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行医卫生监督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4
卫生管理一起村卫生室非法行医案例分析丁小竹 邹咏梅 汪鸿文 中图分类号:R 1971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0931(2009)0120079202作者单位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浙江杭州 3 案情摘要2007年9月14日,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以下简称我局)卫生监督人员发现在本市某区X X 路62号挂有“医务室”牌子,吴X X 身穿白大褂在执业,并有药柜2个,柜中存放有尚在有效期内的药品若干;该室墙上悬挂有由某区卫生局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件),该证显示登记核准的机构名称为“某区某村卫生室”,执业地址为“杭州XX X 路89号”,有效期限为“自2000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现场进一步检查还发现有“某区某村卫生室”字样的收据1本,收据开具最近日期为“2007年8月9日”,并显示从2003年7月1日至今有21笔共2872的收入。
执法人员对吴X X 、该卫生室的主办责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询问调查,2人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已过有效期限以及擅自变更执业地址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并承认卫生室收据使用管理混乱,无完整的收支台帐。
经合议,我局认为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当事人(处罚主体为该卫生室的主办责任单位)作出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872元整,罚款人民币3000元整的行政处罚并立即停止执业活动。
当事人对上述处罚予以接受并自觉履行。
评 析本案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作出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认识一致,但在违反条款的适用及违法事实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分歧。
1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过了有效期限是否视作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在卫医管发[1999]第66号“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限问题的批复”中有“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要求注明的有效期限是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的有效使用期限”;“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的有效使用期限可依据持证医疗机构校验期的不同,分别定为5年或15年。
关于某某诊所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案例的调查分析某师卫生局驻团某卫生监督所于2013年12月24日下午13点39分接到某团东区派出所电话通知,某某诊所在2013年12月22日给患者某某诊疗后,患者某某当晚在家死亡。
要求我所前往配合调查处理,2013年12月24日下午某师卫生局驻团某卫生监督所所长黄某某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安排本所监督员邹某、曹某、阮某三人赶赴某团东区派出所,听取事件通报后即对某诊所从业人员执业护士周某某及死者家属妻子张某某等人进行现场询问并作了笔录,经询问周某某承认事情发生当天只有她自己在岗执业。
该诊所能现场出示执业医疗机构许可证,一名注册到该诊所宋某某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陆某某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及周某本人的护士执业证书。
2013年12月31日,某师卫生局驻团某监督所就某某诊所非法行医案例进行了合议,经合议后认为:某某诊所执业护士周某某只能出示执业护士证,在未取得《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情况下,独自在某某诊所对患者任某某进行诊疗,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及第八十一条第二项第一款的规定,决定给予某某诊所罚款一万元的行政处罚。
相关证据有现场笔录1份,询问笔录4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一份。
经合议后,告知了当事人听证的权利和陈述申辩权利,当事人当场放弃了上述权利,经法定期限后,向某某诊所负责人作出了处罚决定,并送达了相关处罚决定书,当事人收到了处罚决定书后自觉缴纳了罚款,本案结案。
2.案例分析2.1 违法事实的认定,需要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予以佐证,而要完善证据链必须通过现场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拍照等方法来丰富证据链。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卫生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质量参差不齐、非法行医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秩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法律监督工作。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卫生法律监督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卫生法律监督工作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2018年6月,某市卫生监督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私营诊所存在非法行医行为。
接到举报后,该市卫生监督部门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涉嫌非法行医的私营诊所进行现场调查。
经调查,该私营诊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所负责人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诊所内设有注射室、治疗室,提供注射、输液、拔罐等医疗服务。
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大量药品、医疗器械,其中部分药品过期,医疗器械未按规定进行消毒。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从事医疗活动的个人,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
本案中,该私营诊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所负责人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属于非法行医行为。
2. 法律依据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医疗活动。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3. 处理结果分析针对本案,卫生监督部门依法对涉嫌非法行医的私营诊所进行了行政处罚,包括:(1)责令立即停止非法行医活动;(2)没收诊所内查获的药品、医疗器械;(3)对诊所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罚款;(4)对诊所内查获的过期药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案例
案例一:食品安全违法案
某餐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经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部门检查发现,该餐馆存在以下问题:食品保存不当、食品加工区域卫生状况差、使用过期食品等。
根据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法规,执法人员对该餐馆进行了罚款,并责令其整改。
经过整改后,再次核查显示该餐馆已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案例二:非法医疗机构案
某私人诊所涉嫌非法行医,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前往该处进行检查,发现该诊所没有合法的卫生许可证和医疗从业人员资质,且未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消毒、无有效的医疗废物处理措施等。
根据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法规,执法人员责令该私人诊所停止经营,并对其处以相应罚款。
同时,执法人员将该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刑事处罚。
案例三:疫情防控不力案
一家屠宰场在疫情防控期间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导致疫情扩散。
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部门接到举报后展开了调查。
经查,该屠宰场未对员工进行及时的健康监测,未落实屠宰环节的消毒措施,也未及时报告疫情扩散的情况。
根据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法规,对该屠宰场罚款并责令其整改。
同时,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此案例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教学案例:王某非医师行医案一、背景医疗卫生监督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医疗法律法规,对有证医疗机构开展依法执业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维持良好的医疗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二、案例分析2010年10月22日,某市某区卫生监督所接到群众举报,在该区城郊结合部有一无证行医者在为患者开展牙科诊疗活动。
接到举报后,监督员赶到现场发现该场所王某正在为一名患者实施牙科诊疗活动,现场发现牙椅一张,拔牙钳一支,口镜、探针各三支,不能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王某的医师执业资质。
监督员作了现场检查笔录,对王某以及患者作了询问笔录,拍摄现场照片若干张,同时对现场的器械进行了先行登记保存。
经调查查明:王某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师执业资质,于2010年10月5日起在该场所为患者实施牙科诊疗活动,期间收取费用1021元。
2010年11月15日,区卫生局认定王某非医师行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王某作出罚款8000元,没收非法所得1021元以及没收器械的行政处罚决定。
·问题1:机构(个人)开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执业活动需要取得哪些卫生许可?答题要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医疗保健机构依照本法规定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宝安区一起个人非法行医的行政处罚案例分析发表时间:2016-12-23T11:23:00.1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6期作者:莫博惟吴维权[导读] 深圳市宝安区为人口大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高,医疗服务需求量高,廉价方便的医疗服务更是得到流动人口的青睐。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03)【关键词】非法行医;行政处罚;分析【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263-02 1.案情简介2015年8月4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卫生监督所接到电话称,在辖区内某社区某场所开展出租屋综合巡查时发现该场所存在涉嫌非法行医情况。
经查实,这家“中药凉茶”店铺未见药品、医疗器械等,未见处方及相关收费票据等,未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见工商营业执照及药品经营许可证等。
经营者许某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及《医师执业证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可以认定许某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场所擅自开展诊疗活动,卫生行政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对许某作出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
1.2 证据材料收集材料:(1)许某的《深圳市居住证》,证明本案适当的行政相对人主体;(2)2015年8月4日现场制作的《现场笔录》、现场巡查录像;(3)许某2015年8月4日的《询问笔录》及根据许某的信息在医师执业注册联网管理系统查询的结果打印件,证明许某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
1.3 处罚依据和内容许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和第三十九条规定,许某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场所擅自为患者开展诊疗活动,违法收入暂无法认定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给予许某20000元的罚款。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某市一家大型医院,为我国一所知名的三甲医院。
近日,该院发生了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及其家属与医院就医疗责任问题产生争议,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现将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一)案情简介患者李某,女,48岁,因头晕、头痛等症状入院治疗。
经诊断,李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入院后,医院为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李某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李某死亡,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1. 医院是否尽到了诊疗义务?2. 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3. 医院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例分析1. 医院是否尽到了诊疗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保证医疗安全,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本案中,医院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院对李某的病情进行了密切观察,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已尽到了诊疗义务。
2. 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患者李某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对此,医院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以下为医院可能存在的医疗过错:(1)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李某病情的变化,导致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2)治疗方案不完善:医院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
(3)抢救措施不及时:在患者病情恶化后,医院抢救措施可能存在不及时之处,导致患者死亡。
3. 医院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错,导致患者死亡。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诊疗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部分非法行医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侵害了患者权益。
本案涉及某市张医生非法行医案,通过对该案件的剖析,旨在揭示非法行医的法律风险,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二、案件经过2018年5月,某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市张医生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却在自家诊所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经调查,张医生自2017年7月起,在其家中设立诊所,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等中医诊疗服务。
由于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其行为涉嫌非法行医。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张医生进行调查,收集了相关证据。
经审理,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张医生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张医生以下处罚:1. 罚款人民币3万元;2. 吊销其非法行医诊所;3. 5年内不得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张医生立即停止非法行医活动,并向患者公开道歉。
三、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中医非法行医案件,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 非法行医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本案中,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却在自家诊所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
2. 非法行医的法律风险:非法行医行为不仅扰乱了医疗市场秩序,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本案中,张医生非法行医,给患者带来了潜在的医疗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非法行医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患者权益保护:非法行医侵犯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患者因相信张医生具有中医诊疗能力,而选择在其诊所接受治疗。
然而,由于张医生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其诊疗行为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患者有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 医疗行业监管:本案中,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张医生的非法行医行为进行了查处,维护了医疗市场的秩序。
一起非法行医案件移送失败引发的思考与建议(1)2007年5月15日,A县卫生监督所接到群众举报,称位于该县城一住宅小区楼内有人行医,但不是正规诊所。
接到举报后,该所立即派遣卫生监督员前往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后发现该诊所负责人为金某,持有B县卫生局发放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但该诊所无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现场有数名病人正在输液,经过对现场病人的调查取证,及对当事医生金某的询问,金某承认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前提下,在该场所私自开设一诊所开展诊疗活动。
经履行相关程序后,A县卫生局认定金某是违法主体,他的行为属于无证行医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于2007年5月31日对金某处以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没收药品和器械、罚款4000元的行政处罚。
金某当日收到处罚决定书之后,自觉完全履行了该处罚决定,本案结案。
(2)2009年3月30日,A县在打击非法行医日常巡查过程中,在该县某一出租屋内发现一诊所,该诊所负责人为2007年因非法行医被A县卫生局行政处罚过的金某。
此次金某依然无法向当场的卫生监督员提供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卫生监督员通过现场调查,判定此次金某同样涉嫌非法行医。
经履行相关程序,A县卫生局认定金某是违法主体,他的行为属于无证行医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金某下达了第二次非法行医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没收药品和器械、罚款6000元的行政处罚,并对其告知:因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已被我县卫生行政部门处罚过两次,如仍然无证行医,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特此告知。
金某在告知书上签字。
(3)2015年5月1日,因卫生部门和计划生育部门职能合并,A县卫生局改名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简称卫计局。
2015年10月20日,A县卫计局卫生监督员在打非巡查中,发现原金某行医场所疑似存在行医迹象。
卫生监督员依法对该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该诊所内有2名病人正在输液,诊所负责人金某正在给1名就医者测量血压。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2008N O.20C HI N A FO REI GN M ED I CA L TR EATM ENT管理与教育例1松原市牛氏正骨医院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案(1)案情简介:2006年2月28日,省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科对松原市牛氏正骨医院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院存在两条违法事实:①护士郭淑文、徐丽影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上岗执业;②医生刘梦举、李伟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而上岗执业。
省所责成松原市卫生监督所依法对此案进行处理。
(2)行政处罚:牛氏正骨医院的违法事实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我们对其作出:①责令改正;②罚款人民币四千元的行政处罚。
(3)点评:这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案,我们在对其医疗机构处罚的同时,也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两名医生按非医师行医进行处罚。
例2松原市同康门诊部擅自变更执业地点并超范围开展手术医疗活动案(1)案情简介:2007年4月6日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同康门诊部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由宁江区郭旗街迁至宁江区繁荣街并超范围开展手术诊疗活动。
我们对该门诊部的手术器械进行了查封。
(2)行政处罚:同康门诊部的行为严重的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我们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其作出:①没收药品、器械;②罚款人民币8000元。
(3)点评:医疗机构变更执业地点,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只有禁止条款没有处罚性条款,就是没有罚则,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卫生部在1999年和2004年有两个批复:卫医发〔1999〕第584号关于医疗机构擅自变更执业地址问题的批复,其批复中对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擅自变更执业地址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超范围)规定予以处罚;卫政法发〔2004〕第224号卫生部关于对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中第一条第四项规定: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地点以外开展诊疗活动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无证)规定予以处罚。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一些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规操作、虚假宣传、欺诈骗保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为了规范医疗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卫生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本文将以某市卫生监督执法行动为例,探讨卫生法律制度的宣传案例。
二、案例经过1. 事件起因某市一家知名医院被患者举报,涉嫌违规收费、虚假宣传、违规使用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
接到举报后,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2. 调查过程卫生监督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医院存在以下问题:(1)违规收费:该院部分科室存在违规收取患者费用的情况,如未经患者同意,擅自增加检查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
(2)虚假宣传:该院在宣传资料中夸大治疗效果,误导患者,如宣称某种疾病可以一次性治愈等。
(3)违规使用医疗器械:该院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
3. 处理结果针对上述问题,卫生监督部门依法对医院进行了处罚,包括:(1)对违规收费的项目进行退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2)撤销该院虚假宣传的内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3)对违规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查封,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4. 宣传成果在此次卫生监督执法行动中,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积极开展卫生法律制度宣传,取得了以下成果:(1)提高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遵守卫生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2)增强了患者的维权意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规范了医疗行为,维护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案例启示1. 加强卫生法律制度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卫生法律制度宣传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卫生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某餐饮企业因违法经营而受到卫生监督处罚的案件。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某市卫生监督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某餐饮企业存在违法经营行为。
经调查,该餐饮企业存在以下问题:1. 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擅自经营;2. 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存在交叉污染风险;3. 食品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存在传染病传播风险;4. 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彻底,存在卫生隐患。
三、案例分析1. 违法经营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本案中,某餐饮企业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擅自经营,违反了法律规定。
2. 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二)食品加工操作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防止食品污染。
”本案中,某餐饮企业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存在交叉污染风险,违反了法律规定。
3. 食品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
”本案中,某餐饮企业食品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存在传染病传播风险,违反了法律规定。
4. 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彻底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使用的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符合卫生要求。
”本案中,某餐饮企业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彻底,存在卫生隐患,违反了法律规定。
四、案件处理某市卫生监督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某餐饮企业进行了以下处罚:1. 责令立即停止违法经营;2. 没收违法所得;3. 罚款人民币五万元;4. 对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食品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彻底等问题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