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24.60 KB
- 文档页数:7
拉动中国经济:旧三驾马车到新三驾马车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8年第9期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经过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40 年的高速增长,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出现了疲软的情况。
什么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学家认为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首先说投资,我们是一个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的国家。
2007 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是24%,但是十年后增长的速度下降到了7%。
2018 年中国经济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是6%,看来投资的增长要落后于GDP 的增长了。
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放缓。
有投入才有产出,如果大家都不投资了,而是坐吃山空,那么经济肯定会出现不良信号。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驾马车出口。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连WTO 都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强大动力。
如果连中国经济都出了问题,那么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率都会下降。
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00多种,占世界第一,出口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但是今年,中国的出口遇到了非常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从7月6 日起对中国的多达340 亿美元商品加征25% 的关税。
在中国做出了反击之后,美国又宣布继续对200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而且最近又打算把税率从10% 提高到25%,最后甚至有可能对高达5500 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增加关税。
所以说,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的第二驾马车也挑战重重。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是消费。
如今出口下降了,投资也下降了,但中国经济仍然在增长,增长的贡献来自于消费。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大家挣了钱之后舍不得花,都存进了银行。
但如果从数据上看,中国的高储蓄率又成了一个伪命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居民2018年一季度的杠杆率是50%。
如果一家公司的负债率达到了50%,那么一定会有财务警示信号。
为什么人均负债率达到了50% ?因为人人都会贷款买房。
浅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从支出的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
应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三驾马车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
中国古代以拉车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所谓的三驾马车不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车。
汉代以前军队中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骑兵,而是战车,就是两匹马拉一辆车的模式。
中军统帅的战车和其他的有所不同,是三匹马来拉,也叫“三驾马车”,是统帅的标志,是帝王等级的待遇。
所以‘三驾马车’有最豪华的、最好的意思在里面”(《经济与生活》p184页)从上是指,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就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浅谈:(一)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世界大国,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经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无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以2007年为例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亿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这正是拉动“国民经济”这辆马车的三匹马。
另外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降低利率,促使投资,保持收支平衡等一系列措施,都说明了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些失灵。
可是近来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却有些失灵。
中国经济将进一步面对增长放缓的挑战,世界银行在2012年5月2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提醒北京政府,应该做好准备面对经济增长突然放缓所带来的挑战。
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波及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但报告同时指出,亚太地区在欧洲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是世界经济陷入低谷时的一道"亮光"。
新三驾马车:如何升级中国经济市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微弱的经济波动、捉摸不定的热钱和憧憬中的货币刺激方面了,当然市场历来只关注短期也很正常,但目前不可忽视的是中期的逻辑。
研究显示在中国重大的换届年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固定的政策步骤,差不多就是三板斧——反腐倡廉、治理整顿和规划设计。
今年可以找到类似的模式,仍然都是些规定动作,当然其中也不乏新意。
在反腐方面,从改进政府作风反对浪费开始,也可能升级到后续的官员财产公示和抽查;而这次金融体系治理整顿的核心则是针对影子银行,目的是使得金融创新重新回到可以测度和监管的可控范围内,以免重蹈中国版次贷危机的覆辙,因为所有金融灾难的根源都是相同的——把钱借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第三,这次的改革规划有了一个时髦的词汇表达——顶层设计。
上一轮的关键设计要回溯到1992-1994年了,十四届三中全会给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奠定了接下来20年繁荣的基础。
这次情况则更复杂,利益也更多元和顽固,不过我们仍然预期今年秋天大概率可以拿出一个具有最小公约数性质的整体改革方案。
尽管上述三个步骤都十分重要,但都还不过是些热身动作。
然后呢?然后是继续推动增长,中共十八大给出的国民收入倍增目标仍然是中国未来10年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大型新兴经济体,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一切都是白扯。
因此从GDP构成的需求端来看,升级三驾马车并重新启动增长引擎,就是我们理解的所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如何升级投资引擎呢?关键在于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深度城市化将替代原来的半城市化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抓手,老版本GDP锦标赛有一个重大缺陷,它是县竞争制度,参赛队员太多,必须升级为城市群之间的竞赛。
第一线的城市群是沿海的三个大三角洲,三个超级城市群可以筹划在原来泛三角洲城市联席工作会议基础上成立城市群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辖区内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类似标准的公共服务。
产业方面,主要布局先进制造、研发与创新以及生产型服务业,例如长三角是围绕着上海的大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虹桥枢纽及生产型服务业中心,世博园及创新创意基地,迪士尼及生活型服务业片区展开。
22. 我们常比喻说,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
先来看出口。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量和进口量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在今年上半年曾首次出现过短暂的贸易逆差,而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年的贸易顺差也只有100亿元左右,到了2005年,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贸易顺差可能会更小。
显然,净出口将不会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再来看投资。
在近几年的投资中,由于一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政府投资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据有关媒体报道,2005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后,发行的国债将会比今年减少300亿元。
直接减少的国债投资是300亿元,但由于国债投资都有很强的带动效应,由这减少的300亿元国债连带而减少的其他相关的银行投资、民间投资数量也不可小视。
虽然有统计局官员称,民间投资已有启动迹象,但是启动了的民间投资能不能持续下去,民间投资是否是在地方政府的催生下发出的,是不是一种自发的力量,还是一个未知的变数。
最后看消费。
刺激消费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已经下滑到了25年来的最低点55.4%。
看来,如何刺激消费已成为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We often say tha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ely mainly on the troika: investment, exports, consumption.First, let’s look at the export. With our country joining the W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olumes of export and import is gradually narrowing, it even occurred a first temporary trade defici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of related experts, this year the trade surplus is only 10 billion RMB. At the year of 2005, the trade surplus will be much smaller as the result of WTO accession. Apparently, net export will no longer be the main driving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Than the invest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implement of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great amount of bond issued madegovernment investment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investment area. Some related medium reported that in the year of 2005, after the implement of prudent fiscal policy, the bond issued will be 30 billion RMB less than this year. The direct elimination of bond is 30 billion RMB; however the decrease of related bank investment and private investment can not be ignored for the strong driving effect that bond has. Even though some officials of the Census Bureau declared that private investment has been started, it is still an unknown variable that weather the launched private investment can continue or not, and if it appeared under the inspire of local government or it is a spontaneous power.The last is consumption. Consuming stimulation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problem.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our country has dropped to 55.4%, the lowest point in 25 year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 challenges that our government faced.。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名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知识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01-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简介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02-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解读1、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2、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03-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如何拉动经济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长之间的关系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増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増加投资能够大社会生产能力。
需求拉动作用通常直接表现在投资增长和经济増长的同期数值中,供给推动作用则有一定后期。
投资波动会导致经济同向波动,它与总产出之存在乘数应。
当投资增加时,会立即加对投品的需求,加资品生产企业的产量,就业就会上升,居民收入加,有利于促进消求的加反之,则相反。
投与经济増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的关系一来说,投的适度增长能促进经济持久发晨;增长不足可能减经济发展:投资长过快可能引起经济过热。
2、消费与经济长之间的关系是济増长的真正最终需求,是动经济稳定増长的根本动力,相发达的市场国家,我国的消率是比低的,但是仍然比率高,消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投需求消需求是最终需求,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加育接拉动经济増长;教、医保健等支出可以创造人力本,政府的部分性支出可以提供生产性公共产品,这些均为长期的经増长提供了生产要素,从而推济増长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可以适出生产的动力,井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3、出口与经增长之间的关系内需可以为外需提供重要的支和动力,同样,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外需从不同的方面直接间的利激内需,形成了如“出口一动国内业的发展一提供大量就业位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扩大豊需求“出口ロ一解国内产过一减少相关企业破产一増加国家税收收入一进而大国内投资求和消需求”的“拉动”。
“工业”、“农业”、“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三驾马车”看一下它的改革进程重大提法和措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1979年,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改称为经济特区。
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IMF)和世界银行(WB)先后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大力扩展外贸,尽可能多利用外资。
1984年,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国务院确定外贸体制改革原则为:政企分开、外贸经营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7年10月,十三大提出,“必须按照有利于保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
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行全方位开放。
1994年,签署《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最后文件》,其中包含《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等。
1996年,接受IMF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