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析《围城》的比喻修辞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2013级卿莉丽指导老师:周臻中文摘要:钱钟书的《围城》可谓是一部语言应用的瑰宝,其中比喻应用多达七百多处。
本文以《围城》中的比喻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围城》中的比喻。
通过对小说中比喻的类型、特色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展现《围城》中比喻运用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比喻修辞Abstract: The book Fortress Besieged of Zhongshu Qian is a precious gift of language using, there's more than seven hundreds of metaphor. So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 about metaphor of Fortress Besieged, specificly working on carding, analyze, summerize. Consult through the different kind, feature, and function about metaphor in this book, we can see it perfectly showed how magic the words came out in Fortress Besieged because of the metaphor.Key Words:Fortress Besieged Metaphor Rhetoric文学大师钱钟书毕生学贯中西,创作独具匠心,《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
《围城》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喻体新颖、喻材广泛且比喻形式多样。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被许多文人研究,无论是它的文章结构、思想感情,还是语言技巧都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
本文选取《围城》中比喻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围城》的比喻修辞手法赏析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文字的美、意境之美,引导我们去发现这些美,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去表达它。
《围城》中很多优美而精辟的句子,其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围城》中最突出的比喻修辞手法就是比喻和拟人。
下面就以例举分析几种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和拟人:为了让人更加直观地理解,在具体的事物上来打比方,就是比喻;用人的特点、动作或情感来描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就是拟人。
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围城》中运用非常普遍,几乎所有段落都能够找到。
运用比喻的好处在于使文章生动形象、新颖活泼、含蓄深刻。
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度,否则反而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也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会适得其反。
同时还要注意将比喻和拟人相结合。
如“您这位亭亭玉立的大家小姐,天真无邪,纯洁可爱,真令人心醉神迷。
”将比喻和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指出了赵辛楣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君子,又写出了赵辛楣女友的可爱之处。
《围城》一书不仅写出了一个城市的世态炎凉,更写出了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的丑恶嘴脸。
因此需要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到一个城市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环境的险恶与阴暗。
2.比喻和借代:借代,就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在《围城》一书中,常用的借代有三种,第一种是人称代词代本体,即以人或物的特征、性状或行动,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孙柔嘉笑道:“你这样斯斯文文的老先生,倒像个造反派,自己没生意做,便去抢别人的饭碗。
”杨绛对丈夫照例答应着,心里却想,他那工作都快做到棺材里去了,自己在被窝里说梦话还差不多。
第二种是具体代抽象,即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
在《围城》中,这类比喻手法随处可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比喻句逐渐增多,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找到,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三种是用部分代全体。
即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整体。
围城比喻修辞的分析
围城是一部由钱钟书所著的小说,通过对围城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描写,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此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表达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围城中的比喻修辞可以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被描绘成一个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青年,他在社会中徘徊不定,如同被围在一座城墙之内。
这种比喻修辞通过将方鸿渐比作被围困的人,将他的困境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局限相对应,用以表达对社会困境的思考。
围城中的比喻修辞还可以体现在情节的描写上。
小说中,方鸿渐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扰,如同在围城中摸索前行。
这种比喻修辞通过将情节中的困难和挫折比喻成围城,强调了方鸿渐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围城中的比喻修辞还可以从背景的描写上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背景描写中,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与人们的内心孤独和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比喻修辞通过将城市比喻成围城,将人们在城市中的孤独和困惑隐喻为围城中的人们,以此来表达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状态的思考。
围城通过比喻修辞的运用,将人物形象、情节描写和背景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困境相联系,以此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浅析《围城》中的修辞解构现象《围城》是钱钟书的重要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围城》通过让读者洞察小说主人公隐藏的、暗指的意义,对读者的思想进行深刻的影响。
此外,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复杂的解构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完整、立体的人生景象。
本文将分析《围城》中修辞手法和解构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价值,从而体现钱钟书创作的思想张力。
一、修辞手法在《围城》中,作者钱钟书有丰富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文学效果。
其中,首推比喻,它是比喻两个或多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显示出文学创作者的灵感和技巧。
常见的比喻有“夏天像一个温暖的母亲”、“海浪翻滚,像拥抱一般”、“天变得灰暗,像一张死亡的脸”等,它也是钱钟书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此外,《围城》还有许多象征的表现。
象征是用事物暗示另一件事物的特殊特征。
比如小说中的“青龙啸日”,暗指中国社会的黑暗未来;比如小说中的“江南土”,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另外,《围城》中还有假设、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此营造多种文学效果,向读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景象。
二、解构现象除了修辞手法,《围城》中也有多种解构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把一种现象拆解成若干个层次,从而看出事物隐藏在其背后的真实意义。
比如小说中的“围城”,在书中“围城”及其背后所暗藏的寓意,很形象地诠释了钱钟书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此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
此外,《围城》中的反讽、荒谬和不可穿越等解构现象,无疑也是钱钟书的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价值《围城》中的修辞手法和解构现象,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它们不仅能够展现小说主人公的本质和复杂性,使读者从一定的角度看待生活,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以更深层次的认识去洞察社会的发展。
此外,修辞手法和解构现象也使得小说生动而有感染力,以此助力读者看清世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体的觉醒。
综上所述,《围城》中的修辞和解构现象,不仅体现了作者钱钟书创作思想的张力,而且也对读者具有深刻的意义。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内容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地描绘和无情地透视,使得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的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本文尝试论述《围城》中比喻的一些特点,认为钱钟书先生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形象比喻与逻辑推理熔为一炉,内容古今中外,形式丰富多彩,使比喻更加幽默、丰富而显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围城、比喻、奇妙新颖、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独特创新《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学着钱钟书先生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美籍学着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①《围城》的含义,作者借书中苏文纨的话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i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夫妻关系所作的无情讽刺,实际上《围城》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内涵。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从法国回国青年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赵辛媚、李梅亭、苏文纨、褚慎明、高松年、孙柔嘉等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上遇到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及其形象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滋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空虚魂灵和病态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围城》中,作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赵辛媚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在语言上也是别具特色的,尤其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文中的比喻句很多,简直是信手拈来,可称得上是比喻之城。
据有人统计,在这部二十三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数百条,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千变万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形式丰富多彩。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浅谈《围城》丰富的比喻与讽刺手法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比喻讽刺一、所用的比喻本身特点:不落窠臼,形象巧妙《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
他的小说中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
”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一位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上面的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以一个个形式多样,新颖离奇,幽默风趣,意义深远的比喻构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形式。
文章试着从比喻喻体的广泛性,比喻形式多样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围城》中的比喻句。
关键词:《围城》;艺术;意义;比喻;喻体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文学宝库的经典。
而《围城》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便是比喻艺术的运用。
据相关记载,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约600多个,堪称比喻的宝典,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一、喻体取材极为广泛(一)取喻于日常生活作者真诚的热爱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和社会的载体,因此作者对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和独特的体验。
如在描写苏小姐时“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P22日常生活中,油落到纸上会很自然的弥漫开来,这一比喻很形象的写出了苏小姐脸红的过程。
在收到方鸿渐订婚的家信时“方豚翁看完信,叫的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P290母鸡下蛋时总会伴随着叫声,这一比喻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父亲得知儿子订婚后的喜悦心情。
(二)取喻于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很多喻体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如“方鸿渐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烦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P9亚当夏娃的传说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把神圣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
在描写方鸿渐没有收到聘书时“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尾巴的狐狸。
”P261这里的狐狸也是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失去尾巴的狐狸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方鸿渐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十分贴切。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手法通过阅读《围城》的“序”以及杨绛先生为本书所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因此可以说,《围城》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是凭借其情节,而是其精彩的语言艺术。
我们通过对《围城》的阅读可以知道,这本小说主要通过描写抗战初期以方鸿渐、赵辛楣、孙嘉柔这一类知识分子为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家庭、爱情故事,来讽刺当时中国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并提出了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围城》就如从踏过历史长河而来的一辆马车,从历史的长河中席卷而来年久的尘埃,其主题无法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沉重感,以及历史的厚度,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带有人生之问的厚重。
一般来说,带有严肃内容主题的著作总会显得过于乏味,那些沉重而又似乎不带感情的字词句读起来总像是一块块石头击打在心头,读起来缺乏轻快感,那一块一块的石头就像压在了我的身上,让我加快不了浏览这本书的步伐,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显得非常地吃力。
而《围城》却不一样,尽管《围城》是严肃类的内容主题,但钱钟书在语言文字这一方面却处理的非常好,让文章在讲述严肃主题内容的同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轻快愉悦,并让读者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例如,在《围城》的第一个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张是七月初的《沪报》,教育消息栏里印着两张小照,铜版模糊,很像乩坛上拍的鬼魂照相。
前面一张照的新闻说,政务院参事苏鸿业女公子文纨在里昂大学得博士回国。
后面那张照的新闻字数要多一倍......”其中,“很像乩坛上拍的鬼混照相”以及“后面那张照的新闻字数要多一倍”很明显地作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一来达到了讽刺当时知识界对外国文凭的盲目崇拜以及方鸿渐的假博士比苏文纨的真博士的排场还大的效果,二来比喻和夸张的运用使得这段文字写得十分幽默,让读者读懂讽刺之意时又不禁一笑。
从学习修辞语法起,比喻应该是我们第一个学习,也是最熟悉的一个修辞语法,它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地说出来,那就是能够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
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围城》是当代著名作家钱锺书的一部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比喻艺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首先,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魅力。
例如,小说一开始就以一个城堡为比喻,将婚姻置于围城之中,既象征了城堡内安全稳定的幸福生活,又暗示了城堡外无法逃离的束缚,这种比喻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触。
同时,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比喻的特点,突显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比如,方鸿渐被比喻为“怕麻烦”,那么他的性格特点和对婚姻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其次,比喻艺术在《围城》中不仅仅是表达手段,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用比喻的形式表现出来,钱锺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例如,小说中描写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婚姻生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局限性。
通过婚姻这一比喻,作者对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再次,比喻艺术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运用比喻,作者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将城堡内外的生活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困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喻艺术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创造出一个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感的读者体验。
最后,比喻艺术在《围城》中还起到了独特的美学作用。
小说中的比喻用词精准、贴切,使作品充满了文学韵味。
钱锺书通过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对物体的比拟和对人物的隐喻,作者给予作品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使读者欣赏作品时既能得到知识和思考,又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围城》的比喻艺术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情节的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小说《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留学人士方鸿渐回国后的一系列故事展开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一位文学史家曾说:“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
小说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深入地剖析了旧社会的文化精神,揭示了那些辗转于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小说表面浓郁的戏剧色彩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味, 使读者在掩卷大笑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而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奇思妙喻更是形成这种幽默讽刺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大作家秦牧认为:“美丽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
小说《围城》中的比喻类型多样,有虚实相涵的比喻,有哲理性的比喻,有夸张性的比喻等等。
这些比喻的喻体特征十分鲜明,或取喻于中外典故,或取喻于女性,或取喻于日常事物,或取喻于……同时,这些妙趣横生的比喻也展示了作者高深莫测的文学造诣。
关键词:《围城》比喻、讽刺、艺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
博依,就是广泛地引类取譬之意。
钱鍾书在他的《管锥编》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这两句话,足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正如诗评家李元洛所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世界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著名文艺理论家郭绍虞先生则说:“钱钟书的小说也最长于设譬,所举的都是眼前事物,但是说来却能嘎嘎生新”。
据有人粗略统计, 《围城》一书的比喻多达七百多条,几乎页页皆喻,段段皆喻,简直到了无所不喻的地步,堪称比喻修辞的百花园。
毕业论文:《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作者:宁文达指导教师:李华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笔锋犀利、寓意深远~具有历史的广度与深度。
特别是其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谓新奇而又贴切、绚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本文以大量的生动具体的典例~对《围城》中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专题论述~并希望通过对小说中比喻的特点、比喻的作用的分析~体现出钱先生幽默、奇谲、广博的风格。
关键词:比喻, 本体, 喻体~比喻的特点, 比喻的文学作用The Appreciation of Analogy Practices in“Besieged City”Abstract: "Besieged Ci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r. Qian Zhongshu, and is an excellent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is critical, far-reaching implied, and of historical importance. 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especially analogies, makes people amazing. These analogies are novel and appropriate, gorgeous and of endless change.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vividly typical cases, Thearticle discussed specially analogy practices, and is expected to embody Mr. Qian Zhongshu’ s humor,1《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surprising and knowledgeable style through analyzing features and roles ofthe analogies from the novel.Key words:analogy, Ontologyyutifeatures of analogy, literary roleof ,,analogy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讽刺了社会人生、道德的精神面貌,揭示了旧中国的腐败沉落。
浅析《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中的比喻有600多处,《围城》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写尽人生的哲学书。
我们可以在《围城》中找到我们身边所有的人物形象,钱先生无情的,真实的剖析着人性,凭借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小说当中包含了多种比喻手法,如,博喻,曲喻,明喻,暗喻,引喻等等。
小说中比喻的形式也是不落窠臼,新颖别致,使得深奥的地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比喻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可以深化主题,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小说的中心思想,比喻可以描摹环境,起到良好的渲染气氛的效果,比喻还可以很好的刻画人物,使得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化,读者可以轻松的在身边找到相同的人物形象,帮助读者感知人物。
关键词:《围城》;围城比喻;钱钟书0 引言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小说中的比喻艺术更是值得称道,小说当中运用了600多种比喻,比喻的形式多样,风趣幽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深化主题,描摹环境,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人物形象。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经过多次再版,翻译成20多种文字,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围城》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写尽人生的哲学书。
我们可以在《围城》中找到我们身边所有的人物形象,钱先生无情的,真实的剖析着人性,凭借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引起你我的强烈共鸣。
比喻可以对事物的一些特征进行渲染,使具象化,引发读者的联想或者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还可以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帮助人们理解深奥的道理,运用比喻可以使陌生变得熟悉,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
《围城》中运用了很多种修辞手法,如曲喻,象征,讽刺,博喻等,尤其是比喻的运用,使人拍手称奇。
围城当中的比喻运用随处可见,共有六百余处,其中明喻又最多,共543个,暗喻68个,借喻52个。
可见钱先生的匠心独运。
《围城》中的比喻不仅仅是形式丰富多样,而且风趣幽默,通过传神的比喻,将比喻意义鲜活话,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通过巧妙的比喻,对于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加深刻,深化了主题。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千层巨浪。
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围城》一书中的比喻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凝聚智慧,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这些像珍珠一般的比喻为《围城》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
文章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巧比妙喻,共同感受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钱钟书;比喻;艺术;《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一经问世,便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千层巨浪。
据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1]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子,然若繁花。
”[2]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比喻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围城》这部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
据此,本论文试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比喻艺术。
一、《围城》比喻的新奇性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两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在阅读时,读者极易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类型的比喻便是采用了“化陌生为熟悉”①的手法,然而钱钟书却不按常理出牌,他采用的是“化熟悉为陌生”的比喻路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围城》中很明显地感觉出来。
钱钟书所写的比喻句,在让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相吻合的同时,又将本体与喻体的距离拉开,起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思维上产生一种跳跃性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新奇之美。
钱钟书在《七缀集读<拉奥孔>》中对比喻的真髓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了丰富的比喻艺术。
本文将从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运用、比喻的种类和形式、比喻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比喻与寓言的区别以及比喻与主题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比喻的运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和生动,深化了读者对角色的理解。
比喻艺术也为小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比喻与主题的关联则从侧面展现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意蕴。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为作品带来了更为细腻的描绘和更深层次的内涵,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并与小说整体风格呼应,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关键词:《围城》,比喻艺术,人物形象,寓言,主题,表现形式,艺术感染力,整体风格1. 引言1.1 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精湛的比喻艺术,展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富有哲理和内涵的画面。
《围城》中的比喻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比喻、隐喻、暗喻等形式,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内涵。
通过比喻,钱钟书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更加立体。
比喻艺术与寓言的区别在于,比喻更注重对形象和语言的隐喻意义的体现,而寓言则更侧重于道德或社会的寓意。
在《围城》中,比喻既有着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又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比喻艺术,钱钟书将小说中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张力。
比喻艺术不仅丰富了《围城》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与整体风格呼应,成为这部经典作品的独特之处。
2. 正文2.1 比喻艺术在《围城》中的运用《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比喻艺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本文将从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的功效展示、比喻在《围城》中的深刻体现、比喻对文学表达的重要性以及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比喻的精妙运用,《围城》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比喻艺术不仅为《围城》注入了生动的意象,还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比喻的巧妙运用使小说更加生动与深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通过分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围城》, 钱钟书, 比喻艺术, 比喻, 文学表达, 独特魅力, 艺术价值, 启示1. 引言1.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比喻艺术。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联系,来传达深层含义和情感。
在《围城》中,钱钟书大量运用了比喻,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想象力。
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方式非常多样化,既有明喻直接表达作者的主题和观点,也有隐喻通过暗示和象征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通过比喻将人物、事件、情感等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得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的功效展示在于通过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比喻艺术在小说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帮助作者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围城》的比喻艺术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2. 正文2.1 比喻的运用方式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围城》中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比喻的运用方式在《围城》中极为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围城》中人物描写的比喻运用分析《围城》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继《儒林外史》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对《围城》修辞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归纳前人对《围城》的辞格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就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对《围城》语言的总体分析。
从单个修辞格的角度看,《围城》中的比喻运用得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对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它们的修辞功效主要包括凸显人物肖像特征,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画面等方面。
一、凸显人物肖像特征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所使用的比喻绝大多数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却又极其形象,尤其在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上。
1.“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的老大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这段话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张小姐身材特征,凸显了张小姐的肖像,身材较胖,穿衣紧俏,更显出其身材。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
这段比喻的本体是张小姐的身材,喻体是洋行的资本,性质完全不同。
我们常见的比喻很多时候只需出现本体、喻体,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张小姐的身材”和“洋行的资本”之间的相似性并不凸显,所以这句话中同时出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雄厚”,在现实语境下这样的比喻更加巧妙且耐人寻味,还有恰到好处的讽刺。
2.“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这句话是对比和比喻的兼用,通过对比凸显出她的眼睛灵活传神,通过比喻将一些女人的大眼睛空洞,只有表象而没有内容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用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妥帖恰当,让人印象深刻。
二、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心理作为抗战初期知识分子众生相,《围城》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是隐性的,分散在人物的外貌、动作、对话等描写中,这里面作者所使用的比喻除了反映人物性格心理外,往往还能给人比较强烈的心理暗示,引发读者的共鸣。
毕业论文:《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作者:宁文达指导教师:李华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笔锋犀利、寓意深远~具有历史的广度与深度。
特别是其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谓新奇而又贴切、绚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本文以大量的生动具体的典例~对《围城》中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专题论述~并希望通过对小说中比喻的特点、比喻的作用的分析~体现出钱先生幽默、奇谲、广博的风格。
关键词:比喻, 本体, 喻体~比喻的特点, 比喻的文学作用The Appreciation of Analogy Practices in“Besieged City”Abstract: "Besieged Ci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r. Qian Zhongshu, and is an excellent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is critical, far-reaching implied, and of historical importance. The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especially analogies, makes people amazing. These analogies are novel and appropriate, gorgeous and of endless change.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vividly typical cases, Thearticle discussed specially analogy practices, and is expected to embody Mr. Qian Zhongshu’ s humor,1《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surprising and knowledgeable style through analyzing features and roles ofthe analogies from the novel.Key words:analogy, Ontologyyutifeatures of analogy, literary roleof ,,analogy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讽刺了社会人生、道德的精神面貌,揭示了旧中国的腐败沉落。
这部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被誉为一新的《儒林外史》。
四十年代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连版三次后,1980年又重印十三万册,不出当天就脱销了。
它还被译为俄、日、法、德、捷克、挪威,荷兰等文字,风靡了世界文坛。
作品的成功,固然与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关,但也不能忽视它那超人的艺术魅力。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可谓情有独钟,在《谈艺录》、《管锥编》和《七缀集》中对比喻多有论述,并有不少精深的见解。
如认为“比喻正式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是文学[1][2]语言的擅长” 在他小说围城中,更始充分地体现了他对比喻的“痴气”,在二十来万的小说中共有五百多处使用了比喻,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体现出了钱钟书先生的幽默、奇谲、广博的风格。
下面就着重赏析围城中的比喻辞格的妙用一、“围城”的本体和喻体钱钟书先生在《谈拉奥孔》中曾讲到关于比喻的理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二因素:所比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就无法合拢,有不同之处,否则就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1] 钱钟书. 七缀集(修订本)[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20页 2][ 杨绛.将饮茶[M].三联书店,1987.第34页2《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分的愈开,则分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这里钱先生辨证地指明了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围城》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比喻,既给人以美,又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正所谓:“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
例如书中写到苏小姐是这样写的:“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虽未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的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就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了一两年忽然出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悔”。
她对爱情施与的吝啬与好衣服的不舍得,有潜在相似点。
经过这种描写,就会让读者对苏文纨的自悔有了很深的印象。
书中写到“女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气,和咀嚼运动的裘抑,不正像黄梅时节的墙壁。
”句中的“脂粉”和“墙壁上的涂料”,在功用外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在这一比喻修辞文本中,作者主要是描写妇女的脸上的“脂粉”,经过汗水的熏蒸和咀嚼后的情形,以黄梅时节的墙壁比喻,可谓极度适切。
稍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梅雨季节,墙壁上的涂料由于空气湿度大,墙体返潮等的作用,呈现剥落的情形,这一比喻文本的构建可谓惟妙惟肖。
二、“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巧夺天工。
成功的融合了中外历史哲学、文学、故事、见闻等多方面的知识,使用了很多新奇、犀利的比喻。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围城》的比喻的特点。
(一) 一般使用的是明喻在使用比喻词时也遵循着明喻的一般规范,都是用“仿佛” 、“像”、“譬如”等,并不刻板,富有变化,例如书中写到:“张先生……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还比不得……”,然后说:“只好比……” 、“比不得”用得恰到好处,正话反说,更增讥趣。
(二) 重视博喻的运用例如书中写到:“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3《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地面,一世的人都想着、说着。
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搠就不知去向。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星又密又忙,它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渐渐可衬托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目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这景色是方鸿渐出国前看惯的,可是这时候见了,忽然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
”这段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来刻画同一个人物,同一种心理,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常常不知不觉地便从一个比喻转换成另一个比喻,一个套一个。
钱钟书曾说苏轼;“在风格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二连三地搞得[1]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这段话正好用来说明钱钟书比喻修辞的特色。
这个例子中就是这种“车轮战法” :先用一隐喻,把“兴奋”这一个精华状况比喻成水分的“蒸发”,接着用一个明喻具体发挥这一隐喻“好像地面的水……”接下去又是一个隐喻:“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 ;紧接着再一个明喻:“方鸿渐被吹成一个肥皂泡”,比喻词用“被吹成”充当了;再接下去是一段夜景描写,又用两个明喻形容蛙声和萤火,将一串形象展露出来。
真可谓五花八门,使人目不暇接。
比喻展现了多个方面,但所比喻的仍然是同一个人物的心情通过这种“车轮战法”,将刚回国的方鸿渐,其内心世界被披露无遗了。
钱钟书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苏轼的博喻相比,虽然形式不同,但道理相通,运用比喻的手法无异。
(三) 比喻贴切有人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
所谓“蹩脚”:是说比喻者和被比喻者总是“似是而非”,毕竟不是一回事。
但清人袁子才却说:“诗有正喻夹写,似是而非之语[2]最妙。
”从上面所选取的例句表面上看,比者和被比者几乎都“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可是它们却那样“默契妙合”,其原因盖为“贴切”。
例如“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物价像吹断了[1] 钱钟书. 宋词选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2]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二 [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版.4《围城》的比喻手法赏析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这些比喻,不都生动、贴切、恰倒好处吗,钱钟书早年有一篇散文,开头一段便是:“我们常把火焰来比恋爱,这个比喻我们意想不到的贴切。
恋爱跟火同样的贪婪,同样的蔓延,同样残忍,消灭了坚牢结实的原料,用灰烬去换取光明和热烈。
像拜伦、歌德、像缪塞,野火似的卷过了人生一世,一个个白色的、栗色的、棕色的情妇的血淋淋,红心、白心、黄心,都烧炙成死灰,只[1] 算供给了燃料。
”这段极富幽默和讽刺特色的文字,不仅精确地解析了似火焰的爱情,为什么是贴切的,而且使我们明白了,一个够得上“贴切”的比喻,它的喻理有使人回味无穷的内蕴,既使你感到“意想不到”,又使你觉得“全在意中”。
钱钟书先生是公认的幽默大师,《围城》中的比喻,也不时流露出幽默的风格,给作品的语言增添了无穷的美感,钱氏的幽默有很浓的书卷气,喻材取于古今中外,突破常规,本体、喻体或时代或对象或民族错位相比,从而发生幽默。
书中比喻的这些特点也正是《围城》幽默的特色体现。
三、《围城》中比喻的文学作用《围城》中比喻特色鲜明,看似信手拈来,随处可见,实是恰倒好处、生动传神,在刻画人物外貌心理、写景状物,乃至评判议论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的作用《围城》中的比喻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单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就有很多精彩比喻。
作者用物体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物,既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因为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直观性很强与所描写的器官有很强的相似性,使《围城》中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
例如:“那寡妇远远地望着孙小姐,使她想起牛或马的瞪眼向人请求,因为眼睛就是不会说话的动物的舌头。
”(二)心理描写的作用钱先生在成功描画一群人物嘴脸的同时,更是妙语轻盈地运用比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性格。
作者似一个潜心研究心理学的学者,能准确细致地将人物的各种心理展示出来,而不用心理术语,只用那种巧妙的比喻点拨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