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沪科版)电学基础知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07.01 KB
- 文档页数:16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电路基本知识: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和单位,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
2. 根据电流大小判断电阻的大小:串联电阻之和等于总电压和总电流的比值的和,并联电阻的倒数等于总电压和总电流的比值的和。
3. 测量电阻: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有源数表和无源数表的区别。
4. 电池和电路: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
5. 磁场基本知识:磁场的特征和表示方法,磁力线的性质和规律,南北极的定义,磁场的作用。
6. 电流的磁效应:安培力的定义和方向(右手定则),导线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比较强弱。
7. 电磁感应:磁感线的性质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定律,电磁感应的应用。
8. 变压器的原理:互感现象,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应用。
9.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
10. 光的成像:平面镜、球面镜的成像特点,光的成像规律,构成成像的基本光线。
以上是九年级下册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电流方向: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2.电流用符号是I,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
3.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路中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有电流电路的两端必有电压。
4.电压用U表示,国际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5、电阻R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常用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欧姆定律公式:I=U/R其中:I—电流—安(A);U—电压—伏(V);R—电阻—欧(Ω)。
1A=1V/Ω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U=IR。
1、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U1:U2=R1:R22、并联电阻的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1/R=1/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n。
④分流作用:I1:I2=R2:R1一、电功:电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用W表示。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公式:W=UIt其中:W—电功—焦(J);U—电压—伏(V);I—电流—安(A);t—时间—秒(s)电功的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kW·h,生活中称为度。
了解电路一、电是什么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1)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有种电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3.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
(电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能的转化:机械能 → 电能4.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制成。
验电器结构特点: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5.静电感应:带电体与不带电的导体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的异种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同种电荷会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
(由2推导出来)静电的应用与防预应用:1)避雷针 2)静电复印 3)静电涂漆 4)静电选矿 5)静电纺纱、静电植了解电路电路组成 状态 通路 开路 短路 连接 方式 串联 并联 电流 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单位 电流表及其使用 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I=I 1=I 2 并联电路中,I=I 1+I 2 电压电压的作用 电压的单位 电压表及其使用 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U=U 1+U 2 并联电路中,U=U 1=U 2 电荷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静电感应 串联: 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① 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② 各个用电器不能独立工作 ③ 只需一个开关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 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 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 只控制本支路.各支路互相不影响。
绒预防:天气干燥,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等会摩擦产生静电。
卧室不摆放电视,看电视要保持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吸手问1:毛皮与橡胶棒相比,哪个更容易失去电子?丝绸与玻璃棒相比,哪个个更容易得到电子?问2:你有几种方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2)利用验电器(3)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性质问题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1)摩擦起电 2)静电感应二、让电灯发光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物理沪科版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力和运动: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牛顿第二、第三定律。
重力与摩擦:了解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掌握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性力学:理解弹性形变、胡克定律以及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二、热学温度与热量:掌握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概念及转换关系。
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力学定律: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
三、电磁学电荷与电场:理解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以及电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流与电路:掌握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方法。
磁场与电磁感应:了解磁场的产生、性质和应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四、光学光的传播: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以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光的粒子性表现。
五、原子物理原子结构与光谱: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级和光谱线的产生。
量子力学基础: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波函数、量子态和不确定性原理等。
六、实验与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以及评估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总结,物理沪科版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且深入。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建议结合教材和参考书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做习题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上海初三物理知识点电学电学是初三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电流、电压、电阻、电路、电功率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上海初三物理电学部分的知识点概述:1. 电流:电流是电荷的流动,通常用安培(A)作为单位。
电流的产生需要有电压差,即电势差。
2. 电压:电压是推动电流流动的原因,单位是伏特(V)。
电压可以类比为水压,是电场力作用下电荷移动的驱动力。
3. 电阻: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电阻的大小与材料的性质、长度和截面积有关。
4.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公式为 \( V = IR \),其中 \( V \) 是电压,\( I \) 是电流,\( R \) 是电阻。
5. 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所有元件首尾相连,电流在各个元件中是相同的,总电压等于各个元件电压之和。
6. 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各个元件两端并联在一起,电压在各个元件上是相同的,总电流等于各个元件电流之和。
7. 电功率: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W)。
电功率的公式为 \( P = IV \),其中 \( P \) 是功率,\( I \) 是电流,\( V \) 是电压。
8. 电能:电能是电流通过电路时所做的功,单位是焦耳(J)。
电能的计算公式为 \( W = Pt \),其中 \( W \) 是电能,\( P \) 是功率,\( t \) 是时间。
9. 电容器: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荷的元件,其单位是法拉(F)。
电容器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荷和电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10. 电磁学基础:电磁学是研究电和磁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例如,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流。
11. 安全用电: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包括不接触高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电磁场,正确使用电器等。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三物理电学部分的基础框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沪科版物理电学知识考点
沪科版物理教材中的电学知识考点涵盖了电荷、电场、电势、电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点:
1. 电荷:了解电荷的性质、量子化以及守恒定律。
掌握电荷的单位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电场:理解电场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掌握点电荷、均匀带电球壳和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强度计算方法。
3. 电势:理解电势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电势差和电势能。
了解电势的单位和电势能的转换关系。
4. 电场中的运动: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学会计算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和速度。
5. 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电容器的电容量、等效电容和存储能量。
6. 电路:了解电路的基本元件和连接方式。
学会计算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电容和电势差。
7. 电路中的电流:理解电流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8. 欧姆定律: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能够计算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9. 磁场和电磁感应:了解磁场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
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
10. 电磁波和光学:了解电磁波的性质和光的传播方式。
掌握光的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的解释和计算方法。
这些考点是沪科版物理电学章节中的重点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学原理。
在考试中,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复习提纲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符号:Q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①摩擦起电 Q =I ×t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九年级电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和电荷1.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2.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a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b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二、电流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3.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a .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b .电路是通路。
4.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定义式t Q I =(Q 为在时间t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电流单位是安(A )(安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
三、电压1.含义: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伏(V )3(伏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开的电键。
4.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正极碳棒,负极锌筒),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220伏,安全电压24伏。
四、电阻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2电阻的大小只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而与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3.单位:欧姆(Ω)4.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还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对于一般的导体,其电阻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5.测量:伏安法间接测量IU R =(中考考纲要求)五、滑动变阻器1.原理: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随着导体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2.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
实物图 原理图 电路符号举例3.铭牌标识,如滑动变阻器铭牌上刻有“100Ω,2A ”,说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00欧,可以在0~100欧之间连续改变,允许通过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值是2安。
实验电路接通前,应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调节到最大,以保护电路。
六、欧姆定律1.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复习提纲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符号:Q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①摩擦起电 Q =I ×t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电路1、 组成: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分类①电源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干电池 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发电机机械能→电能光能→电能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三、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
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 。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 —3A 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0.6A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四、电压(一)、电压的作用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 ”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 ”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二)、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 =1000V 1V =1000 mV 1 mV =1000μV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1、仪器:电压表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 。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 —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六)、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六、串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 1=I 2=I 3=……In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并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复习提纲一、电阻(一)定义及符号: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1、国际单位:欧姆。
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
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
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
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
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
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
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四)分类12、可变电阻(变阻器)⑴滑动变阻器: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选、串、接、调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法:“一上一下”;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
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应用:电位器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