步骤1~3可先在上课前先完成,这样不会耽误上课的时间。
图1 过饱和醋酸钠溶液图2 醋酸钠晶体溶液和器材:醋酸钠、蒸馏水、电炉、250mL锥形瓶、滴管原理和概念:此反应的反应原理是:过饱和溶液中含有醋酸根离子、钠离子和水分子,当我们加入醋酸钠晶体时,便给予溶液一种趋势,使其结晶。
要使过饱和的醋酸钠结晶有三个条件:动能、机率和方向。
而我们加入醋酸钠晶体,是提供其结晶时所须之机率和方向的条件。
由反应式可知,当溶液中的粒子结晶时,即反应向左进行,会放出热,这就是为什么锥形瓶摸起来会热热的原因。
注意事项:1.制备醋酸钠的饱和溶液的锥形瓶必须保持洁净。
2.加热的过程中,不可使溶液沸腾。
3.转移已准备好的过饱和溶液时,要小心,不要摇动过于激烈,否则可能会在移动的过程中产生结晶,而功败垂成。
4.此醋酸钠过饱和溶液可以重复使用,当其结晶之后,再加热后使其慢慢地冷却,便可恢复成原来的过饱和溶液,因为加热可使反应向右进行,使晶体溶解在水中,呈离子的状态。
5.市面上有一种称为热敷袋的东西,即是应用此原理而制造出来的,在示范此实验时,可拿来给学生看或示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