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知识点】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 格式:doc
- 大小:332.50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节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一、辞退福利的含义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二、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一)辞退福利包括3方面的内容:1.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2.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利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3.辞退福利还包括当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时,对辞退的管理层人员进行补偿的情况。
【特别提示】①在确定企业提供的经济补偿是否为辞退福利时,应当区分辞退福利和正常退休养老金。
辞退福利是在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前,企业根据法律与职工本人或职工代表(如工会)签订的协议,或者基于商业惯例,承诺当其提前终止对职工的雇佣关系时支付的补偿,引发补偿的事项是辞退,企业应当在辞退时进行确认和计量。
职工虽然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未来不再为企业提供服务,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承诺提供实质上具有辞退福利性质的经济补偿,比照辞退福利处理。
(内退:正式退休前,辞职福利、正式退休后,离职后福利)②实施职工内部退休计划的,企业应当比照辞退福利处理。
在内退计划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的确认条件时,企业应当按照内退计划规定,将自职工停止提供服务日至正常退休日期间、企业拟支付的内退职工工资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在职工内退后各期分期确认因支付内退职工工资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产生的义务。
(二)确认原则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以下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1.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
2.企业确认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
(三)同时存在下列情况时,表明企业承担了重组义务:1.有详细、正式的重组计划,包括重组涉及的业务、主要地点、需要补偿的员工人数及其岗位性质、预计重组支出、计划实施时间等;2.该重组计划已对外公告。
主任10-202204020-3013030髙级技工501-10208160 10-201018180 20-30528140一般技工1001-10505250 10-202015300 20-301025250合计1601231400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有关计算最佳估计数的方法,预计接受辞退的职工数量可以根据最可能发生的数量确定。
根据表10-5,愿意接受辞退职工的最可能数量为123名,预计补偿总额为1 400万元,则企业在2×15年(辞退计划是2×15年12月10日由董事会批准)应作如下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14 000 000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4 000 000第五节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与计量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其他所有职工福利。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以下各项(假设预计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末以后12个月内不会全部结算):长期带薪缺勤,如其他长期服务福利、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和长期奖金计划,以及递延酬劳等。
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应当按照设定提存计划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符合设定受益计划条件的,企业应当按照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确认和计量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
在报告期末,企业应当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确认为下列组成部分:1.服务成本2.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3.重新计量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为了简化相关会计处理,上述项目的总净额应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教材例10-17】2×15年初甲企业为其管理人员设立了一项递延奖金计划:将当年利润的5%提成作为奖金,但要两年后即2×16年末才向仍然在职的员工分发。
假设2×15年当年利润为1亿元,且该计划条款中明确规定:员工必须在这两年内持续为公司服务,如果提前离开将拿不到奖金。
第二部分重点、难点的讲解【知识点3】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例题】假设2017年1月1日,甲公司制定了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并于当日开始实施,计划内容如下:(1)向公司部分高管提供额外退休金,这些员工在退休后每年可以额外获得12万元退休金。
(2)员工获得该额外退休金基于其自计划开始日起为公司提供的服务,而且必须为公司服务到退休。
(3)假定符合计划的员工为100人,当期平均年龄为40岁,退休年龄为60岁,可以为公司服务20年。
假定在退休前无人离职,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15年。
(4)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影响等其他因素。
【解析】(1)计算设定受益计划义务及其现值退休后第1年退休后第2年退休后第3年退休后第4年……退休后第14年退休后第15年(1)当年支付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2)折现率10%10%10%10%……10%10%(3)复利现值系数0.90910.82640.75130.6830……0.26330.2394(4)退休时点现值=(1)×(3)1 0919******** (316287)(5)退休时点现值合计9 127(2)计算职工服务期间每期服务成本单位:万元服务年份服务第1年服务第2年……服务第19年服务第20年福利归属……——以前年度0456.35……8 214.38 670.65——当年456.35*456.35……456.35456.35——以前年度+当年456.35912.7……8 670.659127期初义务074.62…… 6 788.687 882.41利息07.46……678.87788.24当期服务成本74.62**82.08***……414.86****456.35期末义务74.62164.167 882.419127*****(3)设定受益计划账务处理:第1年借:管理费用 74.62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74.62第2年借:财务费用7.46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7.46借:管理费用 82.08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82.08第3年至20年,依次类推处理。
2024年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汇总一、存货。
1.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 存货的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 存货的确认条件: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 存货的初始计量: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 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 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 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2. 存货的期末计量。
- 存货期末计量原则: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 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 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二、固定资产。
1.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 固定资产的定义: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 外购固定资产: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第二部分重点、难点的讲解【知识点3】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一)概念与分类1.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
离职后福利包括退休福利及其他离职后福利。
2.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1)设定提存计划(缴费固定型),是指企业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2)设定受益计划(待遇承诺型),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提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区别项目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支付方式企业向独立基金缴费金额固定企业与职工达成协议,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企业义务不负进一步支付义务企业向独立基金缴费金额要以满足未来养老金给付义务的顺利进行为限,负有进一步支付义务风险承担主体企业不承担与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与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二)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和计量1.企业应当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提供的服务而应向单独主体缴存的提存金,确认为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2.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1)借:生产成本等未确认融资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2)借: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贷:银行存款(3)借: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三)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1.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当企业通过以下方式负有法定义务时,该计划就是一项设定受益计划:(1)计划福利公式不仅仅与提存金金额相关,且要求企业在资产不足以满足该公式的福利时提供进一步的提存金;(2)通过计划间接地或直接地对提存金的特定回报作出担保。
辞退福利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辞退福利是指企业根据业务需要或其他原因,不再继续提供员工某些福利的情况。
辞退福利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需要根据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和记账。
以下是辞退福利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
一、辞退福利的定义和分类辞退福利是雇主终止某些福利计划或者取消某些福利待遇所提供的福利。
常见的辞退福利包括退休福利、医疗保险福利、工伤保险福利、失业保险福利等。
根据相关准则的规定,辞退福利应当按照福利的性质和实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
二、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1.辞退福利的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当发生辞退福利的情况时,企业需要根据福利计划的相关规定计提相应的预计辞退福利费用。
计提的方法可以是根据福利计划的法定规定进行核算,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估计。
2.辞退福利费用的确认辞退福利费用应当根据准则的要求确认,确认时应当确保费用的准确性和公允性。
一般情况下,辞退福利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表。
3.辞退福利的补充信息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辞退福利相关的重要信息,包括辞退福利的性质、金额、计提的方法、计提的规模、确认的时间等。
三、辞退福利的准则应用指导1.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的规定在处理辞退福利时,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同时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和记账。
2.保持准确性和公允性企业在计提和确认辞退福利费用时,应当保持准确性和公允性,避免任何不当手段来操纵相关数据。
3.确保适用的合理性企业在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中,应当按照福利计划的相关规定进行计提和确认,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适用的合理性。
四、辞退福利的风险控制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辞退福利的决策程序、计提和确认的程序和责任,确保相关的决策和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
2.加强审核和监督企业应当加强对辞退福利的审核和监督,确保计提和确认的准确性和公允性。
第三节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二、设定受益计划(二)设定受益计划的核算步骤(3)结算利得和损失企业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时,确认一项结算利得或损失。
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是指企业为了消除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部分或所有未来义务进行的交易。
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是下列两项的差额:①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
②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企业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支付。
【提示】①-②>0,结算利得;①-②<0,结算损失。
结算利得或损失=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结算价格【教材例10-13】承【教材例10-9】,假设该企业2×17年因经营困难需要重组,一次性支付给职工退休补贴2亿元。
重组日的该项设定受益义务总现值为3亿元,则结算利得为1亿元(等于3亿元减去2亿元)。
2.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是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在所处期间由于时间流逝产生的变动。
包括计划资产的利息收益、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利息费用以及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
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通过将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乘以确定的折现率来确定。
【板书】义务现值-资产公允价值<0,形成盈余:净资产(盈余和资产上限孰低)【提示】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的计算应考虑资产上限的影响。
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是资产上限影响总变动的一部分,通过将资产上限的影响乘以折现率来确定。
【教材例10-14】承【教材例10-9】,假设该企业2×15年初有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2亿元,2×15年初折现率为10%,假设没有福利支付和提存金缴存,则其利息费用净额为2亿元×10%。
2×16年初有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1亿元,假设2×16年初折现率为10%,则其利息收入净额为1亿元×10%。
2×15年末企业应当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借:财务费用20 000 000贷:应付职工薪酬20 000 0002×16年末企业应当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借:应付职工薪酬10 000 000贷:财务费用10 000 000步骤四: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在后续期间不应重分类计入损益,但是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会计准则辞退福利应用指南
【实用版】
目录
1.辞退福利的定义与包含内容
2.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3.辞退福利的账务处理
4.辞退福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正文
一、辞退福利的定义与包含内容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因某种原因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
辞退福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不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二是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职工有权利选择继续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
二、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应当确认由于辞退福利而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在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时,应选择下列两者孰早日:一是企业决定解除劳动关系的日期;二是职工实际离职的日期。
在计量辞退福利时,企业应根据职工的工资水平、工龄等因素,合理估计辞退福利的金额。
三、辞退福利的账务处理
企业在账务处理辞退福利时,应将辞退福利的金额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具体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四、辞退福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辞退福利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一方面,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辞退福利支出,这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辞退福利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提示】企业应当对所有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予以折现,包括预期在职工提供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的十二个月内支付的义务。
【教材例10-8】甲企业在2×14年1月1日建立一项福利计划向其未来退休的管理员工提供退休补贴,退休补贴根据工龄有不同的层次,该计划于当日开始实施。
该福利计划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
假设一位55岁管理人员于2×14年初入职,年折现率为10%,预计该职工将在服务5年后即2×19年初退休。
表10-1列示了企业如何按照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其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假定精算假设不变。
假设该职工退休后直至去世前企业将为其支付的累计退休福利在其退休时点的折现额约为6 550元。
【板书】890=1 310×(P/F,10%,4)980=1 310×(P/F,10%,3)1 080=1 310×(P/F,10%,2)1 190=1 310×(P/F,10%,1)表10-1 单位:元年度2×14年2×15年2×16年2×17年2×18年福利归属于以前年度0 1 310 2 620 3 930 5 240福利归属于当年 1 310 1 310 1 310 1 310 1 310当前和以前年度 1 310 2 620 3 930 5 240 6 550期初义务0890 1 960 3 240 4 760利率为10%的利息89=890×10%196=1 960×10%324=3 240×10%476=4 760×10%当期服务成本890=1 310/(1+10%)4980=1 310/(1+10%)31 080=1310/(1+10%)21 190=1310/(1+10%)1 310期末义务8901 959=890+89+9803 236=1 960+196+1 0804 754=3 240+324+1 1906 546=4 760+476+1 310注:1.期初义务是归属于以前年度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离职后福利会计分录一、确定员工福利金额1. 根据公司的福利政策及员工的工龄、职位等因素,确定每位员工的福利金额。
此金额可参考公司的员工福利制度或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相关条款。
2.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按员工所属部门确定)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二、发放员工福利1. 在实际发放员工福利时,需确认员工福利的实际受益人及支付方式。
通常以银行转账等方式将福利金额支付给员工。
2. 借: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三、支付相关税费1. 根据国家相关税法规定,为员工支付的离职后福利可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等税费。
2. 借: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四、结转应付职工薪酬1. 在每月末或离职结算时,需将当月的离职后福利及工资等应付职工薪酬结转到相关账户。
2. 借: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工资等贷: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五、确认服务成本和离职后福利1. 在员工为公司提供服务的期间,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确认相应的服务成本和离职后福利。
此确认应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员工的表现进行调整。
2.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按员工所属部门确定)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六、确认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1. 根据公司的离职后福利政策,确认公司是否属于设定提存计划或设定受益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公司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设定受益计划是指公司根据员工的工龄、职位等因素确定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2.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按员工所属部门确定)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按员工所属部门确定)贷: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设定受益计划)七、结转应付职工薪酬及相关费用1. 在每月末或离职结算时,需将当月的应付职工薪酬及相关费用结转到相关账户。
第三节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知识点框架及历年考情本节知识点年份/题型考点1.设定提存计划----2.设定受益计划2019年/多选题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而产生的变动的会计处理2018年/单选题因设定受益计划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形2016年/单选题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产生的保险精算收益的会计处理2015年/单选题账务处理的表述2015年/单选题与设定受益计划相关的过去服务成本的会计处理一、设定提存计划1. 含义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企业在每一期间的义务取决于该期间将要提存的金额。
因此,在计量义务或费用时不需要精算假设,通常也不存在精算利得或损失。
(二)账务处理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为换取职工在会计期间内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并作为一项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提示】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按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教材例10-7】设定提存计划甲企业为管理人员设立了一项企业年金:每月该企业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工资的5%向独立于甲企业的年金基金缴存企业年金,年金基金将其计入该管理人员个人账户并负责资金的运作。
该管理人员退休时可以一次性获得其个人账户的累积额,包括公司历年来的缴存额以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公司除了按照约定向年金基金缴存之外不再负有其他义务,既不享有缴存资金产生的收益,也不承担投资风险。
因此,该福利计划为设定提存计划。
2×15年,按照计划安排,该企业向年金基金缴存的金额为1 000万元。
账务处理如下(以万元为单位):借:管理费用 1 000贷:应付职工薪酬 1 000借:应付职工薪酬 1 000贷:银行存款 1 000二、设定受益计划(一)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当企业通过以下方式负有法定义务时,该计划就是一项设定受益计划:(1)计划福利公式不仅仅与提存金金额相关,且要求企业在资产不足以满足该公式的福利时提供进一步的提存金。
(2)通过计划间接地或直接地对提存金的特定回报作出担保。
【提示1】设定受益计划可能是不注入资金的(解释:也有可能不成立独立基金,只是确认一笔负债而没有提存相应的资产),或者可能全部或部分地企业(有时由其职工)向法律上独立于报告主体的企业或者基金,以缴纳提存金形式注入资金,并由其向职工支付福利。
到期时已注资福利的支付不仅取决于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业绩,而且取决于企业补偿基金资产短缺的能力和意愿。
企业实质上承担着与计划相关的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
因此,设定受益计划所确认的费用并不一定是本期应付的提存金金额。
【提示2】设定受益计划 VS 设定提存计划项目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1.企业义务提供约定的福利,如果精算或者投资的实际结果比预期差,企业的义务可能会增加以同意向基金的缴存额为限,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2.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由企业承担由职工承担(二)设定受益计划的核算步骤设定受益计划的核算涉及四个步骤:步骤一: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企业应当通过下列两步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1.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釆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如职工离职率和死亡率)和财务变量(如未来薪金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作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
【提示1】精算假设精算假设,是指企业对确定提供离职后福利的最终义务的各种变量的最佳估计。
【提示2】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下,每一服务期间会增加一个单位的福利权利,并且对每一个单位单独计量,所有单位累计形成最终义务。
预期福利单位法要求企业将福利归属于当期(以确认当期服务成本)和当期及以前期间(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
企业应当将福利归属于提供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发生的期间(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
【提示3】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是指职工提供服务而导致企业第一次产生设定受益计划福利义务(起点)至职工提供服务不再导致该福利义务显著增加(止)的期间。
例如,企业的设定受益计划规定:对已在本企业工作了10年的员工,支付一次性退休福利30万元。
则该设定受益计划福利义务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为最初10年,10年以后继续在企业工作的服务不会导致福利的显著增加。
2.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1)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是指企业在不扣除任何计划资产的情况下,为履行当期和以前期间职工服务产生的最终义务所需的预期未来支付额的现值。
(2)当职工后续年度的服务将导致其享有的设定受益计划福利水平显著高于以前年度时,企业应当按照直线法将累积设定受益计划义务分摊确认于职工提供服务而导致企业第一次产生设定受益计划福利义务至职工提供服务不再导致该福利义务显著增加的期间。
在确定后续年度服务是否将导致职工享有的设定受益福利水平显著高于以前年度时,不应考虑仅因未来工资水平提高而导致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显著增加的情况。
【例题】一项离职后医疗计划对服务超过10年但不到20年离职的雇员报销其离职后医疗费用的10%,而对服务20年或更长年限之后离职的雇员报销其离职后医疗费用的50%。
在本例中,以后年度的服务将导致比以前年度获得显著高的福利。
因此,对于预期在20年或更长年限之后离职的雇员,20年之外的服务不会导致福利的显著增加,提供服务的期间为最初20年。
对于预期在10年与20年之间离职的雇员,提供服务的期间为最初10年。
对于预期在10年内离职的雇员,提供服务的期间为0。
(3)经验调整是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实际数与估计数之间的差异。
【提示】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福利计划对于未来福利水平调整的规定不够清晰,确定有关福利水平的增加是精算假设与实际经验的差异(产生精算利得或损失)还是计划的修改(产生过去服务成本),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一般情况下,如果计划并无明确规定未来福利水平调整的办法,过去的调整也并不频繁,同时如果精算假设中并无福利水平增长的假设,企业应将福利水平变化的影响归属于过去服务成本。
【教材例10-8】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甲企业在2×14年1月1日建立一项福利计划向其未来退休的管理员工提供退休补贴,退休补贴根据工龄有不同的层次,该计划于当日开始实施。
该福利计划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
假设管理人员退休时企业将每年向其支付退休补贴直至其去世,通常企业应当根据生命周期表对死亡率进行精算(为阐述方便,本例中测算表格中的演算,忽略死亡率),并考虑退休补贴的增长率等因素,将退休后补贴折现到退休时点,然后按照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在职工的服务期间进行分配。
假设一位55岁管理人员于2×14年初入职,年折现率为10%,预计该职工将在服务5年后即2×19年初退休。
假设该职工退休后直至去世前企业将为其支付的累计退休福利在其退休时点的折现额约为6 550元。
假定精算假设不变。
在本例中,该管理人员为企业服务的5年中每年所赚取的当期福利为这一金额的1/5即1 310元(6 550÷5)。
当期服务成本即为归属于当年福利的现值。
因此,在2×14年,当期服务成本为1310/(1+10%)4。
其他各年以此类推。
企业按照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其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见下表。
单位:元年度2×14年2×15年2×16年2×17年2×18年福利归属于—以前年度01310262039305240—当年13101310131013101310—当前和以前年度13102620393052406550期初义务0890196032404760利率为10%的利息089=890×10%196=1960×10%324=3240×10%476=4760×10%当期服务成本890=1310/(1+10%)4980=1310/(1+10%)31080=1310/(1+10%)21190=1310/(1+10%)1310期末义务8901959=890+89+9803236=1960+196+1084754=3240+324+11906546=4760+476+1310注:1. 期初义务是归属于以前年度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2. 当期服务成本是归属于当年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3. 期末义务是归属于当年和以前年度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2×14年末,企业对该管理人员的会计处理如下:借:管理费用(当期服务成本) 890贷:应付职工薪酬 890同理,2×15年末,企业对该管理人员的会计处理如下:借:管理费用(当期服务成本) 980贷:应付职工薪酬 980借:财务费用89贷:应付职工薪酬89以后各年,以此类推。
【教材例10-9】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假设甲企业在2×14年1月1日设立了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并于当日开始实施。
该设定受益计划具体规定如下:1. 甲企业向所有在职员工提供统筹外补充退休金,这些职工在退休后每年可以额外获得12万元退休金,直至去世。
2. 职工获得该额外退休金基于自该计划开始日期为公司提供的服务,而且应当自该设定受益计划开始日起一直为公司服务至退休。
为简化起见,假定符合计划的职工为100人,当前平均年龄为40岁,退休年龄为60岁,还可以为公司服务20年。
假定在退休前无人离职,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15年。
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并且假定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影响等其他因素。
设定受益计划义务及其现值如下表所示。
计算设定受益计划义务及其现值单位:万元退休后第1年退休后第2年退休后第3年退休后第4年……退休后第14年退休后第15年(1)当年支付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2)折现率10%10%10%10%……10%10%(3)复利现值系数0.90910.82640.75130.6830……0.26330.2394(4)退休时点现值=(1)×(3)1 0919******** (316287)(5)退休时点现值合计9 127职工服务期间每期服务成本的计算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